十大长寿音乐家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籍俄国作曲家、钢琴家莱奥·奥恩斯坦(Leo Ornstein)
  奥恩斯坦1892年12月2日生于俄国乌克兰克列缅丘格,2002年2月24日卒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绿湾,享年一百零九岁。奥恩斯坦早年在基辅师从沃拉德默·普查尔斯基学习钢琴,1904年经钢琴家霍夫曼推荐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格拉祖诺夫学习作曲。1907年随家人移居美国,考入朱利亚音乐学校,1911年在纽约首演,后常在欧美各地巡演。奥恩斯坦热衷于演奏德彪西、拉威尔、斯克里亚宾、勋伯格以及巴托克等人的作品,被誉为“具有敏感性、高超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成熟的钢琴家”。他1912年创作的钢琴曲《野人之舞》受到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重视。1925年起,奥恩斯坦任费城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1935年退出表演舞台,专注于创作与教学。1940年,他在费城创办奥恩斯坦音乐学校,并任教至1955年。他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曲《列西斯特拉塔组曲》《夜曲与命运三女神之舞》《钢琴协奏曲》,小提琴与钢琴《希伯来幻想曲》等。他九十多岁时还写下了八部钢琴奏鸣曲,九十八岁时完成了《第八钢琴奏鸣曲》。奥恩斯坦是迄今为止最长寿的音乐家,他的一生跨越了三个世纪。


莱奥·奥恩斯坦

  瑞士男高音歌唱家于盖·屈埃诺(Hugues Cuenod)
  屈埃诺1902年6月26日生于科伊索,2010年12月3日卒于瑞士,享年一百零八岁。他曾任日内瓦音乐学院声乐教授,1928年在巴黎首次亮相,1951年在威尼斯参与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浪子的历程》首演(饰演塞伦)。1954年在伦敦科文特花园剧院和格林德伯恩首演,后来在格林德伯恩共演唱了四百七十余场。1987年,八十五岁的屈埃诺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八十七岁时的他还在日内瓦饰演理查·斯特劳斯的歌剧《随想曲》中的托普。


于盖·屈埃诺

  奥地利籍荷兰男高音歌唱家、演员约翰内斯·希斯特(Johannes Heesters)
  希斯特1903年12月5日生于阿姆斯福特,2011年12月24日卒于德国施塔恩贝格,享年一百零八岁。希斯特的男高音生涯开始于1934年奥地利的维也纳歌剧院,1935年加盟柏林喜歌剧院和德国埃德米哈斯帕勒剧院并迅速走红,后来主演了许多电影,如《君王的烛台》《法庭音乐会》《风流浪子》《永远只有你》《漂亮朋友》等,闻名遐迩。1975年,希斯特获第二十五届德国电影奖荣誉奖。2008年,一百零五岁的他还在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拍摄的电影《一个半骑士》中扮演角色。
  从1996年开始,他和比自己小四十六岁的妻子在舞台上联合演出歌剧。对于他最熟悉的角色——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莱哈尔的轻歌剧《风流寡妇》中的伯爵丹尼洛,希斯特不厌其烦地饰演了一千六百遍。音乐剧《金粉世界》里的奥诺雷,他也出演了七百五十次。2001年,已经九十八岁高龄的希斯特还出演了契科夫的《樱桃园》。2008年,一百零五岁的他又出演了汉堡的一部音乐喜剧。直到去世前两年,希斯特还在舞台剧中客串了一个角色。由于希斯特在去世前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故被称作“世界上最老的艺术家”。他说:“无事可做,终日坐着关注疼痛与煎熬,是大错特错的。生命是要活出来的。”希斯特对观众留下的最后的话就是,“我活过了,我对自己的事业很满意”。他曾把活到一百二十岁当作人生的最后目标,遗憾的是,这个目标他无法实现了。


约翰内斯·希斯特

  英国女竖琴演奏家西多妮·古森斯(Sidonie Goossens)
  西多妮1899年10月19日生于利斯卡德,2004年12月14日卒于雷加特,享年一百零五岁。她1930年参与创建BBC交响乐团,并任竖琴首席至1980年。在1991年的伦敦逍遥音乐会上,九十二岁的她还演奏竖琴,为女高音歌唱家格温妮丝·琼斯伴奏。在西多妮的百岁寿辰时,六位竖琴演奏家(大多是她的学生)在伦敦举行了专场音乐会。百岁后的她依然耳清目明,乐观开朗。


西多妮·古森斯

  古森斯家族是一个音乐世家,且有长寿基因:她的父亲尤金·古森斯二世(Eugene Goosens,1867-1958)是指挥家,享年九十一岁;她的姐姐玛丽·古森斯(Marie Goosens,1894-1991)是竖琴演奏家,享年九十七岁;她的哥哥莱昂·古森斯(Leon Goosens,1897-1988)是双簧管演奏家,享年九十一岁。


艾略特·卡特

  美国作曲家艾略特·卡特(Elliott Carter)
  艾略特·卡特1908年12月11日生于纽约,2012年11月5日卒于纽约,享年一百零三岁。他1926年至1932年在哈佛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先后师从辟斯顿、希尔和霍斯特学习音乐理论。1932年至1935年,他在巴黎音乐师范学校深造,师从布朗热学习作曲。1946年至1968年,他先后任教于巴尔的摩皮博迪音乐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他创作的《第二弦乐四重奏》和《第三弦乐四重奏》分别于1960年和1973年获普利策奖。此外,卡特还写有芭蕾舞剧、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合唱曲、室内乐等。   卡特的晚年依然多产,九十岁到一百岁之间写了四十部作品,一百岁以后还有十四部作品问世。2005年12月11日,波士顿交响乐团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分别首演了他的新作,以庆贺他的九十七岁生日。2008年12月11日,他九十九岁的新作《介入:为钢琴与乐队而作》首演于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以庆贺他的一百岁生日,由巴伦博伊姆独奏,詹姆士·莱文指挥波士顿交响乐队协奏。2012年8月13日,卡特完成了钢琴曲《十二篇短警句》。当年10月25日,《对话之二》由杜达梅尔指挥首演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艾略特·卡特被誉为美国当代作曲家的第三个“C”(前两位是科普兰和凯奇)。


缪天瑞

  西班牙男低音歌唱家曼努埃尔·帕特里西奥·罗德里格斯·加西亚(Manuel Patricio Rodriguez García)
  曼努埃尔·加西亚1805年3月17日生于马德里,1906年7月1日卒于伦敦,享年一百零一岁。他早年随父亲和意大利歌唱家阿(后成为男中音歌唱家)。1840年,加西亚的著作《关于人声的研究报告》在巴黎出版,1841年他凭借此文获医学博士学位,后来他还于1855年发明了喉镜。1847年,加西亚的著作《歌唱艺术大全》在巴黎出版后,被翻译成了意、德、英文。加西亚于1847年至1850年任巴黎音乐院教授,1848年至1895年任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培养了大批声乐人才,他是十九世纪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田边尚雄

  中国音乐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缪天瑞
  缪天瑞1908年4月15日生于浙江温州,2009年8月31日卒于北京,享年一百零一岁。他1926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大学,曾任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台湾省交响乐团副团长。新中国成立后,缪天瑞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等。他精通英、日、德三国语言,出版的著作有二十余部,其学术代表作《律学》出版六十年来四易其稿,为中国现代律学学科开创了理论框架。他古稀之年主持编纂的《中国音乐词典》(正编、续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百科词典》等辞书,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翻译的《音乐的构成》《对位法》《曲式学》等理论著作,则作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教科书,影响了几代学人。2001年,缪天瑞获首届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2007年6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缪天瑞音乐文存》(三卷)和纪念画册《百岁学人缪天瑞》。
  美籍俄国作曲家欧文·伯林(Irving Berlin)
  欧文·伯林1888年5月11日生于俄国秋明,1989年9月22日卒于纽约,享年一百零一岁。他的父亲是犹太教拉比兼唱诗班领唱者,家中共有八个小孩。在一次屠杀犹太人事件之后,父亲于1893年带着家人来到美国。在纽约贫民区长大的欧文·柏林只受过两年正式的学校教育。他酷爱唱歌,十四岁离家,在纽约中国城的一家酒馆当歌唱侍者。1907年,欧文·伯林开始尝试写词作曲,第一首歌《来自晴朗意大利的玛丽》赚了三十七美分,七年时间他共写作了两百多首歌曲。1911年出版的《亚历山大的雷格泰姆乐队》使他闻名全国,这首歌的单曲乐谱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卖了一百多万份。
  欧文·伯林创作了数百首歌曲,许多是为电影和音乐喜剧写的,流传甚广,如《蓝色滑板》《上帝祝福美国》《复活节游行》《戴上我的大礼帽》《这是军队》《我怎么办》《永远》等。他于1939年创作的《白色圣诞节》作为电影《假日旅店》的主题歌,在1942年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奖。他还创作了多部音乐剧,由他作词作曲的《安妮拿起枪》首演于1946年5月16日,至1949年2月12日,该剧在百老汇共上演了一千一百四十七场,并荣获包括最佳音乐在内的三项唐纳森奖,1999年的复排版又获得了两项托尼奖和两项评论家奖。他于1950年首演的音乐剧《称我夫人》也深受观众欢迎。1968年,欧文·伯林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2002年9月15日,美国邮政为这位作曲大师发行了一款纪念邮票。
  日本音乐学家田边尚雄(Tanabe,Hisao)
  田边尚雄1883年8月16日生于东京,1984年3月5日卒于东京,享年一百岁。他1903年考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1904年考入东京大学主修物理学,同时师从埃诺尔·佩里学习作曲。他1907年毕业后又攻读声学研究生,同时师从田中正平学习日本传统音乐舞蹈。自1907年起,田边尚雄先后任教于东洋音乐学校、国学院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武藏野音乐学院。1936年,他创立了亚洲音乐研究会并任会长。
  田边尚雄是日本最早研究、介绍东方音乐和日本音乐的学者,也致力于介绍西方音乐。他年过九十岁以后依然从事写作,其主要著作有《从最新科学所见的音乐原理》(1916)、《日本音乐讲话》(1919)、《东方音乐史》(1930)、《音乐音响学》(1951)、《日本的音乐》(1954)、《日本音乐史》(1963)、《日本的乐器》(1964)等。


陆仲任

  中国作曲家、音乐学家、教育家陆仲任
  陆仲任1911年1月15日生于浙江鄞县,2011年3月7日卒于广州,享年一百岁。陆仲任194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理论作曲专业,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8年,他在香港永华电影公司任专职作曲,并兼任香港音乐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歌舞团副团长、广州乐团团长、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副校长、广州音乐学院副院长、星海音乐学院教授。
  陆仲任的主要作品有:电影音乐《华侨故乡》《南海潮》《清宫秘史》《国魂》,舞剧音乐《燎原火炬》《海底珍珠城》,管弦乐曲《岭南音诗》《岭南组曲》,广东音乐《红棉花开》《花市漫步》等。他出版的教材和著作有:《歌曲写作》《器乐写作》《广东音乐音阶调式》《广东音乐旋法研究》《广东音乐多声部写作》《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旋法研究》等。
其他文献
说来真是挺凑巧,最近一年里陆陆续续地读了不少日本艺术家的传记或自传,如山本耀司的《做衣服》、松浦弥太郎的《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安野光雅的《绘画是一个人的旅行》、妹尾河童的《窥看舞台》等等,不一而足。  坂本龙一的这本《音乐使人自由》曾经被很多人指责过,其中包括了一向颇有见地的学者梁文道。他在《开卷八分钟》里说:“相当失望,觉得这本书不外如是。只有坂本饲养小白兔的故事特别有意思……小白兔这个物体与他
期刊
数年前,纽约爱乐乐团在时任音乐总监马泽尔率领下首度访沪的两场音乐会,由于指挥和乐团的敷衍了事,并未让我见到他们作为一支世界一流乐团的雄风。甚至那曾经令该团引以为豪的一流技巧,都因台上音乐家们漫不经心的态度而没了保障。这也印证了先前时有耳闻的对于纽约爱乐在这一时期得过且过团风的描述。有了这般印象,当得知纽约爱乐即将于2015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中连演四场时,并不抱太多期待。之所以还是选择了其中两场,主
期刊
站上卡内基的舞台  推开卡内基音乐厅后台的大门,李鳌正在音乐奥林匹斯基金会负责人的带领下熟悉音乐厅的舞台和场地。这是李鳌第一次到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对于所有的音乐表演家们而言,卡内基无疑是最高殿堂之一,兴奋的他完全没有倒时差的疲惫感,立即跟我聊起了自己的音乐经历:“我的母校是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这也是我现在就职的学校。”年纪轻轻的他已经是学校的声乐教授,“这可能只有在我的学校才会发生”。李鳌性格爽
期刊
弗拉门戈这门历史悠久却又命运多舛的艺术,从十五世纪的山野之音,到十八世纪进入高端娱乐场所,而后经历了为避税而歌剧化的衰落,终于在十九世纪初在一批作曲家、评论家和文学家的大力扶植下登入大雅之堂,走出西班牙,成为举世瞩目的音乐形式。  弗拉门戈由歌曲(cante)、舞蹈(baile)和器乐(toque)三元素组成。过去,弗拉门戈歌手是挑大梁的角色,但伴随着吉他这件乐器的整体复兴,弗拉门戈风格的演奏技术
期刊
年少成名,获奖无数。他是小提琴独奏家,他是指挥,他是音乐教育者,他是艺术总监。他就是什洛莫·敏茨,在当今古典乐迷心中,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早已是耳熟能详。而今,这位年逾半百的艺术家,始终以多重身份为古典音乐倾其至诚,愿用琴声传递希望与和平。  与琴结缘,幸遇伯乐  出生于莫斯科的敏茨,对这座城市却几乎没有太大印象,因为他刚出世没几个月就随父母迁居了许多国家,波兰、奥地利和意大利,两岁时终于在以色列定居
期刊
“砰”。一声刺耳又凄厉的枪响声划破长空,总督里卡尔多倒在了血泊之中。这是歌剧《假面舞会》第三幕的最后一个情景,剧作家用死亡来为歌剧终结,但是剧中人物善良与宽容的精神并没有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逝,他如同黑暗中的光芒一般,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假面舞会来源于西方的万圣节,是最具浪漫气质的节日活动之一。舞会上大家都戴着面具,颇具神秘和新奇的西方文化色彩,后来逐渐演变成上流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交活动。  
期刊
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 )生于波兰南方小城登比察(D bica),这座城市距离波兰古都克拉科夫约一百公里远。众所周知,奥斯维辛集中营就在克拉科夫附近,潘德列茨基的童年就在二战阴云的笼罩下度过。他自幼目睹一批批犹太人从家门口被运走,对一切剥夺自由的行为充满反感。战后波兰被苏联所控制,少年时代的潘德列茨基将苏联视作新的侵略者,他曾因在学校厕所墙壁上
期刊
提到欧内斯特·约翰·莫里安(Ernest John Moeran)这个名字,也许大家并不是十分熟悉。莫里安是一位具有爱尔兰血统的英国作曲家,1894年12月31日出生于赫斯顿。他的父亲是爱尔兰人,所以莫里安与爱尔兰的渊源颇深,他的音乐作品也深受爱尔兰民歌的影响。莫里安是一位“善于捕捉情感,描绘乡村景象”的作曲家,并常将民族风格的民歌素材融入管弦乐创作。  Naxos发行的这张专辑收录了莫里安的《大
期刊
网上的百科是这么介绍谭元元的:舞蹈家,1977年出生,目前为止世界主要芭蕾舞团中唯一的华裔首席演员。她出生于上海,十一岁考入上海芭蕾舞学校,后担任美国三大芭蕾舞团之一的旧金山芭蕾舞团的主演之一,也是参加捷克布拉格世界明星汇演的第一位亚洲人。  尽管谭元元主要在美国生活、演出,但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培养出的最优秀的芭蕾舞演员,是祖国毋庸置疑的骄傲。  我手中的这本《我和芭蕾》,正是谭元元讲述自己芭蕾生
期刊
陕西爱乐乐团(以下简称“陕爱”)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支职业交响乐团。近年来,这支乐团在专业上突飞猛进,做出了很多突出的成绩。“陕爱”是一支有风格、有特点的乐团,他们喜爱演奏民族作品,对西北乐风尤为擅长。  上海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大都市,这里经济繁荣,艺术发达,是无数音乐家向往的地方。上海的交响乐水平高,音乐环境和音乐条件世界一流,很多方面带有“试金石”的意味,可以说,哪个乐团在这里举行了音乐会,哪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