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第一个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对实现江西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资料,涵盖了物质、制度和思想三个文化层面,并以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为重点。以鄱阳湖文化为核心的湖区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是有机的统一体。
江西地方志的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地方志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史志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是以创新精神推进江西史志事业的科学发展,全面完成第二轮志书的编纂与出版任务,继续抓好年鉴和大事月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大力加强方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数据库、网络和方志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史志理论研究,全面提升史志队伍的素质。
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新方志要发挥在建设江西文化大省中的作用,就必须主动参与、积极切入,重点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文体大省建设和民生工程等重要工作、重大事件,开展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并率先成为推动江西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鉴于这种思路,如何在地方志工作中践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理念,在修志工作中突显山水文化的内涵,是江西文化建设中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
一、加强鄱阳湖经济圈各级方志馆库建设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至今仍存留着数以千计的地方志,占中国古籍总数的1/10。在国外,日本是收藏中国地方志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中国地方志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特藏之一。在西欧,共藏有1434种中国地方志书,其中以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收藏最多。
从历史上看,江西省地方志编纂源远流长,从三国时期开始,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共修志一千多次,保存至今的旧志多达六百多种。从1983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地方志编纂工作以来,江西省共编辑出版了各级各类地方志、年鉴两千余种,共四百多万册,搜集、抢救、发掘了一百多亿字的地情资料。为了保存这些大量的古籍志书,只有建立方志馆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古今江西地方史志资料的整理、保存和开发利用等问题。
2011年,江西省方志馆建立,馆中藏有省内外各种地方志三万余本、资料两万余种,近十万册,是江西省内种类最全、数量最多、专业化程度最高的地方情况资料库。除此之外,鄱阳湖经济区内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方志馆,这对系统地收集、珍藏地情资料很不利。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志“资治、存史、教化”的功能,在鄱阳湖经济区内建立完善的方志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地方志系统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以省情资料库和省方志馆为中心,建立各地市分中心,各县建终端,构建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完善环鄱阳湖经济圈地情资料网,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使社会共享地方志。
如果没有丰富的地情资源作为基础,方志馆只能成为一个摆设,不能够发挥实际作用。但是面对丰富的地情资源,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利用,也同样达不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办公自动化的水平,让我们编写的地方志尽快融入社会的信息网,把已出版的志类、年鉴类图书等制成光盘,植入数据库中。另外,我们还必须把各种地情资料及地方文献收集起来,丰富方志馆和史料储存量,使修志机构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情资料中心,成为地情研究与地方文化活动的基地及最权威的史志类信息基地。
二、加强鄱阳湖经济圈方志工作的学术研究与人才队伍的建设
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是一个薄弱环节,至今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层次方志学人才的培养,也制约了地方志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地方志的理论研究,建立系统、完善的方志学学科体系,已成为当前地方志事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加强方志理论研究,构建方志学学科体系,特别要注重志书编纂实践与方志理论研究的紧密结合,做到编研并重。一方面,要把志书编纂看作一门学问和学术;另一方面,要组织专家、学者科学地梳理方志学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地方志的理论研究。
为更好地发展鄱阳湖的经济和文化,地方志工作者在做好为修志主体业务服务的同时,必须深入研究环鄱阳湖经济圈内的地情资料,推进区域历史文献的整理与鄱阳湖文化的研究,以项目合作为载体,筹建史志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策划项目并组织实施,强化地情资料的研究,并使这一研究贯穿于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流通的全过程,把鄱阳湖的历史、现实及发展前景有机地联系起来。
地方志工作者还必须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心,积极开展地情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在规划制定、资源开发、基础建设、招商引资、减灾防灾、申报文化遗产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借鉴和决策参考,使地方志的工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成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加强方志学的学科建设,关键要加强地方志学术人才和学术队伍的培养。志书的编纂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除了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专兼职相结合的地方志工作队伍之外,为了适应“人才强志”的要求,还必须重点引进业务娴熟、理论扎实的专业人才,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和一些具有较高文字水平、熟悉情况的离退休人员,以进一步提高地方志编纂工作的理论研究水平。
三、加强以数据储存为载体的地情网站平台的建立
地情网站既是地方志部门的门户网站,也是方志馆的传播者,发布的数据必须体现出地方志的“权威性”和方志馆的“资料性”。《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服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可以通过建设资料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21世纪初,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为收集地方文献数据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信息化建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利用网络化的优势是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和提高地方文献利用率的有效途径。随着网络文化建设的普及,地情网站建设已成为地方志工作的需求。在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出版的同时出版电子版,可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
地方志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建设地情网站,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和技术,实现史志资料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地情信息库、文献库、提要库等数据库,既方便了访问者的检索和复制,也为方志数字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方志的数字化,为丰富的地情资源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也让世界各地多了一个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地方志办公室)
江西地方志的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地方志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史志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是以创新精神推进江西史志事业的科学发展,全面完成第二轮志书的编纂与出版任务,继续抓好年鉴和大事月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大力加强方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数据库、网络和方志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史志理论研究,全面提升史志队伍的素质。
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新方志要发挥在建设江西文化大省中的作用,就必须主动参与、积极切入,重点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文体大省建设和民生工程等重要工作、重大事件,开展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并率先成为推动江西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鉴于这种思路,如何在地方志工作中践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理念,在修志工作中突显山水文化的内涵,是江西文化建设中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
一、加强鄱阳湖经济圈各级方志馆库建设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至今仍存留着数以千计的地方志,占中国古籍总数的1/10。在国外,日本是收藏中国地方志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中国地方志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特藏之一。在西欧,共藏有1434种中国地方志书,其中以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收藏最多。
从历史上看,江西省地方志编纂源远流长,从三国时期开始,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共修志一千多次,保存至今的旧志多达六百多种。从1983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地方志编纂工作以来,江西省共编辑出版了各级各类地方志、年鉴两千余种,共四百多万册,搜集、抢救、发掘了一百多亿字的地情资料。为了保存这些大量的古籍志书,只有建立方志馆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古今江西地方史志资料的整理、保存和开发利用等问题。
2011年,江西省方志馆建立,馆中藏有省内外各种地方志三万余本、资料两万余种,近十万册,是江西省内种类最全、数量最多、专业化程度最高的地方情况资料库。除此之外,鄱阳湖经济区内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方志馆,这对系统地收集、珍藏地情资料很不利。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志“资治、存史、教化”的功能,在鄱阳湖经济区内建立完善的方志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地方志系统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以省情资料库和省方志馆为中心,建立各地市分中心,各县建终端,构建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完善环鄱阳湖经济圈地情资料网,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使社会共享地方志。
如果没有丰富的地情资源作为基础,方志馆只能成为一个摆设,不能够发挥实际作用。但是面对丰富的地情资源,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利用,也同样达不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办公自动化的水平,让我们编写的地方志尽快融入社会的信息网,把已出版的志类、年鉴类图书等制成光盘,植入数据库中。另外,我们还必须把各种地情资料及地方文献收集起来,丰富方志馆和史料储存量,使修志机构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情资料中心,成为地情研究与地方文化活动的基地及最权威的史志类信息基地。
二、加强鄱阳湖经济圈方志工作的学术研究与人才队伍的建设
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是一个薄弱环节,至今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层次方志学人才的培养,也制约了地方志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地方志的理论研究,建立系统、完善的方志学学科体系,已成为当前地方志事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加强方志理论研究,构建方志学学科体系,特别要注重志书编纂实践与方志理论研究的紧密结合,做到编研并重。一方面,要把志书编纂看作一门学问和学术;另一方面,要组织专家、学者科学地梳理方志学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地方志的理论研究。
为更好地发展鄱阳湖的经济和文化,地方志工作者在做好为修志主体业务服务的同时,必须深入研究环鄱阳湖经济圈内的地情资料,推进区域历史文献的整理与鄱阳湖文化的研究,以项目合作为载体,筹建史志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策划项目并组织实施,强化地情资料的研究,并使这一研究贯穿于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流通的全过程,把鄱阳湖的历史、现实及发展前景有机地联系起来。
地方志工作者还必须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心,积极开展地情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在规划制定、资源开发、基础建设、招商引资、减灾防灾、申报文化遗产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借鉴和决策参考,使地方志的工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成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加强方志学的学科建设,关键要加强地方志学术人才和学术队伍的培养。志书的编纂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除了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专兼职相结合的地方志工作队伍之外,为了适应“人才强志”的要求,还必须重点引进业务娴熟、理论扎实的专业人才,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和一些具有较高文字水平、熟悉情况的离退休人员,以进一步提高地方志编纂工作的理论研究水平。
三、加强以数据储存为载体的地情网站平台的建立
地情网站既是地方志部门的门户网站,也是方志馆的传播者,发布的数据必须体现出地方志的“权威性”和方志馆的“资料性”。《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服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可以通过建设资料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21世纪初,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为收集地方文献数据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信息化建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利用网络化的优势是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和提高地方文献利用率的有效途径。随着网络文化建设的普及,地情网站建设已成为地方志工作的需求。在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出版的同时出版电子版,可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
地方志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建设地情网站,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和技术,实现史志资料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地情信息库、文献库、提要库等数据库,既方便了访问者的检索和复制,也为方志数字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方志的数字化,为丰富的地情资源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也让世界各地多了一个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