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方言中“把”字的“给”义探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把”字和“给”字的分工较为明确,“把”的“给”义隐匿,“给”表示“交付;送与;使对方得到”这一语义得到凸显,为主要的语义特征。古汉语中,语言文字常有一字多义现象,“把”字自带“给”义,而“给”字鲜有“给”义。
  关键词:西乡话 “把” “给” 历史考察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我们已经能够明确区分“把”字和“给”字的语义特征,学界研究较多的是“把”字句和“被”字句。笔者注意到,家乡江西省吉安市安福方言西乡话中存在着这样有趣的语言现象:在表示“给对方某物”这一语义时,倾向于使用“把”,而不说“给”字。本文主要探讨西乡话中“把”的“给”义使用情况以及典籍中关于“把”和“给”字的记载,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西乡话中“把”的“给”义
  安福方言属于赣方言,在赣方言下分的五个方言片中属于吉茶片方言。以西乡话为代表的安福方言中,倾向于用“把”表示动词“给”这一语义,读音为[pA51],且在西乡话中是不说“给”字的。
  (一)主语+把+(助词)+宾语+(其他)
  在这种结构中,“把”介于主语和宾语之间,充当谓语,是一个动词。“把”后面可以带助词,也可以省略。宾语后面可以有其他成分,一般为语气词,如“算了”“咯”“嘛”等。
  (1)佢姆妈把了钱。(他妈妈给了钱。)
  (2)佢姆妈把这本书把佢。(他妈妈把这本书给他。)
  (3)佢姆妈把佢这本书。(他妈妈给他这本书。)
  (4)嫑再争了,你把佢算了。(不要再争了,你给他算了。)
  例(1)中的“把”为动词,可替换为“给”,“了”表示“给”这个动作已经发生。例(2)中出现了两个“把”,第一个“把”是通常意义上的介词,为“拿”之义;第二个“把”为本文研究对象,为“给”之义。例(3)是例(2)的句式变换,“把”为动词。例(4)中的“把”也是动词,表“给”义,宾语后面带了语气词“算了”,暗示为了结束这场争夺作出了让步。
  (二)主语+把+(助词)+兼语+动词+宾语
  (5)甲:我冇得钱饭恰哩!(我没钱吃饭了!)
  乙:我有啊,我把你恰饭。(我有啊,我给你吃饭。)
  例(5)中的“把”为“给”之义,“把你吃饭”中的“你”为兼语:作“把”的受事宾语,同时作“吃饭”的施事。
  这两种结构是“把”表“给”义常出现的形式,否定形式即在“把”前面加上“不”,表示否定意义深可以在“不把”前面加上“就”这样的副词。如:
  (6)我就不把你,看你咋办!(我就不给你,看你怎么办!)
  疑问句形式即将“把”改成“把不把”,加深疑问语气可在“把不把”前面加上“到底、究竟”这样的程度副词。如:
  (7)你到底把不把得我?!(你到底给不给我?!)
  三、“把”和“给”的历史考察
  为了探究“把”和“给”的语义情况,本文主要考察了《辞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典籍。
  《辞源》是我国近现代第一部规模较大、“词语为主,兼包百科”的综合性辞书。在“把”的释义中,辞书列出了“给”这一义项: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轿夫只许你两个,……却要把四个人的夫钱。”《辞源》中,“给”读音为[t?i214],不存在读音[kei214]。所记载的语义有三种:丰足;供应;及。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语词词典之一,将汉语方言词汇调查和研究的水平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该词典收入了“把”字以及和“把”相关的词,其中指出了赣方言中的“把”存在着“给;送给”这一语义特征,如:“你不要个东西都把得我。”但是,该词典中并未收入“给”字,说明本书所调查的方言点中,“给”并非常用字。
  《汉语大字典》(缩印版)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与《辞源》相比,收入的汉语更为广泛。在解释“把”字的“给”这一义项时,除了列举《辞源》中的例子之外,还引用了另两例:《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虞家小厮又悄悄的从后门叫了一个卖草的,把他四个钱。”郭沫若《孔雀胆》第二幕:“我把了兩片给他吃。”《汉语大字典》还在《辞源》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语言事实,对“给”字作了全面的解释,指出“给”不仅存在着《辞源》记载的读音[t?i214]和三条语义,还存在着读音[kei214]和“交付;送与;使对方得到”这一语义。如《老残游记》中第十九回:“老残给了他二十两银子安家费。”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明确指出,“把”表示“给”这一语义只存在于方言中,“给”字有了明确的“使对方得到某些东西或某种遭遇”这一语义特征。
  由典籍考察可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把”的介词词性突出,“给”义只在方言中存在,而“给”字表示“交付;送与;使对方得到”这一语义为其主要的语义特征。方言“把这个把他”中的两个同样的“把”字,有着两种词性和语义,不如“把这个给他”表达清晰,便于识记和学习。但在古代,语言文字不如今日发达,常有一字多义现象,“把”字自带“给”义,少有“给”表示“给”义。
  四、结语
  笔者从家乡方言中观察到“把”具有的“给”这一语义特征,并分析了这一语义特征所在的结构形式,根据安福方言西乡话中的实际语料分析了“给”这一语义的真实存在性。结合方言中的实际情况,在典籍中寻找“把”字和“给”字的语义特征时发现,“把”的“给”义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在方言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给”字的“给”义却并不多见。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把”的“给”义隐匿,而“给”表示“交付;送与;使对方得到”这一语义得以凸显,成为了主要的语义特征。
  参考文献:
  [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3]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等.中国语言地图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蒋亚兰 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430072)
其他文献
摘 要:《论语》围绕对“君子”的推崇和称颂展开,准确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解读《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本文以理雅各和威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两译本中“君子”和“小人”英译的差异。  关键词:《论语》 君子 小人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创立的儒家学派不仅对中国的政治史和思想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史及思想史的丰富与推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论语》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词汇语义学的角度对阎肃先生歌词作品语言进行考察,描写歌词义位的内部结构和组合情况,研究歌词义位组合的相关规律,详释了其歌词义位的语义特征类型,并以此简要分析了其歌词作品语言的时代性、艺术性、哲理性、人文性特征。  关键词:歌词 义位 阎肃  一、引言  词汇语义学是传统语义学(词汇学)的发展,是现代语义学的分支。词汇语义学认为在语义的五种载体中,词是最基本的载体,词所承载的语义是语义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留学生偏误语料进行分析,发现留学生在使用“这/那(个)+NP”结构时易出现6种偏误类型:遗漏、误加、“个”的泛化、定指和不定指混用、近指和远指混用以及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混用。结合具体案例,我们发现上述偏误情况主要是由母语和目的语的干扰、缺乏语篇整体意识、学习策略不当以及对量词用法掌握不到位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鉴于此,本文建议教师在教授该结构时,应引导学生树立整体语篇观,同时还可借助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韩礼德提出的语法衔接为理论基础,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报告中所应用的语法衔接手段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汉英互译中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水平。  关键词:政治文献 语法衔接手段 对比研究 翻译 政府工作报告  一、引言  在《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1976)这部著作中,韩礼德和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影视剧中截取“用餐时(饭前、饭中、饭后)”的视频片断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并统计出汉语用餐寒暄语言行为的使用实态和特征。与日语相比,汉语寒暄语言行为具有不定型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同时具有积极性、实质性等多重语义特征,并会伴随着说话人、用餐场面、人际关系等发生变化。  关键词:用餐寒暄语言行为 影视剧 使用实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关于中日两国寒暄语言行为的对比考察研究自上世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深”为例,基于CCL语料库,运用认知语义学理论知识,从历时角度探索汉语空间表量构式“A空+N”与“N+A空”的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异同,并作出阐释。  关键词:空间量构式 认知语义 语义与句法异同  一、引言  “量”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表述世界的重要范畴(李宇明,1999)。汉语空间表量构式是由一个名词性短语(N普①)或数量结构(N专②)和一个空间维度形容词(A空间)构成,表
期刊
摘 要:“是”字句在汉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中出现频率很高。关于“是”字句的习得研究也比较多,留学生在具体使用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韩国留学生的“是”字句为基础,从语义层面对他们的习得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偏误产生的原因,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是”字句 “是” “是……的”  “是”字句是汉语学习者接触比较多的一种句型,贯穿整个汉语习得的始终。来自不同层面、不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冲突性话语引起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冲突性话语的缓和性回应策略研究,关于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小说《亮剑》中的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从言语行为的施为力度和语言顺应论两个角度分别阐述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的运行模式和语境顺应性理据,以期帮助人们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其实质。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 回应策略 刻意不礼貌 运行模式 语境顺应性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流行语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们的新观念、新感觉和新看法。本文以湖北文理学院“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使用流行语的情况,以流行语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特点;挖掘大学生群体独特的心理状况和社会文化心态,研究背后成因;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流行语 心理状况  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
期刊
摘 要:在翻译的哲学理论中,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理论和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长久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以汉英翻译中的一些实例来阐释这两个理论,并进一步指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前者到后者,“通天塔”由形而上的抽象找到了通往形而下的具体道路,最终能够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翻译的哲学理论 纯语言 阐释学 通天塔  一、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观  翻译的纯语言哲学观于1923年由德国犹太裔思想家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