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间的差距在近年来不断扩大。文章首先通过一个两部门增长模型对此进行阐释,表明技术的“弱均衡偏向效应”是导致资本收入份额不断提高的机制。接着文章构建了一个三变量VAR模型,根据CEIC等数据库提供的1978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上述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这两者均与资本收入的变化存在正向关系,即资本收入的提高是技术的弱均衡偏向效应所致。因此,政府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同时,应重视收入分配结构的平衡,避免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之间差距的扩大。
关键词:内生增长;技术进步偏向;弱均衡偏向效应;资本收入变化
一、 引言
一些研究认为,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的上升(或等价地,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是由于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较大、厂商倾向于用资本替代劳动所致。但是这在两个方面产生了问题。首先是混淆了要素加强型技术和技术偏向性的概念。前者意味着某要素通过使用一项技术提高了自身的有效供给数量,后者意味着某要素通过使用一项技术提高了自身的边际产出。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大于1的时候,资本加强型技术的属性是资本偏向的,会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小于1的时候,资本加强型技术的属性是劳动偏向的,反而降低了资本的(相对)边际产出(等价地,它提高了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那么如果厂商更偏好研发资本加强型技术,而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数值小于1,结果应该是劳动收入占比提高,除非该值大于1。反之,如果厂商更偏好研发劳动加强型技术,而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数值大于1,结果也应该是劳动收入占比提高,除非该值小于1。但一些定量的测度表明,国内各产业部门中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数值有些大于1,有些小于1(钟世川,2014),资本加强型和劳动加强型技术也是同时存在的。按照上述理论就很难解释资本收入占比不断提高的现象。其次是忽略了厂商的研发偏好,没有弄清“弱均衡偏向效应”的作用机制。厂商经常会就研发何种技术做出选择,如果存在资本深化趋势,那么不论厂商的选择如何,技术属性皆为资本偏向(如果替代弹性大于1,厂商会选择资本加强型技术,此时该技术为资本偏向;如果小于1,厂商会选择劳动加强型技术,此时该技术依然为资本偏向),从而导致资本收入占比的持续提高。这实际上也表明,只要存在 “弱均衡偏向效应”,替代弹性的数值大小只会影响厂商关于技术类型的选择,却改变不了所选择技术的偏向属性,因而也就不能成为解释资本收入占比提高的核心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一个两部门增长模型,对引起资本相对收入(即资本收入/劳动收入,下文简称资本收入)变化的机制,即“弱均衡偏向效应”进行论证,接着利用中国1978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剩余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模型、第三部分是相关机制分析,第四部分是数据处理及实证检验,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关建议。
二、 理论模型
1. 总体环境。
(1)存在一个CRRA偏好、时间贴现率为ρ的代表性家庭;不存在人口增长,劳动供给无弹性。
由技术偏向的定义可知,?滓
关键词:内生增长;技术进步偏向;弱均衡偏向效应;资本收入变化
一、 引言
一些研究认为,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的上升(或等价地,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是由于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较大、厂商倾向于用资本替代劳动所致。但是这在两个方面产生了问题。首先是混淆了要素加强型技术和技术偏向性的概念。前者意味着某要素通过使用一项技术提高了自身的有效供给数量,后者意味着某要素通过使用一项技术提高了自身的边际产出。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大于1的时候,资本加强型技术的属性是资本偏向的,会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小于1的时候,资本加强型技术的属性是劳动偏向的,反而降低了资本的(相对)边际产出(等价地,它提高了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那么如果厂商更偏好研发资本加强型技术,而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数值小于1,结果应该是劳动收入占比提高,除非该值大于1。反之,如果厂商更偏好研发劳动加强型技术,而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数值大于1,结果也应该是劳动收入占比提高,除非该值小于1。但一些定量的测度表明,国内各产业部门中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数值有些大于1,有些小于1(钟世川,2014),资本加强型和劳动加强型技术也是同时存在的。按照上述理论就很难解释资本收入占比不断提高的现象。其次是忽略了厂商的研发偏好,没有弄清“弱均衡偏向效应”的作用机制。厂商经常会就研发何种技术做出选择,如果存在资本深化趋势,那么不论厂商的选择如何,技术属性皆为资本偏向(如果替代弹性大于1,厂商会选择资本加强型技术,此时该技术为资本偏向;如果小于1,厂商会选择劳动加强型技术,此时该技术依然为资本偏向),从而导致资本收入占比的持续提高。这实际上也表明,只要存在 “弱均衡偏向效应”,替代弹性的数值大小只会影响厂商关于技术类型的选择,却改变不了所选择技术的偏向属性,因而也就不能成为解释资本收入占比提高的核心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一个两部门增长模型,对引起资本相对收入(即资本收入/劳动收入,下文简称资本收入)变化的机制,即“弱均衡偏向效应”进行论证,接着利用中国1978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剩余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模型、第三部分是相关机制分析,第四部分是数据处理及实证检验,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关建议。
二、 理论模型
1. 总体环境。
(1)存在一个CRRA偏好、时间贴现率为ρ的代表性家庭;不存在人口增长,劳动供给无弹性。
由技术偏向的定义可知,?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