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本:搬迁事件中的话语表达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UHU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不同电视媒体对汉正街搬迁前后的新闻报道,发现不同场域中的主体话语表达不尽相同,形成现代性规划及在执行过程中隐蔽在商业化的话语霸权的表达,和以日常生活叙事为主导意识的民间话语表达。话语分歧的解决之道在于电视媒体应搭建公共话语平台,平衡各方话语表达。
  关键词:话语表达;电视媒体建构;权力规划;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34-02
  
  弄潮的汉正街正面临着搬迁的现实,处于理性规划和建设。本文以汉正街2011年搬迁前后的电视新闻报道,分析在政府和资本的作用下,媒体如何参与汉正街这一都市空间的生产。
  概括而言,在汉正街迎来命运的关键历史时刻,汉正街已经成为“寻租”空间,各种区域的电视媒体在完成建构搬迁事实的同时,还在找寻价值资源的动员,形成一种支配与反抗的艺术,即“公开的文本”与“隐藏的文本”,延伸出不同的空间话语。
  一、不同电视媒体的报道文本分析
  本地电视媒体在报道搬迁改造时的态度,大都以正效果和正面反应为主。比如《涅槃重生 古老汉正街的搬迁之路》《汉正街综合整治和搬迁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等报道中建构出汉正街落后、搬迁是历史的必然、根除安全隐患、劝说搬迁、搬迁对各方无害、政策宣传、职能部门有人情味、发展主义的内容框架。本地电视媒体围绕搬迁进展的新闻建构中,采用的信息源结构是不平衡的、过度精英化的。所引用的信息源主要来自政府官员及工作人员、行政部门、规划设计院、卓尔控股集团的商业精英、房地产等企业界负责人,还包括少部分普通市民及汉正街的商户等。政治精英、商业精英以及部分支持汉正街搬迁的商户的意见被有意凸显和强化,而较少呈现搬迁反对者和利益冲突者的声音。
  比较而言,异地电视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在报道汉正街搬迁时,表现出与本地媒体不同的媒介生产景观。在内容上,多数报道体现出对汉正街搬迁的观望态度,建构出汉正街未来不明的新闻框架。信息源方面,大量引用普通市民的话语,尤其是生活在汉正街里、与汉正街搬迁有利益关系的商户、司机、搬运工等群体。视角对准汉正街这些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以普通的日常生活为本位来叙事。
  二、权力规划与日常生活:不同场域中的话语表达路径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不同电视媒介之间出现了话语分歧,形成了不同场域的话语表达,呈现出不同的表现路径,也产生的不同的影响效果。
  (一)现代性规划以及在执行过程中隐蔽在商业化的话语霸权表达
  地方媒体无论是在内容主题、事实选择、信息源,还是关键词和感情基调方面,都是站在政府的角度解释他们的考虑,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表现出强烈的长官意志。内容主题以宣传官方政策、报道搬迁改造进展为主;信源多数是政府官员、新闻发布会、通气会等等;所选事实旨在说明汉正街应该进行搬迁改造以及改造后能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关键词和基调也体现出对搬迁政策积极、正面的肯定。这样的报道体现了话语表达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源于权力的干预。因而在权力的掌控下,媒体有义务按照官方思路来进行新闻报道,引导市民支持搬迁改造的舆论。
  同时,在汉正街搬迁改造的报道中,新闻话语也被商业资本渗透,按照资本的逻辑来建构新闻框架,典型的话语表达为宣传汉口北的市场规模、勾画汉正街的美好蓝图,把新汉正街建构成充满现代性、能勾起人的欲望的高档商贸区这些报道;凸显汉口北商业精英的话语,并主观意象中构建这一城市空间,进行现代性的意象选择,借助文化工业的包装,汉正街被赋予一种商业形象,成为一种象征性物质、一种符号,打上了消费文化的烙印。
  (二)日常生活叙事的民间话语表达
  民间话语是指与官方话语相对的表达,区别于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官方媒体的媒体议程和媒体表达,来自以新媒体和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以及区域外媒体。
  日常生活叙事是把日常生活当成是第一性的、根本性的审美表现对象,强调从日常生活出发,回到日常生活。而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是人,个体的命运常常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再现丰富复杂的当代社会生活,表达普通市民的利益诉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和价值。而汉正街,作为一个积淀深厚、多元荟萃的都市空间,每天在此上演着不同的故事,不同人交织制造不同事件,利益诉求、历史拼贴、空间异质,在这一方寸之地频繁呈现,这些丰富的日常生活实践,脱离人的生活的物质空间也没有任何意义而言。空间并不是脱离了各种意义的抽象存在,而是隐藏着居民的日常生活秩序。自上而下的精英旁观者的姿态,不同人的体验及日常生活的意义等联系起来考虑,根本无法充分理解城市空间。
  比如,腾讯大楚网的视听原创草根访谈节目《汉正街搬迁实录——微记录?大视角》,一改以往“宏大叙事”的着眼点和旁观者的精英角色,通过跟踪采访汉正街上扁担工杨昌红的日常生活变化,通过几个个案的细化比较和一天活动轨迹的系统记录,探讨了扁担工个体活动存在的一些差异现象和原因,加深了对于扁担工群体行为模式的认识:城市空间的改造进程也在改变原有的空间特征,扁担工生存依赖的生活空间条件难以在汉正街现有改造策略下保留或延续。该节目关注市民的行为以及空间使用的意义,增强了市民参与度,加强了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在互动中发生故事,生成记忆,提供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相互交往的平台,建构出更为丰富的意义层,该报道反映出汉正街原有的市井生态遭到破坏,对汉正街未来发展的观望态度。
  列斐伏尔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指出:“无情的理性化是当代城市最大的现实。”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却在形成着一种反力,它包括各种匿名的创造和边缘化的实践和仪式等,它抵抗着并逐渐消解了汉正街中所谓的理性建造。可见,关于汉正街中的日常生活报道,一方面有助于读者建构历史记忆的“第三空间”,形成读者对空间与集体记忆关联性的阐释,有利于市民的城市认同及自身身份的提升与象征;但另一方面,它是隐藏的文本,是消解现代性以及规训控制的力量源泉,“汉正街以自发的或下意识的形式,对这一社会现实做另一种阐释,使得汉正街城市空间结构显现。因此在汉正街,作为理性控制的经济原则与市民的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张力让很多媒体认识到汉正街城市空间重新整合的潜在反抗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日常生活是与政治生活相区别的作为大众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约翰?费斯克将日常生活视为普通人对抗将他们纳入其中的社会秩序的一种实践。在对话成为可能、个体意识出现的多元化社会,个人的日常生活必然要从长期被压抑、被忽略的角落走出来,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身份和地位,并借此反抗权威和专制。这种日常生活视野下的叙事,体现出的正是个体意识觉醒的结果。把自我当做对象来考察和研究,当作加工和改造的对象来观照。这种诉求是个体独立意志的表达,任何强权或意识均与其无关,这正是对官方话语的消解与反抗。
  三、对策研究:媒介的协商途径
  电视媒介关于汉正街搬迁报道的差异体现了媒介以及媒介背后的社会不同主体对于搬迁问题的不同观念导向,在相当程度上,这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特别是知识公众对于现代化转型问题的观念分歧,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经济有效”和“空间正义”的发展价值观冲突。在长期的GDP政绩观的主导下,地方政府普遍奉行“经济利益至上”的发展主义原则,拆旧城造新城。而随着物质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改善,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考量,不光是GDP的增长,而是要落实对城市文化的全面提高、对普通市民的权益保护。这种“发展主义”和“空间正义”的对立观念在大众媒介的报道中,体现为搬迁话语的强烈冲突和不可调和。
  电视媒介对于汉正街搬迁改造的报道,携带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反映了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对于文化保护、空间正义的追求和经济发展问题的矛盾冲突。地方媒介高调的宣传性话语充斥着发展主义的意识思维,将政府和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流露出对GDP和政绩的狂热。而在异地媒介和网络媒介的报道以及民间社会的人际传播中,汉正街搬迁改造与民间日常生活、专业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消解了地方政府及当地媒介的蓝图阐释和经济利益承诺,暴露出了官民对于发展问题与文化保护和权利意识的认知冲突和观念落差。
  在各种利益交织的转型期中国社会里,电视媒体的沟通、协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汉正街空间的生产和空间的再造,能够促进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创造巨大的经济效应,但同时,它也是建立在不断剥夺汉正街小市民对空间居住和享有权的基础之上的,是对空间正义原则的损害。汉正街都市空间的生产过程中既存在各方共同的利益追求,也存在着各种分歧,甚至冲突。冲突的解决之道在于搭建公共话语平台,平衡各方话语表达。电视媒体有必要给不同利益阶层的群体以平等对话的机会,倾听普通民众的声音,加强各阶层的沟通与了解。实现权力机构与公众,权力机构内部系统之间以及公众群体之间的全方位沟通,进而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共识、信任与合作,成为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实现多方共赢的第三方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振华.日常生活视野下的都市空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2009.
  [2] 曾一果.想象城市——改革开放30年来大众媒介的“城市叙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3] (荷)托伊恩?A,(荷)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广播新闻采制》通过实施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从知识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积极调整教学思路,以适应传媒科技发展和行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新闻实务;课程;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133-02       一、“学”“术”并重的教学设计理念  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业务能力始终是新闻专业学生求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码产品也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将人们瞬间丰富的动作表情定格,将青春,将梦想记忆下来,摄影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历史的瞬间定格于一幅幅图画当中。本文尝试从人物摄影的角度,以米脂婆姨的摄影作品为例来分析摄影作品中人物艺术魅力的表现。  关键词:米脂婆姨;摄影;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4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140-01 
期刊
周乃蔆,毕业于台湾大学政治系,后前往华盛顿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取得了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文凭。完成求学之路后,曾在高校教授东亚历史课程,此后在Knight Ridder Newspapers 报业集团和路透社任记者,并出任路透社上海特派记者,跟踪报道中国入世进程和国企改革;2000年8月加入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承担财经新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2002年任《南华早报》驻京记者
期刊
摘要:和谐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理想。构建和谐社会,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高级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所追求的和谐思想一脉相承。和谐社会是自由与秩序的统一体,自由与秩序是和谐社会的两大根基。本文从不同角度分别比较论述了中西方关于自由和秩序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及学说,得出自由和秩序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应该是自由与秩序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和谐;和谐社会;自由;秩序  中
期刊
编者按: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于1945年成立,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地方人民广播电台。经历了60多年风雨洗礼后,今天的黑龙江人民广播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目前,黑龙江电台已形成中波、调频、有线组成的广播网络,人口覆盖率已达90%以上。电台以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个性十足的主持风格培养了一批家喻户晓的主持人,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被人们亲切的称呼为“霞迷”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她把真诚奉献给了听众,所以才得
期刊
摘 要:随着WEB2.0概念的提出和新技术的推行,世界进入了一个“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作为互联网时代民意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各类公共事件的传播扩散和解决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监督作用。本文就吴英案为例,对整个事件中公众意见表达对舆论监督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力同时也看到了其存在的隐患。  关键词:新媒体;公众意见;舆论监督;“吴英案”  中图分类号:G20
期刊
张坤,男,1968年出生。现任中国青年报社常务副社长,博士学位,高级记者,团中央委员,中国青年报刊协会会长,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常务副主席等。先后获得包括5次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多项全国性奖项。曾获“新闻出版领域领军人物”称号。先后出版《跳槽诱惑》、《新财富精神》等10余部专著。在省级以上新闻传播类期刊杂志发表新闻类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中国新闻年鉴》收编。  编者按:《中国青年报》是中国
期刊
摘 要:当前,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众在享受自媒体、全媒体时代新闻自由的同时也无法避免的被低俗、媚俗、泛娱乐化、非主流价值思想所毒害,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不断被消解,社会道德滑坡拷问着每个人的良知。因此,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提倡者和引导者,政府机构还需进一步进行引导和规范,严抓传统主流媒体的建设、完善自身的新闻发布职能和舆情监测能力,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弘扬社会主导价值观。  关键词:政府机构;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越来越多的呈现出自主化、多样化、活跃化的特点。而就在这样一个草根阶层崛起、网民群体意识增强的媒介格局之下,众多独具个性的“网络红人”形象应运而生。本文以“犀利哥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红人”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身对于此现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网络红人”;传播学;网络媒体;“犀利哥事件”  中图分类号:G206.2
期刊
摘 要:自2009年,微博在我国迅速普及。众多名人也纷纷注册微博,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而眼下名人微博频频掀起骂战风波。本文通过分析名人微博骂战现象的特征,总结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对话语权的滥用,占据公共视线,挥霍微博这一新型公共发声平台等,以此提出减少该现象的建议。  关键词:微博;名人;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