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供应链金融以其弱化资产抵押,强化交易背景的真实性、还款来源的自偿性特点,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在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大大降低,但因银行自身局限和供应链金融特質使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上升,并因此增加了风险成本。只有降低操作风险,才能减少对中小企业额外的风险补偿要求,实现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文章分析了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和类型,并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7-0153-03
0 引言
一直以来,由于信用缺失、抵押担保品少、财务信息不透明等原因,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已成为公认的事实。除了融资难,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还来自行业挤占,如供应链上游企业,2016年应收账款余额达到26万亿元,资金垫付多、回款周期长是普遍问题。
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信用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真实的贸易信息,以企业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存货等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通过动产质押授信、应收账款融资等新型融资工具,为产业链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激活产业链企业的库存和应收账款,其弱化资产抵押,强化交易背景的真实性、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和核心企业的反担保特点,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高度匹配,缓解了中小企业不动产抵押缺失的融资约束,增加了银行融资支持的可得性。按照前瞻网对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的预测,到2020年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开发空间巨大。普惠金融的政策引导和银行抢占市场的内在激励,使银行的信贷供给倾向于中小企业的动产抵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已成为当前银行调整信贷供给侧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供给的有效衔接。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具有明显的交易成本优势:第一,降低了搜寻成本。银行的搜索对象由点变成了线,由单个企业变成了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批量、关联搜索的规模经济,且供应链金融服务下契约合同的重复使用,使银行降低了搜索频率,节约了搜索成本。第二,节约信息成本。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凭借其核心地位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优势,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获得更多的融资信息,这大大低于传统模式下借贷双方收集信息的总成本,银行可通过链上企业的信用历史、交易背景、业务动态、财务状况等,便捷地掌握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详细信息,因为取得了商流、物流、资金流等“硬信息”,减少了银行须通过与借款人之间的频繁互动才能收集借款人品质、能力等“软信息”的成本,降低了信息获取和筛选的成本。第三,降低谈判和签约成本。供应链金融中,银行重点评估供应链的真实贸易背景和核心企业的资信水平,不再强调单个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以供应链为整体进行授信,将市场内部化,对单个企业分别调查评估授信,大大降低了签约谈判的成本。第四,降低了监督成本。银行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稳定性和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向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形成了溢出效应,并因反担保机制承担了监控中小企业信息质量的责任。同时,中小企业为了维护自己在大企业供应链中的成员地位和保证交易的持续性,必须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中小企业违约成本增大,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从而降低了银行的监督成本。
供应链金融开启了中小企业融资阀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昂的问题,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可以得到8%~20%的融资支持。理论上,银行的贷款定价=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中通过节约交易成本,导致经营成本和信用风险成本降低,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产生因为银行自身局限或供应链金融特质所导致的风险。对银行来说,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相对可控使得操作风险上升,操作风险上升又会导致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增加,形成贷款风险加价。所以,银行必须有效控制操作风险,才能减少对中小企业过高的风险补偿要求,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
1 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
供应链金融中,银行操作风险增加,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1.1 人员因素
由于操作人员的不专业或道德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目前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未能形成专业团队,导致在风险识别、监测和管控环节存在问题。
(1)贷前调查环节,因缺乏供应链业务的专业能力或责任心,对核心企业的识别能力不强,对其与上下游企业的关联度、把控能力、供应链稳定性的判断不准,或无法准确辨识链上交易的真实性,给供应链授信提供错误的决策依据,并失去真实交易背后的存货、应收账款、核心企业补足担保等实现自偿的根本保证。
(2)贷后管理环节,对于预付类和存货类产品而言,质押的存货种类多,质押品可能分布在供应链的不同生产环节,尤其对于中间产品来说,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其价值不容易通过市场价格得到体现,风控人员如果缺少对担保物价值评估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对存货的高估或低估,都将引发信用风险。此外,如果贷后管理人员失职疏漏,缺少对存货的动态监管,会产生还款来源减值或灭失而没有及时预警和处置的风险,如货物超过保质期、仓储管理有漏洞、市场价格不利变化、遭受火灾洪水等突发事件,使担保物的可偿性降低或灭失。
(3)内部、外部欺诈。供应链金融更多地依赖于企业之间的贸易信息及核心企业的信用,具有无抵押、弱担保的性质,如果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利用虚假贸易信息骗取融资或者发生银企内外勾结等欺诈事件,操作中的道德风险将导致巨大损失。
1.2 流程因素
因流程设计不完善和执行不力造成的风险。一个完整、系统的供应链操作流程应贯穿于贷前调查审批、贷中出账、贷后监管全过程,也应贯穿于风险识别、监测、量化和管控全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只是设计了供应链金融的电子平台,沿用传统的信贷业务流程和框架,运作模式和监管手段没有根本性改变,并侧重出现问题时的事后解决,缺乏预见性和系统性,也未能在仓单、质物、商品货物及数据信息平台方面,形成专门流程管理和组织架构,更缺乏与不同产业链匹配的量身定制的操作流程设计。系统、完整、合理的内部操作指引、流程规范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亟待打造。 1.3 系统因素
目前的系统风险主要来自因信息技术相对滞后导致的信息、数据质量风险。
(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发的供应链系统软件平台,大多是方便贷款申请的营销平台,在信息录入、审核、综合处理方面过度依赖人力,缺少系统应该具有的更强大功能,如数据分析功能、严谨的审批流程、金融信息的归纳、整理、传递功能。
(2)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网络化程度虽然较高,但信息系统多处于孤立状态,数据联网、信息系统整合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供应链金融发展所要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与商流的“四流合一”,只在部分行业或者个别供应链体系中得到部分实现,重要的金融信息与数据仍被企业所掌握,信息共享无法完全实现,银行难以通过系统平台对融资企业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
(3)供应链金融的客户发现、评级授信、动产监管、风险控制缺乏赖以决策的公共基础信息。例如,供应链企业的信用信息,目前尚没有专门的机构搜集整理企业完整的信用信息,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缺失,使银行很难多维度动态了解企业的信用情况和实际经营情况;供应链金融的授信支持资产——动产和应收账款的信息登记系统都不完善,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部门间登记的动产信息各自独立、尚未联网,应收账款的登记和担保系统尚未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滞后,制约了互联网和大数据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运用,增加了银行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的难度。
2 商业银行降低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对策
2.1 降低人员操作风险,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1)通过委托培养和自行培养两种渠道建立供应链金融人才培养机制。银行在迎接“供应链+”时代到来的路上,不应置身链条之外,而供应链金融人才的培养,就是融入链条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可以与高校的供应链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互联网金融专业、大数据专业对接,通过订单式培养解决供应链人才匮乏问题。以银行供应链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课程体系深入到银行业务岗位,侧重于市场营销、运维模式、技术分析、风控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训练,培养出能够胜任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战型人才。其次,自行培养人才。结合地区的产业特点和优势,以地方优势产业为依托,为特定行业的供应链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以“专”定位,服务特定区域和行业,提供定制化有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如昆仑银行的石油产业链金融、龙江银行的农业产业链金融。
(2)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后续专业能力。首先,判断融资需求合理性的能力。只有准确掌握行业市场需求和产业链的生产能力、行业发展周期、账款回收期等信息,才能合理控制授信额度,从源头上把控风险。核心企业如果利用其优势地位,刻意通过应收和应付账款将自身流动性不足问题转嫁给上下游中小企业,扩大供应链融资缺口,长期累积的债务水平会超出供应链承债能力。所以,研判核心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道德风险是关键。其次,判断供应链交易真实性的能力。识别交易背景是否真实有效,是保证自偿性的关键。一是加强对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隐性关系的鉴别;二是分析客户货物流与资金流匹配情况、核实已完成交易的货权、发票等单据的真实性。最后,判断单证业务的合法性的能力。如仓单质押融资,不只是对单证形式上的审查,审核重点在于能识别虚假仓单、重复质押、仓单项下的货物被调换或毁损和无效质押,防范外部欺诈的风险。
2.2 打造供应链金融操作流程和规范,再造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1)打造一个系统、完整的内部操作流程,强调操作流程规范化。商业银行需制定标准的业务流程、各类业务的调查清单、关键风险点、规避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让员工有章可循,减少因人员的自由裁量导致的操作风险。尤其对容易引发操作风险的质物监管环节,银行应针对不同供应链下的质物,制定不同的审查程序,包括质物准入标准、质物监管放行标准、风险控制标准、存货盘点周期、价格评估规范,将质物管理的全过程标准化、制度化,保证授信支持资产的可偿性。
(2)重建专业化垂直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供应链金融专业化程度非常高,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在行业发展周期、产品特征、市场变化、风险点、技术发展走势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和各个节点的非系统性风险的识别监测处置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专业化的线性管理,才能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强调专业化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垂直管理原则,改变传统金融的按地域管理模式,分行业进行“条条”式管理,在业务执行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按照行业设置岗位,构建以纵为主、以客户为中心,专业化垂直型的组织架构。二是对于授信规模较大、行业风险较高的供应链业务,可以实行上级行派出评估小组或外部专家评审制度,将地域审贷变更为行业审贷,强化审批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3)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提高银行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整理和应用能力,努力构建“互联网+大数据+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提供高质量的供应链数据信息。供应链上企业、电商平台、物流公司积累了大量的供应链数据信息,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供应链企业的各类交易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和量化放贷模型,以量化手段实现供应链行业判断、链上企业评估和业务的风险控制,实现风险管理的智能化和程序化,风险控制由事后处理升级为全过程自动识别预警,降低人工识别、审核和处理的操作风险,将供应链金融建立在可靠、真实和有效的全供应链数据信息基础上。而数据信息库的建設,除了需要专门的硬件设备、开发数据分析的软件,更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引进或培养懂技术、懂业务的供应链金融专门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夏泰凤.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2]徐隆,郑颖.供应链金融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基于商业银行视角[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35(5):75-80.
[3]韩民,高戌煦.产融结合型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J].南方金融,2016(3):87-93.
[4]张丽萍,刘波.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风险及管理策略[J].银行家,2019(7):88-90.
[5]赵灿红,罗勇.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评价及防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8):108-111.
[6]于秀华.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运行与调适[J].时代金融,2012(15):143.
[7]林莉芳.美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经济研究,2018(20):158-161.
[8]杨琦峰,杨启乾,宋平.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探讨[J].财会月刊,2016(32):95-100.
[9]苏汝劼,特木钦.大数据背景下拓展供应链金融的思路与途径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3):86-9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7-0153-03
0 引言
一直以来,由于信用缺失、抵押担保品少、财务信息不透明等原因,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已成为公认的事实。除了融资难,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还来自行业挤占,如供应链上游企业,2016年应收账款余额达到26万亿元,资金垫付多、回款周期长是普遍问题。
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信用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真实的贸易信息,以企业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存货等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通过动产质押授信、应收账款融资等新型融资工具,为产业链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激活产业链企业的库存和应收账款,其弱化资产抵押,强化交易背景的真实性、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和核心企业的反担保特点,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高度匹配,缓解了中小企业不动产抵押缺失的融资约束,增加了银行融资支持的可得性。按照前瞻网对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的预测,到2020年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开发空间巨大。普惠金融的政策引导和银行抢占市场的内在激励,使银行的信贷供给倾向于中小企业的动产抵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已成为当前银行调整信贷供给侧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供给的有效衔接。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具有明显的交易成本优势:第一,降低了搜寻成本。银行的搜索对象由点变成了线,由单个企业变成了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批量、关联搜索的规模经济,且供应链金融服务下契约合同的重复使用,使银行降低了搜索频率,节约了搜索成本。第二,节约信息成本。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凭借其核心地位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优势,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获得更多的融资信息,这大大低于传统模式下借贷双方收集信息的总成本,银行可通过链上企业的信用历史、交易背景、业务动态、财务状况等,便捷地掌握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详细信息,因为取得了商流、物流、资金流等“硬信息”,减少了银行须通过与借款人之间的频繁互动才能收集借款人品质、能力等“软信息”的成本,降低了信息获取和筛选的成本。第三,降低谈判和签约成本。供应链金融中,银行重点评估供应链的真实贸易背景和核心企业的资信水平,不再强调单个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以供应链为整体进行授信,将市场内部化,对单个企业分别调查评估授信,大大降低了签约谈判的成本。第四,降低了监督成本。银行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稳定性和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向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形成了溢出效应,并因反担保机制承担了监控中小企业信息质量的责任。同时,中小企业为了维护自己在大企业供应链中的成员地位和保证交易的持续性,必须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中小企业违约成本增大,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从而降低了银行的监督成本。
供应链金融开启了中小企业融资阀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昂的问题,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可以得到8%~20%的融资支持。理论上,银行的贷款定价=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中通过节约交易成本,导致经营成本和信用风险成本降低,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产生因为银行自身局限或供应链金融特质所导致的风险。对银行来说,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相对可控使得操作风险上升,操作风险上升又会导致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增加,形成贷款风险加价。所以,银行必须有效控制操作风险,才能减少对中小企业过高的风险补偿要求,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
1 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
供应链金融中,银行操作风险增加,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1.1 人员因素
由于操作人员的不专业或道德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目前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未能形成专业团队,导致在风险识别、监测和管控环节存在问题。
(1)贷前调查环节,因缺乏供应链业务的专业能力或责任心,对核心企业的识别能力不强,对其与上下游企业的关联度、把控能力、供应链稳定性的判断不准,或无法准确辨识链上交易的真实性,给供应链授信提供错误的决策依据,并失去真实交易背后的存货、应收账款、核心企业补足担保等实现自偿的根本保证。
(2)贷后管理环节,对于预付类和存货类产品而言,质押的存货种类多,质押品可能分布在供应链的不同生产环节,尤其对于中间产品来说,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其价值不容易通过市场价格得到体现,风控人员如果缺少对担保物价值评估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对存货的高估或低估,都将引发信用风险。此外,如果贷后管理人员失职疏漏,缺少对存货的动态监管,会产生还款来源减值或灭失而没有及时预警和处置的风险,如货物超过保质期、仓储管理有漏洞、市场价格不利变化、遭受火灾洪水等突发事件,使担保物的可偿性降低或灭失。
(3)内部、外部欺诈。供应链金融更多地依赖于企业之间的贸易信息及核心企业的信用,具有无抵押、弱担保的性质,如果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利用虚假贸易信息骗取融资或者发生银企内外勾结等欺诈事件,操作中的道德风险将导致巨大损失。
1.2 流程因素
因流程设计不完善和执行不力造成的风险。一个完整、系统的供应链操作流程应贯穿于贷前调查审批、贷中出账、贷后监管全过程,也应贯穿于风险识别、监测、量化和管控全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只是设计了供应链金融的电子平台,沿用传统的信贷业务流程和框架,运作模式和监管手段没有根本性改变,并侧重出现问题时的事后解决,缺乏预见性和系统性,也未能在仓单、质物、商品货物及数据信息平台方面,形成专门流程管理和组织架构,更缺乏与不同产业链匹配的量身定制的操作流程设计。系统、完整、合理的内部操作指引、流程规范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亟待打造。 1.3 系统因素
目前的系统风险主要来自因信息技术相对滞后导致的信息、数据质量风险。
(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发的供应链系统软件平台,大多是方便贷款申请的营销平台,在信息录入、审核、综合处理方面过度依赖人力,缺少系统应该具有的更强大功能,如数据分析功能、严谨的审批流程、金融信息的归纳、整理、传递功能。
(2)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网络化程度虽然较高,但信息系统多处于孤立状态,数据联网、信息系统整合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供应链金融发展所要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与商流的“四流合一”,只在部分行业或者个别供应链体系中得到部分实现,重要的金融信息与数据仍被企业所掌握,信息共享无法完全实现,银行难以通过系统平台对融资企业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
(3)供应链金融的客户发现、评级授信、动产监管、风险控制缺乏赖以决策的公共基础信息。例如,供应链企业的信用信息,目前尚没有专门的机构搜集整理企业完整的信用信息,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缺失,使银行很难多维度动态了解企业的信用情况和实际经营情况;供应链金融的授信支持资产——动产和应收账款的信息登记系统都不完善,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部门间登记的动产信息各自独立、尚未联网,应收账款的登记和担保系统尚未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滞后,制约了互联网和大数据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运用,增加了银行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的难度。
2 商业银行降低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对策
2.1 降低人员操作风险,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1)通过委托培养和自行培养两种渠道建立供应链金融人才培养机制。银行在迎接“供应链+”时代到来的路上,不应置身链条之外,而供应链金融人才的培养,就是融入链条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可以与高校的供应链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互联网金融专业、大数据专业对接,通过订单式培养解决供应链人才匮乏问题。以银行供应链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课程体系深入到银行业务岗位,侧重于市场营销、运维模式、技术分析、风控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训练,培养出能够胜任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战型人才。其次,自行培养人才。结合地区的产业特点和优势,以地方优势产业为依托,为特定行业的供应链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以“专”定位,服务特定区域和行业,提供定制化有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如昆仑银行的石油产业链金融、龙江银行的农业产业链金融。
(2)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后续专业能力。首先,判断融资需求合理性的能力。只有准确掌握行业市场需求和产业链的生产能力、行业发展周期、账款回收期等信息,才能合理控制授信额度,从源头上把控风险。核心企业如果利用其优势地位,刻意通过应收和应付账款将自身流动性不足问题转嫁给上下游中小企业,扩大供应链融资缺口,长期累积的债务水平会超出供应链承债能力。所以,研判核心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道德风险是关键。其次,判断供应链交易真实性的能力。识别交易背景是否真实有效,是保证自偿性的关键。一是加强对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隐性关系的鉴别;二是分析客户货物流与资金流匹配情况、核实已完成交易的货权、发票等单据的真实性。最后,判断单证业务的合法性的能力。如仓单质押融资,不只是对单证形式上的审查,审核重点在于能识别虚假仓单、重复质押、仓单项下的货物被调换或毁损和无效质押,防范外部欺诈的风险。
2.2 打造供应链金融操作流程和规范,再造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1)打造一个系统、完整的内部操作流程,强调操作流程规范化。商业银行需制定标准的业务流程、各类业务的调查清单、关键风险点、规避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让员工有章可循,减少因人员的自由裁量导致的操作风险。尤其对容易引发操作风险的质物监管环节,银行应针对不同供应链下的质物,制定不同的审查程序,包括质物准入标准、质物监管放行标准、风险控制标准、存货盘点周期、价格评估规范,将质物管理的全过程标准化、制度化,保证授信支持资产的可偿性。
(2)重建专业化垂直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供应链金融专业化程度非常高,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在行业发展周期、产品特征、市场变化、风险点、技术发展走势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和各个节点的非系统性风险的识别监测处置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专业化的线性管理,才能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强调专业化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垂直管理原则,改变传统金融的按地域管理模式,分行业进行“条条”式管理,在业务执行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按照行业设置岗位,构建以纵为主、以客户为中心,专业化垂直型的组织架构。二是对于授信规模较大、行业风险较高的供应链业务,可以实行上级行派出评估小组或外部专家评审制度,将地域审贷变更为行业审贷,强化审批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3)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提高银行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整理和应用能力,努力构建“互联网+大数据+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提供高质量的供应链数据信息。供应链上企业、电商平台、物流公司积累了大量的供应链数据信息,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供应链企业的各类交易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和量化放贷模型,以量化手段实现供应链行业判断、链上企业评估和业务的风险控制,实现风险管理的智能化和程序化,风险控制由事后处理升级为全过程自动识别预警,降低人工识别、审核和处理的操作风险,将供应链金融建立在可靠、真实和有效的全供应链数据信息基础上。而数据信息库的建設,除了需要专门的硬件设备、开发数据分析的软件,更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引进或培养懂技术、懂业务的供应链金融专门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夏泰凤.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2]徐隆,郑颖.供应链金融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基于商业银行视角[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35(5):75-80.
[3]韩民,高戌煦.产融结合型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J].南方金融,2016(3):87-93.
[4]张丽萍,刘波.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风险及管理策略[J].银行家,2019(7):88-90.
[5]赵灿红,罗勇.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评价及防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8):108-111.
[6]于秀华.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运行与调适[J].时代金融,2012(15):143.
[7]林莉芳.美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经济研究,2018(20):158-161.
[8]杨琦峰,杨启乾,宋平.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探讨[J].财会月刊,2016(32):95-100.
[9]苏汝劼,特木钦.大数据背景下拓展供应链金融的思路与途径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3):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