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后尿道瓣膜切除后合并排尿异常的尿动力学研究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y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尿道镜后尿道瓣膜切除术后伴有排尿异常患儿上尿路、膀胱功能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行尿道镜电灼后尿道瓣膜术后获得随访的5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归纳总结其存在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异常以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并将其分为排尿正常组(10例)和排尿异常组(48例),对其年龄分布、上尿路情况、尿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仍存在的临床症状有:尿失禁18例(31.0%),反复泌尿系感染8例(13.8%),排尿费力、滴尿15例(25.9%),尿频4例(6.9%),尿不尽5例(8.6%),无明显症状10例(17.2%),肾功能衰竭3例(5.2%).影像学检查示:术后仍存在双肾积水者50例91侧(86.2%),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23例27侧(39.7%).58例患儿中56例(96.6%)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动力学异常.逼尿肌不稳定者占16例(27.6%%);逼尿肌收缩无力者6例(10.3%);残余尿量>10 ml者25例(43.1%);腹压参与排尿者23例(39.7%).比较排尿正常组与排尿异常组单侧肾输尿管积水比例(11.1% vs 88.9%)、双侧肾输尿管积水比例(9.8% vs 90.2%)、单侧膀胱输尿管反流比例(6.7% vs 93.3%)、双侧膀胱输尿管反流比例(12.5% vs 8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尿正常组与排尿异常组逼尿肌漏尿点压力[(29.1±5.5)CmH2O vs (50.4±4.8)CmH2O]、膀胱顺应性[(12.1±3.8)ml/cmH2O vs (4.0±0.1)ml/cmH2O]、残余尿量比较[(21.3±8.1)ml vs (45.7±9.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尿道瓣膜患儿解除梗阻后多数患儿仍存在不同程度膀胱功能问题,排尿异常组膀胱功能及上尿路情况明显差于排尿正常组.后尿道瓣膜患儿术后应注意排尿情况,定期做尿动力学检查,对症处理,以更好的保护肾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ic reflux,VUR)的尿动力学表现特点,为小儿VUR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学中心就诊的VUR患儿87例(男58例,女29例);年龄4~12岁,平均6岁.另选取因下尿路症状就诊而尿动力学检查无异常且无VUR小儿60例(男38例,女22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12岁,平均6岁.将VUR患儿依据反
目的 探讨颅骨钻孔引流术对于治疗儿童外伤导致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60例因外伤导致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全组患儿均行颅骨钻孔引流术,其中有55例患儿术后行尿激酶生理盐水引流冲洗,术后随访2年以上,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2年以上,59例均临床治愈,术后血肿完全消失55例,残留少量薄层血肿(<5 mm)4例于术后3个月后吸收,7例合并存在脑挫裂伤出现局部脑软化随访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受体(TrkA、P75NTR)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直肠末端的表达,探讨对其肠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ARM患儿直肠末端标本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高位ARM 15例,中位ARM 6例,低位ARM
目的 评价延长尿道下裂术后留置导尿管在减少尿道狭窄中的作用.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采用管形包皮岛状皮瓣法治疗尿道下裂104例,年龄2~3岁,平均2.4岁.矫正阴茎下弯后成形尿道长度为3 cm,包皮岛状皮瓣的宽度为1.2 cm.术后第2天采用双盲法将患儿平均分为两组,A组术后6周拔除导尿管,B组术后2周拔除导尿管,比较两组拔管后尿道狭窄的发生情况.分别在术前和拔除导尿管后2周、4周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