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公共服务实现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过程中,PPP模式得以快速发展,促使企业融资得到了不断优化和升级。建筑行业由于自身特有属性,已成为PPP模式的典型代表。鉴于此,从PPP模式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建筑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融资潜在的风险,以助力进一步积极改善建筑企业管理方式和经营结构,带动建筑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关键词:PPP模式;融资风险;建筑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6.92;F406.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3-0129-03
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如今施工方式也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PPP2、EPC3等经营模式的引入不仅提升了建筑企业的金融风险管控能力,还提升了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我国目前风险管理只存在于证券、银行和保险等行业中,大部分企业还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工作不到位、风险意识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就建筑企业而言,难免会在融资过程中出现前期投入过大、工期延长、工程结算延长、投资与工程款回收时间衔接不上等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企业施工进程,还加大了融资风险,甚至会造成建筑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因此,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方式,提升融资风险管理工作质量,是建筑企业实现良性发展、确保工程项目按期竣工的必要条件。
一、建筑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融资风险管理意识不高
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秉持着以生产经营为主要任务的理念,并将项目管理作为核心管理模式和理念。在思想上,这些企业一直都有连续的经营任务是融资行为基础的观念。因此,在项目施工过程安全可控的情况下,建筑企业融资主要是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而进行,还未把融资风险管控工作放在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相关管理者普遍存在融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的情况。
(二)融资环境分析不彻底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筑企业管理者往往会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业内规程制度了解还不够彻底,且对本行业的融资环境状况变化的关注度还不够,如国际贸易关系、财政政策、国内外经济形式和货币政策变化等。这尤其体现在这部分管理者往往没有对于所处的融资大环境进行进入了解和分析。
(三)技术措施研究力度不够
目前,在我国经济大环境下,建筑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正不断加大。但是,很多企业未制定融资风险管控的技术措施,难以在融资的整个过程中把控每一个环节,对融资风险控制、识别、减少、评估和转移等技术措施的研究也力度不够。
(四)评价指标设置问题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的主要体现在新签合同额、生产、营业利润、产值、实际收入等方面。然而,由于当前融资风险管理指标未被纳入到企业评定体系中,造成融资风险管理无法被建筑企业的管理者所重视。
(五)与金融机构合作关系不牢固
建筑企业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其运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具有明显行业特征。当前,政府主管部门主要由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建设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等构成,而主要负责建筑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由于行业壁垒高、金融机构分支细化等原因,与建筑企业的合作关系一直不稳定。不仅如此,建筑企业也未给予金融机构足够重视与支持,导致双方在运营过程中无法形成良性互动,造成双方沟通不畅,严重阻碍了共赢局面的形成。另外,金融机构也普遍存在未拓展针对建筑企業经营特点贷款业务的现象,造成金融机构无法与建筑企业实现融通,更无法形成长久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PPP模式下的建筑企业经营形式
从建筑经营理论出发,PPP模式的运行以建筑企业的经营模式为基础,并以建筑企业融资风险、融资特征和融资手段为切入点,展示了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特征。
(一)PPP模式下定位建筑企业的角色
项目主办人是PPP项目的核心。主办人采取联合或者是独自享有的方式从政府部门获得经营许可,可以使市场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自主权得以快速的发展。在PPP模式之下,承包商是主要的合伙人,有着绝对话语权。从立项开始直到项目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都会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而承包商会积极参与到项目全过程,因此其身份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往往会成为项目建设的“当事人”,其相应的权利和责任也随之增加。
在PPP模式下,合同金额和项目可操作空间都比较大,通常都会有大额的经济往来出现。建筑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产业,近几年不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在我国加大调控力度的背景下,该行业出现了还贷压力大、承接任务难度大、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和前期资金投入高等问题,且价值融资渠道的收紧造成了建筑企业很难通过除银行以外的其他渠道来进行融资,导致建筑企业面临着较高的融资风险。而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是支撑发展的重要保障。换言之,融资风险管控和融资渠道关乎着企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如何拓宽建筑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做好融资风险管控,已经成为了建筑企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通常情况下,建筑企业要想使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就要积极争取项目承包权;同时,要积极变革企业内部经济结构与过去粗放式管理模式,注重构建集约化管理模式,以进一步实现对融资风险的高效管控,从而保证承包工程资金链安全。
PPP模式中合作方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因此,建筑企业在使用PPP模式时,要积极整合股东结构。在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建筑企业需要选择不同股东与之进行密切配合,使部分股东退出后依然可以保证工程稳定性;还要积极创设新的制度,从而吸引更多股东踊跃参与其中,以进一步提高股东之间合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PPP模式带动建筑企业实现积极发展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国家也对经济发展的战略进行了积极改革,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受建筑业的影响日益突出。建筑行业要想实现快速的发展,就要不断提高在复杂环境下的发展能力,同时要规避举债风险,进一步带动建筑行业实现良性发展[1]。
在PPP模式下,企业内部流程管理革新可以得以快速实现,这加快了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速度,促使工程推进模式和项目发展水平得到不断优化升级。建筑企业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通过对PPP模式的有效利用,可以保证自身能够在竞争中略胜一筹。
当前,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也随之升高。这让政府部门很难对建筑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加之建筑行业的资金投入额非常大,其自身的工程量也比较大,往往会导致负债与基础设施投入之间很难实现真正的平衡。
针对于此,建筑企业要想保证行业资金链的完整性和灵活性,就要积极吸收社会资本,从而彻底摆脱对政府财政部门的经济依赖。建筑企业在推行市场化管理后,可以不断创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从而显著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三、PPP模式下建筑企业融资的特点
建筑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当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到的内容较多、系统庞大时,在承接项目以后,可以通过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对项目的安全、质量和工期的方式来进行积极整合,以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在合同规定的时间之内完工,从而让业主在验收合格后将工程款全部给付[2]。
然而,在PPP模式中,建筑企业彻底改变了过去单纯承包商的角色,往往要积极参与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投资和管理等工作,建筑企业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工程承包是以往建筑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过去,建筑企业要想获得丰厚的利润就要承包更多的工程项目,只要有订单就会有效益;反之,建筑企业就无法获得任何的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企业资金回笼非常慢,需要建筑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储备才能获取更多经济收益,一旦中间环节出现资金链断裂,建筑企业就会蒙受巨大损失。
(二)PPP模式下的融资主体发生了改变
以往,相关部门在核查建筑企业的授信情况时,往往需要审核建筑企业主的财务、征信以及信用等情况。在PPP模式下,建筑企业转变成为了融经营、建设和投资为一体的专门企业,实现了对投资和融资的有效整合,从而有效规避了财务风险。
(三)PPP模式下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由于建筑工程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只有建筑工程得以顺利的实施,才能确保所有的投入有所回报。然而,在PPP模式下,建筑企业可以在不同的时期投入不同资金,不但要借助不同项目的投资和利润来平衡其他项目投资,还要不断优化和升级建筑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来创建完善的转入和转出制度,使建筑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四)PPP模式下的追索权与还款来源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建筑企业要想获得银行贷款,就要确保企业的盈利能力、偿还能力和征信记录都表现出良好的状态。在PPP模式下,建筑企业的偿还资金可以使用项目的回笼资金来充当,回笼资金可用于支付项目建设中期的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前期的贷款,这就可以保证建筑企业的资金链不会出现断裂的情况。另外,建筑企业也可以采用服务资金或购置政府补助金等方式来积极争取开发权益,使企业的资金流转变得更加灵活,从而保证企业的产出与投入之间实现平衡[3]。
四、PPP模式下建筑企业融资风险管控方法
建筑企业在引入PPP模式以后,以往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得到了积极改变。建筑企业要真正融入到PPP模式中,就必须全面了解PPP模式的融资特征、经营特点以及现实情况,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防控建筑企业的融资风险
建筑企业会因自身不良的征信记录而给企业融资带来巨大的影响。对此,施工企业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其进行高效防控。在PPP模式下,建筑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将企业运营、企业管理和企业投资融为一体。然而,银行在放贷的时候,依然会对企业主项目人的征信记录进行审核,同时,银行也会将企业的经营情况、偿还能力和资質当做参考信息。因此,在建筑企业成立之初,就需要核查主项目人的征信记录,以确保企业在成立后能够获得充足的建设资金,从而更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使企业的经济收益得到显著提高。
(二)复杂的分担机制
PPP模式下会有许多企业和单位参与,这使分担机制变得尤为复杂。因此,建筑企业需要高效整合复杂的分担机制,使权责更清晰。建筑企业各参与方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合同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同时,要积极创建完善的联合制度,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该制度可以保证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推动建筑企业实现快速发展[4]。
(三)积极应对各方校验
项目在运行时,随时都要应对各方检查。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确保项目的手续全部合法、合规。具体需要注意的要点如下。
1.在开始合作时,要严格地审查项目的规程性文件,防止因政策原因而给整个项目的有序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2.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监督施工质量,同时还要制订详细的质量防控预案,以确保整个项目的建设质量满足设计的标准,从而防止质检部门质量检测时发现不合格的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与以往的建筑企业发展方式相比,PPP模式全面涵盖了建筑行业新型的经营模式、经营特征、融资方式以及融资特征,同时还呈现出全新模式的文化表象。建筑企业要有效回避融资风险,就必须积极探索PPP模式下的企业经营方式,同时全面掌控相关融资风险,以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结构实现不断优化和升级,从而使建筑企业的经济收益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天亮.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控制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3):273-274,277.
[2] 张华,杨芬.PPP模式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融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3):299-301.
[3] 王景龙.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中小企业,2020,(12):122-123.
[4] 李丽新.关于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0):62-63.
[责任编辑 妤 文]
收稿日期:2020-12-28
作者简介:王鹏程(1987-),男,四川眉山人,会计师,从事工程建筑行业会计工作。
关键词:PPP模式;融资风险;建筑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6.92;F406.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3-0129-03
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如今施工方式也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PPP2、EPC3等经营模式的引入不仅提升了建筑企业的金融风险管控能力,还提升了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我国目前风险管理只存在于证券、银行和保险等行业中,大部分企业还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工作不到位、风险意识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就建筑企业而言,难免会在融资过程中出现前期投入过大、工期延长、工程结算延长、投资与工程款回收时间衔接不上等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企业施工进程,还加大了融资风险,甚至会造成建筑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因此,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方式,提升融资风险管理工作质量,是建筑企业实现良性发展、确保工程项目按期竣工的必要条件。
一、建筑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融资风险管理意识不高
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秉持着以生产经营为主要任务的理念,并将项目管理作为核心管理模式和理念。在思想上,这些企业一直都有连续的经营任务是融资行为基础的观念。因此,在项目施工过程安全可控的情况下,建筑企业融资主要是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而进行,还未把融资风险管控工作放在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相关管理者普遍存在融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的情况。
(二)融资环境分析不彻底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筑企业管理者往往会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业内规程制度了解还不够彻底,且对本行业的融资环境状况变化的关注度还不够,如国际贸易关系、财政政策、国内外经济形式和货币政策变化等。这尤其体现在这部分管理者往往没有对于所处的融资大环境进行进入了解和分析。
(三)技术措施研究力度不够
目前,在我国经济大环境下,建筑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正不断加大。但是,很多企业未制定融资风险管控的技术措施,难以在融资的整个过程中把控每一个环节,对融资风险控制、识别、减少、评估和转移等技术措施的研究也力度不够。
(四)评价指标设置问题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的主要体现在新签合同额、生产、营业利润、产值、实际收入等方面。然而,由于当前融资风险管理指标未被纳入到企业评定体系中,造成融资风险管理无法被建筑企业的管理者所重视。
(五)与金融机构合作关系不牢固
建筑企业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其运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具有明显行业特征。当前,政府主管部门主要由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建设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等构成,而主要负责建筑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由于行业壁垒高、金融机构分支细化等原因,与建筑企业的合作关系一直不稳定。不仅如此,建筑企业也未给予金融机构足够重视与支持,导致双方在运营过程中无法形成良性互动,造成双方沟通不畅,严重阻碍了共赢局面的形成。另外,金融机构也普遍存在未拓展针对建筑企業经营特点贷款业务的现象,造成金融机构无法与建筑企业实现融通,更无法形成长久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PPP模式下的建筑企业经营形式
从建筑经营理论出发,PPP模式的运行以建筑企业的经营模式为基础,并以建筑企业融资风险、融资特征和融资手段为切入点,展示了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特征。
(一)PPP模式下定位建筑企业的角色
项目主办人是PPP项目的核心。主办人采取联合或者是独自享有的方式从政府部门获得经营许可,可以使市场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自主权得以快速的发展。在PPP模式之下,承包商是主要的合伙人,有着绝对话语权。从立项开始直到项目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都会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而承包商会积极参与到项目全过程,因此其身份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往往会成为项目建设的“当事人”,其相应的权利和责任也随之增加。
在PPP模式下,合同金额和项目可操作空间都比较大,通常都会有大额的经济往来出现。建筑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产业,近几年不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在我国加大调控力度的背景下,该行业出现了还贷压力大、承接任务难度大、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和前期资金投入高等问题,且价值融资渠道的收紧造成了建筑企业很难通过除银行以外的其他渠道来进行融资,导致建筑企业面临着较高的融资风险。而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是支撑发展的重要保障。换言之,融资风险管控和融资渠道关乎着企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如何拓宽建筑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做好融资风险管控,已经成为了建筑企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通常情况下,建筑企业要想使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就要积极争取项目承包权;同时,要积极变革企业内部经济结构与过去粗放式管理模式,注重构建集约化管理模式,以进一步实现对融资风险的高效管控,从而保证承包工程资金链安全。
PPP模式中合作方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因此,建筑企业在使用PPP模式时,要积极整合股东结构。在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建筑企业需要选择不同股东与之进行密切配合,使部分股东退出后依然可以保证工程稳定性;还要积极创设新的制度,从而吸引更多股东踊跃参与其中,以进一步提高股东之间合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PPP模式带动建筑企业实现积极发展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国家也对经济发展的战略进行了积极改革,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受建筑业的影响日益突出。建筑行业要想实现快速的发展,就要不断提高在复杂环境下的发展能力,同时要规避举债风险,进一步带动建筑行业实现良性发展[1]。
在PPP模式下,企业内部流程管理革新可以得以快速实现,这加快了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速度,促使工程推进模式和项目发展水平得到不断优化升级。建筑企业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通过对PPP模式的有效利用,可以保证自身能够在竞争中略胜一筹。
当前,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也随之升高。这让政府部门很难对建筑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加之建筑行业的资金投入额非常大,其自身的工程量也比较大,往往会导致负债与基础设施投入之间很难实现真正的平衡。
针对于此,建筑企业要想保证行业资金链的完整性和灵活性,就要积极吸收社会资本,从而彻底摆脱对政府财政部门的经济依赖。建筑企业在推行市场化管理后,可以不断创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从而显著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三、PPP模式下建筑企业融资的特点
建筑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当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到的内容较多、系统庞大时,在承接项目以后,可以通过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对项目的安全、质量和工期的方式来进行积极整合,以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在合同规定的时间之内完工,从而让业主在验收合格后将工程款全部给付[2]。
然而,在PPP模式中,建筑企业彻底改变了过去单纯承包商的角色,往往要积极参与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投资和管理等工作,建筑企业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工程承包是以往建筑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过去,建筑企业要想获得丰厚的利润就要承包更多的工程项目,只要有订单就会有效益;反之,建筑企业就无法获得任何的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企业资金回笼非常慢,需要建筑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储备才能获取更多经济收益,一旦中间环节出现资金链断裂,建筑企业就会蒙受巨大损失。
(二)PPP模式下的融资主体发生了改变
以往,相关部门在核查建筑企业的授信情况时,往往需要审核建筑企业主的财务、征信以及信用等情况。在PPP模式下,建筑企业转变成为了融经营、建设和投资为一体的专门企业,实现了对投资和融资的有效整合,从而有效规避了财务风险。
(三)PPP模式下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由于建筑工程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只有建筑工程得以顺利的实施,才能确保所有的投入有所回报。然而,在PPP模式下,建筑企业可以在不同的时期投入不同资金,不但要借助不同项目的投资和利润来平衡其他项目投资,还要不断优化和升级建筑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来创建完善的转入和转出制度,使建筑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四)PPP模式下的追索权与还款来源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建筑企业要想获得银行贷款,就要确保企业的盈利能力、偿还能力和征信记录都表现出良好的状态。在PPP模式下,建筑企业的偿还资金可以使用项目的回笼资金来充当,回笼资金可用于支付项目建设中期的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前期的贷款,这就可以保证建筑企业的资金链不会出现断裂的情况。另外,建筑企业也可以采用服务资金或购置政府补助金等方式来积极争取开发权益,使企业的资金流转变得更加灵活,从而保证企业的产出与投入之间实现平衡[3]。
四、PPP模式下建筑企业融资风险管控方法
建筑企业在引入PPP模式以后,以往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得到了积极改变。建筑企业要真正融入到PPP模式中,就必须全面了解PPP模式的融资特征、经营特点以及现实情况,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防控建筑企业的融资风险
建筑企业会因自身不良的征信记录而给企业融资带来巨大的影响。对此,施工企业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其进行高效防控。在PPP模式下,建筑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将企业运营、企业管理和企业投资融为一体。然而,银行在放贷的时候,依然会对企业主项目人的征信记录进行审核,同时,银行也会将企业的经营情况、偿还能力和资質当做参考信息。因此,在建筑企业成立之初,就需要核查主项目人的征信记录,以确保企业在成立后能够获得充足的建设资金,从而更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使企业的经济收益得到显著提高。
(二)复杂的分担机制
PPP模式下会有许多企业和单位参与,这使分担机制变得尤为复杂。因此,建筑企业需要高效整合复杂的分担机制,使权责更清晰。建筑企业各参与方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合同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同时,要积极创建完善的联合制度,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该制度可以保证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推动建筑企业实现快速发展[4]。
(三)积极应对各方校验
项目在运行时,随时都要应对各方检查。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确保项目的手续全部合法、合规。具体需要注意的要点如下。
1.在开始合作时,要严格地审查项目的规程性文件,防止因政策原因而给整个项目的有序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2.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监督施工质量,同时还要制订详细的质量防控预案,以确保整个项目的建设质量满足设计的标准,从而防止质检部门质量检测时发现不合格的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与以往的建筑企业发展方式相比,PPP模式全面涵盖了建筑行业新型的经营模式、经营特征、融资方式以及融资特征,同时还呈现出全新模式的文化表象。建筑企业要有效回避融资风险,就必须积极探索PPP模式下的企业经营方式,同时全面掌控相关融资风险,以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结构实现不断优化和升级,从而使建筑企业的经济收益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天亮.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控制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3):273-274,277.
[2] 张华,杨芬.PPP模式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融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3):299-301.
[3] 王景龙.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中小企业,2020,(12):122-123.
[4] 李丽新.关于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0):62-63.
[责任编辑 妤 文]
收稿日期:2020-12-28
作者简介:王鹏程(1987-),男,四川眉山人,会计师,从事工程建筑行业会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