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技校教师数学教学的新思考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ru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学在技工学校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方面它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当前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切高新技术都可归结为数学技术。本文从培养学生数学气质、创新意识、探索能力和应用能力还阐述技校数学教育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技校数学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便将成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因此,提高技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育意义不能仅局限于本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应体现在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上。
  
  1 培养学生的数学气质
  
  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是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比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每只船只能装单数,不能装双数,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会立即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说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兴趣,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
  
  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使得技校数学教学也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明显低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解决非常规性问题的能力也很低,这正是数学教学中的薄弱之处。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着重点。我认为从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入手,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对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开展将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发展历来都是靠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推动的。数学问题的提出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为数学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的结束,同时也为下一个问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的数学问题是由教师或教材事先给定的,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些常规性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求解,大多在模仿中进行,缺乏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抑制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对此,我们不能局限于现行教材上的常规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和倡导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非常规性问题应给予重视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提出研究性的问题。同时,教师应当根据现行教材收集一些实际数学情境中与书本知识的内在联系,然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举例说明:实际情景模型:一辆卡车高3m,宽1. 6m,要通过一个半径为3. 6m的半圆周隧道。问题提出: (1)这辆卡车能通过隧道吗?说明理由。(2)若使两辆卡车并行通过隧道,隧道半径至少需多长?请说明理由。本题用于考察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它的特色在于将几何方法应用于实际情景,至于余量应为多少合理,还要测定和讨论,所以本题具有开放性特点,学生的思维在解题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展。
  
  3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随着数学教育观念发展,人们对数学活动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开展数学活动课,要求教师从开放教育与主体性学习的角度去组织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思想与具体方案之中,教师不但应让学生进行系统研究,认真验证和亲身体验,而且要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为此,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应由学生们感兴趣或熟悉的问题和现象开始传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运用假设、猜想,通过搜集资料,设计调查,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然后试着找出问题的答案。
  实际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开放式的。其问题的条件、结论及达到结论的方法都不是现成的,需要我们运用数学知识去探索解决。因此,教师要精心上好数学活动课,把纯数学变成联系实际的数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的广泛性特征,决定了数学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传统的数学教学,不讲知识的实际来源和应用方法,把能力培养局限于解答问题,造成学生主观能动性差,应用意识弱的现状。因此,增强学生应用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学建模是学以致用的过程,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把学生从纯理论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数学的始终,通过对信息社会中涉及诸如成本、利润、效益、保险、贷款、市场预测等素材的选取,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类型的建模(下转第56页)(上接第52页)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求解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数学建模似乎超出了技校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寻求现实问题的数学模型最具有挑战性,这也正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弱点之一。教学实践表明,建模教学通过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并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技校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技术工人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而现行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学改革迫在眉捷,但是数学教学改革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探索和实践。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雷公藤红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mouse retinal endothelial cells,MREC)的增殖和凋亡及VEGF表达的影响,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药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原代培养MREC,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FⅧr-Ag鉴定培养的MREC;使用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红素作用于原代培养的MREC,分别使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
摘要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中考考查的范围广,既有小学最基础的拼音、汉字,又有初中三年难懂难记的文言文,还有现代文的阅读欣赏,听说读写综合体的考查作文,面临中考,时间短,内容繁多,难度大的复习工作,如何切实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效率是十分重要的。现就自己近几年的中考复习实践,谈几点体会,以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语文复习减轻学生负担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1 抓
摘要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可见,语文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活组织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1 推荐有益的阅读内容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熟悉北辰的人都非常清楚他的来路,籍贯福州,负笈求学于师大美术系。南人北相,闽人之精敏细腻,北方佬之豪爽热情,集于一身。这种南北兼综的气质在他的山水中灿然可睹:气象博大
摘要本文试图从分析教师角色的定义入手,探讨了传统的语文教师角色的局限性,提出了在新世纪背景下,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师的转型方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教师角色转型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1 教师角色的定义    “角色”一词通常定义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职责,更精确地说,是对在职者的行为规范和期待。教师角色就是教师在教育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
摘要随着教学的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1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
摘要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能全面考查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以及对一般和特殊关系的认识,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运用数学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函数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创新要从课堂上抓起。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求异性、综合性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点,应把
摘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至关重要。本文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工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