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增强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提问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激活思维,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不仅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引人入胜、富有启发、发人深省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巧妙运用提问的艺术,提高初中政治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政治 提问艺术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067-02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提问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教师对知识理解的深浅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问题不仅是学生思维的开始,也是教师叩开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提问的艺术性,促使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一步步接近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精心設问,导入新课。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如何把教学从课外有效切入到课堂教学中,导入发挥了重要的缓冲作用。好的导入就像散发着香味的美食,让人闻之就有一解馋欲的冲动。能够产生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求知心理,这不正是新课学习需要的重要因素吗?因此,教师要巧妙运用提问的艺术,精心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思考的问题,提高提问的质量。
例如在讲苏教版八年级政治《尊重自由平等》时,教师首先播放“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发生5.8级左右地震后,一男子为博眼球,编辑转发一则《地震预报:未来两周榆林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请注意!》,该消息在朋友圈疯传后,引起很多人的关注,造成人心恐慌。该男子也因此被警方行政处罚500元,并且予以行政拘留五日处罚”的新闻报道。接着问:“该男子有网络言论自由,为什么还被处罚?你是如何理解自由的?”通过这一热点新闻不仅引出新课的学习,还引发学生对自由的关注。让他们意识到“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自由的边界就是宪法和法律。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就这样教师以热点新闻为切入点,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中,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通过提问“你是怎样……?”把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真正践行新课改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结合生活,设疑问难。
初中政治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生活化是初中政治的一大亮点,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握的主要方向。学习政治的目的就是把所学课本知识服务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因此,在提问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政治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政治的信心。
以八年级政治《公民权利》一课为例,为了让初中生了解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情景剧:几名初中生到商场购物被怀疑偷东西,商场保安对几名初中生强行进行搜查、恐吓,结果一无所获,家长得知后到商场讨要说法,但商场态度蛮横,拒不认错。并从情境中抽象出这样几个问题:“商场怀疑顾客偷拿商品时,有无权利对顾客进行搜查?这些初中生的什么权利受到侵害?他们该怎么办?结合生活实际,你还知道哪些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提高他们的生活意识,把抽象的专业术语生活化、直观化、形象化,受到激趣化难的教学效果。
三、设疑讨论,学会合作。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手段。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发散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师可以设疑讨论,让问题在讨论中越辩越清楚、越辩越明了,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问题。
例如,教学《理解权利和义务》,八年级的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提法有一定的熟悉度,但仅仅局限于表面性,因此,教师设计有效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把权利、义务、法律这些概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有序化,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举例说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一问题既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又促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加深对权利义务相对应关系的理解。深化对中心的认识,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提问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对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加强对课标、教材、学生的认真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出提问的艺术,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谷成锐.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培养途径[J].时代教育.2017(04).
【关键词】初中政治 提问艺术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067-02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提问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教师对知识理解的深浅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问题不仅是学生思维的开始,也是教师叩开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提问的艺术性,促使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一步步接近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精心設问,导入新课。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如何把教学从课外有效切入到课堂教学中,导入发挥了重要的缓冲作用。好的导入就像散发着香味的美食,让人闻之就有一解馋欲的冲动。能够产生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求知心理,这不正是新课学习需要的重要因素吗?因此,教师要巧妙运用提问的艺术,精心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思考的问题,提高提问的质量。
例如在讲苏教版八年级政治《尊重自由平等》时,教师首先播放“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发生5.8级左右地震后,一男子为博眼球,编辑转发一则《地震预报:未来两周榆林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请注意!》,该消息在朋友圈疯传后,引起很多人的关注,造成人心恐慌。该男子也因此被警方行政处罚500元,并且予以行政拘留五日处罚”的新闻报道。接着问:“该男子有网络言论自由,为什么还被处罚?你是如何理解自由的?”通过这一热点新闻不仅引出新课的学习,还引发学生对自由的关注。让他们意识到“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自由的边界就是宪法和法律。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就这样教师以热点新闻为切入点,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中,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通过提问“你是怎样……?”把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真正践行新课改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结合生活,设疑问难。
初中政治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生活化是初中政治的一大亮点,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握的主要方向。学习政治的目的就是把所学课本知识服务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因此,在提问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政治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政治的信心。
以八年级政治《公民权利》一课为例,为了让初中生了解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情景剧:几名初中生到商场购物被怀疑偷东西,商场保安对几名初中生强行进行搜查、恐吓,结果一无所获,家长得知后到商场讨要说法,但商场态度蛮横,拒不认错。并从情境中抽象出这样几个问题:“商场怀疑顾客偷拿商品时,有无权利对顾客进行搜查?这些初中生的什么权利受到侵害?他们该怎么办?结合生活实际,你还知道哪些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提高他们的生活意识,把抽象的专业术语生活化、直观化、形象化,受到激趣化难的教学效果。
三、设疑讨论,学会合作。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手段。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发散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师可以设疑讨论,让问题在讨论中越辩越清楚、越辩越明了,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问题。
例如,教学《理解权利和义务》,八年级的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提法有一定的熟悉度,但仅仅局限于表面性,因此,教师设计有效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把权利、义务、法律这些概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有序化,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举例说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一问题既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又促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加深对权利义务相对应关系的理解。深化对中心的认识,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提问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对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加强对课标、教材、学生的认真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出提问的艺术,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谷成锐.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培养途径[J].时代教育.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