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藏族作家洼西彭错小说中的命运意识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靖茹,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当代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以藏族作家洼西彭错《1901年的三个冬日》《雪崩》和《蝴蝶的舞蹈》为例,从命运的不可知性、命运的时间意象、与命运的积极抗争、淡化绝对意义的善恶对立四个方面探讨洼西彭错小说中的命运意识的深刻内涵。洼西彭错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积极同命运抗争的康巴藏人群像,不仅显现出藏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其小说还越出具体地域和民族的限制,走向了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深切关怀。
  关键词:洼西彭错
其他文献
马相村先生嘱我为他的诗集写个评论,因这段时间持续地下乡出差,带着他的诗集电子版,却没条件细致通读,直到前几天,冬至前后,人归居所,终于安静下来,得以认真拜读这部冠名《走吧,回西藏去》的诗作。从题材上看,这部作品大概分作这么几部分内容:个人情感、西藏游历、家国情怀以及其他,其中,个人情感的篇什过其半。当然,从广泛的意义而言,诗歌都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这里将诗人的一些篇章单纯作为个人情感的内容与西藏游历
因为较大程度地规避了证伪的风险,人们在谈论不能去或很难去的地方时,经常大胆到令人吃惊——那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不是被神圣化就是被边地化。这不难理解,因为人总是愿意找个远离尘世的地方安置自己的梦想。而最终,这个被反复讲述的地方,会逐渐变得面目模糊,真假难辨。即便在交通已经变得相对发达的今天,西藏恐怕仍然是这样一块被大胆的谈论反复笼罩的土地,几乎很少人能够例外。  皑皑的白雪、瓦蓝的天空、喃喃的诵经、热
我不是为了分数和名次才学习语文,而是怀揣着从小积累起来的对语文的深深的热爱。我相信,只要保持从善如流、虚怀若谷的胸怀,静下心来,文学之路会越走越顺畅。  ——吕笑颜  新生代感言  在写作的漫漫长路上,大量阅读是前提;其次要多多思考,观察生活细节,就能写出富有生活情趣和生命力的文章。  朱熹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我认为,既要泛观博取,也要熟读精思。因为每本好书都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蕴涵
内容摘要:语法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重难点,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若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就必须全面分析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常见的语法错误,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本文首先从动词形式或时态错误、误用冠词、汉式英语表达等方面,指出了高职英语教学中常见的语法错误,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写作训练、增强学生文化差异意识、鼓励学生提高阅读量、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性写作等应对策略。  
我始终对水和石头着迷。  水和石真是这世上完美的结合,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一块普普通通的顽石经过水的滋润、打磨、抚摸,也会变得润泽而富有灵性。一弯缓缓流淌的水有了石的阻隔、点缀、依伴,就多了几分生命的爽快韵律,发出叮叮咚咚的悦音,三分水色变做了十分。  (二)  拉萨河有着最澄净甜美的水和最富灵性的石,这可真好!  我不爱收藏,虽然很喜欢到拉萨河畔捡石头,但多半还是因为拉萨河太美的缘故。当然了,我
一  相遇在这个透明的夜晚  鸟儿在春天的枝头欢唱  我的灵魂弥漫在雪域上空  洁白的哈达散发着洁白的回响  卓玛,我唯一熟悉的是你清澈的目光  望眼欲穿,又坚贞不移  似乎坚信,我的脚步即使在海边徜徉  也会逆流而上,朝着高原的方向  是的,我来啦,带着满满的氧气而来  带着千百年对草原的憧憬而来  带着轮回中的那份眷念而来  炽热泪水融化了你心中最坚硬的冰川  让我今生轻抚你头顶凌乱的珠花吧 
去拉萨  十年了,感觉我一直在去拉萨的路上,  成都。雅安。泸定。康定。折多山。  新都桥。理塘。巴塘。芒康。  怒江七十二道拐。八宿。米堆冰川。  波密。色季拉山口。林芝……  3月18日,一輛奔驰越野车行驶  在318国道川藏线上。  副驾驶员的座位  空着,这是我留给  父亲的座位。  翻山越岭,司机小心地  踩刹车,  感觉草原,牛羊,经幡,雪山,  天上的白云,也跟着我  一路颠簸。  
今天的科幻小說影视里,人类和人工智能发生爱情或亲情关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桥段了,譬如《AI》《机械姬》《真实人类》《西部世界》……故事中的机器人或优雅美丽,或风度翩翩,实在比一般人可爱得多;即便现实中,也有越来越多人迷上机器中的虚拟人物,比如游戏的主角,甚至Siri之类的助理程序。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忧虑:这么下去,人会不会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转移到机器上呢?如果人不再爱他人,只爱机器又会如何呢
藏族作家汉语创作中,作家们几乎都有散文的创作,比如,阿来的《马》、扎西达娃的《西藏女人》、央珍的《拉萨有条八廓街》、色波的《墨脱四日行》、班果的《归于雪山》等等。甚至有散文结集出版,比如龙仁青的《马背上的青海》、梅卓的《走馬安多》、白玛娜珍的《西藏的月光》《生命的颜色》《拉萨的雨》等。其中雍措的《凹村》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散文奖,开辟了藏族作家汉语创作在散文领域的首奖成就。 
于宏,吉林辽源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三部。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藏族文学。  自《北京藏人》于20世纪90年代结集出版后,吉米平阶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兴趣似乎淡弱了很多。除把精力和时间投放到行政工作之外,他更喜欢在影视创作方面舞文弄墨。多年下来,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值得称道的成就。最近几年,吉米平阶在散文创作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利用工作闲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