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bag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临床病例对比研究.对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63例(94只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出按患者意愿选取不同晶状体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比较Bigbag组48只眼与Softec Ⅰ组46只眼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压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igbag组患者术后无后囊膜皱褶,与Softec 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Bigbag人工品状体植入术町达到较理想术后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Bigbag人工晶状体对后囊膜有稳定地支撑作用,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后囊膜皱褶和后发障,让高度近视患者获得更好地视觉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不同微创手术方式对恶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在成都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6例6只眼恶性青光眼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术后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只眼有晶状体眼恶性青光眼经药物治疗无效,给予个性化微创手术治疗.术前视力:LP~0.6,眼压23~60 mm Hg.术后随访8~14月,术后视力0.25~1.0,眼压10.7~20 mm Hg,前房深度2.11~4
2011年3月至2012年11月,我科收治19例下眼睑及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颞区眼轮匝肌蒂复合组织瓣修复下眼睑及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其2例的典型病例报道如下.手术方法:在局部浸润或全麻醉下手术.操作中对基底细胞癌要距离肿物周边0.5~0.8 cm、深度达深筋膜及眼轮匝肌平面.术中要将切除的完整组织送病理检查,用冷冻切片检查监测切除标本边缘,以确定癌肿细胞已切除干净.如有
期刊
目的 探讨伴有脉络膜脱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确诊为伴有脉络膜脱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68例(68只眼),分为术前激素治疗组29例(29只眼),按激素禁忌与否给予地塞米松15mg静脉滴注和(或)1%泼尼松龙滴眼液.另一组39例(39只眼)在术前不给予激素治疗.在玻璃体手术后比较二组一次性视网膜解剖复位率、视力和视网膜脱离再发情况.结果 29只眼激素治疗后1周
目的 应用计算机立体视检查系统研究随机点大小和密度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立体视功能的测定,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立体视功能.方法 应用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random-dot stereogram,RDS)对78例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并Acrysof单焦人工晶状体(美国ALCON公司型号SN60WF,非球面组)或Restor+3 D多焦人工晶状体(美国ALCON公司型号SN6AD1,非球
目的 观察同轴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患者36例(36只眼),随机分为两组.微切口组:同轴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18例(18只眼);小切口组:传统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18例(18只眼);术后ld、1周、1个月、3个月随访,观察视力,
目的 探讨前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视力预后和诊治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间,收集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各类前葡萄膜炎患者109例,男52例,女57例;平均发病年龄(41±15)岁.通过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诊治观察,对其临床类型、疗效、并发症和视力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09例患者中,急性前葡萄膜炎39例(35.8%),慢性前葡萄膜炎15
目的 采用眼前节全景OCT研究蚕蚀性角膜溃疡发生隐匿性穿孔的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眼前段全景OCT观察蚕蚀性角膜溃疡,发现溃疡灶内口角膜组织缺损则定为隐匿性穿孔,并测量穿孔内径.结果 眼前节全景OCT发现蚕蚀性角膜溃疡隐匿性穿孔的发生率为8.3%,穿孔内口直径最小为1.8 mm,最大为4.5 mm,平均为(3.1±0.97) mm.结论 对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进行眼前节全景OCT检查,
目的 分析鼻窦黏液囊肿眼眶侵犯的CT和超声表现,探讨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0年5月至2011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和眼科医院就诊的34例黏液囊肿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确诊,结合手术对照分析其黏液囊肿CT和超声表现.结果 34例眼眶黏液囊肿病例中,原发于额窦24例(70.6%,24/34),筛窦9例(26.5%,9/34),上颌窦1例(2.9%,1/34).囊肿范围
目的 比较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术后分别行面向下体位及端坐位后在裂孔闭合率及视力恢复上的差别.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2012年1~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眼科连续接受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IMH患者46例(4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38例(38只眼);平均年龄(55.7±7.3)岁,平均病程(8.9±2.6)个月;术前logMAR视力为0.89±0.23,裂孔直径
患者 女 39岁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右眼睑上方出现肿物,于2005年3月当地县医院,行单纯肿物切除术.术后病检结果示:鳞状上皮增生,玻璃样变性合并慢性炎症.2007年1月初再次发现右眼原处约花生米大小肿物,2007年2月经当地乡村医生用蜜蜂蜇肿物处数次(具体不详),后肿物继续增大至桃核大小.于2007年04月11日到我院来诊.检查:全身无明显异常.右耳前淋巴结肿大,约蚕豆大小,稍有压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