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我国社工人才研究热点与脉络

来源 :行政与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bgm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数据,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绘制我国社工人才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探索发文趋势、研究主体、热点以及脉络。在研究中发现:该课题的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缺乏高质量文献,研究进程分为“进展缓滞——关注骤升——相对稳定”三个阶段;主要研究者参与合著的总体情况较好,但相互间合作不足,学界整体合作水平较低且合著分散,尚未形成学术共同体;研究热点集中于社工人才流失和激励保障、社工专业人才培养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演进脉络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社工专业人才培养”,并从研究主体、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关  键  词:社工人才研究;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社工人才队伍;CiteSpace;VOSviewer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1)01-0070-12
  收稿日期:2020-07-15
  作者简介:张凯宣,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社会工作和老龄化。
  我国对于人才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注重社会各方面人才在推进国家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立足于我国人才工作大局,国务院于2003年提出:打造由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所构成的人才队伍格局。在这一过程中,社工人才在预防及化解社会问题,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性的社会需求,维稳定、促和谐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是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建设的“工程师”。[1]自20世纪80年代以來,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我国在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离不开社工人才的专业支持,这就使得社会各界对社工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作为我国的第六支人才新军,[2]社工人才更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重要一员。随着社会各界对社工人才的关注度愈发增强,学界亦会相应出现社工人才课题研究的新动态。
  在学术研究中,面对海量数据,有效提升科研问题辨析和任务处理能力,对一定研究领域的演进脉络和发展趋势进行探索梳理尤为关键,这也成为大数据科研发展潮流下学界所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在科研技术手段日益精进的当下,可视化知识图谱逐渐走入学界的研究视野,并发挥出了强有力的工具支持性作用。鉴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工具,针对我国社工人才研究的相关期刊文献,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以探索研究热点和研究演进脉络。一方面,为我国社工人才研究的逐步深入在技术层面提供文献计量和数据可视化的定量支持与经验;另一方面,梳理我国社工人才研究的演进脉络,发掘研究热点,以期为未来研究拓展思路。
  一、数据和方法
  首先,基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进行题录文本信息挖掘,定位与“社工人才”这一主题高度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升研究内容的精准度。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文献检索条件的限定:搜索文献题目所包含的词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社工或社会工作”,二是“人才”,再以“并且(and)”关系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连接,将搜索对象设为“中文文献”,文献来源为“全部期刊”,获得初步的数据量为639篇(检索日期为2020年6月13日);其次,对初始数据进行除噪,剔除期刊动态、消息通知、目录信息、新闻报道等非学术性资料;再次,按照期刊文献的发表年份次序进行手动除重,获得有效数据量为600篇(其中高质量期刊文献70篇),从而构成本研究所需的文献库;最后,基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管理平台,将数据库中所包含的期刊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文献题录的数据包,以文本格式(后缀名为.txt)保存,命名形式为“download_xxx”,以便于CiteSpace软件进行文本的识别,从而为下一步的导入与分析奠定数据基础。
  基于可视化工具绘制知识图谱是探索学术研究动态的一种新式情报技术,自问世以来受到我国学界的极大关注并得到广泛应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又被称为科学知识图谱)不但可以揭示一定研究领域中的知识渊源,还能运用节点、连线、聚块等形式来形象、直观地表现出相应的研究内容结构、发展趋势及体系情况。
  CiteSpace是由陈超美教授主导开发的文献计量工具,主要研发灵感源于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软件运行基于Java平台系统,可针对特定研究领域中的文献题录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与阈值的手动处理,通过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探索研究领域内知识成果在一定时期逐渐变化发展的内在机理,用以探究其动态变化和研究前沿。CiteSpace软件引入我国后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如今已被应用到多个学科和科研领域中。VOSviewer(VOS)本意为相似的可视化(Visualization of Similarities),是由荷兰学者Nees Jan van Eck和Ludo Waltman合力进行研究开发的数据可视化工具。VOSviewer(VOS)在表示研究重点与热点方面,其密度与色调处理的能力尤为突出。[3]在本研究中,CiteSpace软件的版本号为5.5 R2,VOSviewer软件的版本号为1.6.11。
  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一)发文趋势
  本研究分别将文献库和高质量期刊(CSSCI和核心期刊)的题录包导入Noteexpress题录处理软件,导出发表年份(year)数据,运用JMP(SAS)进行统计整理(见图1)。通过文献发表动态的阶梯布局可以探究社工人才课题的发文趋势和进展程度。   如图1所示,基于篇名进行数据检索从而发现国内学界关于社工人才研究的学术期刊文献最早发表于2001年。从整体上看,近20年来,国内关于社工人才研究的文献数量处于增长态势,研究关注度虽有所起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此外,从高质量期刊(CSSCI和核心期刊)来看,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仅为70篇,占总文献量的11.7%。总之,国内学界对于社工人才问题研究虽整体发文数量有显著的上升,但缺乏高质量文献(CSSCI和核心期刊)且这部分的文献数量趋于减少。
  通过对总体发文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可将我国社工人才研究的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5年。这一时段的研究发文匮乏且进展极为缓慢,说明社工人才研究还未引起我国学界的足够重视。第二阶段,2006-2008年。这一阶段的研究发文数量骤升,研究关注度大幅增强。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首次将“社工人才”纳入中央文件中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之后,社工人才的研究课题得以急速升温。2007年该课题研究的关注度突增并于2008年达到顶峰。第三阶段,2009-2020年。这一阶段的发文数量变化虽波动起伏,但研究关注力度相对稳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出台,更是将社工人才的地位提至“国家六支主要的人才队伍之一”。此后,我国学界对社工人才的研究关注度处于整体稳定状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治理逐渐向基层延伸,各界对社工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学界研究力度亦随之增强,进而课题研究在内容上不断扩展、深化。
  (二)研究主体
  本研究从微观角度针对社工人才领域进行研究主体探索,即发掘从事研究该课题的主要专家学者。针对研究主体的发文状况,将题录包的“作者”(Author)词段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见表1)。
  主要研究者较高的引用量和下载量表现出他们在该领域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中,学者袁光亮的发文数量最多,即其对社工人才课题的研究专注度最强。在图2中,对主要研究者所参与的合著情况进行相应探索,发现发文量排名前3的7位主要研究者,他们的发文量均≥4,这其中有5位参与了合著,由此形成5个发文聚块。5位主要研究者在各自所位于的发文聚块中,发挥出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相应的研究主题趋于集中。由此可见,主要研究者促进合著的总体情况较好。在图3中,对7位主要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探索,代表主要研究者的7个光团之间并未出现相互融合,即这些学者之间并未进行合作交流。为进一步探索整体合作关系,对单一著述者予以剔除并将学者所发篇数进行相应降低,阈值设置为2,即发掘发文篇数≥2且之间产生合著的研究者,得到图4,从而发现我国社工人才领域中发文篇数≥2的学者形成了16个研究社区。其中,研究社区的结构多为“一对一”形式,共有14个,即两位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出现得最多,且总体来看合作的篇数较少,说明社工人才研究的整体合作水平较低。16个研究社区之间未出现连接,聚块相对分散,表示研究未出现学术共同体,这既不利于社工人才研究中的信息流动和学术思想的融汇,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课题的进展。
  (三)研究热点
  对学术题录中的关键词(Keywords)进行统计,得到关键词频次、中心性和首现年份情况(见表2),其中,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频次均为≥30;此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师等关键词的中心性较强,在关键词网络中位于研究中心主导地位。探索高中心性词、高频词能够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一定的支持。
  在社工人才研究发展的较早阶段,未出现具有较强中心性的关键词,而这些高频次、较强中心性的关键词大多是集中于2006年之后。由于国家政策对社工人才的聚焦,频次高、中心性强的关键词也随即产生深远影响,其对于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化提供内容支持并发挥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从2007年的关键词“社会工作岗位”“社会工作师”和“和谐社会”可以看出,官方机构在社工人才研究中的关注度较强,该研究的政策辅助性凸显。部分频次较高的关键词集中于研究發展的中后期,如“2012年的医务社会工作”,2013年的“专业人才”,2017年“本土社会工作”和“社工机构”,这表明,随着社工人才研究的逐渐推进,学界对社工人才研究的本土化发展方向、社工机构和医务领域社工的专业性和实用价值愈发关注。
  将关键词项(keywords)导入CiteSpace软件后,设定时间切片值(Time Slice)为2年,Top N值为100,C、CC、CCV值分别为“2、2、20”,为降低图谱的网络密度,提升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读性,故裁剪算法设定为“Pathfinder”,Pathfinder修剪的作用在于“简化网络,以突出重要的节点结构特征,”[4]节点作Pruning Merged Network处理,使其分布更为集中,对关键词(Keywords)进行LLR算法聚类处理(LLR:对数极大似然率),通过判定Modularity Q和Mean Silhouette这两项指标值,以判定图谱中的聚类情况。Modularity Q和Mean Silhouette这两项数值分别为0.7816、0.7224,符合图谱要求。Modularity Q数值越大,表示聚块结构的强度越大,即图谱聚类质量越高。通过Modularity Q以识别优化聚类,Q指标>临界点数值0.3,该图谱聚类的网络模块度值较高,聚类质量较好;Mean Silhouette为衡量聚类中各要素同质性的判定依据,该数值越大,即“相似匹配性越强,”[5]S指标>临界点值0.5,表示聚类同质性效果较好(见图5)。
  在关键词聚类图谱中,关键词形成了10个主要聚块(#0-#9)。聚类标签分别为:#0建设、#1民政系统、#2人才培育、#3社会工作人才、#4人才培养模式、#5社会工作、#6社会工作专业、#7社工专业人才、#8和谐社会、#9社工服务。通过对聚块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对研究成果分类,探究我国社工人才研究现状,有助于寻找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从而发现我国社工人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问题(#0)。根据研究内容的类别进行划分,学界对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涉及其作用意义、问题与对策、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从专业领域看,主要集中于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⑴在作用与意义方面,针对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政治功能,学者们从党政和社会两个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是党政角度。赵姝锦认为,“构建社工人才队伍对于贯彻党执政理念及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6]二是社会角度。学界主要关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8)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还涉及到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对于社会治理价值的研究。周晓认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是实现社会治理专业化的重要基础”。[7]⑵在存在问题及提出对策方面,国内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相应探讨。一是对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钱红丽针对缺乏系统的社工理论体系、从业总量不足、人员专业化层次低、队伍建设体制性障碍凸显等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促进各方合力,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8]二是从一定理论视角出发对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倪丽丽基于社会工作理论中的优势,分析了我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9]马凤芝从需求视角出发,针对专业性不足、压力大等问题,提出建设我国军队社工人才队伍的相应对策;[10]李晓霞分析了素质模型理论在社工人才队伍构建中得以运用的可行性,基于人才素质模型,提出“应改进社工人才选拔等方面的管理机制,逐步提升社工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11]杨洋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从制度、培育、保障、组织、信息和社会等六个方面提出协同以创新社工人才队伍构建机制的若干建议。[12]三是针对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任娟娟关注到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性别隔离问题,针对女性社会工作者所处的弱势地位,提出要“加强女性社工职业地位及提升女性社工的人力资本存量”的建议。[13]四是基于实际调查,从具体地区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涉及北京、甘肃、黑龙江、河南、广东、广西等。⑶在社工人才队伍未来发展趋势方面,学者们立足于不同专业领域及地区,对社工人才队伍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专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从地区来看,研究涉及贵州、黑龙江等。
  第二,社工专业人才培养问题(#2)。注重社工专业人才培养,以促进社工服务水平提升(#9)。从社会工作的专业领域进行细分,研究涉及老年社会工作、[14]医务社会工作、[15]青少年社会工作、[16]旅游社会工作[17]等。此外,就社工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而言,包括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根据文献分布可以发现,学界更多关注于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对策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4)两个方面。⑴在问题与对策方面,杨贵华对转型时期我国社工人才的培养难题,从专业理论、专业价值、课程方法、实习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18]曾贱吉针对医务社工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高质师资稀缺,培养方案欠妥,实务教授不足,专业认同弱化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19]⑵在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界对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主要集中于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两个部分。在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学者们关注到不同类型院校,结合社工专业教育单位特色进行具体分析,探索培养模式。如周绍宾提出基于农业高校和农村实际状况,探索农业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打造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人才;[20]高职院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亦独具一格,侯国凤从目标、师资、课程、实训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社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21]此外,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刘枭基于其单位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的有益经验进行探索,深入分析我国本土化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22]王卫平在分析美国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维度的比较分析,寻找其共通点及差异性,從而探索出助于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有益启示。[23]
  第三,社工人才流失和激励保障问题。通过对关键词聚块#3、#6的进一步探究从而发现标签“社会工作人才”(#3)主要涉及社工人才流失问题研究,而标签“社会工作专业”(#6)主要涉及社工人才激励保障问题研究。⑴在社工人才流失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关注于社工机构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问题。李凌云以武汉民营社工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Price-Mueller离职模型进行实证性研究,从而发现当地社工人才流失的主要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4]卢玮基于自身的实地调查,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对广东省高校社工专业人才流失的影响因素予以分析。[25]整体来看,国内多数学者认为,社工人才流失会造成负面影响。而傅芳萍基于调查提出,社工人才流失更多的是一种人才流动,其给社工机构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不少发展的机遇。[26]⑵在社工专业人才激励保障方面,总体来看,激励保障研究中既有宏观的政策分析,又有微观的实证分析。毛润政对乡镇社工人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完善创新型乡镇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27]中共济南市市中区委党校课题组基于对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重要价值的认知,提出了建立健全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的若干建议;[28]赵一红基于对北京持证社工的抽样调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以有效满足社工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29]2016年,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和财政部等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为我国社工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指引。此后,各地着手于推进社工人才激励保障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学界随即对关于社工人才的职业激励保障和待遇条件改善的政策愈发重视,其中已经关注到北京、山东、辽宁、贵州、江苏、重庆、湖北、广东等地加强社工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相关政策,很多学者对其予以相应的解读。   (四)研究脉络
  突现词是在某时间段内出现频次或使用频次快速增长的关键词,能够反映出某年份区间段中的研究热点与主题间形成的演变趋势。基于CiteSpace軟件,绘制出近20年来我国社工人才研究中的突现词图谱(见图6)。
  如图6所示,黑色加粗部分为突现词所处时段。整体来看,在社工人才研究中,所有的突现词均出现于2007年之后,而2001-2006年学界发文关注水平偏低,故未出现突现词。自2006年后国家加大对社工人才的关注力度,由此开始出现规模性的研究突现点,这体现出我国社工人才研究具有明显政策拉动的特点。从突现词的数值强度来看,突现数值整体打分偏高,说明突现词的研究稳定性较强,从而有利于梳理研究主线。基于突现词所反映出的关注点,结合其所对应的时间点,对我国社工人才研究的演进脉络及特征进行如下归纳。
  就我国社工人才研究的演进脉络而言,研究演进的具体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2012年,学界专注于我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突现词包括“民政系统”“社工”“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岗位”“社会事业”“和谐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社工人才”。这些突现词大多以2007年为起始点且突现词的分值较高,说明我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关注度较为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至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要任务,由此确立了社工人才研究的政策基调。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期专项规划。2011年,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受国家政策支持作用的影响,在此期间我国社工人才研究围绕国家社会管理的政策目标展开,具有显著的政策辅助性特征。突现词“和谐社会”“社会事业”的出现表明,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已引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潮。突现词“民政部门”“社工岗位”体现出民政部门通过社工岗位设置的形式,推动社工人才队伍构建。从所关注的主体来看,研究侧重于政府部门规划;第二阶段,2013-2020年,学界关注于社工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突现词包括“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社工机构”“本土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尽管社工人才培养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出现得较早,在本研究的高频词表中显示,早在2007年就出现了相关的发文,但是还未形成一定研究规模。基于近几年的研究突现词可知,在近期研究中,“社工机构”“本土化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较为活跃。显然,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社工人才研究倾向于专业化、本土化。2009年,民政部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办法》,2012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2013年,民政部、财政部再次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社工专业教育及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与社工人才相匹配的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为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奠定了基础。由此全国大部分省、市进行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同时,社会需求演变逐渐多元化、精细化,对社工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渐延伸到不同的专业领域,以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此外,基于我国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社工机构逐渐成为社工人才发挥专业价值的重要平台。2009年,由民政部发布的《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更为我国社工机构的发展增能注力。
  从我国社工人才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看,学术动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贴近社会发展需求,呈现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演进脉络。基于所探寻到的研究脉络,对于我国社工人才研究的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由此发现我国社工人才研究具有以下三点特征:第一,对社工人才的要求出现了由“对量的注重”向“对质的聚焦”的转变。伴随着社会治理趋于基层及精细化发展,研究问题由宏观、系统化逐渐趋向于微观、精细化,相关理论及研究视角更为多元化。第二,研究关注主体由民政部门转为社会工作机构、高校等。第三,我国社工人才研究由政策辅助性转向政策辅助与专业实用性并重,研究类型由政策研究主导转向实证性研究。在我国社工专业人才培养逐步走向研究中心地带的过程中,人才培养转向不同社工专业领域,研究的问题愈发精细化、专业化。从最新的研究突现词来看,社工机构、本土化社会工作以及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是未来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学界对于这些关键词的聚焦使得研究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集中,从而为我国社工人才课题研究进展带来了新动力。
  三、结论与建议
  整体来看,国内学界关于社工人才课题的研究成果数量可观,研究发文量呈现出总体上升趋势。基于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高涨的现实,该课题的研究关注度较为稳定,已取得的进展为未来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主体呈现出“广而稳”的特征,发文者分布广泛且出现了主要研究者,其中学者袁光亮的发文量最多,研究专注度最强,主要研究者在该领域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发挥出较强的合作引领作用;热点问题突出,现实意义深刻,研究主题集中于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社工人才的流失与激励保障这三个方面,研究热点问题的相关成果对于社工人才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演进脉络清晰,在研究关注点从前期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向后期的社工专业人才培养逐步递进的过程中,学界聚焦的主体由民政部门转向社工机构和社工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受社会治理的基层化、精细化趋势影响,研究特性从国家政策辅助性趋于行业专业化、领域化、实用性、精细化,不同专业领域的学术成果相继涌现。基于社会经济发展轨迹,社工人才研究的成果类型逐渐多样化,发文特点为“稳中出新”“稳中有细”,学者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逐渐多元化。除此之外,我国社工人才研究有其尚待完善之处:第一,在研究层次上,我国社工人才研究中高质量期刊的学术成果有待增强,研究层次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第二,在研究主体上,主要研究者之间缺乏合作交流,学界整体研究合作水平较低,学者间组建的合作区块相互独立,研究分化趋势明显,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第三,在成果类型上,政策解读和问题对策类的研究成果偏多,研究方法集中于定性分析,而定量研究等其他类型的学术成果相对匮乏。   为推进我国社工人才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在研究主体上,应该提升我国社工人才课题的研究层次,强化在高质量期刊(CSSCI和核心期刊)的發文力度,在原有进展的基础上引领社工人才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研究者除在各自所长的领域深入研究外还应适度加强合作,积极参与构建我国社工人才学术共同体,为我国社工人才的发展奠定宏观的学术团队基础,推进构建我国社工专业人才研究体系,以进一步实现以学术研究促人才发展的目标。在研究方法上,应遵循“平稳出新”原则,突出定量、质性等研究方法的探索价值。尤其在社工专业人才培养、人才流失和激励保障方面从社工人才自身的角度进行实证调查分析的研究成果仍相对缺乏。故应从微观层面,将多重方法、多维要素纳入研究视野之中,深入探究我国社工人才未来发展之路。在研究内容上,应着眼于紧张的医患关系,虽然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价值尤为显著,其整体词频较高,但医务社会工作在社工人才研究中还未出现突现点,说明学界对医务社工人才的关注依然不足。随着社工机构、本土化、专业社工人才等前沿问题的研究力度不断增强,我国学界应重视后疫情时代医务等相关领域本土化社工人才培养问题以及发掘社工机构在此类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这在当前研究中鲜有涉猎,尚有待于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9.
  [2]杨明波.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J].社会福利,2011,(12).
  [3]宋秀芳,迟培娟.Vosviewer与Citespace应用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16,(7).
  [4][5]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6]赵姝锦.论中国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治意义[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2).
  [7]周晓.基层社会治理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三社联动”实践为例[J].中国人事科学,2020,(3).
  [8]钱红丽.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内江科技,2007,(7).
  [9]倪莉莉.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优势视角的分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4,(1).
  [10]马凤芝.需求视角下的军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社会工作,2019,(5).
  [11]李晓霞.浅析素质模型理论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J].社会工作,2014,(3).
  [12]杨洋.基于协同治理视角条件下的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8,(3).
  [13]任娟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性别隔离问题分析[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7,(7).
  [14]谭磊.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3).
  [15]李旭,刘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9,(23).
  [16]陈蔚林.文昌代表团呼吁:培养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J].海南人大,2015,(2).
  [17]孙爱珍.旅游社会工作人才培养[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5).
  [18]杨贵华,王瑞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19]曾贱吉.直面问题,培养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广东药科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8,(14).
  [20]周绍宾,马震越.农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4).
  [21]侯国凤,戴香智.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
  [22]刘枭,贺彩霞.本土化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社会工作,2018,(34).
  [23]王卫平,肖慧欣.部分国家地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4]李凌云,黄扬嘉,李梓樱,周星彤,苏甲妮.武汉民营社工机构人才流失原因调查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15,(5).
  [25]卢玮.实证视角下的高校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现状与分析——以广东三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6,(11).
  [26]傅芳萍.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中的人才问题分析:流失还是流动?——以广东省佛山地区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5).
  [27]毛润政,肖湘雄.创新型乡镇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
  [28]中共济南市市中区委党校课题组.建立健全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6).
  [29]赵一红,庞志.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建设研究——基于北京市持证社工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J].社会建设,2017,(3).
  (责任编辑:董博宇)
其他文献
推进都市生态治理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以A省S市都市生态治理中党政干部领导力为基点,阐释了S市党政干部在生态治理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同时也发
在风险社会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沟通已成为应对风险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脱域"特质的陌生人社会逐步形成,且移动智能终端进一步普及使得生活
党内法规程序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规范依据,是依规治党、制度治党的必然要求。党内法规程序作为党内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孕育着法治体系、权利保障与制度规则的法治属性
从发展的角度看,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社会排斥等方面的问题。我国老年人面临经济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等多维度的贫困问题,其中能力贫困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模式不断孕育,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新个体
以技术理性为精神内核的项目制能够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公共权力理性化,但仍存在逻辑困境和运行瑕疵,这在项目进村入户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2017至2019年村
通过回顾公办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历程,阐述了社会工作内部和外部两种评估形式的内涵。针对外部评估,拟定了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凸显了服务思路的逻辑性、服务对象的参与性
省直管县改革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进行的行政层级调整,对于破除市管县体制藩篱、激活和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实践中,市县科层结构"交错
关于牧业合作经济兴起机制的研究,大多强调国家政策与资本下乡的作用。然而,在蒙区牧民自发合作的案例中,却可以明显看到牧民的主体性作用。牧民在牧业生产经营所进行的自发
近期,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加快培育一批实力强、服务广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信部公示了2020年跨行业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