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科研工作是高校参与国家建设,服务国民经济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对外宣传,展示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窗口,同时对高校自身的教学改革、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工作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借鉴企业管理原理,对我国高校科学研究的全生命周期即“科研定位—团队建设—功能实施—绩效监控”四个环节逐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科研定位 团队建设 科研功能 绩效监控 改革走向
【作者简介】 陈若雷,哈尔滨工程大学舰船仿真研究中心主任。
科研之于高校类似于核心产品之于企业,从企业管理来看,一种产品的成功必然经历“企业战略定位—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设计—业务流程实施—企业产品绩效考核”这样一个全生命周期的闭环过程。因此,高校的科学研究从过程上来看,也必然经历“科研定位—团队建设—功能实施—绩效监控”四个环节。本文即围绕这四个环节来分析高校科研现状,以期能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我国高校科研现状分析
1. 科研方向分散且短视。高校的科研定位类似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是学校科研发展的基础,决定着高校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团队建设和研究配套等一系列工作。在确定科研方向时,学校领导应具备战略眼光,遵照严谨的逻辑,基于国内外环境变化和未来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科研发展目标并制订相应的路线图。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通常的做法是将各研究个体和团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简单统计,以科研个体和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合集作为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各研究个体和团队的眼界、视野、水平决定了其上报方案的可用性和可行性。这种简单“求和”方式必然导致高校整体科研方向的分散与短视。
2. 团队建设随意且低效。科研团队是承载科研工作的主体,是高校最为核心的智力资源。团队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科研战略的执行程度。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深入,具有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梯队分明、队伍稳定特质的高绩效团队必将成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主流方向。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近亲繁殖的师徒团队或夫妻店形式的科研团队以及围绕某一项目搭建的临时松散团队都已成为常态。这不利于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
3. 科研力量分散,科研功能弱化。高校科研工作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科院将我国的创新体系分为四个类别:第一个类别是知识创新系统,担负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第二个类别是技术创新系统,担负应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的开发工作,促进基础理论更加面向应用;第三个类别是知识传播系统,承担知识培训功能;第四个类别是知识应用系统,该系统面向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成果转化。
多数高校都在努力参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所有子系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很多问题:①在知识创新层面,理论上讲,高校最有资格和能力进行基础研究,但由于经费来源单一,金额较少,尽管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近年来不断加大,但受制于经费短缺,科研团队很难专心致志地投入基础研究,更难取得重大突破;②在技术创新层面,由于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较少,高校的科研工作多是关键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具有独创性的关键技术研发难有成绩;③在知识传播层面,高校比较擅长的是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由于对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不够了解,对于面向社会的应用型知识传播工作,高校目前很难得心应手地开展;④在知识应用层面,由于我国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仍不够紧密,无法准确把握哪些科研产出为企业所需,也就是说在开展科研工作时,高校教师只管科研成果的产出,与后续的科研成果应用无直接利益关系。所以,高校科研工作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4. 科研绩效考核流于表面。目前,多数高校依据科研论文数量和级别、项目经费和级别、获奖级别、专著数量等指标对科研绩效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模式直接导致国家的“973计划”、“863计划”等重点基金项目有超过50%的份额被高校拿走,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各种SCI、EI级别的论文也多来自高校。尽管硕果累累,但真正为社会可用、有用的科研成果却又较少,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高校目前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10%。
二、积极变革,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
1. 明确发展方向。高校在进行科研定位时,应立足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用整体的、可持续的、发展的眼光确定学校的科研方向,而不能是已有方向的简单组合。笔者结合在高校科研部门多年的工作经验,将高校科研定位总结为“三个视角、四种关系”。
坚持三个视角:①特色视角。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考虑该学科的内在发展方向和本校研究人员的专长,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为科研优势奠定基础。②发展视角。结合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需求情况,考虑学校的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多大程度的支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企业应用为主题的科研体系。③国际视野。高校在科研定位时,应用开放的的姿态衡量该学科在国际前沿中的身份和地位,努力与国际接轨。
处理好四种关系:①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学校的功能定位关系;②处理好已有的优势学科和将培育的特色学科之间的联动关系;③处理好科研团队与学科方向之间的支撑关系;④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原有人才的优势互补关系。
2. 优化科研团队。首先,应彻底打破学院、专业、部门界限,根据需要,构建学科交叉、人员交叉的科研团队,明确禁止学术近亲繁殖。其次,对科研团队充分放权。一要保证科研团队对人、财、物的资源调配权,彻底打破行政垄断科研资源的僵局;二要充分发挥科研带头人的作用,在有效监督的前提下,赋予其团队内部的经费调控权、人员考核权和人事分配权;三要充分尊重团队成员,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群策群力,搞好科研。
3. 找准科研重点,发挥优势功能。①积极投身知识创新。众所周知,基础理论研究引领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对国家的科技进步和长远发展起着支撑作用,该系统的特殊性决定着参与者需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而这恰是高校的优势所在,因此对于知识创新系统,高校应首当其冲担负起主要责任。②主动引领技术创新。该系统的创新源自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的技术革新需要理论支持,因此该系统应由高校牵头组织实施,企业作为实验单位给予配合,两者实为利益共同体,需建立长期稳定的的合作关系。③有选择地参与知识传播。知识传播包括基础理论培训和应用技术培训。基础理论传播是高校所擅长的,因此该部分功能应由高校承担,而应用技术培训则应交给其他主体来完成。④服务于知识应用。该系统直接面向社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而高校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了解较少,因此,对于这类创新,高校应自觉当好配角,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在服务中获得科研成果应用的一线资料,进而增强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4. 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一环,考核制度对科研工作具有导向作用,高校科研工作之所以出现成果多而转化少的尴尬局面,其根本原因是目前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导致大部分研究工作浮于表面,科研成果貌似丰硕实则价值不大。未来的绩效考核制度设计应具有战略眼光,更注重长远利益,更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可持续发展性以及服务社会的功能等。具体而言,要按照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摈弃一刀切的传统考核模式。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科研成果贡献率,对团队人员进行奖励;同时还应考虑到不同的学科专业特征,从制度上保证每个成员都乐于在团队中进行持久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艳,范笑仙.高等教育要为建设创新性国家肩负起重大历史使命[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2] 谢焕忠.高校在创新性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3] 金周英.组织创新和虚拟研究所[J].中国软科学,2008,(3).
[4] 赵弘,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M].北京:改革出版社,2010.
[5] 张海燕.人才学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团队成长机制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责任编辑:赵春燕
【关键词】 科研定位 团队建设 科研功能 绩效监控 改革走向
【作者简介】 陈若雷,哈尔滨工程大学舰船仿真研究中心主任。
科研之于高校类似于核心产品之于企业,从企业管理来看,一种产品的成功必然经历“企业战略定位—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设计—业务流程实施—企业产品绩效考核”这样一个全生命周期的闭环过程。因此,高校的科学研究从过程上来看,也必然经历“科研定位—团队建设—功能实施—绩效监控”四个环节。本文即围绕这四个环节来分析高校科研现状,以期能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我国高校科研现状分析
1. 科研方向分散且短视。高校的科研定位类似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是学校科研发展的基础,决定着高校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团队建设和研究配套等一系列工作。在确定科研方向时,学校领导应具备战略眼光,遵照严谨的逻辑,基于国内外环境变化和未来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科研发展目标并制订相应的路线图。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通常的做法是将各研究个体和团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简单统计,以科研个体和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合集作为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各研究个体和团队的眼界、视野、水平决定了其上报方案的可用性和可行性。这种简单“求和”方式必然导致高校整体科研方向的分散与短视。
2. 团队建设随意且低效。科研团队是承载科研工作的主体,是高校最为核心的智力资源。团队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科研战略的执行程度。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深入,具有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梯队分明、队伍稳定特质的高绩效团队必将成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主流方向。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近亲繁殖的师徒团队或夫妻店形式的科研团队以及围绕某一项目搭建的临时松散团队都已成为常态。这不利于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
3. 科研力量分散,科研功能弱化。高校科研工作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科院将我国的创新体系分为四个类别:第一个类别是知识创新系统,担负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第二个类别是技术创新系统,担负应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的开发工作,促进基础理论更加面向应用;第三个类别是知识传播系统,承担知识培训功能;第四个类别是知识应用系统,该系统面向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成果转化。
多数高校都在努力参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所有子系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很多问题:①在知识创新层面,理论上讲,高校最有资格和能力进行基础研究,但由于经费来源单一,金额较少,尽管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近年来不断加大,但受制于经费短缺,科研团队很难专心致志地投入基础研究,更难取得重大突破;②在技术创新层面,由于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较少,高校的科研工作多是关键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具有独创性的关键技术研发难有成绩;③在知识传播层面,高校比较擅长的是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由于对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不够了解,对于面向社会的应用型知识传播工作,高校目前很难得心应手地开展;④在知识应用层面,由于我国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仍不够紧密,无法准确把握哪些科研产出为企业所需,也就是说在开展科研工作时,高校教师只管科研成果的产出,与后续的科研成果应用无直接利益关系。所以,高校科研工作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4. 科研绩效考核流于表面。目前,多数高校依据科研论文数量和级别、项目经费和级别、获奖级别、专著数量等指标对科研绩效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模式直接导致国家的“973计划”、“863计划”等重点基金项目有超过50%的份额被高校拿走,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各种SCI、EI级别的论文也多来自高校。尽管硕果累累,但真正为社会可用、有用的科研成果却又较少,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高校目前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10%。
二、积极变革,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
1. 明确发展方向。高校在进行科研定位时,应立足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用整体的、可持续的、发展的眼光确定学校的科研方向,而不能是已有方向的简单组合。笔者结合在高校科研部门多年的工作经验,将高校科研定位总结为“三个视角、四种关系”。
坚持三个视角:①特色视角。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考虑该学科的内在发展方向和本校研究人员的专长,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为科研优势奠定基础。②发展视角。结合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需求情况,考虑学校的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多大程度的支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企业应用为主题的科研体系。③国际视野。高校在科研定位时,应用开放的的姿态衡量该学科在国际前沿中的身份和地位,努力与国际接轨。
处理好四种关系:①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学校的功能定位关系;②处理好已有的优势学科和将培育的特色学科之间的联动关系;③处理好科研团队与学科方向之间的支撑关系;④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原有人才的优势互补关系。
2. 优化科研团队。首先,应彻底打破学院、专业、部门界限,根据需要,构建学科交叉、人员交叉的科研团队,明确禁止学术近亲繁殖。其次,对科研团队充分放权。一要保证科研团队对人、财、物的资源调配权,彻底打破行政垄断科研资源的僵局;二要充分发挥科研带头人的作用,在有效监督的前提下,赋予其团队内部的经费调控权、人员考核权和人事分配权;三要充分尊重团队成员,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群策群力,搞好科研。
3. 找准科研重点,发挥优势功能。①积极投身知识创新。众所周知,基础理论研究引领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对国家的科技进步和长远发展起着支撑作用,该系统的特殊性决定着参与者需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而这恰是高校的优势所在,因此对于知识创新系统,高校应首当其冲担负起主要责任。②主动引领技术创新。该系统的创新源自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的技术革新需要理论支持,因此该系统应由高校牵头组织实施,企业作为实验单位给予配合,两者实为利益共同体,需建立长期稳定的的合作关系。③有选择地参与知识传播。知识传播包括基础理论培训和应用技术培训。基础理论传播是高校所擅长的,因此该部分功能应由高校承担,而应用技术培训则应交给其他主体来完成。④服务于知识应用。该系统直接面向社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而高校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了解较少,因此,对于这类创新,高校应自觉当好配角,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在服务中获得科研成果应用的一线资料,进而增强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4. 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一环,考核制度对科研工作具有导向作用,高校科研工作之所以出现成果多而转化少的尴尬局面,其根本原因是目前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导致大部分研究工作浮于表面,科研成果貌似丰硕实则价值不大。未来的绩效考核制度设计应具有战略眼光,更注重长远利益,更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可持续发展性以及服务社会的功能等。具体而言,要按照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摈弃一刀切的传统考核模式。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科研成果贡献率,对团队人员进行奖励;同时还应考虑到不同的学科专业特征,从制度上保证每个成员都乐于在团队中进行持久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艳,范笑仙.高等教育要为建设创新性国家肩负起重大历史使命[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2] 谢焕忠.高校在创新性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3] 金周英.组织创新和虚拟研究所[J].中国软科学,2008,(3).
[4] 赵弘,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M].北京:改革出版社,2010.
[5] 张海燕.人才学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团队成长机制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