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介绍了一种海天牛(Elysia leucolegnote)在海南岛的新分布情况.E.leucolegnote属于软体动物门囊舌目(Sacoglossa)海天牛超科(Elysioidea)海天牛属.其以某种丝状绿藻(Bood
【机 构】
: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海口 57022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一种海天牛(Elysia leucolegnote)在海南岛的新分布情况.E.leucolegnote属于软体动物门囊舌目(Sacoglossa)海天牛超科(Elysioidea)海天牛属.其以某种丝状绿藻(Boodleopsis sp.)为食,从中摄取叶绿体,并具有在动物细胞中保持叶绿体光合活性的独特能力.这种海天牛类群在进化生物学、光合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2020年5月,在海南省海口市的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旗调村发现这种海天牛,通过形态对比和分子标记分析确认为E.leucolegnote,因其在国内尚无报道,建议根据学名和外观特征命名为白边侧足海天牛.通过线粒体CO Ⅰ基因的序列比对,构建了我国已知海天牛属物种的进化树.并且在2020年5月到11月间,在白边侧足海天牛生长地跟踪观察并描述其形态特征变化和行为特征.
其他文献
微动探测方法是在背景噪声成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其根据获取野外数据的观测台站方式分为微动阵列方法和微动单台方法.本文综述了前人对微动探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微动阵列方法采用频率波数法或空间自相关法从微动信号中提取频散曲线,进而反演获得地下横波速度结构.微动单台方法即H/V谱比法以三分量台站为观测基础,对水平分量信号与垂直分
半航空瞬变电磁法野外勘探时,实测信号易受外界电磁噪声影响,导致后续反演效果不佳.常规降噪方法在处理非平稳性和相关性问题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文研究优化了Birge-Massart中经验系数α,提出一种基于Birge-Massart阈值策略的小波降噪法.通过正演生成理论含噪数据加入不同噪声,经本文方法降噪后信噪比(SNR)与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提升38%和降低75%,与其他阈值降噪方法相比,S
拓展频带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是薄储层预测和岩性尖灭点识别的关键手段.目前提升分辨率主要依靠反褶积谱蓝化、Q补偿等技术,这些方法存在假设条件苛刻、参数求取过程复杂、需要井提供额外信息等问题,为实际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本文采用纯地震数据驱动的思想,通过构建大量三维地震伪反射系数模型,与不同主频的地震子波进行褶积获得不同分辨率的正演地震样本及标签数据,然后采用U-Net深度学习网络开展训练和测试并应用到东海
2017至2020年,在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网格化布设63台Ltl-6210 MC红外相机,对区内的黑熊(Ursus thibetanus)及其同域物种进行调查.监测期间,5台红外相机共拍摄
利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和蛋白银染色法,对采自甘肃临夏县和会宁县农田土壤的4种腹毛类纤毛虫,即柠檬管膜虫(Cyrtohymena citrina)、背触毛拟腹柱虫(Gastrostylides dorsicirratus)、沙栖蠕形尖毛虫(Vermioxytricha arenicola)和半残毛虫属一种(Hemisincirra sp.)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柠檬管膜虫、背触毛拟腹柱虫和沙栖蠕形尖毛虫为中国纤毛虫分布新记录种。半残毛虫属一种因缺失相关分类学、细胞发生学和分子学信息,此处暂作为未定名
重引入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掌握释放早期动物的运动特征对于提高重引入动物的生存率和种群重建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释放到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5只
对麝鼠(Ondatra zibethicus)去势,探讨睾丸切除对麝鼠香腺形态和麝鼠香成分的影响。6只成年雄性麝鼠,随机分为去势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麝鼠香腺内香液排尽后,施行去势手术。去势30 d后,麻醉处死动物,采集和分离麝鼠的血清备用,然后采集麝鼠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和麝鼠香中的睾酮(T)含量。取香腺,测量其长度,H.E染色观察香腺组织结构的变化,并测量腺细胞直径。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麝鼠香化学成分。去势组的血清中睾酮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t=5
园林植物为城市生活的鸟类提供重要食物资源,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会影响城市中鸟类的种类、数量和群落结构.研究城市鸟类与食源植物的关系,可明确鸟类对食源植物的取食关系,为提
为探讨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和瑶山肥螈(Pachytriton intexpectatus)消化道结构的异同及5-羟色胺(5-HT)细胞的分布特征与食性、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常规组织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其消化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和瑶山肥螈的消化道均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但瑶山肥螈消化道长于猫儿山小鲵。猫儿山小鲵和瑶山肥螈的比肠长(即肠道长与头体长的比值)分别为0.57±0.03(n=5)和0.84±0.03(n=5)。两者消化道组织
爬行动物繁殖生活史特征是动物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而国内有关卵胎生蛇类繁殖生活史特征的研究目前较为匮乏。本研究以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卵胎生蛇类——铅色水蛇(Hypsiscopus plumbea)为研究对象,在2013至2015年每年7月于温州地区捕获怀孕中后期水蛇母体,带回实验室,收集所产幼体,测量母体产后形态以及初生幼体形态指标。结果发现,母体产后头体长和体重存在明显年间变异,高温干旱年份(2015年)的母体产后身体状况较差;母体总的繁殖输出(窝仔数、窝仔重)均与母体头体长呈显著正相关,但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