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起,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与国外多家著名的出版社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引进了大量权威医学著作版权。在版权引进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很多经验。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够对同行有益。
一、引进医学图书的好处
很多国外的医学名著代表了先进的学术水平,并拥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我社引进的译著既有大部头的经典专著,也有小册子,它们各有所长。大部头的专著包括《格氏解剖学》(第39版)、《尼尔森儿科学》(第17版)、《Rosai & Ackerman 外科病理学》(第9 版)、《坎贝尔-沃尔什泌尿外科学》(第9版)等,这些名社名家的作品内容涵盖范围广,包括了从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到临床的各个方面,并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与国内不同,国外很多知名学者会降低姿态去写一本针对实习医生或住院医生的小册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册子需要作者更高的逻辑性、更简洁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学科整体的把握能力。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曾于2006年出版过一套“放射学家掌中宝”丛书。这套丛书的特点是采用条陈式的语言风格罗列医生在实际的影像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答。书虽小,但实际应用价值却很大。
在引进、出版国外医学译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团结大批优秀的学者,使他们成为宝贵的作者资源,继而为开发本土图书创造机会。与译者的沟通交流往往能够启发我们产生新的点子和对图书市场有更进一步的把握和理解。比如笔者有一次看到爱思唯尔公司出版了一本《微创胸外科手术图谱》(Atlas of Minimally Invasive Thoracic Surgery),笔者当即反应这是一本好书,并请一位专家对该书进行评估。这位专家对该书持肯定意见:国内胸腔镜的使用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很多医生都急需言简意赅的手术讲解图谱,更何况该书的作者经常到中国讲学培训。后来这位专家也很高兴地承担起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并且,在进一步的商谈中,该专家提出有必要出版一本胸腔镜方面的病例精粹,于是双方就有了两本书的出版合作。
通过对外版书的甄别、论证和引进,我们可以在体例安排、装帧设计和宣传营销等方面学习到国外的先进经验,从而促进原创图书水平的提高。很多外版书的切入点和体例非常吸引人。比如北医社曾经出版过一套“骨科手术操作技巧丛书”,这套书的特色在于图片多,图片和文字的比例大概为1:1,每一种手术的文字说明仅保留了最为重要、需要临床医师特别注意的部分,避免了教科书式长篇累牍的叙述。这种由作者原创,并且高度提炼的写作方式在国内的科技专著中很少见,很多专家对这种写作方式非常认可,读者也都对其赞不绝口。好的装帧设计是提升图书品质的一种方式。目前,国内很多科技图书的装帧设计不是特别讲究,从外版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设计者在颜色搭配、版式设计以及封面和封底设计上的良苦用心。①此外,外版书对宣传介绍非常重视,封底介绍赏心悦目,配以平实、严谨、简单明了、重点突出的语言,很少夸大其词。这种封底宣传让人看了就会感觉特别踏实,对图书也会产生信任。
二、医学图书引进的选择标准
国外医学图书的科技含量比较高,图书制作水平也比较高,再加上要支付较高的版税、翻译费,每本书的盈利率较低。所以我们在选择图书时一定要精密论证,避免盲目引进。
根据我们的经验,经典和实用这两条原则是版权引进的关键,目的是“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取国外医学图书之长,弥补国内图书市场之短,满足国内读者的需要。②为此,我们就必须充分了解国内外医学发展的差距和差异,选择引进适合的图书。有些译著的内容是全球范围内通用的,比如一些经典图书《米勒麻醉学》《尼尔森儿科学》等,但是有的图书本土化的特色比较明显,比如美国和中国在医师培训和考核上采取的标准和制度不同,即对美国住院医师适用的图书在我国可能并不适用,因为两者虽然在名称上同属于“住院医师”,但是它们有各自的内涵和要求。所以,我们在引进图书时一定要注意甄别,了解某细分市场的读者需求、市场空白、医学科学发展的水平,以及国外医学在此领域的优势,内容上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审,以免出现引进之后却不适用于中国图书市场的情况。
“取彼之长,补己之短”的另一层意思是取引进书之长,弥补本版书之短。这就要求我们紧紧抓住自己出版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根据出版战略合理引进译著以壮大本社的图书品牌。相对于本版图书来说,引进图书的出版周期短,一般一年半左右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出版(其中包括一年的翻译时间和半年的出版时间)。这对于本版图书创作实力不足的出版社来说是一条提高竞争力的捷径。
三、引进医学图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医学图书引进过程中,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控制好出版周期。国外经典的医学专著大都会在3~4年后推出新版,有的甚至两年之后就会出新版。我们在选定图书以后,一定要合理安排翻译周期和出版周期,以免在新版或其他更好的替代品种上市后才出版,从而失去商机。
其次,要选择优秀的译者,严把内容质量关。选择译者时要尽量选择业内口碑较好、认真负责的译者。对于几百页甚或几千页的大部头图书,参与翻译的人数往往很多,甚至会建立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翻译队伍。译者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常见的问题有漏译、误译、语句不通顺、名词翻译不统一。以下几种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第一,译前制定翻译标准:在翻译前协助主译制订统一的翻译标准并分发给各位译者,翻译标准包括翻译应达到的水平、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对医学图书来说,制定翻译名词表是很重要的,可以避免名词使用混乱或者不符合科学技术规范名词的情况。同时要建立必要的奖惩机制,以保证翻译的规范和严谨。第二,建立交叉审稿机制:对于大部头的图书来说,交叉审稿更具有重要性。译者对其翻译工作会更加尽心,并且,经过不同级别人员的把关,稿件与原著会更为贴近。
再次,要注意处理好与原版图书出版方的关系。第一,要遵照合同约定履行责任。国外的出版集团比较注重信誉,我们在做版权引进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合同规定,履行责任和义务。③国外出版集团大都比较重视合同,在合同上会对相关条款做特别细致的规定,比如原版书的封面是否可以沿用、封面上需要注明的内容、版税支付的时间以及方式、提交销售报告的时间、寄送样书的时间等。我们在审定对方提供的合同时也必须特别仔细,如果有问题就需要及时提出并修改。合同中规定的条款必须履行,有时哪怕是很小的义务,如果不履行,就会损害我方出版社的信誉和形象,或者导致不必要的纠纷。第二,要注意第三方版权。有的原版书会引用其他出版社的资料,在医学图书中,通常以图片最为常见。我们要特别小心这方面的版权问题,一定要与原出版社进行必要的沟通,取得第三方授权后才可以出版,否则就会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笔者最近责编的一本引进版图书《髋关节炎的手术治疗:重建、置换与翻修》就涉及第三方版权的问题,书中有好多图片引用自其他图书。直到图书印刷之前,还有一幅图片没有得到第三方授权,我们只好忍痛割爱,将其删掉。所以,在决定引进某种图书之前,查询是否存在第三方版权必不可少。如果发现有这方面的问题,需要及早联系,以免耽误图书出版流程。
(刘燕,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编辑;药蓉,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副编审)
注释:
① 曹霞.好书应当是内容与形式共舞.编辑之友[J],2010(9).
② 付承桂,徐明煜,罗莉.如何做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工作[J].科技与出
版,2013(5).
③ 张煦.成功引进科技类图书版权的关键因素.出版发行研究[J],2008(1).
一、引进医学图书的好处
很多国外的医学名著代表了先进的学术水平,并拥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我社引进的译著既有大部头的经典专著,也有小册子,它们各有所长。大部头的专著包括《格氏解剖学》(第39版)、《尼尔森儿科学》(第17版)、《Rosai & Ackerman 外科病理学》(第9 版)、《坎贝尔-沃尔什泌尿外科学》(第9版)等,这些名社名家的作品内容涵盖范围广,包括了从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到临床的各个方面,并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与国内不同,国外很多知名学者会降低姿态去写一本针对实习医生或住院医生的小册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册子需要作者更高的逻辑性、更简洁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学科整体的把握能力。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曾于2006年出版过一套“放射学家掌中宝”丛书。这套丛书的特点是采用条陈式的语言风格罗列医生在实际的影像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答。书虽小,但实际应用价值却很大。
在引进、出版国外医学译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团结大批优秀的学者,使他们成为宝贵的作者资源,继而为开发本土图书创造机会。与译者的沟通交流往往能够启发我们产生新的点子和对图书市场有更进一步的把握和理解。比如笔者有一次看到爱思唯尔公司出版了一本《微创胸外科手术图谱》(Atlas of Minimally Invasive Thoracic Surgery),笔者当即反应这是一本好书,并请一位专家对该书进行评估。这位专家对该书持肯定意见:国内胸腔镜的使用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很多医生都急需言简意赅的手术讲解图谱,更何况该书的作者经常到中国讲学培训。后来这位专家也很高兴地承担起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并且,在进一步的商谈中,该专家提出有必要出版一本胸腔镜方面的病例精粹,于是双方就有了两本书的出版合作。
通过对外版书的甄别、论证和引进,我们可以在体例安排、装帧设计和宣传营销等方面学习到国外的先进经验,从而促进原创图书水平的提高。很多外版书的切入点和体例非常吸引人。比如北医社曾经出版过一套“骨科手术操作技巧丛书”,这套书的特色在于图片多,图片和文字的比例大概为1:1,每一种手术的文字说明仅保留了最为重要、需要临床医师特别注意的部分,避免了教科书式长篇累牍的叙述。这种由作者原创,并且高度提炼的写作方式在国内的科技专著中很少见,很多专家对这种写作方式非常认可,读者也都对其赞不绝口。好的装帧设计是提升图书品质的一种方式。目前,国内很多科技图书的装帧设计不是特别讲究,从外版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设计者在颜色搭配、版式设计以及封面和封底设计上的良苦用心。①此外,外版书对宣传介绍非常重视,封底介绍赏心悦目,配以平实、严谨、简单明了、重点突出的语言,很少夸大其词。这种封底宣传让人看了就会感觉特别踏实,对图书也会产生信任。
二、医学图书引进的选择标准
国外医学图书的科技含量比较高,图书制作水平也比较高,再加上要支付较高的版税、翻译费,每本书的盈利率较低。所以我们在选择图书时一定要精密论证,避免盲目引进。
根据我们的经验,经典和实用这两条原则是版权引进的关键,目的是“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取国外医学图书之长,弥补国内图书市场之短,满足国内读者的需要。②为此,我们就必须充分了解国内外医学发展的差距和差异,选择引进适合的图书。有些译著的内容是全球范围内通用的,比如一些经典图书《米勒麻醉学》《尼尔森儿科学》等,但是有的图书本土化的特色比较明显,比如美国和中国在医师培训和考核上采取的标准和制度不同,即对美国住院医师适用的图书在我国可能并不适用,因为两者虽然在名称上同属于“住院医师”,但是它们有各自的内涵和要求。所以,我们在引进图书时一定要注意甄别,了解某细分市场的读者需求、市场空白、医学科学发展的水平,以及国外医学在此领域的优势,内容上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审,以免出现引进之后却不适用于中国图书市场的情况。
“取彼之长,补己之短”的另一层意思是取引进书之长,弥补本版书之短。这就要求我们紧紧抓住自己出版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根据出版战略合理引进译著以壮大本社的图书品牌。相对于本版图书来说,引进图书的出版周期短,一般一年半左右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出版(其中包括一年的翻译时间和半年的出版时间)。这对于本版图书创作实力不足的出版社来说是一条提高竞争力的捷径。
三、引进医学图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医学图书引进过程中,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控制好出版周期。国外经典的医学专著大都会在3~4年后推出新版,有的甚至两年之后就会出新版。我们在选定图书以后,一定要合理安排翻译周期和出版周期,以免在新版或其他更好的替代品种上市后才出版,从而失去商机。
其次,要选择优秀的译者,严把内容质量关。选择译者时要尽量选择业内口碑较好、认真负责的译者。对于几百页甚或几千页的大部头图书,参与翻译的人数往往很多,甚至会建立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翻译队伍。译者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常见的问题有漏译、误译、语句不通顺、名词翻译不统一。以下几种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第一,译前制定翻译标准:在翻译前协助主译制订统一的翻译标准并分发给各位译者,翻译标准包括翻译应达到的水平、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对医学图书来说,制定翻译名词表是很重要的,可以避免名词使用混乱或者不符合科学技术规范名词的情况。同时要建立必要的奖惩机制,以保证翻译的规范和严谨。第二,建立交叉审稿机制:对于大部头的图书来说,交叉审稿更具有重要性。译者对其翻译工作会更加尽心,并且,经过不同级别人员的把关,稿件与原著会更为贴近。
再次,要注意处理好与原版图书出版方的关系。第一,要遵照合同约定履行责任。国外的出版集团比较注重信誉,我们在做版权引进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合同规定,履行责任和义务。③国外出版集团大都比较重视合同,在合同上会对相关条款做特别细致的规定,比如原版书的封面是否可以沿用、封面上需要注明的内容、版税支付的时间以及方式、提交销售报告的时间、寄送样书的时间等。我们在审定对方提供的合同时也必须特别仔细,如果有问题就需要及时提出并修改。合同中规定的条款必须履行,有时哪怕是很小的义务,如果不履行,就会损害我方出版社的信誉和形象,或者导致不必要的纠纷。第二,要注意第三方版权。有的原版书会引用其他出版社的资料,在医学图书中,通常以图片最为常见。我们要特别小心这方面的版权问题,一定要与原出版社进行必要的沟通,取得第三方授权后才可以出版,否则就会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笔者最近责编的一本引进版图书《髋关节炎的手术治疗:重建、置换与翻修》就涉及第三方版权的问题,书中有好多图片引用自其他图书。直到图书印刷之前,还有一幅图片没有得到第三方授权,我们只好忍痛割爱,将其删掉。所以,在决定引进某种图书之前,查询是否存在第三方版权必不可少。如果发现有这方面的问题,需要及早联系,以免耽误图书出版流程。
(刘燕,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编辑;药蓉,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副编审)
注释:
① 曹霞.好书应当是内容与形式共舞.编辑之友[J],2010(9).
② 付承桂,徐明煜,罗莉.如何做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工作[J].科技与出
版,2013(5).
③ 张煦.成功引进科技类图书版权的关键因素.出版发行研究[J],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