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容设计是民族民俗类陈列的核心和灵魂。策划选题是展览进入设计阶段的首要环节,关系到陈列展览的定向。展览文本是博物馆展览设计和布展施工的基础,要提高博物馆展览水平,必须重视展览文本的创作。只有做到内容和形式相统一,才是一个真正成功的陈列展览,因此内容设计人员要向形式设计人员解读展览内容,并对展览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民族民俗;陈列展览;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42-4
近年来,民族博物馆作为抢救、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民族文化遗产的场所和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明的重要机构,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显著地增长。目前,全国共有各级民族博物馆近500座,有20余个少数民族已经拥有自己的博物馆;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12个省区,拥有500余座博物馆;30个民族自治州,大部分都建有民族博物馆。近年来,又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市、县级民族博物馆。此外,许多民族乡镇也建立了文物陈列室。
与此同时,博物馆中举行的各类民族民俗陈列展览也呈现出井喷的发展态势。除了民族博物馆外,各地的综合类博物馆大多都专门开辟有民族民俗展厅或举办与民族民俗相关的特别展览。这些展览由于贴近民众日常生活,题材生动多样,参与度高,而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另一方面,从历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获奖的情况来看,鲜见有民族民俗类陈列入围获奖的,反映出当前展示水平参差不齐的窘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重形式而轻内容,花哨有余,而内涵不足,总给人留下粗糙、浮躁而难以落地的印象。陈列展览的核心和灵魂是内容设计,正本清源,做好民族民俗类陈列的内容设计工作显得尤为关键。
一、策划选题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奉献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和手段。陈列展览策划是指对陈列展览体系,包括选题、运作方式、筹展周期、展出时间和配套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这是陈列展览成功举办的基础,也是实现展览水平大跨度提升的关键。
在选题方面,历史文物类陈列一般都是以史为纲,以物印史,切入简便,脉络清晰,而要展示一个地区的民俗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则内容相对要庞杂得多,思路难免混乱。加上民族民俗类陈列近几年来才慢慢地成为各地博物馆的展览“主角”,研究跟不上,馆藏文物也捉襟见肘,更是让展览策划人员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题是陈列展览进入到设计阶段的首要环节,关系到陈列展览的定向,只有在科学研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才能确保展览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陈列的内容只有与本馆的性质、任务相适应,才能符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并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一)与政治题材相结合
民族博物馆是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为了更好的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的重要职能,及配合一段时间内政府工作和宣传导向的需要,应该举办以民族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性展览。例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展览等。
(二)以馆藏文物为基础
在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选题中,博物馆收藏品的数量、种类和价值是十分重要、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丰富的馆藏是陈列展览选题的基础。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自建馆后,古代铜鼓文物的收藏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推出了《穿越时空的鼓声———广西古代铜鼓文化陈列》。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共展出了各民族傩面具近500面,充分体现了在傩面具收藏上难以匹敌的优势。馆藏品与博物馆陈列选题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提示一些地方博物馆在受资金、人力局限的情况下,科学定位,选取某一领域作为今后发展的方向,集中精力加大这一领域的文物收藏,从而为举办相关的陈列展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本馆的性质为出发点
陈列展览的选题可以本馆的性质和任务为出发点,根据办馆宗旨和业务范围拓展延伸,从而发挥业务优势,抓住重点,突出亮点。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该馆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兼顾对广西周边省份各民族以及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研究、文物资料收藏和宣传展示。基于此,该馆推出了《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系统全面地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居住、生产、生活、服饰、手工艺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解广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窗口。
(四)以地域文化特色为题材
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区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中反映出来的蕴含浓厚文化底蕴的带有个性色彩的特质。地域文化特色是当地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当地民风民俗的浓缩物,是当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民族民俗类陈列就是要反映地域文化特色,把握地域文化特色,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例如广西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干栏建筑文化、织锦文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和地方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都可以作为专题举办相应的陈列展览。
(五)以某一民族为专题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杂居,又各具特色。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存在于各个民族地域、城市和乡村中的原生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根基,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以某一民族为专题便于观众集中全面地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全貌,特色鲜明,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2014年初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幕的基本陈列《be-ixnuengx(壮语:意为兄弟姐妹)———壮族文化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陈列以介绍中国壮族的历史与文化为主要内容,在对壮族进行全面、系统展示的基础上,又要着重突出广西壮族的特点,浓墨重彩地展现壮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突出成就和伟大文明。
(六)以人物为线索 传承人是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又肩负着传承重任的特殊人才群体,是优秀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精彩的技艺背后都是一段传奇,都有一些精彩的人生故事,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以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为切入点,挖掘人物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弘扬人文精神,也是一个不错的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的选题方向。
二、撰写文本
在确定选题后,陈列展览工作进入到具体运作阶段,即开始进行展览的设计和制作,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撰写展览文本。展览文本是博物馆展览设计和布展施工的基础,要提高博物馆展览水平,必须重视展览文本的创作。好的博物馆展览需要有明确的主题,清晰的脉络,突出的重点亮点。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陈列文本编写耗时五年,六易其稿,经过反复推敲而编写完成的,展览文本主题提炼明确,结构规划新颖,重点亮点鲜明凸显。策划者为了突出广西民族文化特色,大胆创新,在陈列结构上打破了民族文化按民族展示的体例,而是采用了按文化板块专题陈列的方式,分为《家园》(展示各民族生产生活习惯、居住传统等)、《霓裳羽衣》(展示各民族服饰文化和制作工艺)、《匠心神韵》(展示传统手工技艺)、《和谐乐章》(展示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共四个展区。此内容结构既能真实反映广西各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以及交流、融合、发展和创新的历史实际,容易突出重点、亮点,又可以避免按民族划分展区所带来的内容分散、雷同以及各民族在内容含量上的失衡性比较明显等缺陷。
展览文本之于博物馆陈列,就好比电影剧本之于导演和演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笔者将以广西民族博物馆另一基本陈列《beixnuengx———壮族文化展》(以下简称“壮族文化展”)为例,叙述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文本撰写的步骤和要领。
(一)资料准备
作为知识和思想传播的载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必须要有学术支撑,学术性是评判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收集、整理、研究与展览主题、内容有关的学术资料,将展览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不仅是撰写展览设计文本的先决条件,也为展览艺术设计提供了依据。陈列展览资料准备的范围主要包括理论基础、研究动态、文字资料、文物资料、照片和图表资料、多媒体设备内置资料等。在进行了扎实、认真、详实、周密的陈列展览资料准备的基础上,经过对陈列展览资料的整理、思考与研究,陈列展览运作才能真正进入到陈列展览大纲的创作阶段。《壮族文化展》在筹备初期,花了一年的时间,组织内容设计人员开展资料整理。主要工作包括查阅国内外与壮族相关的学术资料,建立展览信息资料库并按历史、居住、生产、饮食、服饰、精神生活等方面分类建档,总结归纳提炼出普遍公认的学术观点并摘录相关论据,开展壮族文化田野调查,走访壮学专家和民间艺人,征集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丰富展览素材。
(二)理清逻辑
展览主题结构(又称故事线)的策划和演绎,是指根据展览的内容特点、信息传播的要求和观众参观心理的特点,合理安排展览的基本结构和点、线、面的关系。博物馆展览框架结构的逻辑关系清晰与否关系到能否将展览内容清晰、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关系到展览信息传播的效果。一个好的展览主题的结构层次(部分、单元、组和展品四个层次)要脉络清晰,规划合理,各层次间部分、单元、组和展品的安排,即展览点线面的安排要合理。展览主题结构不宜过分复杂、琐碎,要根据观众参观习惯和学习要求,加强趣味性和普及性,使得观众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展览,并遵循展览思路了解展览内容,而不是觉得展览就是文物简单的堆砌。展览结构可分为直线型、树型、平行线型、同心圆型、放射线型、“田”字型、“A”字型、“V”字型等。一个展览的主框架必须遵循一种结构类型,但每个部分可采取不同的逻辑方式。历史类陈列一般采取直线型,以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或事情发展顺序为逻辑安排展览内容,引导观众沿着一条直线般的陈列线索参观,自始至终都不会遇到主题思想的分岔。《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采用的是放射线型结构,以“广西民族文化”为核心,各个部分的内容互相没有关联,也不分主次,但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主题为它服务的。《壮族文化展》则采用树型结构,首先在序厅介绍壮族的人口分布、族称、语言文字,让观众了解壮族的概况,接着分为三大部分,分别展示壮族的历史、壮族的居住、生产和饮食习惯,壮族的服饰、织绣工艺、节庆、歌舞和信仰,遵循了从古到今、先有经济基础后有精神生活的普遍规律,使观众很好地了解到壮族的历史和文化。
(三)编订标题
在陈列展览标题的创作上,很多博物馆都采用主标题和副标题组合的方式。主标题大多文学色彩较为浓厚,提纲挈领,风格含蓄,文雅别致。副标题作为对主标题的诠释,帮助观众理解主标题的寓意,点出展览的具体内容,写实直白。两者相得益彰,既体现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文化气息,又能让观众一目了然。展览标题应力求风格和谐,总标题与分标题是纲与目的关系,分层次地阐明主题,逐层深入,目从属于纲,纲总揽着目,使得纲举目张。展览标题不追求标新立异,但在总括展览内容的前提下,还要起到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如《壮族文化展》的展览标题和各部分标题都采取壮语为主标题,尤其是各部分标题还引用了壮语对应的古壮字,表现出鲜明的壮族文化气息,不但说明了展示内容,还展示了壮族文字的独特性,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点,一举多得。标题的编订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撰写的过程中反复修改,提炼完善。
(四)充实内容
如果说主题的选定是陈列展览的核心和灵魂,展览结构的搭建是骨骼和血脉,文物展品及其相关的辅助展品则是肌肉和发肤。充实内容包括落实上展文物和辅助展品,撰写前言结语、部分单元说明和文物说明、辅助展品说明等。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上展文物的选定标准要综合考虑是否符合陈列展览主题,是否具备鲜明特色,是否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完残状况是否适宜展出。不同质地、不同类别的文物可以优先选取,以丰富展览的内容。《壮族文化展》是全面介绍我国壮族历史与文化的专题陈列,因此在文物的落实上,除了反映广西壮族的文物展品外,还增加了云南、广东等壮族聚居区的内容。通过文物与辅助展品的搭配组合突出重点、亮点,如将生产工具、收割场景、饮食习俗微缩雕塑组合在一起集中展示了从春种秋收到餐桌的文化内涵。又如为了突出壮锦、刺绣背带心等壮族代表性文化,增加了文物的展出数量。展览的文字说明是观众获取展览信息的主要渠道,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前言或简介是一个展览的开场白,对展览做一个大概的介绍,并通过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奠定整个陈列展览的基调,让观众迅速抓住展览的中心,切入主题,进入展览的情境中。结束语是对展览内容的总结、提炼和升华。部分和单元说明则要重点介绍该部分和单元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与整个陈列展览和其他单元、组、要点内容的关系,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部分和单元说明可平铺直叙,也可运用散文、诗歌等增加文学色彩的方式。文物展品说明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通常以说明牌形式出现,起到引导观众参观展品,为观众提供展品信息和背景材料的作用。另外,为了使观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往往还需要增加从展品中延伸扩展出来的知识点。 陈列展览大纲文本一般包括以下项目内容:一级标题(即展览的总标题)→前言(展览内容的概述)→序厅陈列文物和辅助展品→二级标题(即各部分标题)→部分说明文字→三级标题(即各单元标题)→单元说明文字→各单元陈列的文物或辅助展品,可分组陈列→文物或辅助展品的说明文字→结束语。陈列展览大纲撰写完成后,内容设计人员还要在此基础上为形式设计人员深入解读大纲主题和内容,提出具体的形式设计要求和建议,形成陈列展览形式设计依据文本,即陈列展览大纲脚本。
三、内容与形式相结合
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题精深的陈列内容,要靠新颖的形式设计和精美的制作布展传递给观众,因而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的原则是形式必须服从于内容。但是,一般的形式设计人员,只是对本专业的技术擅长,而对于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尤其是面对民族民俗类陈列这样学术性、知识性要求比较高的展览尤其如此。试想,如果是一个佛教艺术展、书画作品展,在全国各地做法都可以是一样的,形式设计人员甚至可以套用其他类似的模板来进行设计,但是民族民俗类陈列要想做出特色,没有一点民族知识,不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加上在现行体制下,陈列展览设计制作大多采取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由于地域差异,外地的设计人员要理解本地区的文物更是难上加难。在以往的民族展览中就曾经出现了在壮族展的设计中充满了苗族元素的笑话。正因如此,在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的设计过程中,特别要发挥内容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形式设计人员提供尽可能的帮助,通过双方的深入沟通,使形式设计者提升对展览内容的认识,达到真正理解并可以确实解读陈列展览内容的设计能力,这其中包括对陈列脚本的解读,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形式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校对。
(一)解读大纲
内容设计人员向形式设计人员解读大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陈列指导原则、陈列内容、文物和辅助展品以及背景材料等进行解释和说明。在陈列大纲脚本中,内容设计人员已经系统地阐述展览的选题缘由、陈列思想、陈列特点、陈列目的、陈列内容思路、情节发展线索、目标观众分析和重点亮点说明,还包括拟采用的陈列技术,和需要达到的陈列效果等。展览的特色和展厅的整体风格是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特别需要着重说明的问题,确保形式设计人员对展厅的整体风格、展览设计题材和所运用的民族符号和民俗元素都能准确把握。此外,博物馆展览都注重以“物”为主,内容设计人员要将所有上展的文物、辅助展品及其背景材料通过通俗的语言介绍给形式设计人员。民族民俗文物一般都是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看似普通,却蕴含着人们在生活中的智慧和艺术,要让形式设计人员了解文物的用途,比如民族服饰怎么搭配,如何穿戴,有什么讲究,有什么故事等。对于一些文物上的特殊纹饰、细节,要向设计者特别指出,要求其重点展示,从而能够做到对文物准确、全面的展示。
(二)提出建议
内容设计者就陈列展览内容与形式设计者进行沟通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是保证陈列展览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从来都不是完全隔离的。新时期的陈列展览工作对内容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具备一定的艺术设计技能,不断学习形式设计的新理念,了解陈列展览艺术表现形式的新思路,能够运用审美的眼光来完成陈列展览的创作。这不是取代形式设计人员,或者限制形式设计人员的思维,而是使两者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使内容与形式真正融为一体,从而保证陈列展览能够“落地”。内容设计人员对形式设计提出的建议可以涉及展览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展厅、展线、文物、辅助展品和展具。针对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展厅的设计要注重通过色彩、灯光、材料等使展厅充满民族文化气息,营造浓郁民族文化氛围。如壮族是一个内敛包容的民族,喜欢穿着深蓝、蓝黑的民族服饰,展厅的色彩不宜太过张扬,应以冷色调为主。展线即人为设定的观众参观路线,要求清晰顺畅,切记交叉,重复、混乱。在展线的规划还要注意参观的节奏,使重点亮点合理分布其中,特别是在民族民俗类陈列中运用较多的场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不要在某个环节一窝蜂地上,造成审美疲劳,而其他地方平淡乏味,堆砌冗长,最好能做到移步换景,精彩纷呈的效果。民族民俗类陈列与历史类、艺术类陈列的差别之一是更重视文物的搭配组合。单个锄头、单个织布机的展示可能很难引起观众的注意,而如果将成组的生产生活用具陈列陈列在一起就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生计方式、生活习惯,把织布机和其他纺织工具、纺织成品展示在一起,就能凸显出服饰制作工艺的丰富多彩。辅助展品从广义上来说可以包括除了文物以外的所有上展内容,包括文物复制品、图、表、照片、模型、沙盘、场景、多媒体、互动项目等。辅助展品在民族民俗类陈列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可以超越文物展品本身。如在左江花山岩画的展示上,要展示的内容很多,但文物展品一件没有。为了达到展示的要求,内容设计人员通过对内容的提炼架构,撰写动漫脚本,并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和形象素材,形式设计人员根据这些素材在花山岩画的复原场景中制作了5分钟的动漫短片,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外,内容设计人员还要对展具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其符合文物展出的需要。最后,为了确保陈列展览的规范、合理、准确和高质量,内容设计人员应从始至终坚持对形式设计方案进行认真细致地审核校对,使方案得到不断地完善,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是发现美、塑造美的过程,一个精心策划的民族民俗文化陈列可以促进弘扬民族精神,宣传特色文化,饱含民族感情,能给观众一段美妙的文化之旅。民族民俗文化陈列是内容和形式设计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一项方兴未艾的文化事业,做好民族民俗类陈列的设计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关注“人”“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民族博物馆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3-07-05.
[2]宋才发.民族博物馆文物陈列的本质及艺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宋向光.陈列内容设计文本的特点及编写[J].中国博物馆,2008,(01).
[4]齐玫.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4.
作者简介:
吴伟镔,广西民族博物馆。
关键词:民族民俗;陈列展览;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42-4
近年来,民族博物馆作为抢救、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民族文化遗产的场所和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明的重要机构,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显著地增长。目前,全国共有各级民族博物馆近500座,有20余个少数民族已经拥有自己的博物馆;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12个省区,拥有500余座博物馆;30个民族自治州,大部分都建有民族博物馆。近年来,又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市、县级民族博物馆。此外,许多民族乡镇也建立了文物陈列室。
与此同时,博物馆中举行的各类民族民俗陈列展览也呈现出井喷的发展态势。除了民族博物馆外,各地的综合类博物馆大多都专门开辟有民族民俗展厅或举办与民族民俗相关的特别展览。这些展览由于贴近民众日常生活,题材生动多样,参与度高,而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另一方面,从历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获奖的情况来看,鲜见有民族民俗类陈列入围获奖的,反映出当前展示水平参差不齐的窘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重形式而轻内容,花哨有余,而内涵不足,总给人留下粗糙、浮躁而难以落地的印象。陈列展览的核心和灵魂是内容设计,正本清源,做好民族民俗类陈列的内容设计工作显得尤为关键。
一、策划选题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奉献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和手段。陈列展览策划是指对陈列展览体系,包括选题、运作方式、筹展周期、展出时间和配套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这是陈列展览成功举办的基础,也是实现展览水平大跨度提升的关键。
在选题方面,历史文物类陈列一般都是以史为纲,以物印史,切入简便,脉络清晰,而要展示一个地区的民俗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则内容相对要庞杂得多,思路难免混乱。加上民族民俗类陈列近几年来才慢慢地成为各地博物馆的展览“主角”,研究跟不上,馆藏文物也捉襟见肘,更是让展览策划人员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题是陈列展览进入到设计阶段的首要环节,关系到陈列展览的定向,只有在科学研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才能确保展览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陈列的内容只有与本馆的性质、任务相适应,才能符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并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一)与政治题材相结合
民族博物馆是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为了更好的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的重要职能,及配合一段时间内政府工作和宣传导向的需要,应该举办以民族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性展览。例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展览等。
(二)以馆藏文物为基础
在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选题中,博物馆收藏品的数量、种类和价值是十分重要、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丰富的馆藏是陈列展览选题的基础。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自建馆后,古代铜鼓文物的收藏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推出了《穿越时空的鼓声———广西古代铜鼓文化陈列》。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共展出了各民族傩面具近500面,充分体现了在傩面具收藏上难以匹敌的优势。馆藏品与博物馆陈列选题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提示一些地方博物馆在受资金、人力局限的情况下,科学定位,选取某一领域作为今后发展的方向,集中精力加大这一领域的文物收藏,从而为举办相关的陈列展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本馆的性质为出发点
陈列展览的选题可以本馆的性质和任务为出发点,根据办馆宗旨和业务范围拓展延伸,从而发挥业务优势,抓住重点,突出亮点。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该馆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兼顾对广西周边省份各民族以及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研究、文物资料收藏和宣传展示。基于此,该馆推出了《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系统全面地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居住、生产、生活、服饰、手工艺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解广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窗口。
(四)以地域文化特色为题材
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区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中反映出来的蕴含浓厚文化底蕴的带有个性色彩的特质。地域文化特色是当地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当地民风民俗的浓缩物,是当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民族民俗类陈列就是要反映地域文化特色,把握地域文化特色,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例如广西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干栏建筑文化、织锦文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和地方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都可以作为专题举办相应的陈列展览。
(五)以某一民族为专题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杂居,又各具特色。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存在于各个民族地域、城市和乡村中的原生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根基,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以某一民族为专题便于观众集中全面地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全貌,特色鲜明,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2014年初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幕的基本陈列《be-ixnuengx(壮语:意为兄弟姐妹)———壮族文化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陈列以介绍中国壮族的历史与文化为主要内容,在对壮族进行全面、系统展示的基础上,又要着重突出广西壮族的特点,浓墨重彩地展现壮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突出成就和伟大文明。
(六)以人物为线索 传承人是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又肩负着传承重任的特殊人才群体,是优秀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精彩的技艺背后都是一段传奇,都有一些精彩的人生故事,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以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为切入点,挖掘人物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弘扬人文精神,也是一个不错的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的选题方向。
二、撰写文本
在确定选题后,陈列展览工作进入到具体运作阶段,即开始进行展览的设计和制作,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撰写展览文本。展览文本是博物馆展览设计和布展施工的基础,要提高博物馆展览水平,必须重视展览文本的创作。好的博物馆展览需要有明确的主题,清晰的脉络,突出的重点亮点。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陈列文本编写耗时五年,六易其稿,经过反复推敲而编写完成的,展览文本主题提炼明确,结构规划新颖,重点亮点鲜明凸显。策划者为了突出广西民族文化特色,大胆创新,在陈列结构上打破了民族文化按民族展示的体例,而是采用了按文化板块专题陈列的方式,分为《家园》(展示各民族生产生活习惯、居住传统等)、《霓裳羽衣》(展示各民族服饰文化和制作工艺)、《匠心神韵》(展示传统手工技艺)、《和谐乐章》(展示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共四个展区。此内容结构既能真实反映广西各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以及交流、融合、发展和创新的历史实际,容易突出重点、亮点,又可以避免按民族划分展区所带来的内容分散、雷同以及各民族在内容含量上的失衡性比较明显等缺陷。
展览文本之于博物馆陈列,就好比电影剧本之于导演和演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笔者将以广西民族博物馆另一基本陈列《beixnuengx———壮族文化展》(以下简称“壮族文化展”)为例,叙述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文本撰写的步骤和要领。
(一)资料准备
作为知识和思想传播的载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必须要有学术支撑,学术性是评判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收集、整理、研究与展览主题、内容有关的学术资料,将展览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不仅是撰写展览设计文本的先决条件,也为展览艺术设计提供了依据。陈列展览资料准备的范围主要包括理论基础、研究动态、文字资料、文物资料、照片和图表资料、多媒体设备内置资料等。在进行了扎实、认真、详实、周密的陈列展览资料准备的基础上,经过对陈列展览资料的整理、思考与研究,陈列展览运作才能真正进入到陈列展览大纲的创作阶段。《壮族文化展》在筹备初期,花了一年的时间,组织内容设计人员开展资料整理。主要工作包括查阅国内外与壮族相关的学术资料,建立展览信息资料库并按历史、居住、生产、饮食、服饰、精神生活等方面分类建档,总结归纳提炼出普遍公认的学术观点并摘录相关论据,开展壮族文化田野调查,走访壮学专家和民间艺人,征集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丰富展览素材。
(二)理清逻辑
展览主题结构(又称故事线)的策划和演绎,是指根据展览的内容特点、信息传播的要求和观众参观心理的特点,合理安排展览的基本结构和点、线、面的关系。博物馆展览框架结构的逻辑关系清晰与否关系到能否将展览内容清晰、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关系到展览信息传播的效果。一个好的展览主题的结构层次(部分、单元、组和展品四个层次)要脉络清晰,规划合理,各层次间部分、单元、组和展品的安排,即展览点线面的安排要合理。展览主题结构不宜过分复杂、琐碎,要根据观众参观习惯和学习要求,加强趣味性和普及性,使得观众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展览,并遵循展览思路了解展览内容,而不是觉得展览就是文物简单的堆砌。展览结构可分为直线型、树型、平行线型、同心圆型、放射线型、“田”字型、“A”字型、“V”字型等。一个展览的主框架必须遵循一种结构类型,但每个部分可采取不同的逻辑方式。历史类陈列一般采取直线型,以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或事情发展顺序为逻辑安排展览内容,引导观众沿着一条直线般的陈列线索参观,自始至终都不会遇到主题思想的分岔。《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采用的是放射线型结构,以“广西民族文化”为核心,各个部分的内容互相没有关联,也不分主次,但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主题为它服务的。《壮族文化展》则采用树型结构,首先在序厅介绍壮族的人口分布、族称、语言文字,让观众了解壮族的概况,接着分为三大部分,分别展示壮族的历史、壮族的居住、生产和饮食习惯,壮族的服饰、织绣工艺、节庆、歌舞和信仰,遵循了从古到今、先有经济基础后有精神生活的普遍规律,使观众很好地了解到壮族的历史和文化。
(三)编订标题
在陈列展览标题的创作上,很多博物馆都采用主标题和副标题组合的方式。主标题大多文学色彩较为浓厚,提纲挈领,风格含蓄,文雅别致。副标题作为对主标题的诠释,帮助观众理解主标题的寓意,点出展览的具体内容,写实直白。两者相得益彰,既体现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文化气息,又能让观众一目了然。展览标题应力求风格和谐,总标题与分标题是纲与目的关系,分层次地阐明主题,逐层深入,目从属于纲,纲总揽着目,使得纲举目张。展览标题不追求标新立异,但在总括展览内容的前提下,还要起到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如《壮族文化展》的展览标题和各部分标题都采取壮语为主标题,尤其是各部分标题还引用了壮语对应的古壮字,表现出鲜明的壮族文化气息,不但说明了展示内容,还展示了壮族文字的独特性,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点,一举多得。标题的编订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撰写的过程中反复修改,提炼完善。
(四)充实内容
如果说主题的选定是陈列展览的核心和灵魂,展览结构的搭建是骨骼和血脉,文物展品及其相关的辅助展品则是肌肉和发肤。充实内容包括落实上展文物和辅助展品,撰写前言结语、部分单元说明和文物说明、辅助展品说明等。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上展文物的选定标准要综合考虑是否符合陈列展览主题,是否具备鲜明特色,是否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完残状况是否适宜展出。不同质地、不同类别的文物可以优先选取,以丰富展览的内容。《壮族文化展》是全面介绍我国壮族历史与文化的专题陈列,因此在文物的落实上,除了反映广西壮族的文物展品外,还增加了云南、广东等壮族聚居区的内容。通过文物与辅助展品的搭配组合突出重点、亮点,如将生产工具、收割场景、饮食习俗微缩雕塑组合在一起集中展示了从春种秋收到餐桌的文化内涵。又如为了突出壮锦、刺绣背带心等壮族代表性文化,增加了文物的展出数量。展览的文字说明是观众获取展览信息的主要渠道,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前言或简介是一个展览的开场白,对展览做一个大概的介绍,并通过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奠定整个陈列展览的基调,让观众迅速抓住展览的中心,切入主题,进入展览的情境中。结束语是对展览内容的总结、提炼和升华。部分和单元说明则要重点介绍该部分和单元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与整个陈列展览和其他单元、组、要点内容的关系,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部分和单元说明可平铺直叙,也可运用散文、诗歌等增加文学色彩的方式。文物展品说明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通常以说明牌形式出现,起到引导观众参观展品,为观众提供展品信息和背景材料的作用。另外,为了使观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往往还需要增加从展品中延伸扩展出来的知识点。 陈列展览大纲文本一般包括以下项目内容:一级标题(即展览的总标题)→前言(展览内容的概述)→序厅陈列文物和辅助展品→二级标题(即各部分标题)→部分说明文字→三级标题(即各单元标题)→单元说明文字→各单元陈列的文物或辅助展品,可分组陈列→文物或辅助展品的说明文字→结束语。陈列展览大纲撰写完成后,内容设计人员还要在此基础上为形式设计人员深入解读大纲主题和内容,提出具体的形式设计要求和建议,形成陈列展览形式设计依据文本,即陈列展览大纲脚本。
三、内容与形式相结合
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题精深的陈列内容,要靠新颖的形式设计和精美的制作布展传递给观众,因而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的原则是形式必须服从于内容。但是,一般的形式设计人员,只是对本专业的技术擅长,而对于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尤其是面对民族民俗类陈列这样学术性、知识性要求比较高的展览尤其如此。试想,如果是一个佛教艺术展、书画作品展,在全国各地做法都可以是一样的,形式设计人员甚至可以套用其他类似的模板来进行设计,但是民族民俗类陈列要想做出特色,没有一点民族知识,不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加上在现行体制下,陈列展览设计制作大多采取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由于地域差异,外地的设计人员要理解本地区的文物更是难上加难。在以往的民族展览中就曾经出现了在壮族展的设计中充满了苗族元素的笑话。正因如此,在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的设计过程中,特别要发挥内容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形式设计人员提供尽可能的帮助,通过双方的深入沟通,使形式设计者提升对展览内容的认识,达到真正理解并可以确实解读陈列展览内容的设计能力,这其中包括对陈列脚本的解读,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形式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校对。
(一)解读大纲
内容设计人员向形式设计人员解读大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陈列指导原则、陈列内容、文物和辅助展品以及背景材料等进行解释和说明。在陈列大纲脚本中,内容设计人员已经系统地阐述展览的选题缘由、陈列思想、陈列特点、陈列目的、陈列内容思路、情节发展线索、目标观众分析和重点亮点说明,还包括拟采用的陈列技术,和需要达到的陈列效果等。展览的特色和展厅的整体风格是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特别需要着重说明的问题,确保形式设计人员对展厅的整体风格、展览设计题材和所运用的民族符号和民俗元素都能准确把握。此外,博物馆展览都注重以“物”为主,内容设计人员要将所有上展的文物、辅助展品及其背景材料通过通俗的语言介绍给形式设计人员。民族民俗文物一般都是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看似普通,却蕴含着人们在生活中的智慧和艺术,要让形式设计人员了解文物的用途,比如民族服饰怎么搭配,如何穿戴,有什么讲究,有什么故事等。对于一些文物上的特殊纹饰、细节,要向设计者特别指出,要求其重点展示,从而能够做到对文物准确、全面的展示。
(二)提出建议
内容设计者就陈列展览内容与形式设计者进行沟通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是保证陈列展览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从来都不是完全隔离的。新时期的陈列展览工作对内容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具备一定的艺术设计技能,不断学习形式设计的新理念,了解陈列展览艺术表现形式的新思路,能够运用审美的眼光来完成陈列展览的创作。这不是取代形式设计人员,或者限制形式设计人员的思维,而是使两者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使内容与形式真正融为一体,从而保证陈列展览能够“落地”。内容设计人员对形式设计提出的建议可以涉及展览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展厅、展线、文物、辅助展品和展具。针对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展厅的设计要注重通过色彩、灯光、材料等使展厅充满民族文化气息,营造浓郁民族文化氛围。如壮族是一个内敛包容的民族,喜欢穿着深蓝、蓝黑的民族服饰,展厅的色彩不宜太过张扬,应以冷色调为主。展线即人为设定的观众参观路线,要求清晰顺畅,切记交叉,重复、混乱。在展线的规划还要注意参观的节奏,使重点亮点合理分布其中,特别是在民族民俗类陈列中运用较多的场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不要在某个环节一窝蜂地上,造成审美疲劳,而其他地方平淡乏味,堆砌冗长,最好能做到移步换景,精彩纷呈的效果。民族民俗类陈列与历史类、艺术类陈列的差别之一是更重视文物的搭配组合。单个锄头、单个织布机的展示可能很难引起观众的注意,而如果将成组的生产生活用具陈列陈列在一起就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生计方式、生活习惯,把织布机和其他纺织工具、纺织成品展示在一起,就能凸显出服饰制作工艺的丰富多彩。辅助展品从广义上来说可以包括除了文物以外的所有上展内容,包括文物复制品、图、表、照片、模型、沙盘、场景、多媒体、互动项目等。辅助展品在民族民俗类陈列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可以超越文物展品本身。如在左江花山岩画的展示上,要展示的内容很多,但文物展品一件没有。为了达到展示的要求,内容设计人员通过对内容的提炼架构,撰写动漫脚本,并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和形象素材,形式设计人员根据这些素材在花山岩画的复原场景中制作了5分钟的动漫短片,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外,内容设计人员还要对展具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其符合文物展出的需要。最后,为了确保陈列展览的规范、合理、准确和高质量,内容设计人员应从始至终坚持对形式设计方案进行认真细致地审核校对,使方案得到不断地完善,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民族民俗类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是发现美、塑造美的过程,一个精心策划的民族民俗文化陈列可以促进弘扬民族精神,宣传特色文化,饱含民族感情,能给观众一段美妙的文化之旅。民族民俗文化陈列是内容和形式设计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一项方兴未艾的文化事业,做好民族民俗类陈列的设计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关注“人”“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民族博物馆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3-07-05.
[2]宋才发.民族博物馆文物陈列的本质及艺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宋向光.陈列内容设计文本的特点及编写[J].中国博物馆,2008,(01).
[4]齐玫.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4.
作者简介:
吴伟镔,广西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