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弊端甚多,却是不争的事实。作文是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但是大部分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而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找出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质量呢?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积极参与,充满愉悦和快乐。作文教学也不例外。要让学生乐于写作,就要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写他们熟悉的或贴近他们生活的文章,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外,教师亲自参与也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所谓“下水才知水深浅”,教师只有参与到实践中才知写作文的甘苦。这里的“参与”包括两点:一是深入到学生实际。作文教学必须摆脱教师命题、学生写作的呆板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过程中来。二是写好下水文。学生经常不知道要写什么,这种现象其实不是因为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对自己生活的观照,对现实生活的梳理,以及把身边的感动表现出来的欲望。作文教学必须创设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境来让学生进入写作。每个学生都有正确认识生活的潜力,教师适时抓住契机,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巧妙加以引发,学生便会把主动表达这种认识看做一种乐事而对产生兴趣。如校园里的玫瑰花、沙枣花和大丽花开放了,芳香四溢。教师可让学生课下仔细观察这三种植物,再提供材料:沙枣花香味浓郁,但色彩并不鲜艳;大丽花色彩艳丽,但没有香味;玫瑰花颜色鲜艳且香味诱人,却长满了刺。要求以《鲜、香、刺──从植物的特点谈起》为题写,学生感到题目新颖又引人深思,便跃跃欲试构思布局,写作兴致很高。生活引发,在于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养成随时表情达意的习惯,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
二、正确理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
1.教师要帮助学生动情
具有健康、正常、丰富、高尚的感情,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先决条件。当学生被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情、景、物所感动,心中有不吐不快之感时,便是作文的最佳时机。反之,如果学生对外界事物没有任何感受,那么教师再怎么逼也不会逼出好文章来。“无情则无以成文”,“情”与“文”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文”的“情”自然无所寄托,而失去“情”的“文”也必然枯燥无味。纵观古今中外之优美华章,无一不蕴涵丰富的“情”,无一不是作者感情的激荡。反观当今中学作文课堂(特别是某些考试时),不给学生酝酿感情的时间,总是在匆忙之中限定内容、字数甚至形式化。
2.教师要和学生互动
新课程认为,教学是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任务的特殊交往活动。教师应当认识到,作文课是师生交互影响而不是师对生的单向影响;是交往活动,核心在于双边交流,其基础是平等自由;中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评判和选拔。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师要成为学生作文的欣赏者
在学生心中,教师是其作文最权威的评判者。可以说,教师对每位学生作文的看法,在学生心中相当于“圣旨”。当作文交给教师后,学生总是会显得惴惴为安,生怕写砸了教师会批评。而教师,则往往带着一种挑剔的眼光,对学生的作文品头论足,总是要找出一大堆的毛病,甚至有的教师觉得找不出问题、挑不出刺儿就显得老师没水平一样。这样,无形之中就让学生和教师有了距离感,让学生觉得自己永远也写不好作文。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作文的欣赏者,要用一种赏识的目光来打量每一篇作文:虽然结构不够完整,但语言流畅;虽然缺乏过渡照应,但有创造意识;虽然语言不够优美,但书写工整……即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每位学生的作文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师要客观地对待每一篇作品,因为在作文里面都有学生自己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展现。
三、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發挥主导作用,通过选择恰当的手段方法,并不断反思和改进,寻求适合学生特征和需求的途径,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作文课堂上,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1.作文中,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调动。学生写作动笔前是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也是训练思维的最佳阶段。一篇文章有无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笔前的思考。所以,作文指导的关键是在写作前给写作主体以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尽可能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不应让老师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应当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2.教师是学生写作过程的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鼓励者。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则为学生由被动积累与写作转为主动积累与写作创造了条件。学生的这种积累就不仅仅是材料的积累,更是感受的积累。
3.作文课上,注重启迪学生心智,当堂激发写作兴趣。有了丰富的素材,有了调动激情的话题,“怎样写”又成了学生动笔前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教师的指导肯定是必要的,但讲得太多,面面俱到,会使学生的创作思路受到局限;讲得太少又起不到应有的点拨作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有话题探讨和口头作文。话题探讨是指在作文指导时变教师讲为学生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各抒己见,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在充满活力、充满生气的讨论中迸发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当然,教师在指导“怎样写”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自己只是引导者和辅导者,即使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和学生同堂作文完成下水文的过程中,仍然是“配角”,要时时注意支持和维护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地位。
总之,教师心目中要有学生,写作教学中尤其应当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调动。唯有如此,写作课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才有可能变“苦作”为“乐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只有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参与生活,在生活的大舞台去积极寻找积累作文素材,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积极参与,充满愉悦和快乐。作文教学也不例外。要让学生乐于写作,就要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写他们熟悉的或贴近他们生活的文章,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外,教师亲自参与也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所谓“下水才知水深浅”,教师只有参与到实践中才知写作文的甘苦。这里的“参与”包括两点:一是深入到学生实际。作文教学必须摆脱教师命题、学生写作的呆板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过程中来。二是写好下水文。学生经常不知道要写什么,这种现象其实不是因为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对自己生活的观照,对现实生活的梳理,以及把身边的感动表现出来的欲望。作文教学必须创设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境来让学生进入写作。每个学生都有正确认识生活的潜力,教师适时抓住契机,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巧妙加以引发,学生便会把主动表达这种认识看做一种乐事而对产生兴趣。如校园里的玫瑰花、沙枣花和大丽花开放了,芳香四溢。教师可让学生课下仔细观察这三种植物,再提供材料:沙枣花香味浓郁,但色彩并不鲜艳;大丽花色彩艳丽,但没有香味;玫瑰花颜色鲜艳且香味诱人,却长满了刺。要求以《鲜、香、刺──从植物的特点谈起》为题写,学生感到题目新颖又引人深思,便跃跃欲试构思布局,写作兴致很高。生活引发,在于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养成随时表情达意的习惯,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
二、正确理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
1.教师要帮助学生动情
具有健康、正常、丰富、高尚的感情,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先决条件。当学生被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情、景、物所感动,心中有不吐不快之感时,便是作文的最佳时机。反之,如果学生对外界事物没有任何感受,那么教师再怎么逼也不会逼出好文章来。“无情则无以成文”,“情”与“文”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文”的“情”自然无所寄托,而失去“情”的“文”也必然枯燥无味。纵观古今中外之优美华章,无一不蕴涵丰富的“情”,无一不是作者感情的激荡。反观当今中学作文课堂(特别是某些考试时),不给学生酝酿感情的时间,总是在匆忙之中限定内容、字数甚至形式化。
2.教师要和学生互动
新课程认为,教学是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任务的特殊交往活动。教师应当认识到,作文课是师生交互影响而不是师对生的单向影响;是交往活动,核心在于双边交流,其基础是平等自由;中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评判和选拔。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师要成为学生作文的欣赏者
在学生心中,教师是其作文最权威的评判者。可以说,教师对每位学生作文的看法,在学生心中相当于“圣旨”。当作文交给教师后,学生总是会显得惴惴为安,生怕写砸了教师会批评。而教师,则往往带着一种挑剔的眼光,对学生的作文品头论足,总是要找出一大堆的毛病,甚至有的教师觉得找不出问题、挑不出刺儿就显得老师没水平一样。这样,无形之中就让学生和教师有了距离感,让学生觉得自己永远也写不好作文。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作文的欣赏者,要用一种赏识的目光来打量每一篇作文:虽然结构不够完整,但语言流畅;虽然缺乏过渡照应,但有创造意识;虽然语言不够优美,但书写工整……即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每位学生的作文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师要客观地对待每一篇作品,因为在作文里面都有学生自己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展现。
三、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發挥主导作用,通过选择恰当的手段方法,并不断反思和改进,寻求适合学生特征和需求的途径,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作文课堂上,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1.作文中,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调动。学生写作动笔前是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也是训练思维的最佳阶段。一篇文章有无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笔前的思考。所以,作文指导的关键是在写作前给写作主体以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尽可能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不应让老师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应当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2.教师是学生写作过程的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鼓励者。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则为学生由被动积累与写作转为主动积累与写作创造了条件。学生的这种积累就不仅仅是材料的积累,更是感受的积累。
3.作文课上,注重启迪学生心智,当堂激发写作兴趣。有了丰富的素材,有了调动激情的话题,“怎样写”又成了学生动笔前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教师的指导肯定是必要的,但讲得太多,面面俱到,会使学生的创作思路受到局限;讲得太少又起不到应有的点拨作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有话题探讨和口头作文。话题探讨是指在作文指导时变教师讲为学生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各抒己见,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在充满活力、充满生气的讨论中迸发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当然,教师在指导“怎样写”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自己只是引导者和辅导者,即使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和学生同堂作文完成下水文的过程中,仍然是“配角”,要时时注意支持和维护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地位。
总之,教师心目中要有学生,写作教学中尤其应当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调动。唯有如此,写作课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才有可能变“苦作”为“乐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只有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参与生活,在生活的大舞台去积极寻找积累作文素材,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