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政治课所要培养的辩解能力主要是指其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理解知识、归纳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课本知识与辩解方式初步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这些能力在高中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具有政治学科特色的抽象思辩能力。即,通过辩解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中的问题要会思考,对社会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能在适度的范围内有一个基本尺度。学生的思辩能力越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越多,觉悟才可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应是中学政治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辩解能力;高中政治;培养
一、培养辩解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学习书中的知识应该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理论与生活脱节。这样做,不但加强了思维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现实的意识和习惯,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牢固的思维基础。政治课教学中,各种最新的现实材料,是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政治课教学始终应该有时代气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现代意识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现代意识、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还要精心筛选和组织新材料。政治课教学中要冲破课堂在时空上的限制,假设小小课堂就是一个社会,把学习引入到当前社会前沿,体验真实性。
2.真实性原则。所谓真实就是在辩解能力培养时不让学生感觉有一种被试验的感觉,而是巧妙的隐蔽起来。这是因为一旦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试验的对象,就可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辩解抵触或产生逆反心理。要把辩解训练融于课堂设问、提问和各种练习中。所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了某个道理或解决了某个难题。
3.加强口头表达原则。辩解能力是内容,而口头表达则是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人的辩解能力,往往通过口头表达所表现出来,所以口头表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既要会想,也要会讲,有所思并要有所表达,只有大胆地讲,才能进一步会想。学生要成为有政治头脑的现代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设计有助于思维训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回答。
4.由易到难原则。高中刚入学,学生的思维习惯还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不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了解身边的生活现象入手,如在学习商品、货币一课时,让学生去超市购物,市场调查,购物时钱的分配,商品质量的好坏分辨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然后再过渡到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概念、观点,让学生掌握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现代人要有商品意识,要学会做生意”等问题,学生未必能深刻理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书本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日常经济现象,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采用“形象——抽象——形象”的步骤分析社会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辩解能力的要求应循序渐进,不可“高起点”,一步到位,否则就会“低落点”。我们必须引导他们建立他们那个年龄所能接受的知识体系,提出相应的能力要求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一般说来,学生要先学会归纳推理,再进行演绎推理。
二、辩解能力培养途径
辩解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老师的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有明显的区别,课堂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教师是否灵活运用启迪学生辩解的基本方法。
1.培养动机是关键。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决于学习兴趣,如果对政治有兴趣,则动机也明显,这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起点。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对政治课有兴趣,才有可能带着问题搜寻信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
2.利用解决矛盾冲突提高辩解能力。没有矛盾的激化,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激情,更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积极的辩解。启发学生辩解是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思辩过程中的矛盾,老师要关注设疑置难,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常见的创设矛盾冲突情境的方法有:比较异同、提问法、反问法、故错法和案例法。如果能交给学生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去探究原因和解决矛盾,辩解能力就会迅速提高。
3.打破固定的辩解培养方式。政治课本常采用固定的辩解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学生是活的,老师是活的,教学情境是活的,如果单一的使用课本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辩解能力,不切合实际。所以,老师要设计更先进、更灵活的训练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比如理论观点与具体材料相统一,多角度分析问题、对比法、演绎法、归纳法等。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应挖掘其中的辩解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这样做,有章可循,具体实在,学生容易接受。
4.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由于学生在小学和初中较少接触和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对是否问题的判断常简单地进行肯定或否定,要么对要么错,非此即彼。这种简单辩解方式在学生进入高中接触较复杂的问题时,常使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如课本一方面充分肯定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但又说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好,经济效益差。学生就认为课本上的内容是互相矛盾的。此类问题不少。
客观世界本来是复杂多样而且是变化发展的,我们也要用相应的辩解方法去认识它。如果用一种辩解模式,比如要么绝对的正确,要么绝对的错误,那就不能如实地认识客观世界,并且使思想僵化、封闭。因此,不消除学生的错误的思辩定势,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不利于政治课的发展。解决的办法是引导学生在进行是否判断时,要密切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联系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去思考,实事求是,从而逐步养成进行辩解的习惯,坚持用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综上可以看出,学生辩解能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在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和各种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与他们已有的思想水平之间所形成的内部矛盾。进行辩解训练,培养学生辩解能力就是不断地创造条件解决矛盾的过程。
责任编辑:丁晓清
【关键词】辩解能力;高中政治;培养
一、培养辩解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学习书中的知识应该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理论与生活脱节。这样做,不但加强了思维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现实的意识和习惯,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牢固的思维基础。政治课教学中,各种最新的现实材料,是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政治课教学始终应该有时代气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现代意识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现代意识、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还要精心筛选和组织新材料。政治课教学中要冲破课堂在时空上的限制,假设小小课堂就是一个社会,把学习引入到当前社会前沿,体验真实性。
2.真实性原则。所谓真实就是在辩解能力培养时不让学生感觉有一种被试验的感觉,而是巧妙的隐蔽起来。这是因为一旦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试验的对象,就可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辩解抵触或产生逆反心理。要把辩解训练融于课堂设问、提问和各种练习中。所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了某个道理或解决了某个难题。
3.加强口头表达原则。辩解能力是内容,而口头表达则是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人的辩解能力,往往通过口头表达所表现出来,所以口头表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既要会想,也要会讲,有所思并要有所表达,只有大胆地讲,才能进一步会想。学生要成为有政治头脑的现代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设计有助于思维训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回答。
4.由易到难原则。高中刚入学,学生的思维习惯还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不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了解身边的生活现象入手,如在学习商品、货币一课时,让学生去超市购物,市场调查,购物时钱的分配,商品质量的好坏分辨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然后再过渡到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概念、观点,让学生掌握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现代人要有商品意识,要学会做生意”等问题,学生未必能深刻理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书本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日常经济现象,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采用“形象——抽象——形象”的步骤分析社会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辩解能力的要求应循序渐进,不可“高起点”,一步到位,否则就会“低落点”。我们必须引导他们建立他们那个年龄所能接受的知识体系,提出相应的能力要求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一般说来,学生要先学会归纳推理,再进行演绎推理。
二、辩解能力培养途径
辩解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老师的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有明显的区别,课堂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教师是否灵活运用启迪学生辩解的基本方法。
1.培养动机是关键。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决于学习兴趣,如果对政治有兴趣,则动机也明显,这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起点。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对政治课有兴趣,才有可能带着问题搜寻信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
2.利用解决矛盾冲突提高辩解能力。没有矛盾的激化,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激情,更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积极的辩解。启发学生辩解是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思辩过程中的矛盾,老师要关注设疑置难,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常见的创设矛盾冲突情境的方法有:比较异同、提问法、反问法、故错法和案例法。如果能交给学生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去探究原因和解决矛盾,辩解能力就会迅速提高。
3.打破固定的辩解培养方式。政治课本常采用固定的辩解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学生是活的,老师是活的,教学情境是活的,如果单一的使用课本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辩解能力,不切合实际。所以,老师要设计更先进、更灵活的训练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比如理论观点与具体材料相统一,多角度分析问题、对比法、演绎法、归纳法等。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应挖掘其中的辩解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这样做,有章可循,具体实在,学生容易接受。
4.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由于学生在小学和初中较少接触和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对是否问题的判断常简单地进行肯定或否定,要么对要么错,非此即彼。这种简单辩解方式在学生进入高中接触较复杂的问题时,常使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如课本一方面充分肯定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但又说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好,经济效益差。学生就认为课本上的内容是互相矛盾的。此类问题不少。
客观世界本来是复杂多样而且是变化发展的,我们也要用相应的辩解方法去认识它。如果用一种辩解模式,比如要么绝对的正确,要么绝对的错误,那就不能如实地认识客观世界,并且使思想僵化、封闭。因此,不消除学生的错误的思辩定势,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不利于政治课的发展。解决的办法是引导学生在进行是否判断时,要密切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联系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去思考,实事求是,从而逐步养成进行辩解的习惯,坚持用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综上可以看出,学生辩解能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在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和各种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与他们已有的思想水平之间所形成的内部矛盾。进行辩解训练,培养学生辩解能力就是不断地创造条件解决矛盾的过程。
责任编辑:丁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