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与意象的关系是诗歌研究的一个经典问题,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影响其教学取向和落实,也影响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为避免诗词教学落入以文本翻译、文字背诵、抓考点为重而忽视对意象、意境的分析以及对情感体验的误区,文章对情感与意向的关系进行简要辨析,厘清文本翻译和意象分析的价值,以挖掘文本价值、重视情感体验为导向,以利于教师确定教学取向、选取评价重点为目的,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使用加以辨析。
【关键词】意象;情感;诗歌教学
【作者简介】苏春燕,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人文社科类)项目“兴趣教学论”(CCNU19HQ001)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占很大比重,在考试中也占有不少分值,因此诗歌教学一向受到教师和专家的关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就提到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1]8。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诗歌教学的重视,即便是低学段的学生也要及早接触古典诗歌,且情感体验为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任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诗歌教学侧重于让学生翻译、背诵文本,抓住考点反复测验,却忽视了让学生体验诗歌情感、感受古典文学的优美,割裂了诗歌情感和意象的共通性。
一、情感与意象的关系辨析
与日常生活中以获取信息为诉求的文本阅读不同,诗歌欣赏不但要获取所载信息,还要掌握所含情理,完成作者与读者双方的情感交流。优秀的古典诗歌不仅是炼字造句的高标,更是抒写生命的本真,人性的本色[2]2。《诗·大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诗歌创作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情感与意志的表达。为了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完成情理的传递,古典诗歌通常选择借助媒介实现这一目的,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意象。何为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3]由于文化传承和文学传统的影响,我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深刻理解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所凸显的理,掌握传统诗歌的创作与阅读方式、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分析意象,对诗歌学习而言尤为重要。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抑或诗的境界体现在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4]38。概而言之,诗是意象和情感的融合,意象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属于客观性的存在;情感是诗歌创作的目的,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观照,是主观性的存在。古典诗歌将情感寄托于意象,情感无法离开意象,意象亦无法离开情感,两者互相依存。
二、情感与意象在诗歌教学中的问题表征
朱光潜先生这样评价诗的境界:“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象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4]34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优秀的诗歌作品必定自有一个令人若惊若喜的诗境,读者在阅读时为之钩摄,情感得到升华,而情感的升华在于能领会诗歌意境的构成,意境的具体构成又取决于意象的整合。对应到诗歌教学中,则不应将诗句割裂为单独的字词,而是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教学,令学生在阅读时能新鲜生动地看到诗的画境。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字词句割裂分析的方法似乎更易于学生答题,诗歌的体验性意义被遮蔽。
(一)注重文本翻译,忽视意象分析
以读懂字面意思为目标,逐字逐词地解释,弄清句子大意,最后再串讲整首诗词的字面意思[5],这种翻译式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普遍使用,但其不足之处在于“会遗漏思想和表述的细微之处”[6]20。如在教授王维《使至塞上》一诗时,教师大多注重于对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讲解,重点分析“直”和“圓”两字,以突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而忽视了诗中“单车”“属国”“征蓬”“归雁”等其他意象的分析。从诗歌整体而言,只有将此诗中出现的所有意象整合在一起,方能表现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时孤独悲寂却又慨然面对的情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虽是王维诗歌风格的典型范例,但若将全诗意象割裂,此两句也仅是写景的佳句,丧失了表现诗人心境的功用。文本翻译是诗歌教学的必经阶段,但若仅止于此,对诗的审美批评便有以偏概全之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件,是体现诗歌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诗歌的解读不能也无法离开意象[7]。因此,诗歌教学要在翻译文本的基础上,注重对意象进行分析,由意象入情,达到情与景(物)的契合。
(二)注重文字背诵,忽视意境理解
课标提到,第四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上要“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1]16。识记和背诵只是古代文学教学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经过学习能提高鉴赏能力并加以运用,简言之就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而鉴赏能力的提高,又取决于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何为意境?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结合形成的艺术境界[8]。语文教材经过几次改版后,诗歌数量有所增加,内容的安排也更加合理。现在的统编教材,每节诗歌课都有预习部分作为导读,以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但仔细研读这些预习内容后可以发现,教材并没有强调对意境的分析和理解。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更关注识记和背诵,对预习中提到的诵读关注不多,更别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及意境。这种教学倾向也使得学生更关注对诗歌的识记和背诵,而忽视了对意境的赏析。但是,单纯对诗歌内容进行识记,不过是将文字符号简单印入脑海,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无多少助益。 (三)以考点为导向,忽视情感体验
诗歌的核心在于为作者“抒情达意”。康震教授把“抒情”解释为古典诗歌的“感情作用”,把“达意”解释为诗歌的“社会作用”,其中的“社会作用”具体而言就是“科举、自我推荐和社会交际”[9]。依照这一解释,古典诗歌所载有的社会功能在当今社会几近消失。在此情况下,古典诗歌教学更需要强调“感情作用”。考点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分析诗歌意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以经典意象“月”为例,“月”一般指代思乡,如李白的《静夜思》就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意象的含义并非总是一成不变。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从情感的角度来说,表达的是亡国之君因为被幽禁而产生的身不由己、无力保护妻子的无可奈何之感,与其说是怀念故国,倒不如说是怀念过往。“月”的意象在具体诗歌中表达了什么,需要读者善于体会其中之情,才能正确解读诗歌意象。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诗歌情感进行体验,不可代劳,直接为学生总结意象在诗中蕴含的深意。
三、情感与意象关系在诗歌教学中的启示
教育成功与否在于是否能铸造学生的品性而不在于能将多少知识传递给学生[6]14,诗歌教学更是如此。我国的诗教传统古已有之,今日的诗歌教学也应多挖掘诗歌的文本价值和育人价值。古典诗歌由于创作时间距离现代太远,语言含蓄简约,若不下一番功夫,则难以有效获得其文本价值。
(一)厘清文本翻译和意象分析价值,确定教学取向
何为教学取向?教学取向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毫无疑问,古典诗歌教学中文本翻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我们的诗歌教学不能止步于此。课标这样说明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2由此可以看出,工具性只是语文教学的一方面,语文的综合性要求我们还要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古典诗歌语言凝练,包含的内容却极为丰富,涉及历史、地理、文学、伦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学习陆游的《钗头凤》时不但要能翻译文本,还要能通过意象分析理解词人与所爱隔绝的凄苦心情,了解文本背后所隐藏的封建家长制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唐婉词中“世情薄,人情恶”的真实含义,明白陆游“东风”这一意象是“恶”而非令人欣喜。有了《钗头凤》的基础,学生只要展开联想,便能快速理解《孔雀东南飞》的“化鸟”是摆脱封建家长桎梏愿望的艺术性手法。“化鸟”“化蝶”等意象作为爱情的比喻和愿望是古典诗歌虚写手法的常用方式,“化鸟”虽为假,但和前段表现社会矛盾的真实并不冲突,我们不能因为诗歌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就将作品简单处理为虚幻故事而忽视其现实意义。从阅读能力的构成来看,诗歌赏析能力的提升,能使学生不囿于一字一词一句而不得解脱,对意象的分析也有助于其正确理解与翻译诗句,并以此透析诗歌的现代意义,获得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故而教师应有正确的教学取向:文本翻译与意象分析两者于诗歌教学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不可偏废其一。
(二)以文本价值、情感体验为导向,选取评价重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课堂教学的评价理念大致经历了由“以教论教”向“以学论教”,再到“以发展论教”的转变[10]。“以教论教”指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应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以学论教”指以学生的学衡量教师的教,“以发展论教”指以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综合能力的提升衡量教师的教。这一转变表明,今日的教学已不再将评价范围局限于传授的知识量,而更注重于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提升在社会中生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通过教育使受教对象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比如,表面上看,欧阳修的《卖油翁》想传递的似乎是陈康肃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能只是因为“手熟”,与卖油翁的倒油技巧一样,并无值得夸耀之处。但分析其历史背景,便知欧阳修所处时代有“重文轻武”的风气,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就不能简单解释为“技艺只要勤加操练就能达到臻境”。《卖油翁》除了说明为人应谦恭外,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往根源细究还关系到宋朝对武将多有忌惮而对文臣宽容的政治策略。由此可见,短短一篇《卖油翁》的文本价值远超教材揭示的表层信息,而要多方面挖掘文本价值,找到作者真正隐含的思想观点,需要学生有批判性阅读的自觉。批判性阅读强调的是阅读者独立的姿态、质疑的眼光和思辨的过程[2]5。于古典诗歌教学而言,学生阅读的独立姿态需要教师选择正确的评价重点,放宽考查范围,引导学生洞察当下生活,学会用质疑的眼光、思辨的理念对照古今,如此才能超脱文本翻译、字词解释的局限。只有当考核或评价方式得到改变,以学生的思辨能力为重点,学生才会树立批判阅读的姿态,学会在古典诗歌阅读中以古观今,取精弃粕。
好的诗歌,总是能够在个性化的表达中揭示出共通的人性、共通的情理、共通的生命密码[2]320,而要揭示诗歌中的人性与情理又需要学生对诗歌意象具有共性认识和个性体验。因此,诗歌教学应以文本翻译为基础,以意象分析为媒介,实现诗歌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跨越时空的阻隔,体悟作者的生命情怀和志趣,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党绪.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朱光潜.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施茂枝.古詩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1):42-46.
[6]利文斯通.保卫古典教育[M].朱镜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7]严亮.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内涵之再审思:兼论读者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J].名作欣赏(旬刊),2013(4):66-69,103.
[8]李翠萍.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9.
[9]康震.重拾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神内涵[N/OL].新华日报,2017-02-14[2020-06-11].http://xh.xhby.net/mp3/pc/c/201702/14/c281035.html.
[10]罗祖兵,郭超华.新中国成立70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20(1):55-61.
(责任编辑:朱晓灿)
【关键词】意象;情感;诗歌教学
【作者简介】苏春燕,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人文社科类)项目“兴趣教学论”(CCNU19HQ001)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占很大比重,在考试中也占有不少分值,因此诗歌教学一向受到教师和专家的关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就提到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1]8。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诗歌教学的重视,即便是低学段的学生也要及早接触古典诗歌,且情感体验为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任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诗歌教学侧重于让学生翻译、背诵文本,抓住考点反复测验,却忽视了让学生体验诗歌情感、感受古典文学的优美,割裂了诗歌情感和意象的共通性。
一、情感与意象的关系辨析
与日常生活中以获取信息为诉求的文本阅读不同,诗歌欣赏不但要获取所载信息,还要掌握所含情理,完成作者与读者双方的情感交流。优秀的古典诗歌不仅是炼字造句的高标,更是抒写生命的本真,人性的本色[2]2。《诗·大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诗歌创作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情感与意志的表达。为了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完成情理的传递,古典诗歌通常选择借助媒介实现这一目的,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意象。何为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3]由于文化传承和文学传统的影响,我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深刻理解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所凸显的理,掌握传统诗歌的创作与阅读方式、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分析意象,对诗歌学习而言尤为重要。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抑或诗的境界体现在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4]38。概而言之,诗是意象和情感的融合,意象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属于客观性的存在;情感是诗歌创作的目的,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观照,是主观性的存在。古典诗歌将情感寄托于意象,情感无法离开意象,意象亦无法离开情感,两者互相依存。
二、情感与意象在诗歌教学中的问题表征
朱光潜先生这样评价诗的境界:“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象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4]34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优秀的诗歌作品必定自有一个令人若惊若喜的诗境,读者在阅读时为之钩摄,情感得到升华,而情感的升华在于能领会诗歌意境的构成,意境的具体构成又取决于意象的整合。对应到诗歌教学中,则不应将诗句割裂为单独的字词,而是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教学,令学生在阅读时能新鲜生动地看到诗的画境。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字词句割裂分析的方法似乎更易于学生答题,诗歌的体验性意义被遮蔽。
(一)注重文本翻译,忽视意象分析
以读懂字面意思为目标,逐字逐词地解释,弄清句子大意,最后再串讲整首诗词的字面意思[5],这种翻译式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普遍使用,但其不足之处在于“会遗漏思想和表述的细微之处”[6]20。如在教授王维《使至塞上》一诗时,教师大多注重于对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讲解,重点分析“直”和“圓”两字,以突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而忽视了诗中“单车”“属国”“征蓬”“归雁”等其他意象的分析。从诗歌整体而言,只有将此诗中出现的所有意象整合在一起,方能表现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时孤独悲寂却又慨然面对的情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虽是王维诗歌风格的典型范例,但若将全诗意象割裂,此两句也仅是写景的佳句,丧失了表现诗人心境的功用。文本翻译是诗歌教学的必经阶段,但若仅止于此,对诗的审美批评便有以偏概全之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件,是体现诗歌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诗歌的解读不能也无法离开意象[7]。因此,诗歌教学要在翻译文本的基础上,注重对意象进行分析,由意象入情,达到情与景(物)的契合。
(二)注重文字背诵,忽视意境理解
课标提到,第四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上要“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1]16。识记和背诵只是古代文学教学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经过学习能提高鉴赏能力并加以运用,简言之就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而鉴赏能力的提高,又取决于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何为意境?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结合形成的艺术境界[8]。语文教材经过几次改版后,诗歌数量有所增加,内容的安排也更加合理。现在的统编教材,每节诗歌课都有预习部分作为导读,以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但仔细研读这些预习内容后可以发现,教材并没有强调对意境的分析和理解。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更关注识记和背诵,对预习中提到的诵读关注不多,更别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及意境。这种教学倾向也使得学生更关注对诗歌的识记和背诵,而忽视了对意境的赏析。但是,单纯对诗歌内容进行识记,不过是将文字符号简单印入脑海,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无多少助益。 (三)以考点为导向,忽视情感体验
诗歌的核心在于为作者“抒情达意”。康震教授把“抒情”解释为古典诗歌的“感情作用”,把“达意”解释为诗歌的“社会作用”,其中的“社会作用”具体而言就是“科举、自我推荐和社会交际”[9]。依照这一解释,古典诗歌所载有的社会功能在当今社会几近消失。在此情况下,古典诗歌教学更需要强调“感情作用”。考点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分析诗歌意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以经典意象“月”为例,“月”一般指代思乡,如李白的《静夜思》就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意象的含义并非总是一成不变。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从情感的角度来说,表达的是亡国之君因为被幽禁而产生的身不由己、无力保护妻子的无可奈何之感,与其说是怀念故国,倒不如说是怀念过往。“月”的意象在具体诗歌中表达了什么,需要读者善于体会其中之情,才能正确解读诗歌意象。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诗歌情感进行体验,不可代劳,直接为学生总结意象在诗中蕴含的深意。
三、情感与意象关系在诗歌教学中的启示
教育成功与否在于是否能铸造学生的品性而不在于能将多少知识传递给学生[6]14,诗歌教学更是如此。我国的诗教传统古已有之,今日的诗歌教学也应多挖掘诗歌的文本价值和育人价值。古典诗歌由于创作时间距离现代太远,语言含蓄简约,若不下一番功夫,则难以有效获得其文本价值。
(一)厘清文本翻译和意象分析价值,确定教学取向
何为教学取向?教学取向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毫无疑问,古典诗歌教学中文本翻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我们的诗歌教学不能止步于此。课标这样说明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2由此可以看出,工具性只是语文教学的一方面,语文的综合性要求我们还要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古典诗歌语言凝练,包含的内容却极为丰富,涉及历史、地理、文学、伦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学习陆游的《钗头凤》时不但要能翻译文本,还要能通过意象分析理解词人与所爱隔绝的凄苦心情,了解文本背后所隐藏的封建家长制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唐婉词中“世情薄,人情恶”的真实含义,明白陆游“东风”这一意象是“恶”而非令人欣喜。有了《钗头凤》的基础,学生只要展开联想,便能快速理解《孔雀东南飞》的“化鸟”是摆脱封建家长桎梏愿望的艺术性手法。“化鸟”“化蝶”等意象作为爱情的比喻和愿望是古典诗歌虚写手法的常用方式,“化鸟”虽为假,但和前段表现社会矛盾的真实并不冲突,我们不能因为诗歌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就将作品简单处理为虚幻故事而忽视其现实意义。从阅读能力的构成来看,诗歌赏析能力的提升,能使学生不囿于一字一词一句而不得解脱,对意象的分析也有助于其正确理解与翻译诗句,并以此透析诗歌的现代意义,获得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故而教师应有正确的教学取向:文本翻译与意象分析两者于诗歌教学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不可偏废其一。
(二)以文本价值、情感体验为导向,选取评价重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课堂教学的评价理念大致经历了由“以教论教”向“以学论教”,再到“以发展论教”的转变[10]。“以教论教”指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应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以学论教”指以学生的学衡量教师的教,“以发展论教”指以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综合能力的提升衡量教师的教。这一转变表明,今日的教学已不再将评价范围局限于传授的知识量,而更注重于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提升在社会中生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通过教育使受教对象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比如,表面上看,欧阳修的《卖油翁》想传递的似乎是陈康肃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能只是因为“手熟”,与卖油翁的倒油技巧一样,并无值得夸耀之处。但分析其历史背景,便知欧阳修所处时代有“重文轻武”的风气,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就不能简单解释为“技艺只要勤加操练就能达到臻境”。《卖油翁》除了说明为人应谦恭外,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往根源细究还关系到宋朝对武将多有忌惮而对文臣宽容的政治策略。由此可见,短短一篇《卖油翁》的文本价值远超教材揭示的表层信息,而要多方面挖掘文本价值,找到作者真正隐含的思想观点,需要学生有批判性阅读的自觉。批判性阅读强调的是阅读者独立的姿态、质疑的眼光和思辨的过程[2]5。于古典诗歌教学而言,学生阅读的独立姿态需要教师选择正确的评价重点,放宽考查范围,引导学生洞察当下生活,学会用质疑的眼光、思辨的理念对照古今,如此才能超脱文本翻译、字词解释的局限。只有当考核或评价方式得到改变,以学生的思辨能力为重点,学生才会树立批判阅读的姿态,学会在古典诗歌阅读中以古观今,取精弃粕。
好的诗歌,总是能够在个性化的表达中揭示出共通的人性、共通的情理、共通的生命密码[2]320,而要揭示诗歌中的人性与情理又需要学生对诗歌意象具有共性认识和个性体验。因此,诗歌教学应以文本翻译为基础,以意象分析为媒介,实现诗歌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跨越时空的阻隔,体悟作者的生命情怀和志趣,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党绪.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朱光潜.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施茂枝.古詩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1):42-46.
[6]利文斯通.保卫古典教育[M].朱镜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7]严亮.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内涵之再审思:兼论读者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J].名作欣赏(旬刊),2013(4):66-69,103.
[8]李翠萍.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9.
[9]康震.重拾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神内涵[N/OL].新华日报,2017-02-14[2020-06-11].http://xh.xhby.net/mp3/pc/c/201702/14/c281035.html.
[10]罗祖兵,郭超华.新中国成立70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20(1):55-61.
(责任编辑:朱晓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