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目前师生互动研究中,依托思想品德课为学科背景的研究较匮乏。因此,对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进行研究,探索出有效互动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师生互动 研究
思想品德课教学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精神建构的过程。此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双边的对话与互动,只有师生积极互动,让教师和学生动起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活跃的氛围,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1、课堂师生互动中师生关系研究
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学、伦理学以及教学论的基础研究范围之内,对师生关系的探讨分为三种模式:“母爱教育”模式,即提倡的师生关系是我国传统亲子型师生关系模式的总结和深化;阶级论师生关系模式,即在“文革”中作为“母爱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主体性师生关系模式,即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论题下产生的,在教育实践中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教育民主化和个性化之下,重建新型师生关系。近年来,也有学者从当代哲学出发,提出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互动双方的活动是交互性的,而非对立性的,很难用主客体来简单地解释。教育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展开的,因此,互动中的师生之间不是简单的“主体—客体”关系,或“手段—目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有学者将师生关系和师生互动作比较,表明“师生关系”侧重于静态描述和理论思辨,相对于师生关系而言,“师生互动”偏重于动态研究和实证分析,是师生关系的动态反映,是一种连续的不断变化的状态。从广义上讲,师生关系与师生互动是相互包容与共生的。
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的意义
2.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是很不到位的。在教学活动中,怎样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思想品德课的知识,使之在记忆中再现这些知识,并能够在生活和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才是达到“知识理解”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提倡师生是教学活动中平等的成员,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对学习的内容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问题、回答他人的问题、评论他人的见解,用自己的视角去丰富自己和其他人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这样一个互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无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生生之间的互动,都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2.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之间的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行为,教师在这过程中不断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参与的主动者,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通过不同方式的师生互动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传统的讲授法已经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削弱,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也发挥和展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3、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
3.1互动内容的情景化
互动的内容要情景化,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来创设一个具有情景化、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在一个情境中体会课堂的真谛,让学生在情绪的体验和感受中,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情景化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会从关注转为激起,转为移情,转为加深,转为弥散,最后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念。这种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让教学内容情景化。
3.2增加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互动方式,要将多种方式并存以激活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优良课堂效果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现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环节趋向:学生发现—学生思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不断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的过程,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应当多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互动形式,例如:激发学生思考的提问、让学生亲身参与的课堂游戏、学生合作教师指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学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辩论活动等,这些都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师生互动活动。在上一章节中笔者提到“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便可用此策略来解决。
3对待互动对象要公平公正
在教学中,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成绩、性格、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差异性。针对课堂互动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平衡互动现象,教师应该从自我做起,做到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公平参与课堂的权利。不因学生成绩、人际地位、表现的好坏而进行不平衡互动。罗斯的显见义务论表明,“公平由于是一种内在的终极之善,因而实现它就是一种显见义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公平对待学生,因为这是正当的。公平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显见义务。”有的教师为了课堂顺利进行不耽误时间,选择自认为能回答出问题的学生进行互动,有的教师为了自我的喜好,选择经常互动的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有的教师为了在公开课展现学生的积极性高昂而选择“能说会道”、积极上进的学生进行互动,有的教师故意忽视不爱思考、消极被动的学生等等,无论是教师为了何种意图在课堂上实施不平等对待学生互动的问题都是不允许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师生的有效互动。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是学生参与课堂机会的提供者,是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设者,是课堂教学组织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作为学生,亲身参与课堂互动能发挥其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才能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实践探索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师生互动是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双边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惠芳.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师生交往互动的新思考[J]. 上海教育科研,2011,4.
[2] 司志龙. 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有效性的“顶层设计”[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 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师生互动 研究
思想品德课教学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精神建构的过程。此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双边的对话与互动,只有师生积极互动,让教师和学生动起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活跃的氛围,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1、课堂师生互动中师生关系研究
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学、伦理学以及教学论的基础研究范围之内,对师生关系的探讨分为三种模式:“母爱教育”模式,即提倡的师生关系是我国传统亲子型师生关系模式的总结和深化;阶级论师生关系模式,即在“文革”中作为“母爱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主体性师生关系模式,即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论题下产生的,在教育实践中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教育民主化和个性化之下,重建新型师生关系。近年来,也有学者从当代哲学出发,提出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互动双方的活动是交互性的,而非对立性的,很难用主客体来简单地解释。教育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展开的,因此,互动中的师生之间不是简单的“主体—客体”关系,或“手段—目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有学者将师生关系和师生互动作比较,表明“师生关系”侧重于静态描述和理论思辨,相对于师生关系而言,“师生互动”偏重于动态研究和实证分析,是师生关系的动态反映,是一种连续的不断变化的状态。从广义上讲,师生关系与师生互动是相互包容与共生的。
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的意义
2.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是很不到位的。在教学活动中,怎样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思想品德课的知识,使之在记忆中再现这些知识,并能够在生活和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才是达到“知识理解”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提倡师生是教学活动中平等的成员,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对学习的内容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问题、回答他人的问题、评论他人的见解,用自己的视角去丰富自己和其他人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这样一个互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无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生生之间的互动,都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2.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之间的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行为,教师在这过程中不断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参与的主动者,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通过不同方式的师生互动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传统的讲授法已经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削弱,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也发挥和展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3、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
3.1互动内容的情景化
互动的内容要情景化,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来创设一个具有情景化、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在一个情境中体会课堂的真谛,让学生在情绪的体验和感受中,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情景化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会从关注转为激起,转为移情,转为加深,转为弥散,最后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念。这种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让教学内容情景化。
3.2增加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互动方式,要将多种方式并存以激活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优良课堂效果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现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环节趋向:学生发现—学生思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不断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的过程,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应当多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互动形式,例如:激发学生思考的提问、让学生亲身参与的课堂游戏、学生合作教师指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学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辩论活动等,这些都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师生互动活动。在上一章节中笔者提到“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便可用此策略来解决。
3对待互动对象要公平公正
在教学中,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成绩、性格、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差异性。针对课堂互动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平衡互动现象,教师应该从自我做起,做到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公平参与课堂的权利。不因学生成绩、人际地位、表现的好坏而进行不平衡互动。罗斯的显见义务论表明,“公平由于是一种内在的终极之善,因而实现它就是一种显见义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公平对待学生,因为这是正当的。公平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显见义务。”有的教师为了课堂顺利进行不耽误时间,选择自认为能回答出问题的学生进行互动,有的教师为了自我的喜好,选择经常互动的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有的教师为了在公开课展现学生的积极性高昂而选择“能说会道”、积极上进的学生进行互动,有的教师故意忽视不爱思考、消极被动的学生等等,无论是教师为了何种意图在课堂上实施不平等对待学生互动的问题都是不允许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师生的有效互动。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是学生参与课堂机会的提供者,是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设者,是课堂教学组织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作为学生,亲身参与课堂互动能发挥其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才能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实践探索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师生互动是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双边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惠芳.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师生交往互动的新思考[J]. 上海教育科研,2011,4.
[2] 司志龙. 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有效性的“顶层设计”[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