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智与“不耻下问”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家有一个四岁多的小男孩,妈妈为了教他学习,买了一幅《幼儿学拼音挂图》挂在墙上,每日饭后,教他读拼音。为了检验学得怎么样,妈妈常用小棒指着拼音让小男孩儿认。
  一日饭后,妈妈为了激发小男孩儿的学习兴趣,在教了他两遍拼音后,让他教自己读。小男孩便煞有介事地坐在挂图前的凳子上,领着妈妈读。突然,小男孩停下来,指着三个拼音让妈妈读。等妈妈读完这三个拼音,他又接着领读。
  读完之后,小男孩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刚才我教你读时,那三个拼音我想不起来怎么读,就让你读了。我聪明吧?”
  想不到小男孩小小年纪竟有这样的“绝招”:遇到自己不会读的,急中生智提问妈妈。在欣赏小男孩的聪明机智的同时,我不禁联想到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类似的情形。
  课堂上,讲兴正浓的教师突然发现有一个自己不会读的生僻字,稍事冷静,很多教师都会这样对学生说:“大家比赛一下,查查这个字,看看怎么读的,是什么意思。来,比一比,看谁查得快!”学生争先恐后去查字典的同时,教师也在庆幸自己的机智——总算没有在学生面前丢面子!
  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备课时无法预料的情况,此时,有经验的教师会从容不迫、迅速果断地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解决自己课堂中突然出现的问题。
  但是,仔细想一下,前面所说的那种“教育机智”其实利少弊多:教师确实避免了在学生面前丢脸的尴尬,但自己“弄虚作假”的事一旦被学生识破,试想:学生在课下会如何谈论老师?与其在学生面前丢掉诚实,倒不如“不耻下问”:“同学们,这个字老师也拿不准怎么读(或怎么解释,什么意思),同学们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样,学生绝不会因为老师向自己请教而产生别的想法或者怀疑老师的能力,相反,老师虚心请教、严谨治学的态度一定会给同学们上宝贵的一课,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反而会以自己的真诚、虚心赢得同学们的敬佩。同学们听到老师这一番诚挚的话,会认真地去完成这个任务,甚至可能会为自己能在某个小知识点上“教”老师而非常开心,从而感觉到学习是很有趣的事情。在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声中,老师心中留下的是一片坦然,而不是犹有余悸。
  对于自己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自己下课再去请教一下别的老师,或查一下相关资料、工具书,争取能找到准确答案。而一旦自己答应了学生,下课之后就应该马上想办法解决,弄清楚之后及时反馈给学生,而不能久拖不决,很长时间不给学生一个答复。
  在所有的方法中,最不可取的是告诉学生一个自己都不知对错的答案。这样蒙混过关,极有可能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贻害无穷。而如果这个错误当场或者过后被学生发觉,老师就会失去学生的信任,使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变得被动。
  老师与学生的相处不是一节两节课,在长时间的交往中,应该平等对待。老师如能做到不耻下问,这种精神必将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做像老师一样诚实、虚心的人。老师的表率作用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愿为人师者多一些“不耻下问”的精神!
  (本栏责编 卢丽君)
其他文献
【案例回放】  法是个大大咧咧的孩子:说话嗓门大,动作幅度大,心也很大,成天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因为患有鼻炎,他的鼻子下面一年四季总挂着“鼻涕串”,即使擦干净了,也总是很清晰地露出两道红色的痕迹。  法一向淘气,等到了三年级,这淘气简直就有了变本加厉的倾向。比如他会突然在放学的路上,把自己的书包甩到前面同学的身上,让对方一惊,他却笑着跑开了;比如他会站在学校门口的小水沟旁边忽然跳进去,看着溅起的水
介绍了给排水管材的现状,重点分析了管材对管内水质的影响,认为管道内结垢是管网水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提出了管网管理工作中的应采取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