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是人在社会生活的多方面所表现的作为人的较理想的状态。拥有健康人格的人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能使自己亦能使他人与现实相适应并不断发展。在遇到挫折、威胁、冲突时,拥有健康人格的人能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怀有远大的、现实的奋斗目标,酷爱学习,追求知识,并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获取最大的成就。培养健康人格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很多,而语文教学在学生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既能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又能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因此,利用语文教学来渗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呢?
一、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一种心理学理念——共情,他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可以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科渗透的关键。虽然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一统天下,许多教师都加快了转变教学观念的步伐,以适应课改的潮流。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仍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的一言堂地位仍坚不可摧。怎么样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给学生自由支配、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参与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达到教和学的最佳效果。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健康教育因素
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它们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初中语文教材的大部分课文,都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人格,会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会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三、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让学生成为情感丰富的人,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可见,情感枯竭将是多么可怕。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就可以“动之以情”。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动之以情,学生才会感动。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心灵的感应,使学生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四、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的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人格实践机会。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呢?
一、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一种心理学理念——共情,他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可以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科渗透的关键。虽然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一统天下,许多教师都加快了转变教学观念的步伐,以适应课改的潮流。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仍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的一言堂地位仍坚不可摧。怎么样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给学生自由支配、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参与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达到教和学的最佳效果。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健康教育因素
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它们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初中语文教材的大部分课文,都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人格,会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会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三、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让学生成为情感丰富的人,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可见,情感枯竭将是多么可怕。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就可以“动之以情”。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动之以情,学生才会感动。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心灵的感应,使学生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四、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的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人格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