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地震带大理─剑川段中强地震迁移规律及其原因探讨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wyn6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滇西地震带大理─剑川段地震活动特征,把公元1498~1991年M≥4.7级地震迁移分为4期。每期地震迁移均以洱源地区的地震为先导,洱源先导地震震级越大,全段地震活动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文中从地下水对断裂的弱化的角度,讨论了地震迁移规律及原因。洱源地区地下水对其断裂弱化的程度最高,其断裂最薄弱。这样,在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最薄弱的洱源地区必将首先破裂而发震,所以每期地震迁移均以洱源地区的地震为先导。认为洱源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可以作为预测全段地震活动水平的“窗口”,大理地区在今后5年左右的时间内(
其他文献
利用唐山地震系列的加速度观测资料,计算了唐山主震及其重要大余震共38次地震的环境剪应力值;并利用中-美合作的加速度台阵资料,计算了1982年7月至1984年7月共52次小余震的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环境剪应力τ0对矩震级有较弱的依赖关系.较小τ0值的地区,只能发生小震或中等地震.只有τ0值较大的地区,才能发生大地震.在τ0值大的地区发生的地震,产生的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值均较高.所以,测定重要
期刊
本文是笔者等“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本文的第一部分根据大地震调查结果和最新的震源机制研究结果的大量数据,讨论了中国及邻区大陆内部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我国及邻区大陆内部不论在数量上、强度上、分布面积上,占绝对优势的是走滑型地震,进而强调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及根据各种性质断层面解的应力特征编制的中
期刊
本文提出了用数字图象处理方法确定地震空间分布图象的实用方法及其计算结果。该方法能克服通常在确定地震空间分布时难免的人为随意性。还讨论了地震空区的表现形式和识别孕震空区的方法。必须指出,本方法是个创新。但确定地震空区还不唯一,要识别真正的孕震空区还需要综合分析其它有关参量(例如b值等)的变化。结果表明:被低地震活动区包围起来的高地震活动区现象──地震丛集图象,是地震空间分布的普遍形式;而被高地震活动
期刊
矢量编码在工程图自动读入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矢量编码方法,这种基于两正交向行邻图(LAG)进行边缘检测的矢量编码方法,它可以克服单一方向边缘检测的缺点,较好地保留了线段的边缘信息,并具有效高的数据压缩率。文章将论述这一方法的形成、特点及算法,最后给出经矢量编码、模式织别后输出的原图。
期刊
地震目录(1994年3—5月)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北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及邻区地震目录(1994年3—5月,M≥4.7)全球地震目录(1994年3─5月,M≥6)地震目录(1994年3—5月)@陈培善$北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期刊
1993年地震震中分布图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象,本刊从1993年起,每年在第四期上刊登二张上年度的地震震中分布图。地震资料来源于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由陈培善研究员提供。1993年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1993年世...
期刊
1989年10月,1991年3月,在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先后发生Ms6.1、Ms5.8两次中强地震。对比这两次地震的序列、空间分布及能量释放等存在很大差异。两次地震属同一地震序列,5.8级地震的活动规律具有晚期强余震的特点,是6.1级地震活动的一次大的起伏。进一步分析表明,大同—阳高的两次地震活动,以及在此期间山西地区发生的一系列5级左右地震活动,是华北地区区域应力场增强,较大范围内应力增加和传递的结
期刊
本文提出预测地震序列类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并选取一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性能良好,可望成为地震序列类型预测的有效工具。
期刊
本文论述了1990年10月20日甘肃天祝─景泰6.2级地震前兆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用几种综合预报方法对该地震进行追溯性预报,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期刊
本文在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震区野外考察和分析总结本组地震破裂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根据震区的大地形变测量资料和弹性理论,从现代构造运动的观点,探讨了本组地震破裂的成因,尤其是两次主震在破裂方面的联系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自1985年至1989年,震区以2.1厘米/年的平均速率向北37.4°东方向水平推挤了0.64米;(2)与此同时,它还兼有绕铅垂轴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其平均角速度为9.4×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