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以58名中大班幼儿为被试,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究幼儿对球类运动器材的图案及颜色偏好,发现中大班幼儿更偏好分散色块的复杂图案,且与复杂图案的颜色分布方式无关;更偏好黄-蓝组合,而青-红组合对幼儿更具有新异性;对球类运动器材的颜色偏好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更偏好黄一蓝组合和青-红组合,女孩则更偏好品红-绿组合。
【关键词】中大班幼儿;球类运动器材;图案偏好;颜色偏好;眼动指标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9)12-0028-06
球类运动器材是幼儿园常见的体育器械,有助于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灵敏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目标明确指出,“4-5岁能连续自抛自接球”“5-6岁能连续拍球”。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现今幼儿园球类器材纷繁复杂,色彩斑斓。颜色是人与外部环境接触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刺激,不同颜色的球类运动器材给予幼儿不同的颜色刺激。人与颜色的视觉接触,不仅能引起相应的知觉反应,还能通过回忆和联想与颜色相关的事物,引发一定的情绪和动机变化,进而影响认知、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颜色偏好是指人在心理上喜爱或偏好的颜色。研究者对于颜色偏好的机制有着不同的理解。哈尔伯特(Hurlbert)认为颜色偏好与控制人类颜色视觉的两个神经子系统有关。[1]帕尔马(Palmer)认为颜色偏好与人们的适应性反应有关,即人们喜欢某一种颜色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对于这种颜色的物体的喜爱程度,比如喜欢蓝色,是因为喜欢蔚蓝色的天空。[2]有关婴幼儿颜色偏好的研究表明,3个月大的婴儿喜欢长波颜色(红、黄),不喜欢短波颜色(蓝、绿);而相比黄色和绿色,4个月大的婴儿更喜欢红、蓝、紫色。[3,4]也有研究发现,3、4个月大的婴儿不喜欢白色,偏爱彩色。[5]不过,在3-6岁幼儿对颜色偏好的顺序上,研究者并未达成一致。例如,李文馥(1995)研究发现,幼儿颜色偏好的顺序为红、粉红、橙、浅绿、黄、紫、蓝、天蓝、白、黑、深绿、棕。[6]又如,刘少英(2004)研究发现,幼儿颜色偏好顺序为红、黄、橙、紫、绿、白、蓝、黑。[7]综观以往研究,多是针对幼儿单一颜色偏好的研究,鲜有对颜色组合偏好的研究,也较少有研究探索幼儿对特定物体的颜色偏好。因此,本研究尝试以常见的球类运动器材——排球为实验材料,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究中大班幼儿对球类运动器材的图案及颜色偏好。
一、研究设计
1.被试
研究者随机选取58名中大班幼儿参与本研究,其中大班幼儿29名(男孩15名,女孩14名),平均年龄5.77 0.31岁;中班幼儿29名(男孩16名,女孩13名),平均年龄4.79 0.30岁。所有被试均视力正常,无色弱色盲。
2.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为SR Research Ltd开发的EyeLink1000遥测式眼动仪。该设备由两台电脑组成,通过以太网连接,其中一台电脑呈现实验刺激,另一台电脑记录眼动变化。用于呈现刺激的屏幕大小为19英寸,刷新频率为60Hz,分辨率为1024x768像素。眼动记录仪置于屏幕下方,通过瞳孔/角膜的红外反射来记录被试的眼球运动。
3.实验程序
实验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按实验一、二、三的顺序进行。被试在安静的实验室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身体放松,避免身体和头部出现大幅度运动,眼睛与屏幕的距离约为65cm,眼睛正对显示器的3/4垂直高度位置。被试眼动情况通过微型摄像机输入电脑,数据采样率为每秒500次,相邻两次采样的间隔时间为Ims。实验采用遥测方式记录被试的右眼眼动,圆形标记贴于被试右眼上方位置。所有被试实验前先进行5点定标校准。校准图片为黑色小圆环(外环直径为16mm,内环直径为4mm),随机呈现在屏幕的4个角落和中央。5点定标校准完成后,开始正式实验。在屏幕上同时呈现两种排球图案,要求被试按键选择最喜欢的排球图案,之后进入下一组图案。主试记录被试的回答。实验中所有图案的呈现和眼动记录均由设备自带的编程软件Exp erimentBuilder自動完成。眼动数据通过数据处理软件Data Viewer处理后导出,并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4.眼动指标
本研究主要选取了瞳孔直径、兴趣区总注视时间、兴趣区总注视次数、兴趣区首次注视时间等眼动指标。瞳孔直径是反映心理负荷的敏感指标,随心理努力的程度而变化,在加工难度较大的材料时,心理负荷大,瞳孔会相应变大;在加工较容易的材料时,心理负荷小,瞳孔则不会变化。瞳孔直径的大小还与兴趣有关,人们对有兴趣的事物往往会表现出较大的瞳孔直径。参照以往研究,研究者将被试视线在注视目标上停留时间超过lO0ms、面积不大于1°x1°视角的停留点定义为一个注视点。兴趣区总注视时间是指被试完成认知任务时所有注视点的停留时间之和,反映的是对认知刺激的相对后期的加工过程,是认知兴趣的重要指标之一。兴趣区总注视次数是指被试加工材料时注视点的个数,反映了个体的知觉加工范围,注视点越少,被试的知觉广度越大。兴趣区首次注视时间是被试第一次注视认知刺激的时间,指被试注视到兴趣区内的认知刺激并形成注视点的时间,通常反映了被试对刺激的早期识别过程以及对刺激加工难度的敏感程度。
二、实验一
实验一的目的是探究中大班幼儿对球类运动器材复杂与简单图案的偏好。
实验一采用的是国际排联的排球基本样式,颜色为国际排联选定的排球颜色,即黄(RGB①:255.255.0)、白(RGB:255.255.255)、蓝(RGB:0,0,255)。根据颜色排列组合不同,分成简单图案(大面积色块分布)和复杂图案(分散色块分布),共组成24种排球图案(见图1)。
实验一采用2(年龄:中班、大班)x2(图案:简单图案、复杂图案)的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者对瞳孔直径、兴趣区总注视时间、兴趣区总注视次数及兴趣区首次注视时间等眼动指标进行了2(年龄:中班、大班)x2(性别:男、女)x2(图案:简单图案、复杂图案)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表1)。
【关键词】中大班幼儿;球类运动器材;图案偏好;颜色偏好;眼动指标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9)12-0028-06
球类运动器材是幼儿园常见的体育器械,有助于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灵敏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目标明确指出,“4-5岁能连续自抛自接球”“5-6岁能连续拍球”。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现今幼儿园球类器材纷繁复杂,色彩斑斓。颜色是人与外部环境接触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刺激,不同颜色的球类运动器材给予幼儿不同的颜色刺激。人与颜色的视觉接触,不仅能引起相应的知觉反应,还能通过回忆和联想与颜色相关的事物,引发一定的情绪和动机变化,进而影响认知、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颜色偏好是指人在心理上喜爱或偏好的颜色。研究者对于颜色偏好的机制有着不同的理解。哈尔伯特(Hurlbert)认为颜色偏好与控制人类颜色视觉的两个神经子系统有关。[1]帕尔马(Palmer)认为颜色偏好与人们的适应性反应有关,即人们喜欢某一种颜色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对于这种颜色的物体的喜爱程度,比如喜欢蓝色,是因为喜欢蔚蓝色的天空。[2]有关婴幼儿颜色偏好的研究表明,3个月大的婴儿喜欢长波颜色(红、黄),不喜欢短波颜色(蓝、绿);而相比黄色和绿色,4个月大的婴儿更喜欢红、蓝、紫色。[3,4]也有研究发现,3、4个月大的婴儿不喜欢白色,偏爱彩色。[5]不过,在3-6岁幼儿对颜色偏好的顺序上,研究者并未达成一致。例如,李文馥(1995)研究发现,幼儿颜色偏好的顺序为红、粉红、橙、浅绿、黄、紫、蓝、天蓝、白、黑、深绿、棕。[6]又如,刘少英(2004)研究发现,幼儿颜色偏好顺序为红、黄、橙、紫、绿、白、蓝、黑。[7]综观以往研究,多是针对幼儿单一颜色偏好的研究,鲜有对颜色组合偏好的研究,也较少有研究探索幼儿对特定物体的颜色偏好。因此,本研究尝试以常见的球类运动器材——排球为实验材料,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究中大班幼儿对球类运动器材的图案及颜色偏好。
一、研究设计
1.被试
研究者随机选取58名中大班幼儿参与本研究,其中大班幼儿29名(男孩15名,女孩14名),平均年龄5.77 0.31岁;中班幼儿29名(男孩16名,女孩13名),平均年龄4.79 0.30岁。所有被试均视力正常,无色弱色盲。
2.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为SR Research Ltd开发的EyeLink1000遥测式眼动仪。该设备由两台电脑组成,通过以太网连接,其中一台电脑呈现实验刺激,另一台电脑记录眼动变化。用于呈现刺激的屏幕大小为19英寸,刷新频率为60Hz,分辨率为1024x768像素。眼动记录仪置于屏幕下方,通过瞳孔/角膜的红外反射来记录被试的眼球运动。
3.实验程序
实验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按实验一、二、三的顺序进行。被试在安静的实验室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身体放松,避免身体和头部出现大幅度运动,眼睛与屏幕的距离约为65cm,眼睛正对显示器的3/4垂直高度位置。被试眼动情况通过微型摄像机输入电脑,数据采样率为每秒500次,相邻两次采样的间隔时间为Ims。实验采用遥测方式记录被试的右眼眼动,圆形标记贴于被试右眼上方位置。所有被试实验前先进行5点定标校准。校准图片为黑色小圆环(外环直径为16mm,内环直径为4mm),随机呈现在屏幕的4个角落和中央。5点定标校准完成后,开始正式实验。在屏幕上同时呈现两种排球图案,要求被试按键选择最喜欢的排球图案,之后进入下一组图案。主试记录被试的回答。实验中所有图案的呈现和眼动记录均由设备自带的编程软件Exp erimentBuilder自動完成。眼动数据通过数据处理软件Data Viewer处理后导出,并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4.眼动指标
本研究主要选取了瞳孔直径、兴趣区总注视时间、兴趣区总注视次数、兴趣区首次注视时间等眼动指标。瞳孔直径是反映心理负荷的敏感指标,随心理努力的程度而变化,在加工难度较大的材料时,心理负荷大,瞳孔会相应变大;在加工较容易的材料时,心理负荷小,瞳孔则不会变化。瞳孔直径的大小还与兴趣有关,人们对有兴趣的事物往往会表现出较大的瞳孔直径。参照以往研究,研究者将被试视线在注视目标上停留时间超过lO0ms、面积不大于1°x1°视角的停留点定义为一个注视点。兴趣区总注视时间是指被试完成认知任务时所有注视点的停留时间之和,反映的是对认知刺激的相对后期的加工过程,是认知兴趣的重要指标之一。兴趣区总注视次数是指被试加工材料时注视点的个数,反映了个体的知觉加工范围,注视点越少,被试的知觉广度越大。兴趣区首次注视时间是被试第一次注视认知刺激的时间,指被试注视到兴趣区内的认知刺激并形成注视点的时间,通常反映了被试对刺激的早期识别过程以及对刺激加工难度的敏感程度。
二、实验一
实验一的目的是探究中大班幼儿对球类运动器材复杂与简单图案的偏好。
实验一采用的是国际排联的排球基本样式,颜色为国际排联选定的排球颜色,即黄(RGB①:255.255.0)、白(RGB:255.255.255)、蓝(RGB:0,0,255)。根据颜色排列组合不同,分成简单图案(大面积色块分布)和复杂图案(分散色块分布),共组成24种排球图案(见图1)。
实验一采用2(年龄:中班、大班)x2(图案:简单图案、复杂图案)的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者对瞳孔直径、兴趣区总注视时间、兴趣区总注视次数及兴趣区首次注视时间等眼动指标进行了2(年龄:中班、大班)x2(性别:男、女)x2(图案:简单图案、复杂图案)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