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提高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课程组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特色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进和课程考核方式完善等方面入手,开展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提高了教学水平,激发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教学创新;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7)03-0029-03
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设施育苗、园林绿化、花卉园艺、圃地经营等多个行业,显示出巨大的技术优势,并影响到园艺产业的竞争和发展[1]。为了培养掌握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的高端人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园艺技术专业普遍开设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这门专业核心课程。
在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所在的课程组紧密结合专业实际,着力推进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特色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进和课程考核方式完善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立足企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各校组织专家制定的,知识体系丰富,内容充实,但企业参与度不高。部分知识学了用不到,急需的知识学不精,存在与生产实际脱节现象。鉴于以上情况,课程组与企业、行业人士一起,制定新的“课程设计方案”和“课程标准”,试行“项目化,小学期,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2],融合种苗工的岗位职业标准,突出种苗生产技术核心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职业素养、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在课程开设期间,按照园艺植物实际生产需要,依托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生产基地,安排学生开展为期4周的小学期实习,即维持了智能化温室的正常运营,创造了经济效益,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完成了学生学习与以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针对学生实际,编写特色教材
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就育苗方法而言,涉及到播种、扦插、嫁接、植物组织培养等,就作物而言,涉及到蔬菜、花卉、果树等[1]。为了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连贯性,传统的教材多是注重理论课教学,弱化了实践教学部分。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选用龚维红老师主编的《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园艺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和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课程建设团队主编的《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教材。这两本教材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教材理论知识偏多,技能操作知识偏少,这与高职类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学习能力差”的现状,产生了很大矛盾,也束缚了高职类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鉴于以上情况,课程组根据园艺类农业生产实际工作需要和园艺类农业生产季节特点,重新编写了项目化特色教材——《园艺种苗生产技术》(李东林主编,科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
特色教材按照“小学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种苗生产的季节性为准绳,新增“容器育苗(项目10)”的同时,将营养繁殖(项目2-6)与播种繁殖技术(项目7)的开设时间进行了调整,使课程的开设更符合生产实际。
三、实施任务驱动,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课程组以种苗生产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种苗生产具体工作为导向设计了11个教学项目(详见表1),以具体工作为导向、具体任务为驱动,融合了“种苗工”和“花卉园艺工”2个工种的职业技能考核内容,使教学与考证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各方面:
第一,循序渐进地开展项目化教学。如项目1的开展,就使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种苗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并进行总结(1课时),然后各组进行汇报、讨论(1课时)。第二,融合职业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项目3-7教学过程中,先让各组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分组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最后以花卉工职业资格考核标准进行课程考核。第三,采用“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模式,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系统。通过网络平台,课前将任务单分配给学生,课后将部分教学视频和学生实训视频上传网络平台。学生可根据项目任务单,对下一项目进行准备;通过实训视频回顾,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实训录像,找到实训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两者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四、重视工作过程,改革考核方式
为克服传统考核方式评价内容单一、考核形式单一、评价主体單一和评价目标单一等弊端[3],本课程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由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
结合项目化教学特点,对过程和结果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考评体系。项目过程小组化考评,单项任务个体化考评,积极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避免因学生人数增加带来的部分同学认真干,部分同学靠边看的现象。
(二)技能考评细节化
种苗生产技术要求规范化操作,所以在教学考评中采用技能考评细节化。如月季扦插繁殖技术的考评,就是以高级绿化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强调操作标准化,针对操作过程设立具体考评点,以具体评价反馈指导修正操作,保障操作技能的规范性。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
在评价体系中有机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相互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科学、多元化的评价。
五、结语
针对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课程,通过创新实践,序化教学内容,重组知识体系,以生产季节为根据,以实践项目为抓手,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实现了“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薛竣桓,龚维红,薛荣荣.《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课程设计与实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4(19):116-117.
[2]靳晓翠.高职院校种子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园艺与种苗,2012(6):48-49,61.
[3]李建兴.高职院校项目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5):145-146.
关键词: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教学创新;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7)03-0029-03
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设施育苗、园林绿化、花卉园艺、圃地经营等多个行业,显示出巨大的技术优势,并影响到园艺产业的竞争和发展[1]。为了培养掌握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的高端人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园艺技术专业普遍开设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这门专业核心课程。
在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所在的课程组紧密结合专业实际,着力推进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特色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进和课程考核方式完善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立足企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各校组织专家制定的,知识体系丰富,内容充实,但企业参与度不高。部分知识学了用不到,急需的知识学不精,存在与生产实际脱节现象。鉴于以上情况,课程组与企业、行业人士一起,制定新的“课程设计方案”和“课程标准”,试行“项目化,小学期,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2],融合种苗工的岗位职业标准,突出种苗生产技术核心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职业素养、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在课程开设期间,按照园艺植物实际生产需要,依托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生产基地,安排学生开展为期4周的小学期实习,即维持了智能化温室的正常运营,创造了经济效益,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完成了学生学习与以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针对学生实际,编写特色教材
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就育苗方法而言,涉及到播种、扦插、嫁接、植物组织培养等,就作物而言,涉及到蔬菜、花卉、果树等[1]。为了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连贯性,传统的教材多是注重理论课教学,弱化了实践教学部分。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选用龚维红老师主编的《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园艺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和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课程建设团队主编的《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教材。这两本教材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教材理论知识偏多,技能操作知识偏少,这与高职类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学习能力差”的现状,产生了很大矛盾,也束缚了高职类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鉴于以上情况,课程组根据园艺类农业生产实际工作需要和园艺类农业生产季节特点,重新编写了项目化特色教材——《园艺种苗生产技术》(李东林主编,科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
特色教材按照“小学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种苗生产的季节性为准绳,新增“容器育苗(项目10)”的同时,将营养繁殖(项目2-6)与播种繁殖技术(项目7)的开设时间进行了调整,使课程的开设更符合生产实际。
三、实施任务驱动,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课程组以种苗生产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种苗生产具体工作为导向设计了11个教学项目(详见表1),以具体工作为导向、具体任务为驱动,融合了“种苗工”和“花卉园艺工”2个工种的职业技能考核内容,使教学与考证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各方面:
第一,循序渐进地开展项目化教学。如项目1的开展,就使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种苗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并进行总结(1课时),然后各组进行汇报、讨论(1课时)。第二,融合职业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项目3-7教学过程中,先让各组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分组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最后以花卉工职业资格考核标准进行课程考核。第三,采用“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模式,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系统。通过网络平台,课前将任务单分配给学生,课后将部分教学视频和学生实训视频上传网络平台。学生可根据项目任务单,对下一项目进行准备;通过实训视频回顾,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实训录像,找到实训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两者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四、重视工作过程,改革考核方式
为克服传统考核方式评价内容单一、考核形式单一、评价主体單一和评价目标单一等弊端[3],本课程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由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
结合项目化教学特点,对过程和结果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考评体系。项目过程小组化考评,单项任务个体化考评,积极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避免因学生人数增加带来的部分同学认真干,部分同学靠边看的现象。
(二)技能考评细节化
种苗生产技术要求规范化操作,所以在教学考评中采用技能考评细节化。如月季扦插繁殖技术的考评,就是以高级绿化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强调操作标准化,针对操作过程设立具体考评点,以具体评价反馈指导修正操作,保障操作技能的规范性。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
在评价体系中有机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相互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科学、多元化的评价。
五、结语
针对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课程,通过创新实践,序化教学内容,重组知识体系,以生产季节为根据,以实践项目为抓手,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实现了“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薛竣桓,龚维红,薛荣荣.《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课程设计与实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4(19):116-117.
[2]靳晓翠.高职院校种子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园艺与种苗,2012(6):48-49,61.
[3]李建兴.高职院校项目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5):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