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Color为何陨落?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oxi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弹性社交”并非不可为
  Color创办于2011年3月,创始人是连续创业者Bill Nguyen。在将上一个公司卖给苹果之后,他离开苹果创办了新的公司Color。Color当初引起业界关注,第一条新闻就是产品还没有上线,就获得了4100万美元的融资。之所以能这么值钱,除了豪华的团队组成,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率先提出的“弹性社交”理念。
  按照Nguyen自己的解释,Color并不是简单地为人们多提供一种分享照片的方式,而是创建一种即兴社交网络的新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弹性社交”。一时间,“弹性社交”概念迅速火了起来,成为移动互联网万众瞩目的新焦点。
  窄众产品遭遇滑铁卢
  然而,与闪亮登场相对的是,Color很快就搞砸了,先是用户质疑其产品不好用,继而创始人离职,用户增长乏力、流失迅速。在坚持几个月之后,Color宣布更改方向,然而再也没有引起人们的第二次关注。昙花一线的Color,给弹性社交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Color的页面极其简洁清爽,但在初次使用时很难操作,需要和附近的朋友一起拍照,而不是像传统习惯那样自己先拍,然后选择分享对象。但就是这个改变人们“拍照”习惯的初次使用门槛,拦住了绝大多数初次使用的普通用户。
  在“关系”的处理上,Color又一次颠覆和改变了人们的习惯。不需要添加好友、也没办法添加好友,你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拍过照,就自动关注对方了。
  第三个颠覆传统的是关于“隐私”,别人查看你的照片流时,不仅仅能看到你拍的照片,还包含当时和你在一起的朋友所拍的照片。这样,顺着你的照片,别人就自动探索到了和你有关联的人脉。不得不说,这三个颠覆,的确非常精妙!传统意义上的照片分享,拍照、好友管理是两个分离的工作,最后还要设定照片分享给哪些好友,极其费神。
  在Color,这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一起拍照,完事儿!不用维护好友清单,不用设置照片隐私,多棒呀!至少,Color看起来解决了拍照分享的难题,这已经足以打造一个伟大的产品了。
  可惜,由于实在太颠覆了,没有多少人真正搞明白,而一旦一开始没有人和自己一起拍照,Color基本是没法用的。所以,这导致了很多用户抱怨Color不好用。
  颠覆创新的战略失策
  回到Color的核心设计上,“和朋友一起拍照”,是为了将内容与关系自动叠加,形成弹性社交的基本要素。然而,这一要求,必须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的人一起使用同一款软件,Color甚至不允许从相册选择照片,只能现场拍照。这个要求其实非常高,甚至高到极大限制了有效的使用次数,最终导致用户的有效使用率很低。
  看看后来非常火的Instgram、Path,主线就只有自己,想什么时候拍就什么时候拍,不取决于别人。当然,你也可以说Color也能自己拍照啊,但是拜托,那样还是Color的本意么?能拼得过Instgram或Path么?能实现弹性社交么?
  所以,可以看出,Color从解决照片分享的难题入手,将照片巧妙变成时间、地点、人际关系的融合点,试图打造出弹性社交网络。然而,在产品的演进过程中,似乎有些战术层面的问题没处理好导致了其用户迅速流失,最终成为昙花一现的悲剧。
  问题看似就此了结了,其实不然,战术层面的问题背后其实是更深层次的战略问题以及定位问题。否则,放宽一下上传照片的约束和限制有何难?但正因为Color的创始人过于纠结于“弹性社交”这个概念,以及为人们打造一个弹性社交网络的使命,使得他无法说服自己改变战略。因为,一旦破坏“和朋友一起拍照”这个基本前提,前面我们提到的颠覆拍照分享习惯、颠覆关系维护方式、颠覆隐私和人脉拓展方式都将荡然无存。而颠覆一切,正是打造一个全新未来的必经之路,也正是Color 的想法能值那么多钱的理由!
  可惜的是,并不是每次颠覆一切的革命都能成功。Color在探索弹性社交这条道路上仅仅迈出了令人瞩目的第一步。
  忘记“弹性社交”概念
  要做好弹性社交,首先要吃透弹性社交的本质。相比以前我们在PC互联网时代一直说的社交网络(SNS),弹性社交的特点在于完全为手机打造,因此,更加具有移动性、随意性,究其本质其实是一个“能帮助认识新朋友”的社交工具。
  在国内做弹性社交选择照片分享为切入点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即使成功地做成了中国的Instgram,也不会有Facebook那样的公司出10亿美金来收购。在国内的创业环境下,创业者必须早早地盘算好自己怎么赚钱,而且越早开始实施越好。照片分享,要找到商业模式太难。
  认识到弹性社交的本质之后,接着就是要彻底忘记“弹性社交”!Color的残酷教训就在眼前。用户不会理会社交的名字,有用、好用就是硬道理。所以,当回归到如何“帮助认识新朋友”的需求后,只需彻底抛弃那些辞藻和概念,真正面对用户,满足用户的需求即可。
  针对年轻人群的交友需求,基于手机的社交应用大有可为。纵观国外弹性社交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内微信微博独领风骚,弹性社交在中国到底会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作者系友加联合创始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