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有效体验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主要从在课前体验中感知到知识、课中体验中形成道德理念和课后体验中内化道德行为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有效体验 思想品德课 教学策略
一、课前体验,感知道德知识
品德与社会课强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品德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撷取有价值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课前参观、访问、调查等体验活动,积累感性认识,进行自我教育,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促进品德内化,实现知行统一。
第一次上《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一课时,我声情并茂地讲述残疾人的难处,一讲就是大半节课,学生纷纷发言,说出残疾人的可怜之处,表达帮助残疾人的心愿。我被课堂中的热烈氛围所感动,为教学的“成效”而欣喜。可是课后,我却发现他们对本班一位残疾的学生依然不屑一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知行不一致的现象呢?反省课堂教学时,我发现,在教学中我常常忽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他们的生活谈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说空话。怎么办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我找到了答案:“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转变。”这两句话给了我启示:品社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创设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只有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学习生活和培养道德。于是我重新设计教学活动,课前布置学生两个作业:第一,回家体验单腿上楼梯、做15分钟聋哑人、盲人吃饭、无臂人整理书包。第二,了解身边残疾人的生活。由于学生课前有了切实的体验,课堂上的发言真实而又感人,有的说:“我坚持一会儿就很难,那残疾人的生活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该多困难呀!”有的说:“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看不见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愿意做他们的眼睛!”此时,已不需要老师再引导,学生对残疾人的难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课后那位残疾的同学周围多了一群关爱他的朋友,他的脸上也常洋溢着微笑。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二、课中体验,形成道德观念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创造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
创设的情境可以是生活的情境,故事的情境,角色的情境,辨析的情境,是非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活动情境,让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畅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训练和发展。
1.通过变换角色,让学生获得换位式的体验感悟。
角色体验的核心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模拟体验。在角色中,既包括对人物的模拟,又包括对事件的模拟。在不同的角色中,学生通过亲身模拟,产生不同的体验,从而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角色体验的方法很多,如角色扮演、小品表演、课本剧表演、模拟情境经历等。例如在执教《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时,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通过唱歌、三句半、背诗等方式,学生了解了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的习俗。
2.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获得置身其中的体验感。
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直接参与,学生激起的情绪成为需要的推动,这种情境作用于师生双方的心理,影响师生实现教与学目的行为和力量,促进目的的实现。
例如在执教《我掉了一颗牙》时,为了让学生感知、体验到牙齿的烦恼,我设计了一些活动:
师:长大了也会有很多的烦恼,你看,这一个小朋友的牙齿。(课件出示蛀牙,牙痛):恒牙到了小朋友的嘴巴里可高兴了,真想为小朋友服务,可是有的小朋友平时不注意,每次刷牙从不刷干净,(出示图)你看,小恒牙的表情是怎样的?
师:小朋友,你们同情这些小恒牙吗?
师:蛀牙怎么会到我们小朋友的嘴巴里来的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老师这有芝麻糖——(请学生吃,吃完展示牙齿)牙缝中留下的这么多东西,它们慢慢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就搞破坏。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被酸性物质破坏的鸡蛋,摸一摸,闻一闻,有什么不同?
小结:牙齿遇到酸性物质的破坏也会像这鸡蛋一样变黄变软,甚至烂掉。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产生了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冲突,通过体验、讨论、感悟,感受了龋齿的危害,认识到了刷牙的重要性。
三、课后体验,内化道德行为
新课程标准强调:“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行为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品德与社会活动具有展延性。只有处在与他人不断的交往和道德实践中,学生才能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因此,道德行为的实践体验必须尽可能地向课外延伸和扩展。例如在《我掉了一颗牙》一课中,我在课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健齿习惯早养成,在调查表中,记录学生刷牙的情况,比一比,最后评选“健齿小明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品德教学中,只有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学生才能健康愉悦地生活,自主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 有效体验 思想品德课 教学策略
一、课前体验,感知道德知识
品德与社会课强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品德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撷取有价值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课前参观、访问、调查等体验活动,积累感性认识,进行自我教育,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促进品德内化,实现知行统一。
第一次上《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一课时,我声情并茂地讲述残疾人的难处,一讲就是大半节课,学生纷纷发言,说出残疾人的可怜之处,表达帮助残疾人的心愿。我被课堂中的热烈氛围所感动,为教学的“成效”而欣喜。可是课后,我却发现他们对本班一位残疾的学生依然不屑一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知行不一致的现象呢?反省课堂教学时,我发现,在教学中我常常忽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他们的生活谈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说空话。怎么办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我找到了答案:“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转变。”这两句话给了我启示:品社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创设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只有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学习生活和培养道德。于是我重新设计教学活动,课前布置学生两个作业:第一,回家体验单腿上楼梯、做15分钟聋哑人、盲人吃饭、无臂人整理书包。第二,了解身边残疾人的生活。由于学生课前有了切实的体验,课堂上的发言真实而又感人,有的说:“我坚持一会儿就很难,那残疾人的生活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该多困难呀!”有的说:“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看不见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愿意做他们的眼睛!”此时,已不需要老师再引导,学生对残疾人的难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课后那位残疾的同学周围多了一群关爱他的朋友,他的脸上也常洋溢着微笑。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二、课中体验,形成道德观念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创造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
创设的情境可以是生活的情境,故事的情境,角色的情境,辨析的情境,是非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活动情境,让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畅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训练和发展。
1.通过变换角色,让学生获得换位式的体验感悟。
角色体验的核心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模拟体验。在角色中,既包括对人物的模拟,又包括对事件的模拟。在不同的角色中,学生通过亲身模拟,产生不同的体验,从而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角色体验的方法很多,如角色扮演、小品表演、课本剧表演、模拟情境经历等。例如在执教《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时,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通过唱歌、三句半、背诗等方式,学生了解了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的习俗。
2.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获得置身其中的体验感。
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直接参与,学生激起的情绪成为需要的推动,这种情境作用于师生双方的心理,影响师生实现教与学目的行为和力量,促进目的的实现。
例如在执教《我掉了一颗牙》时,为了让学生感知、体验到牙齿的烦恼,我设计了一些活动:
师:长大了也会有很多的烦恼,你看,这一个小朋友的牙齿。(课件出示蛀牙,牙痛):恒牙到了小朋友的嘴巴里可高兴了,真想为小朋友服务,可是有的小朋友平时不注意,每次刷牙从不刷干净,(出示图)你看,小恒牙的表情是怎样的?
师:小朋友,你们同情这些小恒牙吗?
师:蛀牙怎么会到我们小朋友的嘴巴里来的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老师这有芝麻糖——(请学生吃,吃完展示牙齿)牙缝中留下的这么多东西,它们慢慢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就搞破坏。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被酸性物质破坏的鸡蛋,摸一摸,闻一闻,有什么不同?
小结:牙齿遇到酸性物质的破坏也会像这鸡蛋一样变黄变软,甚至烂掉。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产生了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冲突,通过体验、讨论、感悟,感受了龋齿的危害,认识到了刷牙的重要性。
三、课后体验,内化道德行为
新课程标准强调:“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行为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品德与社会活动具有展延性。只有处在与他人不断的交往和道德实践中,学生才能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因此,道德行为的实践体验必须尽可能地向课外延伸和扩展。例如在《我掉了一颗牙》一课中,我在课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健齿习惯早养成,在调查表中,记录学生刷牙的情况,比一比,最后评选“健齿小明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品德教学中,只有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学生才能健康愉悦地生活,自主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