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高校国防教育的实际,着重从外国军事文学题材文学的研究,对外国文学相关经典作品的重读和研究进行了思考,以对现有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些许思路。本文分别谈了外国军事题材文学研究与全民国防教育、外国军事题材文学研究与高校国防教育、基于高校国防教育目的的外国军事题材文学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三个具体的小问题。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读和研究的创新能够在当今高校国防教育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
关键词:外国文学 经典 重读 研究 国防教育
1 外国军事题材文学研究与全民国防教育
国防是指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国防教育是指国家按照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多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国防教育是教育和军事交叉交融的领域,其本身既有军事领域实践活动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教育活动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者采取具体的措施使受教育者在乐意接受的状态下接受严肃甚至冷酷的国防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国防教育涉及对教育者思想政治、心理品质、作风纪律、身体素质的培养,是对人较为全面素质的培养。外国文学经典中有不少是与军事和战争有关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在宣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呼吁正义战争方面也有很多可以启迪读者的思想主题,发掘这些传统经典作品,引导读者了解这些作品,是当前增进广大群众国防意识的有益路径。国防意识是指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国防意识看似是一种精神力量,但因为其倡导的民族凝聚力意识,所以这种精神力量在战时往往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部队战斗力以及国家国防潜力的激发。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基本稳定,但也有不少热点地区,西方发达国家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调整了对外战略特别是军事战略,这在客观上对中国还是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是国内的分裂主义势力依然是对国家安全的最主要威胁,这些都使得提高广大人民的国防意识成为客观需要。国防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公民,这就使得其军事教育客观上可以和部队院校的军事教育有所区别,应该说全民国防教育和专业的军事教育相比,其侧重点并非专业的军事人员的素养培养和军事技能的养成,更多的是侧重国防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军事常识的培养。全民国防教育的意义也在于凝聚战时的民心和士气,为军事斗争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战争潜力,也可以将此理解为参与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人民战争的战略和策略。全民国防教育的这些特点,使挖掘外国军事题材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价值。
2 外国军事题材文学研究与高校国防教育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推进,信息化战争的战争形态已经以越来越清新的面目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知识军事已经成为军事学术界认可的名词,而我们的大学恰恰是人才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场所。无论是从外军后备兵员补充、预备役军官培养机制,还是中国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来看,加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作。要实现国防建设提出的精干的现役武装力量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国家武装力量体制,还需要大学的国防教育紧跟要求,做更多的工作才行。基于大学生青年时期心理和审美心理等因素的考虑,文学艺术、体育活动可以较好地与国防教育进行融合,也就是借助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和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让青年增强国防观念,培养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品质和精神。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阅读者思想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当年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时,就有不少军队和非军队的作家创作了不少为侵略战争摇旗呐喊的作品,这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日军的侵华行径,文学和文化上的粉饰也为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披上了一件貌似文明的“外衣”。而在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仍然有一些有价值的作品,可以鼓励爱好和平的人民凝聚力量,抵抗侵略。例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虽然其欧洲古代社会的战争观并不适合现在,但其对英雄的颂扬,对士兵英勇善战精神的肯定却是值得称道的。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则有着岛屿野外生存的某些情节,这对当前国防斗争也有某些启示作用。而《西线无战事》则是对战争的否定,对普通生命的关注,作品激起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宝贵生命的珍惜。《第二十二条军规》则跳出战争来谈战争,更多的是对战争所代表的变异的社会结构对人性的背离,是对战争行为的冷静而客观的分析和透视。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离不开反对战争的正义力量的壮大,大多数人对和平的期盼之情依然是遏制战争的最有力武器之一。而当战争真正爆发了,那又怎么办?文学作品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高度肯定了俄国的贵族青年在反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中爆发出来的爱国之情,作者以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其次则是一些比较写实,也比较专业的纪实类的文学作品,包括回忆录等作品。这些作品在军事文学中占的比重是不小的,很多是作家亲身经历的,他们对文字进行了处理,使得作品具有了艺术审美的效果;有的作者没有直接参与某一事件,而是通过间接的历史素材进行了艺术加工,这类作品依然有着较高的写实性。这类纪实性作品对于人们认识战争的真面目是有一定帮助的。像苏联作家瓦西里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据说就是根据其自身的经历创作的,作品中的各个战士都是他曾经碰到过的,但在小说中为了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他特意将这些男兵改为了女兵。事实上,即使是男兵在作战时也不是都是无所畏惧的。人们都希望战争离女人远一些,但战争从来也没有忘记客观上更多处于弱势的女性,战争中的女性付出的代价更加高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若干女兵在抗击纳粹德军空降分队的过程中,以劣势兵力对抗人数占优的敌军,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青年近卫军》中的卫国捐躯者则是另一群弱势者——未成年的共青团员,他们都以坚定的信念抵抗住了德军的各种折磨和考验。认识战争,还有很多作品可以作为参考。纪实性的军事文学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和历史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很多作品也可以作为研究战史的文献。二战时的不少军事檄文的作者就是斯大林、罗斯福、戴高乐这些反法西斯联盟的领袖,这对人们认识二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当时人们的具体反应和所思所想,就是很好的素材。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是诺贝尔文学奖中为数不多的政治家,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洋洋洒洒,堪称鸿篇巨制。作者表述脉络清晰,每一部分都自成结构,同时相互之间又形成有序的一個整体,从英国人的视角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过程进行了描述,其记叙风格客观、语言准确,感情自然但不失冷静,给人在了解历史脉络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语言阅读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而丘吉尔二战时的檄文也值得一读,作为演说家的他在语言的运用上堪称经典。外国军事题材文学中,随笔和散文也具有浓烈的写实风格,这其中既有纳粹党卫军对集中营屠杀的回忆,也有美国大兵记叙战后美日军人重逢无语而又尴尬的场景。这些对于增进人们认识那场血腥的战争提供了一些不一样的视角。又如丹麦的斯文·哈赛尔尽管是丹麦人,但却在战时加入过纳粹德国的军队,并且参加了不少的战斗。战后他创作的不少二战小说如《行进中的军营》等,从德军的角度对德国的东线战场以及从苏联溃逃之后的作战进行了较为冷酷的分析,从德军眼中看到了战争的野蛮气息。 3 基于高校国防教育目的外国军事题材文学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
外国军事题材文学研究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发展国防事业,促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国防教育既可以为将来国防后备力量储备人才,也可以推动广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研究者要想科学准确地把握战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秉持正确的战争观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研究人员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文学研究能力,还要有比较扎实的军事科学知识,甚至一定的部队实践经历,这样才能使外国军事题材文学研究落脚到国防建设的工作中,特别是扎根到大学国防教育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和专业的军事问题研究相比,军事文学的研究应该说其教育意义更是它的优势,这和文学属性是密切相关的。军事科学涉及面宽,包含军事思想理论、战略战役战术学、思想政治工作、后勤工作、管理和训练、装备工作等。要掌握军事科学和实际军事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研究者要有恒心和毅力,不仅要懂理论,更要创造机会参与实践,才能研究好军事文学或者战争文学。
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如平行研究方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拓展中外军事文学艺术的研究范围,增进人们对中外军事艺术创作规律的把握以及背后所体现出的反映不同文明特征的战略思维、军事思维,某种程度上可以为现实军事斗争准备服务。目前对军事和文学研究比较有所成就的研究成果就是军事审美学的研究,这种研究从文学理论以及美学的角度对军事实践中的物质以及精神对象进行审美分析,对促进人们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品质以及反对非正义战争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指向作用。
外国文学的研究要联系教学需要,以研究促进教学,使得国防教育的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为了使相关研究具有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可以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听取意见,了解想法,不断进行改进,以对国防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上好每一堂国防教育课。
与战争有关的国防和军事话题往往是沉重的,人们渴望和平,但为了更为持久的和平,人们又不得不去思考更多有关战争的话题。外国军事题材文学研究可以促进人们更好地认识战争,思考如何实现国防安全和国家安全,其教学活动则可以更好地使大学生接受国防观念,培育国防意识,增进爱国之情,为参与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打下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參考文献:
[1]方敏,樊恭嵩.大国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郭善林.国防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3]〔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M].金晓满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4]霍小勇.军种战略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5]吴荣华.苏俄战略火箭军全史[M].长安:中国长安出版社,2016.
[6]袁文先.军事信息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7]岳忠强.军队政治工作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8]郝玉庆,蔡仁照.军队建设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外国文学 经典 重读 研究 国防教育
1 外国军事题材文学研究与全民国防教育
国防是指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国防教育是指国家按照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多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国防教育是教育和军事交叉交融的领域,其本身既有军事领域实践活动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教育活动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者采取具体的措施使受教育者在乐意接受的状态下接受严肃甚至冷酷的国防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国防教育涉及对教育者思想政治、心理品质、作风纪律、身体素质的培养,是对人较为全面素质的培养。外国文学经典中有不少是与军事和战争有关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在宣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呼吁正义战争方面也有很多可以启迪读者的思想主题,发掘这些传统经典作品,引导读者了解这些作品,是当前增进广大群众国防意识的有益路径。国防意识是指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国防意识看似是一种精神力量,但因为其倡导的民族凝聚力意识,所以这种精神力量在战时往往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部队战斗力以及国家国防潜力的激发。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基本稳定,但也有不少热点地区,西方发达国家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调整了对外战略特别是军事战略,这在客观上对中国还是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是国内的分裂主义势力依然是对国家安全的最主要威胁,这些都使得提高广大人民的国防意识成为客观需要。国防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公民,这就使得其军事教育客观上可以和部队院校的军事教育有所区别,应该说全民国防教育和专业的军事教育相比,其侧重点并非专业的军事人员的素养培养和军事技能的养成,更多的是侧重国防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军事常识的培养。全民国防教育的意义也在于凝聚战时的民心和士气,为军事斗争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战争潜力,也可以将此理解为参与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人民战争的战略和策略。全民国防教育的这些特点,使挖掘外国军事题材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价值。
2 外国军事题材文学研究与高校国防教育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推进,信息化战争的战争形态已经以越来越清新的面目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知识军事已经成为军事学术界认可的名词,而我们的大学恰恰是人才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场所。无论是从外军后备兵员补充、预备役军官培养机制,还是中国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来看,加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作。要实现国防建设提出的精干的现役武装力量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国家武装力量体制,还需要大学的国防教育紧跟要求,做更多的工作才行。基于大学生青年时期心理和审美心理等因素的考虑,文学艺术、体育活动可以较好地与国防教育进行融合,也就是借助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和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让青年增强国防观念,培养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品质和精神。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阅读者思想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当年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时,就有不少军队和非军队的作家创作了不少为侵略战争摇旗呐喊的作品,这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日军的侵华行径,文学和文化上的粉饰也为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披上了一件貌似文明的“外衣”。而在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仍然有一些有价值的作品,可以鼓励爱好和平的人民凝聚力量,抵抗侵略。例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虽然其欧洲古代社会的战争观并不适合现在,但其对英雄的颂扬,对士兵英勇善战精神的肯定却是值得称道的。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则有着岛屿野外生存的某些情节,这对当前国防斗争也有某些启示作用。而《西线无战事》则是对战争的否定,对普通生命的关注,作品激起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宝贵生命的珍惜。《第二十二条军规》则跳出战争来谈战争,更多的是对战争所代表的变异的社会结构对人性的背离,是对战争行为的冷静而客观的分析和透视。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离不开反对战争的正义力量的壮大,大多数人对和平的期盼之情依然是遏制战争的最有力武器之一。而当战争真正爆发了,那又怎么办?文学作品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高度肯定了俄国的贵族青年在反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中爆发出来的爱国之情,作者以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其次则是一些比较写实,也比较专业的纪实类的文学作品,包括回忆录等作品。这些作品在军事文学中占的比重是不小的,很多是作家亲身经历的,他们对文字进行了处理,使得作品具有了艺术审美的效果;有的作者没有直接参与某一事件,而是通过间接的历史素材进行了艺术加工,这类作品依然有着较高的写实性。这类纪实性作品对于人们认识战争的真面目是有一定帮助的。像苏联作家瓦西里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据说就是根据其自身的经历创作的,作品中的各个战士都是他曾经碰到过的,但在小说中为了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他特意将这些男兵改为了女兵。事实上,即使是男兵在作战时也不是都是无所畏惧的。人们都希望战争离女人远一些,但战争从来也没有忘记客观上更多处于弱势的女性,战争中的女性付出的代价更加高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若干女兵在抗击纳粹德军空降分队的过程中,以劣势兵力对抗人数占优的敌军,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青年近卫军》中的卫国捐躯者则是另一群弱势者——未成年的共青团员,他们都以坚定的信念抵抗住了德军的各种折磨和考验。认识战争,还有很多作品可以作为参考。纪实性的军事文学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和历史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很多作品也可以作为研究战史的文献。二战时的不少军事檄文的作者就是斯大林、罗斯福、戴高乐这些反法西斯联盟的领袖,这对人们认识二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当时人们的具体反应和所思所想,就是很好的素材。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是诺贝尔文学奖中为数不多的政治家,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洋洋洒洒,堪称鸿篇巨制。作者表述脉络清晰,每一部分都自成结构,同时相互之间又形成有序的一個整体,从英国人的视角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过程进行了描述,其记叙风格客观、语言准确,感情自然但不失冷静,给人在了解历史脉络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语言阅读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而丘吉尔二战时的檄文也值得一读,作为演说家的他在语言的运用上堪称经典。外国军事题材文学中,随笔和散文也具有浓烈的写实风格,这其中既有纳粹党卫军对集中营屠杀的回忆,也有美国大兵记叙战后美日军人重逢无语而又尴尬的场景。这些对于增进人们认识那场血腥的战争提供了一些不一样的视角。又如丹麦的斯文·哈赛尔尽管是丹麦人,但却在战时加入过纳粹德国的军队,并且参加了不少的战斗。战后他创作的不少二战小说如《行进中的军营》等,从德军的角度对德国的东线战场以及从苏联溃逃之后的作战进行了较为冷酷的分析,从德军眼中看到了战争的野蛮气息。 3 基于高校国防教育目的外国军事题材文学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
外国军事题材文学研究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发展国防事业,促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国防教育既可以为将来国防后备力量储备人才,也可以推动广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研究者要想科学准确地把握战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秉持正确的战争观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研究人员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文学研究能力,还要有比较扎实的军事科学知识,甚至一定的部队实践经历,这样才能使外国军事题材文学研究落脚到国防建设的工作中,特别是扎根到大学国防教育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和专业的军事问题研究相比,军事文学的研究应该说其教育意义更是它的优势,这和文学属性是密切相关的。军事科学涉及面宽,包含军事思想理论、战略战役战术学、思想政治工作、后勤工作、管理和训练、装备工作等。要掌握军事科学和实际军事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研究者要有恒心和毅力,不仅要懂理论,更要创造机会参与实践,才能研究好军事文学或者战争文学。
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如平行研究方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拓展中外军事文学艺术的研究范围,增进人们对中外军事艺术创作规律的把握以及背后所体现出的反映不同文明特征的战略思维、军事思维,某种程度上可以为现实军事斗争准备服务。目前对军事和文学研究比较有所成就的研究成果就是军事审美学的研究,这种研究从文学理论以及美学的角度对军事实践中的物质以及精神对象进行审美分析,对促进人们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品质以及反对非正义战争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指向作用。
外国文学的研究要联系教学需要,以研究促进教学,使得国防教育的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为了使相关研究具有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可以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听取意见,了解想法,不断进行改进,以对国防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上好每一堂国防教育课。
与战争有关的国防和军事话题往往是沉重的,人们渴望和平,但为了更为持久的和平,人们又不得不去思考更多有关战争的话题。外国军事题材文学研究可以促进人们更好地认识战争,思考如何实现国防安全和国家安全,其教学活动则可以更好地使大学生接受国防观念,培育国防意识,增进爱国之情,为参与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打下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參考文献:
[1]方敏,樊恭嵩.大国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郭善林.国防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3]〔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M].金晓满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4]霍小勇.军种战略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5]吴荣华.苏俄战略火箭军全史[M].长安:中国长安出版社,2016.
[6]袁文先.军事信息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7]岳忠强.军队政治工作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8]郝玉庆,蔡仁照.军队建设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