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曾经屡获全国各种书法大赛的大奖;他曾经书写出版了几十种字帖,广受青少年喜爱;他是中国当代硬笔书法活动的早期倡导者、组织者之一;他是一位学者,一位很好的书法教授,听过他讲课的学生,无不被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
光阴荏苒,当书写这一行为越来越趋向于纯艺术的时候,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任平,听听这位书法界的一代学人如何用心书写艺术,着墨人生。
“很多相识的或不相识的朋友,注意到这些年我在硬笔界较少露脸,文章少了,作品发表也少了。的确,我有点淡出硬笔界,但并没有完全脱离。这里有我许多朋友。”一向低调的任平,说这些话时还是那么自然、真诚。
任平自第四届全国书法大赛以来,一直是终评评委;近年又担任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评委。他在浙江省组建了高校书法协会、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东方书法研究中心;最近又建立了“西溪书院”,既传播书画艺术,又传播国学。细细算来,近十年他应邀在各地演讲,参加作品展览、评选、理论研讨不下二十次,为出版社又写了十多种字帖,为杂志写了理论文章数十篇。他和书法界的不少大型活动都有联系,和书法界的老少哥们一直相处得很好。
平易近人的“学者书家”
行内人士对任平的基本描述是:平易近人、谦和热情,是一位学者型书家。做学问是他的立身之本,在高校、研究机构做教学科研是他的本职工作。他信奉古人“功夫在字外”、“学书先学做人”的诤言,努力完善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人格、修养。
由于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在书法界出现一些争名夺利、争权夺位的不良现象时,他始终以谦让、低调的态度淡然处之,同时尽力做维护团结的工作。“大家都是因为爱好艺术而相逢、相识,能在一起写写字,讨论讨论书法也是缘分。”他认为,有的人多年来为书法事业奔波,做出了奉献,很不容易,只要是真正为大家服务、真正在搞艺术的,就应该受到尊重。“我参与书法活动最大的收获好像还不是写好字,而是结交了许多朋友,有的还成了很知心的朋友。”当然,知心朋友必定是互相以诚相待的,谁要是自以为了不起,盛气凌人,那人家也只好敬而远之。有不少书法爱好者看任平高高大大,又不苟言笑,以为不好接近,但几次交流就感到他特别好相处,他从来没在意自己多次获奖、被人称为“学者书家”这样的身份。
教学科研的攻坚能手
作为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授、博士生导
师,任平担负着一些重要的科研任务,承担着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等教学工作。多年前他还主持筹建了杭州大学艺术学系。任平一直认为,传统书法的创作经验和文化底蕴极为丰富,值得潜心研究。所以他在教学科研中,将书法史论和中国艺术文献学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
1989至1992年间,他随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和章太炎的弟子姜亮夫教授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姜先生学富五车,又是何绍基的后人,沙孟海、启功先生的好友,写得一手带《爨宝子》味道的好字。所以,在“夫子循循善诱”下,任平学得了做学问的硬功夫,也受到了难得的书法熏陶与启发。
任平注意到一般人对王羲之书法的艺术层面研究较多,对其书作的文献考证成果较少,而书作的内容又恰恰和研究王羲之的生活、个性、艺术思想有关,所以他下工夫做了研究,写成《官奴辩》、《王羲之书札研究》等学术论文,解决了书法史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读博期间,他选定“秦汉时期的隶变”作为攻关项目,查阅了大量简牍帛书资料,从文字学、文献学、书法学方面对隶书做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写成《说隶》一书。这部著作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年鉴推举为学术“前沿成果”,并获“董建华人文著作奖”。学界认为此书是“国内最早全面研究隶书的学术著作”。
此后,任平又主编了《行书教程》、《大学书法》等使用面较广的教材,《中国书法全集(40卷)》(第一主编)、《笔歌墨舞——中国书法艺术源流》、《中国书法》等书也相继问世。2009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年,他和朋友一起主编了6卷本煌煌巨作《共和国书法大系》。由于对文字起源问题和美术考古的爱好,他还研究了良渚文化,写成《良渚文化刻符研究》等。
任平门下的硕士、博士生有30余人。他的大弟子方爱龙在书法史研究上成绩不菲,得过全国书学研讨会论文金奖,现在也是书法教授了;另一弟子陈雅飞研究李瑞卿,被香港中文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生,获全额奖学金,写了第一部《香港书法史》,现在浙江大学艺术博物馆任职。博士生姚宇亮,研究日本书法家西川宁卓有成就;博士生程仲林,对山东金石学传统很有研究;博士后李海亭则总结了近年来书法创作的成绩,还有许多学生在任老师指导下,都获得专业上的显著成就。任平在大学讲授的“中国艺术文献学”、“古代书论、画论研究”都是招牌课。近年他多次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做的学术讲座“书法文化综论”、“书法文献和书法论文的写作”,让研究班的不少学员“茅塞顿开”。去年他应邀在台湾艺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为那里的研究生、博士生讲学半年,加强了两岸文化学术交流。
“心手相谐”的书法大家
由于相当一部分时间放在教学科研上,任平的创作并不多,但还是在“心手相谐”时写上几幅。1993年他应邀去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讲学,准备了一批书画作品,在巴黎搞了个展;2002年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大学和画廊举办了几次书画展,边讲解边示范,有些澳洲画家第一次看到中国书法的创作过程,惊呼“中国的线条,了不起”!
2003年在德国柏林的“亚洲文化周”上,他的书作在德国新闻部的大楼展出,之后又在大学讲演。前些时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成立,他的书作也进入了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我是传统型的,小时候每天坐在小板凳上练《九成宫》,后来受陆维钊等先生指点,旁涉各家,也学了点隶、篆。大概因为也画过画,搞过设计,所以对形式还算敏感,在去国外展览之前搞过一些形式感较强的东西,但不是什么主义,也不是现代派。”这是实在话,看他那几幅有“画意”的书作,其笔法功力跟传统书作还是一致的。对他来说,印象更深的是2011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个展,丰富的题材和风格,让当地人兴奋不已;2012年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孔子学院的演讲,使得美国的年轻人领略了中国书法的美妙和神秘。
言行简淡的睿智之士
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呢?任平认为还是应该“简”、“淡”。
简,是不要把花样搞得太多了,要集中时间精力做几件原先计划好的、应该做的事:比如该搞的课题要搞出来,该写的书要写出来。一个人的生命、精力是有限的,能做好一件事已不简单,做两件就算超额了。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都还是要搞的,但越到后来越感到“艺事不易”,要提高水平还得不断努力。“其实后来很多年轻朋友都比我写得好,学问也做得不错”,这话同样是诚恳的。
淡,是面对欲海横流的书坛,面对名利,还是要看得淡一些。他认为提高点生活质量、改善些创作环境,这都是应该的,但名、利要“得之有道”,争之、夺之,都是令人不齿的。他希望从学术、艺术的钻研中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当然也有惠于社会;他喜欢闲暇时约几位好友,在水滨,在幽谷,品茶中淡淡的绿,看远处淡淡的烟,说一些无忌的话。
这就是一代学人书家——任平的艺术人生轨迹,如涓涓流泉,又如他的字,纵横挥洒,清朗遒劲。
光阴荏苒,当书写这一行为越来越趋向于纯艺术的时候,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任平,听听这位书法界的一代学人如何用心书写艺术,着墨人生。
“很多相识的或不相识的朋友,注意到这些年我在硬笔界较少露脸,文章少了,作品发表也少了。的确,我有点淡出硬笔界,但并没有完全脱离。这里有我许多朋友。”一向低调的任平,说这些话时还是那么自然、真诚。
任平自第四届全国书法大赛以来,一直是终评评委;近年又担任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评委。他在浙江省组建了高校书法协会、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东方书法研究中心;最近又建立了“西溪书院”,既传播书画艺术,又传播国学。细细算来,近十年他应邀在各地演讲,参加作品展览、评选、理论研讨不下二十次,为出版社又写了十多种字帖,为杂志写了理论文章数十篇。他和书法界的不少大型活动都有联系,和书法界的老少哥们一直相处得很好。
平易近人的“学者书家”
行内人士对任平的基本描述是:平易近人、谦和热情,是一位学者型书家。做学问是他的立身之本,在高校、研究机构做教学科研是他的本职工作。他信奉古人“功夫在字外”、“学书先学做人”的诤言,努力完善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人格、修养。
由于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在书法界出现一些争名夺利、争权夺位的不良现象时,他始终以谦让、低调的态度淡然处之,同时尽力做维护团结的工作。“大家都是因为爱好艺术而相逢、相识,能在一起写写字,讨论讨论书法也是缘分。”他认为,有的人多年来为书法事业奔波,做出了奉献,很不容易,只要是真正为大家服务、真正在搞艺术的,就应该受到尊重。“我参与书法活动最大的收获好像还不是写好字,而是结交了许多朋友,有的还成了很知心的朋友。”当然,知心朋友必定是互相以诚相待的,谁要是自以为了不起,盛气凌人,那人家也只好敬而远之。有不少书法爱好者看任平高高大大,又不苟言笑,以为不好接近,但几次交流就感到他特别好相处,他从来没在意自己多次获奖、被人称为“学者书家”这样的身份。
教学科研的攻坚能手
作为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授、博士生导
师,任平担负着一些重要的科研任务,承担着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等教学工作。多年前他还主持筹建了杭州大学艺术学系。任平一直认为,传统书法的创作经验和文化底蕴极为丰富,值得潜心研究。所以他在教学科研中,将书法史论和中国艺术文献学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
1989至1992年间,他随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和章太炎的弟子姜亮夫教授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姜先生学富五车,又是何绍基的后人,沙孟海、启功先生的好友,写得一手带《爨宝子》味道的好字。所以,在“夫子循循善诱”下,任平学得了做学问的硬功夫,也受到了难得的书法熏陶与启发。
任平注意到一般人对王羲之书法的艺术层面研究较多,对其书作的文献考证成果较少,而书作的内容又恰恰和研究王羲之的生活、个性、艺术思想有关,所以他下工夫做了研究,写成《官奴辩》、《王羲之书札研究》等学术论文,解决了书法史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读博期间,他选定“秦汉时期的隶变”作为攻关项目,查阅了大量简牍帛书资料,从文字学、文献学、书法学方面对隶书做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写成《说隶》一书。这部著作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年鉴推举为学术“前沿成果”,并获“董建华人文著作奖”。学界认为此书是“国内最早全面研究隶书的学术著作”。
此后,任平又主编了《行书教程》、《大学书法》等使用面较广的教材,《中国书法全集(40卷)》(第一主编)、《笔歌墨舞——中国书法艺术源流》、《中国书法》等书也相继问世。2009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年,他和朋友一起主编了6卷本煌煌巨作《共和国书法大系》。由于对文字起源问题和美术考古的爱好,他还研究了良渚文化,写成《良渚文化刻符研究》等。
任平门下的硕士、博士生有30余人。他的大弟子方爱龙在书法史研究上成绩不菲,得过全国书学研讨会论文金奖,现在也是书法教授了;另一弟子陈雅飞研究李瑞卿,被香港中文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生,获全额奖学金,写了第一部《香港书法史》,现在浙江大学艺术博物馆任职。博士生姚宇亮,研究日本书法家西川宁卓有成就;博士生程仲林,对山东金石学传统很有研究;博士后李海亭则总结了近年来书法创作的成绩,还有许多学生在任老师指导下,都获得专业上的显著成就。任平在大学讲授的“中国艺术文献学”、“古代书论、画论研究”都是招牌课。近年他多次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做的学术讲座“书法文化综论”、“书法文献和书法论文的写作”,让研究班的不少学员“茅塞顿开”。去年他应邀在台湾艺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为那里的研究生、博士生讲学半年,加强了两岸文化学术交流。
“心手相谐”的书法大家
由于相当一部分时间放在教学科研上,任平的创作并不多,但还是在“心手相谐”时写上几幅。1993年他应邀去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讲学,准备了一批书画作品,在巴黎搞了个展;2002年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大学和画廊举办了几次书画展,边讲解边示范,有些澳洲画家第一次看到中国书法的创作过程,惊呼“中国的线条,了不起”!
2003年在德国柏林的“亚洲文化周”上,他的书作在德国新闻部的大楼展出,之后又在大学讲演。前些时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成立,他的书作也进入了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我是传统型的,小时候每天坐在小板凳上练《九成宫》,后来受陆维钊等先生指点,旁涉各家,也学了点隶、篆。大概因为也画过画,搞过设计,所以对形式还算敏感,在去国外展览之前搞过一些形式感较强的东西,但不是什么主义,也不是现代派。”这是实在话,看他那几幅有“画意”的书作,其笔法功力跟传统书作还是一致的。对他来说,印象更深的是2011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个展,丰富的题材和风格,让当地人兴奋不已;2012年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孔子学院的演讲,使得美国的年轻人领略了中国书法的美妙和神秘。
言行简淡的睿智之士
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呢?任平认为还是应该“简”、“淡”。
简,是不要把花样搞得太多了,要集中时间精力做几件原先计划好的、应该做的事:比如该搞的课题要搞出来,该写的书要写出来。一个人的生命、精力是有限的,能做好一件事已不简单,做两件就算超额了。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都还是要搞的,但越到后来越感到“艺事不易”,要提高水平还得不断努力。“其实后来很多年轻朋友都比我写得好,学问也做得不错”,这话同样是诚恳的。
淡,是面对欲海横流的书坛,面对名利,还是要看得淡一些。他认为提高点生活质量、改善些创作环境,这都是应该的,但名、利要“得之有道”,争之、夺之,都是令人不齿的。他希望从学术、艺术的钻研中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当然也有惠于社会;他喜欢闲暇时约几位好友,在水滨,在幽谷,品茶中淡淡的绿,看远处淡淡的烟,说一些无忌的话。
这就是一代学人书家——任平的艺术人生轨迹,如涓涓流泉,又如他的字,纵横挥洒,清朗遒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