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确立了深圳“核心引擎”的地位。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这标志着深圳继兴办经济特区后,迎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光荣使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征程。
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这将赋予深圳怎样的历史使命、深圳该如何消化一系列的政策红利、在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方面深圳将发挥哪些作用、深圳下一步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
中国报道:深圳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4个核心城市之一,又是建设先行示范区的主体,地位特殊,责任重大。您怎么看“双区”建设赋予深圳的意义、内涵以及历史使命?
王福强:深圳在“双区”叠加的时代背景下,地位非常凸显。
在大湾区的框架下,深圳是三个增长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港深一体化是未来的趋势,因为它的国际影响力、科创能力、经济竞争力、城市美誉度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深圳是大湾区的核心引擎。
先行示范区是为深圳量身打造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深圳能不能成功,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成功,现在已经验证了这个道路是可行的。深圳作为中国共产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建设的最成功的国际性城市,验证了我党不仅有能力建设社会主义中国,也有能力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不管是大湾区还是先行示范区,深圳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这条路径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从“来了就是深圳人”到现在向新加坡学习做廉租房等,深圳很好地践行了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教科书。深圳不仅自身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而且辐射带动了周边后发区域西南、华南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实现后,在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在于制度,人民是否认可、拥护,人民是否有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人们的权利是不是得到了充分张扬,文化是不是包容多元……这是具有吸引力的具体指标。深圳要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证明我党不仅能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能够推动经济发展,能够构建引领型、包容性的制度体系。
深圳的作用是率先进行制度的探索和示范,做制度开放的试验田。
中国报道:近两年,深圳获得诸多“政策红包”,您怎么看待这些政策红利?深圳该如何进行消化?
王福强:深圳目前获得的政策涉及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城市治理等诸多方面,对深圳最关注的物理空间和改革空间两大问题而言,这些政策起到了有效的支撑。
就物理空间来说,目前深圳的开发强度超过50%,是全国地均GDP最高的一线城市,也是面积最小的一线城市,更是加速度最快的城市,它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物理空间不足。这一问题有两个方案来解决。一是從内部挖潜。10月11日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在土地方面的具体规定,事实上赋予了深圳对除基本农田以外的农村建设用地改变用途的权利,也相当于从内部挖潜的角度把这个权利给了深圳。二是从节约使用土地的角度来挖潜。深圳的国家高新区范围将覆盖深圳全市,但并不意味着深圳目前所有的企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这样的定位是希望能倒逼深圳产业转型升级,倒逼土地的集约节约使用。
无论如何,深圳要实现它的定位,空间上都需要进行扩充。就空间政策消化来说,深圳首先要做好自己内部的工作,通过倒逼、转型,在现有土地里发展。在倒逼转型基本完成后,下一步的趋势是扩区。
对深圳而言,改革空间的机遇应该是“三位一体”。一方面是综合授权,在先行示范区已经给了综合授权;二是容错机制,建立必要的容错机制,鼓励干部敢干事、敢创业;三是对现有监督体系进行优化。只有这三个方面相应配合,改革的空间才能充分落地。
政策如何消化?第一,要做好政策的梳理,到底需要哪些政策?第二,必经的流程报中央审批。第三,做好各种落实工作,政策的细化落实需要环境、机制、项目做支撑。第四,政策的落地一定要有保障机制。但如何设置必要的保障机制激发干部群众干事的热情,保护民营企业的权利,给他们充分的法律保障,使改革和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是下一步政策消化的必备要件。
中国报道:深圳如何在发展中更好地与整个湾区的发展结合起来?
王福强:深圳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是“双区”发展的领头羊。深圳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有形的如,至2035年,深圳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核心区基本实现枢纽间半小时直达,这是通过轨道交通把深圳和其他城市便捷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深圳经济的外溢——通过深圳的辐射力、吸引力、资源和人才的集聚等,对其他城市起到直接带动作用。
大湾区要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深圳能把自身的影响力、辐射力辐射到西南、华南。从产业链角度来说,通过深圳的带动,可以有效地拉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另外,深圳的发展离不开香港的支撑。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做好深港合作这篇大文章,在当前这个时代背景下具有特别的意义。香港的发展也离不开内地,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因此,深港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要连接内地,深圳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环。在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中,港深处于双循环的关键节点,既向内开放,也向外开放,双向开放。在港深合作链接香港方面,深圳毫无疑问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并且已经有了很多的抓手和平台。 澳门是“一国两制”的模范生,现在提出要产业多元,但光凭现有的空间、自身的实力和人才储备等都不足以支撑,它必须依托内地、面向国外才能实现。现在深圳是“火车头”,而澳门有融入大湾区的强烈意愿,因此两者需要加强合作。此外,澳门产业多元,不能仅仅就澳门和大湾区而言,应该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相结合,面向国际产业多元。而在医药、科技、教育等领域,深圳都可以和澳门携手,支撑澳门“走出去”以及其在大湾区的发展。与此同时,深澳还可以在海洋经济方面进行合作。
中国报道:“双区”利好叠加,给深圳打开了发展的天花板。在您看来,下一步深圳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王福强:“双区”利好叠加,给深圳打开了发展的天花板。深圳下一步除了积极消化政策,积极对接各部委,谋划更大发展平台,形成更大合作机制,争取落实重大项目之外,应努力做好“五个特区”。
一是汇聚天下英才的人才特区。在创新成为发展主动力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最宝贵的就是人才。人才特区怎么建?这涉及到人才的标准、引进、使用、保障等。能否便利地出入境、能否担任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党政机关是否可以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深圳都可以做出探索。
二是引领科技前沿的创新特区。创新涉及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格局创新以及体制创新4个方面。在科技创新方面,深圳要作出谋划和预设。如果说科技创新是解决0到1的问题,1到10、10到N则需要产业创新来解决。产业创新方面,我们缺乏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成果转化平台,深圳下一步可以把这方面作为创新的重点。格局创新方面,深圳主要面临的是内部区域和外部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新老城区协同,和深莞惠、珠江西岸及香港、广东协同发展等问题都是格局创新要解决的问题。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所有的体制机制创新都是支撑前三者的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深圳应该做一些制度的突破,如果是在无人区,则要拟定政策,制定规则。
三是彰显城市品位的时尚特区。作为一个国际知名城市,时尚范、国际化才能成为具有吸引力、向心力的重要特质。深圳有时尚元素,但深圳是建成时间很短的城市,过去更多地追求速度和外延式发展以及体量的扩充,一定程度上落下了它内涵式发展,下一步要补足这个短板。
四是体现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区。一个城市的发展,经济要高度繁荣,城市要治理有效,文化要蓬勃向上,在這方面深圳还有所欠缺,要抓紧补足这一短板,努力打造成兼容并蓄、具有国际化特点的文化。
五是体现制度自信的制度社区。深圳要把内地的制度优势和港澳的制度优势结合起来,去探讨一种具有包容性、引领性的制度体系。
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这将赋予深圳怎样的历史使命、深圳该如何消化一系列的政策红利、在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方面深圳将发挥哪些作用、深圳下一步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
深圳的意义
中国报道:深圳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4个核心城市之一,又是建设先行示范区的主体,地位特殊,责任重大。您怎么看“双区”建设赋予深圳的意义、内涵以及历史使命?
王福强:深圳在“双区”叠加的时代背景下,地位非常凸显。
在大湾区的框架下,深圳是三个增长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港深一体化是未来的趋势,因为它的国际影响力、科创能力、经济竞争力、城市美誉度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深圳是大湾区的核心引擎。
先行示范区是为深圳量身打造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深圳能不能成功,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成功,现在已经验证了这个道路是可行的。深圳作为中国共产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建设的最成功的国际性城市,验证了我党不仅有能力建设社会主义中国,也有能力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不管是大湾区还是先行示范区,深圳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这条路径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从“来了就是深圳人”到现在向新加坡学习做廉租房等,深圳很好地践行了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教科书。深圳不仅自身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而且辐射带动了周边后发区域西南、华南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实现后,在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在于制度,人民是否认可、拥护,人民是否有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人们的权利是不是得到了充分张扬,文化是不是包容多元……这是具有吸引力的具体指标。深圳要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证明我党不仅能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能够推动经济发展,能够构建引领型、包容性的制度体系。
深圳的作用是率先进行制度的探索和示范,做制度开放的试验田。
运用好政策红利和地理优势
中国报道:近两年,深圳获得诸多“政策红包”,您怎么看待这些政策红利?深圳该如何进行消化?
王福强:深圳目前获得的政策涉及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城市治理等诸多方面,对深圳最关注的物理空间和改革空间两大问题而言,这些政策起到了有效的支撑。
就物理空间来说,目前深圳的开发强度超过50%,是全国地均GDP最高的一线城市,也是面积最小的一线城市,更是加速度最快的城市,它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物理空间不足。这一问题有两个方案来解决。一是從内部挖潜。10月11日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在土地方面的具体规定,事实上赋予了深圳对除基本农田以外的农村建设用地改变用途的权利,也相当于从内部挖潜的角度把这个权利给了深圳。二是从节约使用土地的角度来挖潜。深圳的国家高新区范围将覆盖深圳全市,但并不意味着深圳目前所有的企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这样的定位是希望能倒逼深圳产业转型升级,倒逼土地的集约节约使用。
无论如何,深圳要实现它的定位,空间上都需要进行扩充。就空间政策消化来说,深圳首先要做好自己内部的工作,通过倒逼、转型,在现有土地里发展。在倒逼转型基本完成后,下一步的趋势是扩区。
对深圳而言,改革空间的机遇应该是“三位一体”。一方面是综合授权,在先行示范区已经给了综合授权;二是容错机制,建立必要的容错机制,鼓励干部敢干事、敢创业;三是对现有监督体系进行优化。只有这三个方面相应配合,改革的空间才能充分落地。
政策如何消化?第一,要做好政策的梳理,到底需要哪些政策?第二,必经的流程报中央审批。第三,做好各种落实工作,政策的细化落实需要环境、机制、项目做支撑。第四,政策的落地一定要有保障机制。但如何设置必要的保障机制激发干部群众干事的热情,保护民营企业的权利,给他们充分的法律保障,使改革和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是下一步政策消化的必备要件。
中国报道:深圳如何在发展中更好地与整个湾区的发展结合起来?
王福强:深圳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是“双区”发展的领头羊。深圳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有形的如,至2035年,深圳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核心区基本实现枢纽间半小时直达,这是通过轨道交通把深圳和其他城市便捷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深圳经济的外溢——通过深圳的辐射力、吸引力、资源和人才的集聚等,对其他城市起到直接带动作用。
大湾区要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深圳能把自身的影响力、辐射力辐射到西南、华南。从产业链角度来说,通过深圳的带动,可以有效地拉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另外,深圳的发展离不开香港的支撑。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做好深港合作这篇大文章,在当前这个时代背景下具有特别的意义。香港的发展也离不开内地,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因此,深港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要连接内地,深圳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环。在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中,港深处于双循环的关键节点,既向内开放,也向外开放,双向开放。在港深合作链接香港方面,深圳毫无疑问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并且已经有了很多的抓手和平台。 澳门是“一国两制”的模范生,现在提出要产业多元,但光凭现有的空间、自身的实力和人才储备等都不足以支撑,它必须依托内地、面向国外才能实现。现在深圳是“火车头”,而澳门有融入大湾区的强烈意愿,因此两者需要加强合作。此外,澳门产业多元,不能仅仅就澳门和大湾区而言,应该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相结合,面向国际产业多元。而在医药、科技、教育等领域,深圳都可以和澳门携手,支撑澳门“走出去”以及其在大湾区的发展。与此同时,深澳还可以在海洋经济方面进行合作。
努力做好“五个特区”
中国报道:“双区”利好叠加,给深圳打开了发展的天花板。在您看来,下一步深圳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王福强:“双区”利好叠加,给深圳打开了发展的天花板。深圳下一步除了积极消化政策,积极对接各部委,谋划更大发展平台,形成更大合作机制,争取落实重大项目之外,应努力做好“五个特区”。
一是汇聚天下英才的人才特区。在创新成为发展主动力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最宝贵的就是人才。人才特区怎么建?这涉及到人才的标准、引进、使用、保障等。能否便利地出入境、能否担任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党政机关是否可以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深圳都可以做出探索。
二是引领科技前沿的创新特区。创新涉及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格局创新以及体制创新4个方面。在科技创新方面,深圳要作出谋划和预设。如果说科技创新是解决0到1的问题,1到10、10到N则需要产业创新来解决。产业创新方面,我们缺乏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成果转化平台,深圳下一步可以把这方面作为创新的重点。格局创新方面,深圳主要面临的是内部区域和外部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新老城区协同,和深莞惠、珠江西岸及香港、广东协同发展等问题都是格局创新要解决的问题。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所有的体制机制创新都是支撑前三者的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深圳应该做一些制度的突破,如果是在无人区,则要拟定政策,制定规则。
三是彰显城市品位的时尚特区。作为一个国际知名城市,时尚范、国际化才能成为具有吸引力、向心力的重要特质。深圳有时尚元素,但深圳是建成时间很短的城市,过去更多地追求速度和外延式发展以及体量的扩充,一定程度上落下了它内涵式发展,下一步要补足这个短板。
四是体现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区。一个城市的发展,经济要高度繁荣,城市要治理有效,文化要蓬勃向上,在這方面深圳还有所欠缺,要抓紧补足这一短板,努力打造成兼容并蓄、具有国际化特点的文化。
五是体现制度自信的制度社区。深圳要把内地的制度优势和港澳的制度优势结合起来,去探讨一种具有包容性、引领性的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