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阅读个性 激活阅读潜能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zk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因此《新课程标准》中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显然,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讲解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上正确的轨道,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
  语文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从幼儿园到初中,近十年的时间里,孩子们都是在母语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因此,孩子自幼就有主动学习的潜能,阅读求知的潜能,表达交流的潜能,探究、创造的潜能,自我完善的潜能。中小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来理解和感悟。 一些教师之所以认为课本、教参或教师自己心中的答案就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之所以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实质就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潜力的不信任。那种诱导学生猜测预设答案,“引君入瓮”的“启发式”提问应该及早废止,而代之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阅读潜能。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终身学习的观点成为全社会共识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势在必行。而读书习惯主要指的是阅读的习惯。著名作家梁晓声曾说过:“阅读的习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可见,中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们首先要在语文课堂上营造一种“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阅读的乐趣和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老师有责任让学生明白:一个希望自身优秀的人,是应该亲近文学的,亲近文学的方式当然就是阅读。我们可以通过树立榜样、以身作则、随机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渐地爱好读书。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做摘抄、做读书笔记、进行仿句仿段等练习来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应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着重从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培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努力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三、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满堂课讲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则满堂课记笔记。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的阅读个性就这样被扼杀了。而真正有意义的阅读,首先应该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可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成了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在教学中,要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态度,要蹲下身子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作交流,没有师道尊严,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权威。 教师中介地位的确立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前提。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放下“权威”的架子。
  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还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所以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领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甚至是“出格”的理解,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要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师生间才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才能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阅读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潜能,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激活阅读潜力。
  四、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
  我校每天都有三十分钟的早读时间。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并陈述推荐理由,所推荐的作品来自课内外均可。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多留出时间让学生去阅读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就没多少时间去阅读文本。
  偶尔听课时发现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常常把学生的阅读、讨论变成走过场,没有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学生只能揣摩老师的意图去猜测答案,哪里能够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呢? 其实,当教师抛出一个个问题后,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教师不应急着分析、解答,也不应让学生马上进入讨论中,而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还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批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提高。
  本文开头引用课标的要求,强调了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尊重”,对学生独特感受的“珍视”。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了“尊重”和“珍视”,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过程中,阅读个性得到了张扬,阅读潜能得到了充分激活。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终会有超过教师、超越文本的一天!
其他文献
一、转变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课堂“动”起来  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学,是一种美的感受,它需要产生心灵的共鸣,是一种双边的活动,它需要学生们的参与,因此,必须要让学生们“动”起来。  如何营造这种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始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服务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教师绝不能像家长一样指东划西,发号施令
期刊
像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我不是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而是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当学生学有所获,取得进步时,我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满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只有问题目标明确,
期刊
由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差异较大。而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基本是按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统一要求进行的,教学和评价长期整体划一,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遭到扼杀,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厌学。“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和作业布置,是改变语文教学只着眼于少数优秀学生或“齐步走”、“一刀切”的状况
期刊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作为传承人类文明载体的文字也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一位新时代的与语言文字有密切关系的语文老师,我们不得不对这一现象作更为深入的思考。  近几年来,一些通过新造如月光女孩、蚁族,或旧词新用、仿拟如昨夜饮酒过度,误入校园深处。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这些新词语的产生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化。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社会流行语主要有
期刊
文学创作上的想象一般来说包含两类,一类是再现想象,一类是创造想象。再现想象是根据文字、材料、符号再现别人创造的形象,比如看图作文、扩写、续写都属于这一类;创造想象是指不依赖现成的材料,而是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像阿Q、祥林嫂、窦娥等就是靠创造想象完成的。  一、想象的作用  通过想象可将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串连起来,既可开拓思路,推动构思,又可丰富
期刊
作者当“思有路”,否则文章会杂乱无章,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教者当“思有路”,否则课堂扑朔迷离,给人雾里看花之感。教者首先是读者,而读者“遵路识斯真”。  接到上文学作品阅读指导课的任务,我是百般地推托,目前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压力真不小,心理压力更大。但最终还是答应下来。  听闻领导的叮嘱,我即定下课堂框架:把握文章层次,
期刊
教育应该是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人。奔着这一目标,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从2009年起,我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高效课堂实验。经过近三年的探索,我认为要实现语文课堂高效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师角色:由“施与者”变为“开发者”  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教师应由居高临下、滔
期刊
从今年开始,我们省推行高中新课程,它摒弃传统,开拓创新,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教师尽力实践着新课标,将新的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但我们也感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忙乱、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语文课堂效率提高,迫在眉睫。  一、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材必修和选修并用,教材新,容量大,课时紧,教材如何选用,时间如何安排?  (二)学习内容繁多,学习流
期刊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百花开,花香依旧,却是新花,教学依旧,观念是否转变?时代的风时时吹过,抓住时代之风,抓住生活之风,让教学从美丽开始,让语文教学的导入充满诱惑,充满激情。让激情绽放,让诱惑持久,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导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暖余温  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  二、
期刊
语文教材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它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语文点和人文点的恰当结合,都包含着独特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学习是学生实现精神发育的途径之一。学生只要敞开心扉,用成长的经历与体验去和文本对话,去感悟文本,那么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丰富、心灵的充实、人生的顿悟,基于此,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生活的一扇窗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试着让语文课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让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