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静”的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y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共生互学(互享),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为了体现这“语文味”,常看到课堂上教师提问咄咄逼人、讲解絮絮叨叨、对话居高临下、媒体光怪陆离、游戏层出不穷……试想,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感悟能提升?思维能发展?能力能提高?其实,“语文味”的课堂追求的就是“平等、求真、务实”,就是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课堂里静静地学,静静地活动、静静地思考、静静地倾听、静静地表达……这个“静”,指环境之静,更指心灵之静。心灵之静,才能迸发智慧的火花,课堂才会美丽,浓浓的语文味才会静静地释放,在课堂洋溢!
  有效参与从倾听开始——静心聆听
  【案例】《云房子》
  “小朋友们,谁来说说你自己造的云房子呀?”老师的话音刚落,便有许多只小手高高举起。
  “我,我,我……”
  “老师,老师……”
  “我的房子像小猫。”
  “我的房子像小狗。”
  ……
  【评析】
  学生们个个小嘴直张,小手直伸,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课堂里一片“沸腾”。这样的课堂看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了,但仔细一看,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只是一味地表现自我,不屑于倾听别人的看法。还没听完发言者陈述,就莽撞地打断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对话过程,怎么能涌现出高质量的回答,怎么能获得丰富的知识,怎么能激发创新的火花呢?更别说形成思维碰撞,智慧共享的美丽课堂了。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就是静静地、耐心地、认真地听。倾听的对象不仅仅是人,更应倾听文本与环境所表达和传送的信息。只有学生学会倾听了,师生、生生的对话和参与学习才能实现。
  【重建】
  “小朋友们,谁来说说你自己造的云房子呀?”老师的话音刚落,便有许多只小手高高举起。
  “别着急,好好想一想,认真听一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我们可要造出比小鸟还要漂亮的云房子哦!”(“认真听一听,好好想一想”,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辨别、选择的思维空间,想象“漂亮”的空间。)
  “我的房子像一只懒洋洋的小猫。”
  “我的房子像一只调皮的小花狗。”
  “老师,我要补充,把他们的房子结合起来。我们的云房子真漂亮啊!它们有的像小猫那样懒懒地睡着,有的像小狗那样调皮地玩耍着,有的像长鼻子的大象在给花儿洒水。”
  ……
  多么动听的“老师,我要补充”。正是在静下心来,才能保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才能保证真正读进文本,才能激活语言,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因为我们的课堂不仅仅要倾听,我们还要思考;我们不仅仅要思考,我们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浓浓的语文味在聆听中静静地绽放!
  深入思考与浮躁远离——静中发现
  【案例】《爱如茉莉》学习第6—8小节。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6—8小节,想一想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主要写了妈妈病了,要我等爸爸吃完饺子后再告诉他实情,而爸爸却直奔医院。
  师:(动容地说)是啊,妈妈生病了,仍牵挂着出差在外的爸爸。由于对爸爸的了解,嘱咐“我”一定要等我吃完饺子后才告诉他生病的事情。而爸爸呢?
  生:“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师:从这可以看出什么?
  生:爸爸对妈妈很担心。
  师:你还能看出什么?
  生:(没有同学举手)
  师:(马上激动地说)这些正是爸爸妈妈平淡无奇的真爱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妈妈对爸爸的牵挂,读出爸爸对妈妈的担心。
  生:齐读。
  【评析】
  让学生喜爱阅读,谈阅读感受,仅仅靠形式的征服是不能持久的。《爱如茉莉》是一篇恬淡的散文,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学生能体味到父母之间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的爱,这种爱,如茉莉般清幽香远。案例中的老师尽管始终全情投入,激昂的情绪,高调的嗓门,激动的话语……学生却似乎游离在文本之外,没有老师期待的激情涌动……其实,正是老师营造的“热闹”,制约了学生需要的“静”——静静的读书,静静的思考,因此,学生的思维无法集中,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更无法与文本进行情感的共鸣。孩子们缺少的是在细细端详汉字之中亲近汉字,感受汉字的微妙。如果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微妙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发现将激励着孩子一次又一次打量文本,在打量中表面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汉语之美、音韵之美、主题之美,这样的读,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重建】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6—8小节,想一想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主要写了妈妈病了,要我等爸爸吃完饺子后再告诉他实情,而爸爸却直奔医院。
  师:在“吃饺子”这件事上,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感人?请同学们默读这几小节,一边思考一边用笔在文字旁边写写。
  生:(静心默读,圈圈划划)
  (5分钟过后)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觉得最感人的地方。
  生:我从“千叮咛万嘱咐”中读出了妈妈对爸爸的了解,了解爸爸知道妈妈生病了就不会吃饺子。
  生:我还从“千叮咛万嘱咐”中读出了妈妈对出差在外的爸爸的牵挂,虽然自己生病了,还牵挂着曾给爸爸的承诺——饺子。
  师:你们真会读,读出了“爱就是妈妈对爸爸的一份牵挂,一份了解。”
  生:老师,我从“直奔医院”读出了爸爸的担心和焦急。
  生:从“奔”我读出了爸爸很担心妈妈,担心妈妈的病情。
  生:老师,我想问个问题?为什么爸爸还没听我编的谎话就直奔医院了呢?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师:你真是个细心人?是啊,爸爸是怎么知道的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生:(略一思考,积极举手)这正体现了爸爸对妈妈的了解,按照往常妈妈肯定是站在家门口接爸爸的,这次却没有肯定出事了。
  生:我觉得可能是爸爸看到买来的饺子产生怀疑的,平常的饺子都是妈妈精心包的。
  生:我觉得可能是从我的表情中发现的,因为我也很担心妈妈的病情,细心的爸爸就怀疑了。
  生:我觉得这正反映了爸爸妈妈之间的默契和深深的爱!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你们抓住了文章的空白处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其实爱就是妈妈对爸爸的牵挂和了解,爱就是爸爸就妈妈的担心和焦急呀!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好好体会一下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五分钟的静,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而是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碰撞的过程,是理解和体验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非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想、读中品,抓词析句,是发现不了“父亲不用听我的谎话就知道妈妈生病”这个空白的,而这一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下明白:父母之间默默关心、真真切切的爱就是茉莉般的爱!是啊,只有课堂上教师静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学生的心也就静了。学生静了,倾听更专注,此时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浓浓的语文味不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倾心感悟与潜心体验并行 ——凝神静悟
  【案例】
  师:小朋友们,我们认识了丹顶鹤,那么丹顶鹤美在哪儿?
  生:(用笔画出了描写丹顶鹤颜色的词语:“洁白”、“黑”和“鲜红鲜红”等。)
  师:老师这儿就有一只丹顶鹤,请你给它涂上美丽的颜色,好吗?
  生:在音乐声中拿出画纸、彩笔涂色。学生们相互之间不时讨论、借笔,课堂很热闹。
  (5分钟后)
  师:一只只美丽的丹顶鹤在小朋友笔下产生了,我们来比比看,谁的丹顶鹤最美丽!
  生:(积极从各个角度评价画的美丽,课堂又一次热闹起来。)
  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赞美赞美丹顶鹤。
  生:(朗读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优美。)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阅读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阅读也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而案例中的“画面涂色”虽然热热闹闹,但却似乎成了美术欣赏课。热闹的“画面”割裂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掩盖了学生亲历学习的历程。那“洁白”、“黑”、“红宝石”、“鲜红鲜红”等词句,岂可一读而过?在这些描写丹顶鹤颜色的词语中,若是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潜入文本”,反复地读,反复地品,展开想象,丹顶鹤的美丽怎能感悟不到呢?
  【重建】
  师:小朋友们,刚刚我们一起朗读了第2自然段,读完后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丹顶鹤真美!
  师:你们能把丹顶鹤的美向大家展示一下吗?(让小朋友拿出素描画,在画纸上涂色。)
  生:拿着画纸,结合课文内容安静地给丹顶鹤涂色。
  (3分钟后)
  师:你能介绍一下你手中的丹顶鹤吗?
  生1、生2:(结合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丹顶鹤。)
  生3:(根据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赞美起了丹顶鹤。)
  师: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大家声情并茂地赞美,老师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只——(生)美丽的丹顶鹤。它——(生美美地背诵了起来。)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涂色,还是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课文、从字面向文本中心进发的向导,它巧妙地把“画面”与“文本”连接在一起,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画中感悟,并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匹配、重组,从而建构对文本独具个性的理解和创造。学生静静地将丹顶鹤的美丽定格在笔尖、脑际,在形象画面的提示下,学生惬意地背诵着,这是多么美妙的语文味呀!
  实践证明,要想使阅读教学真正“平等、求真、务实”,要想使浓浓的语文味在课堂洋溢,必须首先营造一种“静”的氛围,静静地引导学生去倾听,静静地品味文本,静静地同作者,同语言文字交流,静静地触摸语文,感悟语文……浓浓的语文味正静静地散放!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际的素养。”因此,要落实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呢?本文从三方面进行论述,一、立足课堂,二、创设情境,三、链接生活。  关键词:口语交际 立足课堂 创设情境 链接生活   在全社会
【摘要】: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评语为切入点,针对目前学生写作兴趣淡薄、作文教学有效性偏低的现状,从改革作文评语的写法入手,变传统作文评语单纯侧重对学生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为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倾注人文关怀,运用情感型作文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初步实现作文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作文有效教学情感型评语写作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期刊
湖南衡阳电视台作为一家地市级电视台,面对央视及省级电视媒体的竞争压力,锐意进取,实施精品战略,发挥本土优势,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其主要做法是:一、以文化内核
冶金部矿山司于1989年11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东鞍山铁矿品位指标优化、大孤山铁矿品位指标优化、歪头山铁矿品位指标优化、密云霍各庄铁矿品位指标优化和密云沙厂
期刊
介绍了矿井提升机原配用的平行轴减速器的问题和改装工艺及使用效果。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blems of the parallel shaft reducer used in mine hoist and its mo
文章摘要:  鼓励鼓励是成功的动力,是成功的催化剂,是成功的天梯,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成就一批人才;批评是遏制力,是腐蚀剂,是下井的石,抑制了学生的天性,失去了沟通的平台,增添了厚厚的屏障,可能会扼杀一批人才。  多一句鼓励的话语,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力量,能催人猛醒,能令人奋起,能成就一批人才;多一点批评的语句,就抑制了他的天性,失去了沟通的平台,增添了厚厚的屏障,可能会扼杀一批人才。  ——题
期刊
《散步》是莫怀戚写的一篇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挚感情的散文。多年来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苏教版皆选了这篇短文。  一家四口,三代人能在田野上散步,其乐融融,事情本身就是美的,再加上初春田野的景致,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浓有淡,似乎像一幅水墨画;树上有密密的嫩芽,似是报春的使者;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又恰如伴奏的乐音。这一切,使散步显得更美,是动态美和静态美恰如其分的结合。但我觉得文中
期刊
摘要:新课程教学改革在我国的深入展开,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以语文课程理念为依据,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