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在所难免,如疫情、食物中毒、火灾等,重大的突发事件会影响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政府机构在应对类似突发事件中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而以报道事实、引导舆论为己任的新闻媒介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承担怎样的职责?在当前的形势下,不免引发我们新的思考。
社会预警,新闻媒介义不容辞
《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建立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很多危机,如果在其萌芽状态能迅速预警、高度重视、果断处置,其负面效应会小很多。新闻媒介是社会环境的“守望者”,要随时把各种消息告知社会大众,“其目的是协助人们认识复杂的环境事物,使之能充分地获得调适”。①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和当时,这种守望功能更是明显。新闻工作者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触角广泛,渠道畅通,对社情民意了解深入,反应迅速,新闻媒介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不只向公众传播政府有关机构授权发布的预警信息,还要通过自身的信息触角发现处于“未燃”的各种危机因素,并且做出科学分析,及时向有关部门或公众预警,这样可以未雨绸缪,事前防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发挥新闻媒介的社会预警职责的意义在于:第一,发现危机征兆,在危机潜伏期,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危机征兆,及时向政府传递有关信息,从而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及时地采取行动。第二,满足信息需求,在危机时期,公众对信息需求非常迫切,媒介及时全面准确地进行信息报道与解读,能够满足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同时杜绝谣言的产生与流传。第三,影响政府决策,媒介一方面把公众的心态和危机的情况反馈给政府,便于政府部门作出合理、科学的决策,同时也把政府的各种决策、应对措施下达给公众,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也有利于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但是,目前新闻媒介的社会预警职责出现弱化的趋势。日益激烈的竞争使绝大多数新闻媒介面临着市场的巨大压力,一切都以公众的“注意力”为指挥棒,使得媒介没有把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报道预警信息上来。另外,危机没有发生以前,不稳定因素处于萌芽状态,这给人们的分析判断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媒介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上级有了明确的指示再报道,一些危机事件往往能以较快的速度向全国甚至全球蔓延,与此有很大的关系。这虽然对报道是稳妥了,但对于处理突发事件而言则是贻误了时机,会导致局面被动。
正确引导,稳定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力量
在当代社会,新闻媒介掌握和传递信息越来越迅速,已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运行。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关系到国家及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时,新闻媒介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帮助国家和公众克服困难,战胜危机。作为重要公共资源的新闻媒介,可以发挥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积极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增进公共福利发挥最大效用。
最近,新闻媒介报道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这类事件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强烈的震撼力,有的报道敏感、复杂,直接影响社会安定。事实证明,广大群众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对主流新闻媒介的权威资讯有着特殊的依赖,引导的结果往往影响着事件处理的效果。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新闻策划与报道能力,积极稳妥地引导社会舆论,缓解重大突发性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强烈冲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切实维护社会安定,需要新闻媒介不断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和改进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要求,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政策规定可以公布的,要在第一时间内向社会公布,诸如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发布形式都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保证在整个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始终有权威、准确、正面的舆论引导公众。
新闻媒介面对突发性事件要沉着、冷静、客观,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保持冷静、务实、科学的态度,时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争取主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到群众当中,使舆论朝着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担当起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压器”的职责,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发生突发性事件后,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是负责任的重要表现,对于公众了解事件真相,避免误信谣传,从而稳定人心,调动公众积极投身到抗灾救灾中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发布要积极主动,准确把握,避免猜测性、歪曲性的报道,不能失去理智,迷失方向,更不能过分渲染炒作之能事,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同时,政府要在突发事件中成为新闻的“第一定义者”,政府如能主动出击,在第一时间发出政府的声音,就能占得引导舆论的先机。因为来自政府的消息有着天生的权威性,是人们最想知道的。在危机发生时,迅速研究事件和舆论走向,确定合适的发布口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试图隐瞒、迟报真实情况等行为最终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如果政府在这时“失语”,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小道消息,甚至是有害的消息。如果政府在这时失去先机,再想引导或重新制造舆论,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实施和加强舆论监督
有的人认为,新闻媒介是党的“喉舌”和舆论工具,提倡正面宣传,就不能搞批评揭露,新闻宣传只能是说成绩优点,不能讲缺点错误;有的人认为,新闻媒介揭露阴暗面,会给党和政府“抹黑”,会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会引起社会的“混乱”;还有的人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把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当成“家丑”捂着盖着,把批评报道视为“出丑”、“拆台”。
然而,事实上,“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是腐败的权力”②,新闻媒介担负起舆论监督职责对于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新闻媒介通过正当的舆论监督,把一些假、恶、丑的事物不加掩饰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人们去衡量、去评判,这是一种强大的、积极的社会控制力量,它有助于阻止和抑制不正确、不道德言论和行为的发生。其次,当突发事件出现特别是给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损害时,会在人民群众中引发一些不满情绪。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让人民群众把意见和情绪释放出来,可以起到“慢撒气”的作用,避免这种情绪的积淀和突然爆发。否则,当社会不满情绪逐步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转变为对社会的公开对抗。若不及时找到合法渠道给予输导,就有可能酿成大的社会动荡,带来安全隐患。新闻媒介通过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给公众提供一个排解、释放不满和怨愤的通道。再次,舆论监督可以起到提醒、告诫的作用,个别人受到批评和监督,会使更多的人引以为戒、受到教育,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现,是一种自信心的展示,它可以使公众从新闻报道中感受到政府完全有力量、有办法解决危机。也就是说,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建设性的,它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阶段,大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在增强,政府职能也在由权利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定位更注重服务性、指导性。因此,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社会公共事件和危机,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具备公关意识、传媒意识和交际意识,用灵活性的手段化解危机,解决社会矛盾;另一方面新闻媒介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要担负起自身职责,如此才能让大众心理稳定、社会秩序井然。
注释:
①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社会预警,新闻媒介义不容辞
《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建立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很多危机,如果在其萌芽状态能迅速预警、高度重视、果断处置,其负面效应会小很多。新闻媒介是社会环境的“守望者”,要随时把各种消息告知社会大众,“其目的是协助人们认识复杂的环境事物,使之能充分地获得调适”。①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和当时,这种守望功能更是明显。新闻工作者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触角广泛,渠道畅通,对社情民意了解深入,反应迅速,新闻媒介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不只向公众传播政府有关机构授权发布的预警信息,还要通过自身的信息触角发现处于“未燃”的各种危机因素,并且做出科学分析,及时向有关部门或公众预警,这样可以未雨绸缪,事前防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发挥新闻媒介的社会预警职责的意义在于:第一,发现危机征兆,在危机潜伏期,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危机征兆,及时向政府传递有关信息,从而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及时地采取行动。第二,满足信息需求,在危机时期,公众对信息需求非常迫切,媒介及时全面准确地进行信息报道与解读,能够满足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同时杜绝谣言的产生与流传。第三,影响政府决策,媒介一方面把公众的心态和危机的情况反馈给政府,便于政府部门作出合理、科学的决策,同时也把政府的各种决策、应对措施下达给公众,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也有利于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但是,目前新闻媒介的社会预警职责出现弱化的趋势。日益激烈的竞争使绝大多数新闻媒介面临着市场的巨大压力,一切都以公众的“注意力”为指挥棒,使得媒介没有把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报道预警信息上来。另外,危机没有发生以前,不稳定因素处于萌芽状态,这给人们的分析判断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媒介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上级有了明确的指示再报道,一些危机事件往往能以较快的速度向全国甚至全球蔓延,与此有很大的关系。这虽然对报道是稳妥了,但对于处理突发事件而言则是贻误了时机,会导致局面被动。
正确引导,稳定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力量
在当代社会,新闻媒介掌握和传递信息越来越迅速,已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运行。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关系到国家及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时,新闻媒介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帮助国家和公众克服困难,战胜危机。作为重要公共资源的新闻媒介,可以发挥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积极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增进公共福利发挥最大效用。
最近,新闻媒介报道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这类事件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强烈的震撼力,有的报道敏感、复杂,直接影响社会安定。事实证明,广大群众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对主流新闻媒介的权威资讯有着特殊的依赖,引导的结果往往影响着事件处理的效果。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新闻策划与报道能力,积极稳妥地引导社会舆论,缓解重大突发性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强烈冲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切实维护社会安定,需要新闻媒介不断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和改进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要求,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政策规定可以公布的,要在第一时间内向社会公布,诸如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发布形式都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保证在整个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始终有权威、准确、正面的舆论引导公众。
新闻媒介面对突发性事件要沉着、冷静、客观,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保持冷静、务实、科学的态度,时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争取主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到群众当中,使舆论朝着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担当起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压器”的职责,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发生突发性事件后,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是负责任的重要表现,对于公众了解事件真相,避免误信谣传,从而稳定人心,调动公众积极投身到抗灾救灾中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发布要积极主动,准确把握,避免猜测性、歪曲性的报道,不能失去理智,迷失方向,更不能过分渲染炒作之能事,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同时,政府要在突发事件中成为新闻的“第一定义者”,政府如能主动出击,在第一时间发出政府的声音,就能占得引导舆论的先机。因为来自政府的消息有着天生的权威性,是人们最想知道的。在危机发生时,迅速研究事件和舆论走向,确定合适的发布口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试图隐瞒、迟报真实情况等行为最终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如果政府在这时“失语”,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小道消息,甚至是有害的消息。如果政府在这时失去先机,再想引导或重新制造舆论,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实施和加强舆论监督
有的人认为,新闻媒介是党的“喉舌”和舆论工具,提倡正面宣传,就不能搞批评揭露,新闻宣传只能是说成绩优点,不能讲缺点错误;有的人认为,新闻媒介揭露阴暗面,会给党和政府“抹黑”,会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会引起社会的“混乱”;还有的人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把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当成“家丑”捂着盖着,把批评报道视为“出丑”、“拆台”。
然而,事实上,“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是腐败的权力”②,新闻媒介担负起舆论监督职责对于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新闻媒介通过正当的舆论监督,把一些假、恶、丑的事物不加掩饰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人们去衡量、去评判,这是一种强大的、积极的社会控制力量,它有助于阻止和抑制不正确、不道德言论和行为的发生。其次,当突发事件出现特别是给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损害时,会在人民群众中引发一些不满情绪。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让人民群众把意见和情绪释放出来,可以起到“慢撒气”的作用,避免这种情绪的积淀和突然爆发。否则,当社会不满情绪逐步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转变为对社会的公开对抗。若不及时找到合法渠道给予输导,就有可能酿成大的社会动荡,带来安全隐患。新闻媒介通过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给公众提供一个排解、释放不满和怨愤的通道。再次,舆论监督可以起到提醒、告诫的作用,个别人受到批评和监督,会使更多的人引以为戒、受到教育,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现,是一种自信心的展示,它可以使公众从新闻报道中感受到政府完全有力量、有办法解决危机。也就是说,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建设性的,它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阶段,大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在增强,政府职能也在由权利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定位更注重服务性、指导性。因此,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社会公共事件和危机,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具备公关意识、传媒意识和交际意识,用灵活性的手段化解危机,解决社会矛盾;另一方面新闻媒介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要担负起自身职责,如此才能让大众心理稳定、社会秩序井然。
注释:
①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