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ver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的培养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下面笔者想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语感。
  1正本清源,准确界定语感内涵
  “语感”一词,最早出现在夏丐尊的《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后的一信念》一文中,他主张“传染语感于学生”。对什么是语感,他解释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作红色,‘夜’不但只作昼的反对,‘田园’不但只讲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他们见了‘新绿’二字,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也提出,“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体验,这样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常叫做‘语感’”。他还说:“在一篇文章里,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
  夏丐尊、叶圣陶等老先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艺理论基础,语感的提出和“意境”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文论非常重视“意境”的创设与欣赏。意境,就是“在重视个人感悟的同时,强调心象与物象的相互渗透,以构成特殊的情调,传达出象外之旨。”前人创设的意境,会引起后人相类似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代代相传,层层累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物象与情感之间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如“黄昏”勾起人们对时间的感慨,“月亮”激起人们对空间的遐想,“细雨”引发人们的禅思等。语感,就是对这种“物象与情感之间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的直接感悟。培养语感,也就是培养感悟、体验意境的能力,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培养理解和鉴赏文学的能力。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
  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敏锐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语感的一些做法。
  2.1指导学生感情诵读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背诵,通过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来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墩锐的感受,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道理就在此。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的尔。”清代作家姚鼐说:“大抵文字须熟练乃妙,熟则利病自明。”由此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2.2培养语感必须学会比较揣摩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义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比较、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来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其中描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时,我先启发学生琢磨:小草为什么“钻”出地面?用“长”、“冒”、“冲”行不行?为什么要用“偷偷地”?换上“悄悄地”、“慢慢地”好不好?把“嫩嫩的、绿绿的”换成“嫩绿的”行不行?为什么不把“嫩嫩的、绿绿的”放到“小草”的前面作定语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反复诵读原文和替换后的语句,在和谐的讨论交流中,通过比较、揣摩、咀嚼来品味语言的神韵,学生很快地从“偷偷地”和“钻”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从而领悟作品的意境。
  除了换词比较之外,我还通过删减比较、联系比较等办法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学生只有在比较、揣摩、赏析的过程中,才能发现文章中一字一语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
  2.3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体验
  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脱离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一句空话。语感的丰富美妙、敏锐深刻,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础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在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动到前台。这样,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就变得更加容易,语感就会更加深刻。例如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写到:“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苏州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学生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图案画,而教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阅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图案画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语言的意趣和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实践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逐渐具体鲜明的形象,进而入情入境。
  2.4培养语感必须在品味语言中想象
  对于语感的训练,单靠诵读、比较、联系生活体验等还是不够的,有时,我们还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学生的“内心视像”,让学生运用想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蕴含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鲜活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死板的语言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印在脑海中,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的训练。如教学《春》一课,可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欢快轻柔的音乐,以优美动听的声音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充满诗意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在屏幕上播放春草图、春花图、春鸟图和春雨图等一组组优美画面,启发学生欣赏画面,用语言描述着美妙的场景,并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嫩绿的草芽顶开泥土的情景,想象花瓣舒展的情景,想象和风吹面、细雨轻飘的情景。如此充分感悟后,再去读那些描绘春天的文字,学生会完全沉浸在春天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快乐氛围中,他们会觉得文章所表达的春天给人带来的愉悦之情是作者非常自然的感情流露。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语感的形成是长期训练和积累的结果,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的教学,并通过诵读、比较揣摩、在品味语言中展开想象等途径的训练,就一定能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应时刻注意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明了正确的探索方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探索、解决问题。这样,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
期刊
现在,小学生从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但是,由于许多孩子觉得学英语太枯燥、太难,导致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这和我们倡导的生活化教育、实践化教育思想相悖。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在“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教学中,紧紧抓住其“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征,让小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充满活力。那么如何让小学英语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呢
期刊
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有良好的管理,事情才会有头有绪,集体才会像一架健康的机器有序地运转。班主任有时会有这样的困惑,感觉付出了很多,对待班级管理已经很尽心尽责了,但是还是管理不好班级。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会制定 “班规”来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这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奖”与“罚”。 “奖”与“罚”都是教育学生
期刊
家穷志不穷,人小志气大,从小想当教师的我家庭条件差,弟兄姐妹7个,我排行大大,快8岁了都未上学,看到人家孩子能上学读书,心里痒痒的非常羡慕。  60年的春季开学了,一伙同伴跑到我家来通知我去上学报名读书,我看了看大人的脸色当时到没说什么,算是勉强同意了,就这样我一路上连蹦带跳欢天喜地的跟大孩子们一起上学,由于想学习、爱学习,因此在学校学习进步很大,一至三年级任班长,后来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长,谁知6
期刊
【摘要】本文分别用常见的“从众心理效应”、 “木桶效应”、“蝴蝶效应”、“二八效应”和“非零和效应”,探讨实训室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实训室管理员、实训教师、实训学生和实训设备间如何充分认识、理解、应用这些心理效应,积极构造发挥作用的环境,让它在实训室管理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效应;实训室管理  中职学校实训室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使用频率较高,涉及学校管理者、实训室管理员、实训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对地方课程的建设,逐渐聚焦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被纳入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资源体系,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从“开发学生的经验资源、兴趣资源、差异资源”三方面阐述如何开发利用学生资源。  1学生经验资源的开发  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附着点和生长点,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最鲜活、最直接的课程资源。离开了学生的经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必
期刊
【摘要】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这既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同时也是物理学科的优势,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这一优势,吸引学生投入到物理的学习当中。通过丰富、有趣、实用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加了,自然物理的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高。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物理来源于生活,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物理包括很多方面,而初中物理是物理学习的
期刊
【摘要】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就是要促进师生、生生有效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效益,这就需要对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加以必要、合理的限制,课堂教学需要的是符合教与学实际需要的简单、朴素、直观的多媒体课件。  【关键词】 多媒体;限制;课件;制作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加了课堂的信息,减轻了教师的课堂活动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现代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但它仅仅是一种技术,
期刊
数学情景的设置方法有很多,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情境教学的概述  情境教学在我国已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早在1978年李吉林老师就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了探索,10
期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一。本诗写山居所见秋山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和恬淡陶醉的心境,大约是诗人隐居终南或辋川别墅时所作,借以表达自己对淳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古人写秋多是悲秋,然而这首诗却是颂秋。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