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山东郓城人杨晓琼以在街巷间表演莲花落为生,其莲花落作品中包含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方言俗语,选取其中一些实际意义有别于字面意义,或颇具地方特色又难于理解的方俗词语进行解释,如不粘、恶影、衬、煅等,以丰富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
关键词: 杨晓琼 莲花落 方俗词
莲花落,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是当时盲人行乞讨饭时唱的民间曲艺,基本上以七言四句为一段,用方言说唱,讲究合辙押韵,通俗易懂,生动风趣,现在的莲花落在句式、韵律等方面的要求都并不那么严格了。杨晓琼,山东郓城县张鲁集乡西苑庄村民,是一位莲花落民间艺人,小学毕业后即自学莲花落,后拜河南民间艺人姬银龙为师。其莲花落作品中包含着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方言俗语,现以视频《杨晓琼叫街》(2011年6月,配字幕)作为工作材料,对其中一些实际意义有别于字面意义?或颇具地方特色又难于理解的方俗词语进行解释,求正于大方之家。
不粘 出大力,流大汗,只想一心把钱赚。没想到,养猪赔了五六万,爹也骂,娘也怨,都骂晓琼太不粘,没有办法,怎么办,一恼大街来要饭。
“不粘”即“不沾”,两种写法皆可,但一般写作“不沾”,在山东、河南等地的方言中表示不行,不中的意思。贺敬之《秦洛正》第三场:“再听你的就逼着我跳井啦!不沾!不沾!”为何“不粘”能表示不行的意思呢?这是由方言中的另一个词“不沾(粘)弦”缩略而来。“不沾弦”最初是戏班间的行话,唱的调子合乎弦乐器的韵律叫做“沾弦”,不合韵律,跑了调就叫做“不沾弦”,后来词义泛化,指不行,做事或为人不着调,成为了生活中的常用词,人们也常常简省说“不沾”。戴厚英《流泪的淮河》:“不是我说不沾弦的话,纯一落到今天,也是报应,那两年,他杀人杀得大多了。”“不沾弦”的话就是不靠谱、不着调的话。
一泡 竹板一打哗啦啦啦,买大葱的头一家,头一家,头一泡,这个规矩你知道。这位大姐让让着不着?
“泡”与“一”搭配,处在与“一家”对应的位置上,可见此处的“泡”为量词。在普通话中“泡”有作量词的情况,但仅用于涕泪和屎尿,如一泡鼻涕一泡泪,这显然不符合语境。实际上,这里的“一泡”是方言中的特殊用法,义为一阵、一番、一回,读作平声,多见于晚清白话小说中,始见于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十六回:“难末害仔几花人四处八方去瞎寻一泡,陆里寻得着嗄。”“瞎寻一泡”就是瞎找一番,乱找一阵。又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童子良经他这一泡恭维,便觉他说的话,果然不错。”“一泡恭维”就是一番恭维。另外,例句末的“着不着”也是一个方言词,表示“行不行,好不好”的意思。
开端 叫大娘,你咋回事,坐在板凳上不吭气,一没仇,二没冤,拿着一块钱不开端。
“开端”一般作名词,指开始、事物的开头阶段或部分,古代文献中也有作动词用的例子,表示开启争端,南朝梁·沈约《宋书·明帝记》:“主猜而犹犯,恩薄而未悟,致以呵训之微行,遂成灭亲之大祸。开端树隙,垂之后人。”“开端树隙”义为开启争端,造成嫌隙。此处的“开端”也作动词用,但表示的是“开始、开头”之义,是名词的活用,“不开端”在例句语境中的意义是不给钱,不动作。民国时期出版的黄濬作品《花随人圣盦摭忆》中有:“妃直自承不讳,且曰:‘上行下效,佛爷不开端,孰敢为此乎。’”写的是珍妃卖官受贿,慈禧得知后责问珍妃,珍妃坦白承认了自己的行为,并对慈禧说:“上面的人这么做,下面的人才会学着这么干。若不是老佛爷您先开了头,谁又敢做这种事呢”。这里的“不开端”也是名词作动词用,谓不开头。
恶影 别唱啦别唱啦,你这个熊孩子,哪个地方的,给我滚一边子去,别在这个地方恶影我,恶影的我一份都没卖出去。
“恶影”,意思是厌烦、厌恶、讨厌,这句话是卖艮瓜的摊主对杨晓琼说的,两处用的都是它的动词义,表示使讨厌、使人恶心。在这个词中“影”是承担核心词义的,义为“讨厌、厌恶”,在明代就有用例,如明人西周生的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五回:“薛教授长吁了两口气,说道:‘他前日黑夜那个梦,我极心影。他如今似变化了的一般,这不是着人换了心去么?’”此叙薛教授想起女儿薛素梅之前做的梦,心中觉得厌恶、厌烦。又有“影影”两字叠用表示厌恶、不安之义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四十九回:“金莲摇头儿道:‘我是不卜他。常言:算的着命,算不着行。想前日道士说我短命哩,怎的哩?说的人心里影影的。’”“恶”在这这个词中读作[?奕],作程度副词用,相当于“很”、“甚”。《淮南子·墬形训》:“其人大面短颐,美须恶肥,窍通于口,肤肉属焉,黄色主胃,慧圣而好治。”在诗词中也常用“恶”表示程度深,南唐·李煜《浣溪沙》词:“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恶影”两字连用,表示程度较深的讨厌、厌恶,古有用例,《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六回:“狄希陈说:‘我心里还恶影影里的,但怕见吃饭。’”“恶影”与方言词中“膈应”、“硌应”,实际上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这个词语在北方和南方部分地区广泛使用,并且使用频率也比较高,《现代汉语词典》仅收“膈应”一形,《汉语大词典》则完全没有收入,殊为不妥,应当增补。
另外,例句中“恶影的我一份都没卖出去”,“恶影”之后的助词使用有误,“我一份都没卖出去”是“恶影”的结果,作补语,中间应用助词“得”连接,写作“恶影得我一份都没卖出去”。
有 小气人,小气手,小气一辈子过不有。前怕狼,后怕虎,你一辈子买不了125。
语境是杨晓琼向摊主讨一元钱,摊主始终不愿给,杨晓琼讽刺对方一辈子“過不有”,也就是一辈子都过得不富有。“有”在这里是富有、富足、多的意思。《诗·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有。”“旨”谓味美,句意是主人以酒待客,酒的味道甘美,量又很足。南宋·朱熹《诗经集传》注曰:“有,犹多也。”又《列子·说符》:“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此叙施氏的两个儿子俸禄很高,使家庭富有起来,孟氏羡慕邻居,而向施氏的两个儿子请教上进的方法。张湛注曰:“有,犹富也。”另外,例句末的“125”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词,它指的是125cc排量的摩托车,这种型号的摩托车是当时销量最大,最为流行的。 卧了圈 三轮车,跑得快,不扎前带扎后带,断前杠,断后杠,断了链子骑不上,丢了轴,卧了圈,骑车子都往河里钻。
“卧了圈”实际上是“卧圈”,“了”为助词,表示卧圈的动作已经完成。此处“圈”指三轮车的轮圈,“卧”指示向内弯折的形态,“卧圈”指车胎轮圈压扁变形了,不再是之前的正圆形,从而无法行驶,此词在历代文献中未见用例,仅在方言口语中使用。
衬 虽然小伙子穿的烂,我一年四季光要饭,我好孬也衬二十万,再不是当初的穷光蛋。
“衬”与“趁”音同,此处“衬”为音借字,其方言本字应为“趁”。“趁”义为挣、赚,宋代已有用例,明清文献中习用。宋·黎靖德《朱子语类》:“须实有见处,自然休歇不得。如人趁养家一般,一日不去趁,便受饥饿。”此叙读书如挣钱养家一般,需得踏踏实实、持之以恒,不可懈怠潦草。又明·邵灿《香囊记·问卜》:“这般趁得钱来,家里并无积蓄。”“趁”直接与“钱”连用成词,表示挣钱、富有,《水浒传》第三十一回:“为是他有一座酒肉店,在城东快活林内,甚是趁钱。”“趁钱”亦作“趂钱”,清·李渔《巧团圆·买父》:“从今以后,孩儿只管趂钱,爹爹只管使用。”除“趁钱”外,方言里中表示挣钱义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寻钱、摸钱、近钱、起钱、剩钱等,且每个词语在明清时的白话小说中都有着丰富的用例,但这些方言词条、词义几乎都未被《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权威辞书收录,应当补充。
净 1.要拿瓜,拿一对,到老能活二百岁,要拿瓜,拿一双,你的艮瓜都卖光,卖的光,卖的净,卖的一两也不剩。2.给我一块我走净,叫俺哥,你动动手,给我一块我就走。
例句1中“卖的光,卖的净,卖的一两也不剩”,三个“卖”之后的助词使用有误,“光”、“净”以及“一两也不剩”都是动词“卖”的补语,中间应用助词“得”连接,写作“卖得光、卖得净、卖得一两也不剩”。
“卖得净”指卖光、卖完,“走净”指走得干干净净,两处的“净”都是净尽、无余的意思。佛教文献中常用,南朝齐·萧子良《净住子净行法门·开物归信门》:“六尘爱染,永灭不起,十恶重障,净尽无余,业累既除,表里俱净。”明清白话小说中用例甚多,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如此行之多年,不知收拾净了万万千千的字纸。”此叙王沂公父亲十分爱惜字纸,见到有被遗弃的,都会拾起焚烧,如此多年,收拾完了许多的字纸。现代作品中沿用此义,老舍《四世同堂》第二十七幕:“他又不愿看老人白白的去牺牲——老人的一家子已快死净了!”“死净”就是死完,与“走净”的用法相同。
怪 叫俺哥,你咋回事,你攥着个票子不吭气,这大哥,也怪好,你的钱掉五毛。
“怪”作程度副词用,义为很、非常,南北朝时就有用例,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晋世王彪之,年少未官。尝独坐斋中,前有竹,忽闻有叹声,彪之惕然,怪似其母,因往看之,见母衣服如昔。”“怪似”就是非常相似。清代以后的白话作品中常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宝钗笑道:“罢,罢,怪热的。什么没看过的戏,我就不去了。”此叙凤姐邀宝钗、宝玉、黛玉等人看戏去,宝钗称天气太热,便不去了。又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翠环歪过身子,把脸儿向着老残道:‘铁爷,我看你老的样子,怪慈悲的,怎么就不肯慈悲我们孩子一点吗?’”“慈悲”原为佛教用语,指将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这里泛指慈爱与悲悯。视频中提及的“怪自由”、“怪大”、“怪好看”等词中的“怪”都是程度副词“很”的意思。例句中的“吭气”也是一个方言词,但比较容易理解,意思是说话,开口。
煅 你看老头多不好,唱了两句他就跑,你要跑,我要撵,撵到你家不嫌远,你要跑,我要煅,煅到您家你管饭。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煅”的意思和“跑”相对,和“撵”相近,义为追赶,拦截。“煅”的这种用法未见于各类典籍文献中,据考查,其方言本字应当为“断”。“断”有拦截的意思,唐·房玄龄等《晋书·刘隗传》:“周嵩嫁女,门生断道解庐,斫伤二人,建康左尉赴变,又被斫。”“断道解庐”义为截断道路,拆毁他人的房屋,“斫伤”义为“砍伤”。“断”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还有赶、追赶之义,秧歌剧《惯匪周子山》第二场:“你姐夫,你姐姐,你婆姨叫人家断跑了。”“断跑”即为赶跑。
紧 两块钱,中国出,又不是外国的进宝珠,就算是外国进的宝,要饭的紧要要多少,何必跟俺瞎胡导。
“要饭的紧要要多少”在语境中意思是:我一个乞讨要饭的,你就是任凭我要,我又能要到多少钱呢?“紧”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常用作任凭、听任、纵使之义,《人民日报》2003年8月11日刊载了一篇标题为《这边财政吃紧,那边“白条”紧吃——阳原县公款吃喝令人忧》的文章,“紧吃”就是任意吃、使劲吃,“某某吃紧,某某紧吃”这一句式常用来讽刺官员、政府贪腐现象。其实在古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但不写作“紧”,而是写成“尽”字,读作上声。唐代已有记载和用例,《慧琳音义》卷二十七:“尽,任也,穷也。”唐人白居易《题山石榴花》诗:“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写的是杜鹃花开在檐户之下,随风轻摆,任凭行人观赏。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用例,《西游记》第八十四回:“冲开门进来,唬得那赵寡妇娘女们战战兢兢的关了房门,尽他外边收拾。”此叙贼人冲进客店,赵寡妇母女俩吓得关上了房门躲入里屋,听任贼人在外边折腾。
参考文献:
[1]錢曾怡.山东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1.
[2]董绍克.山东方言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周志锋.明清小说俗字俗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化振红.《欢喜冤家》词语拾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01).
关键词: 杨晓琼 莲花落 方俗词
莲花落,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是当时盲人行乞讨饭时唱的民间曲艺,基本上以七言四句为一段,用方言说唱,讲究合辙押韵,通俗易懂,生动风趣,现在的莲花落在句式、韵律等方面的要求都并不那么严格了。杨晓琼,山东郓城县张鲁集乡西苑庄村民,是一位莲花落民间艺人,小学毕业后即自学莲花落,后拜河南民间艺人姬银龙为师。其莲花落作品中包含着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方言俗语,现以视频《杨晓琼叫街》(2011年6月,配字幕)作为工作材料,对其中一些实际意义有别于字面意义?或颇具地方特色又难于理解的方俗词语进行解释,求正于大方之家。
不粘 出大力,流大汗,只想一心把钱赚。没想到,养猪赔了五六万,爹也骂,娘也怨,都骂晓琼太不粘,没有办法,怎么办,一恼大街来要饭。
“不粘”即“不沾”,两种写法皆可,但一般写作“不沾”,在山东、河南等地的方言中表示不行,不中的意思。贺敬之《秦洛正》第三场:“再听你的就逼着我跳井啦!不沾!不沾!”为何“不粘”能表示不行的意思呢?这是由方言中的另一个词“不沾(粘)弦”缩略而来。“不沾弦”最初是戏班间的行话,唱的调子合乎弦乐器的韵律叫做“沾弦”,不合韵律,跑了调就叫做“不沾弦”,后来词义泛化,指不行,做事或为人不着调,成为了生活中的常用词,人们也常常简省说“不沾”。戴厚英《流泪的淮河》:“不是我说不沾弦的话,纯一落到今天,也是报应,那两年,他杀人杀得大多了。”“不沾弦”的话就是不靠谱、不着调的话。
一泡 竹板一打哗啦啦啦,买大葱的头一家,头一家,头一泡,这个规矩你知道。这位大姐让让着不着?
“泡”与“一”搭配,处在与“一家”对应的位置上,可见此处的“泡”为量词。在普通话中“泡”有作量词的情况,但仅用于涕泪和屎尿,如一泡鼻涕一泡泪,这显然不符合语境。实际上,这里的“一泡”是方言中的特殊用法,义为一阵、一番、一回,读作平声,多见于晚清白话小说中,始见于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十六回:“难末害仔几花人四处八方去瞎寻一泡,陆里寻得着嗄。”“瞎寻一泡”就是瞎找一番,乱找一阵。又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童子良经他这一泡恭维,便觉他说的话,果然不错。”“一泡恭维”就是一番恭维。另外,例句末的“着不着”也是一个方言词,表示“行不行,好不好”的意思。
开端 叫大娘,你咋回事,坐在板凳上不吭气,一没仇,二没冤,拿着一块钱不开端。
“开端”一般作名词,指开始、事物的开头阶段或部分,古代文献中也有作动词用的例子,表示开启争端,南朝梁·沈约《宋书·明帝记》:“主猜而犹犯,恩薄而未悟,致以呵训之微行,遂成灭亲之大祸。开端树隙,垂之后人。”“开端树隙”义为开启争端,造成嫌隙。此处的“开端”也作动词用,但表示的是“开始、开头”之义,是名词的活用,“不开端”在例句语境中的意义是不给钱,不动作。民国时期出版的黄濬作品《花随人圣盦摭忆》中有:“妃直自承不讳,且曰:‘上行下效,佛爷不开端,孰敢为此乎。’”写的是珍妃卖官受贿,慈禧得知后责问珍妃,珍妃坦白承认了自己的行为,并对慈禧说:“上面的人这么做,下面的人才会学着这么干。若不是老佛爷您先开了头,谁又敢做这种事呢”。这里的“不开端”也是名词作动词用,谓不开头。
恶影 别唱啦别唱啦,你这个熊孩子,哪个地方的,给我滚一边子去,别在这个地方恶影我,恶影的我一份都没卖出去。
“恶影”,意思是厌烦、厌恶、讨厌,这句话是卖艮瓜的摊主对杨晓琼说的,两处用的都是它的动词义,表示使讨厌、使人恶心。在这个词中“影”是承担核心词义的,义为“讨厌、厌恶”,在明代就有用例,如明人西周生的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五回:“薛教授长吁了两口气,说道:‘他前日黑夜那个梦,我极心影。他如今似变化了的一般,这不是着人换了心去么?’”此叙薛教授想起女儿薛素梅之前做的梦,心中觉得厌恶、厌烦。又有“影影”两字叠用表示厌恶、不安之义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四十九回:“金莲摇头儿道:‘我是不卜他。常言:算的着命,算不着行。想前日道士说我短命哩,怎的哩?说的人心里影影的。’”“恶”在这这个词中读作[?奕],作程度副词用,相当于“很”、“甚”。《淮南子·墬形训》:“其人大面短颐,美须恶肥,窍通于口,肤肉属焉,黄色主胃,慧圣而好治。”在诗词中也常用“恶”表示程度深,南唐·李煜《浣溪沙》词:“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恶影”两字连用,表示程度较深的讨厌、厌恶,古有用例,《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六回:“狄希陈说:‘我心里还恶影影里的,但怕见吃饭。’”“恶影”与方言词中“膈应”、“硌应”,实际上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这个词语在北方和南方部分地区广泛使用,并且使用频率也比较高,《现代汉语词典》仅收“膈应”一形,《汉语大词典》则完全没有收入,殊为不妥,应当增补。
另外,例句中“恶影的我一份都没卖出去”,“恶影”之后的助词使用有误,“我一份都没卖出去”是“恶影”的结果,作补语,中间应用助词“得”连接,写作“恶影得我一份都没卖出去”。
有 小气人,小气手,小气一辈子过不有。前怕狼,后怕虎,你一辈子买不了125。
语境是杨晓琼向摊主讨一元钱,摊主始终不愿给,杨晓琼讽刺对方一辈子“過不有”,也就是一辈子都过得不富有。“有”在这里是富有、富足、多的意思。《诗·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有。”“旨”谓味美,句意是主人以酒待客,酒的味道甘美,量又很足。南宋·朱熹《诗经集传》注曰:“有,犹多也。”又《列子·说符》:“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此叙施氏的两个儿子俸禄很高,使家庭富有起来,孟氏羡慕邻居,而向施氏的两个儿子请教上进的方法。张湛注曰:“有,犹富也。”另外,例句末的“125”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词,它指的是125cc排量的摩托车,这种型号的摩托车是当时销量最大,最为流行的。 卧了圈 三轮车,跑得快,不扎前带扎后带,断前杠,断后杠,断了链子骑不上,丢了轴,卧了圈,骑车子都往河里钻。
“卧了圈”实际上是“卧圈”,“了”为助词,表示卧圈的动作已经完成。此处“圈”指三轮车的轮圈,“卧”指示向内弯折的形态,“卧圈”指车胎轮圈压扁变形了,不再是之前的正圆形,从而无法行驶,此词在历代文献中未见用例,仅在方言口语中使用。
衬 虽然小伙子穿的烂,我一年四季光要饭,我好孬也衬二十万,再不是当初的穷光蛋。
“衬”与“趁”音同,此处“衬”为音借字,其方言本字应为“趁”。“趁”义为挣、赚,宋代已有用例,明清文献中习用。宋·黎靖德《朱子语类》:“须实有见处,自然休歇不得。如人趁养家一般,一日不去趁,便受饥饿。”此叙读书如挣钱养家一般,需得踏踏实实、持之以恒,不可懈怠潦草。又明·邵灿《香囊记·问卜》:“这般趁得钱来,家里并无积蓄。”“趁”直接与“钱”连用成词,表示挣钱、富有,《水浒传》第三十一回:“为是他有一座酒肉店,在城东快活林内,甚是趁钱。”“趁钱”亦作“趂钱”,清·李渔《巧团圆·买父》:“从今以后,孩儿只管趂钱,爹爹只管使用。”除“趁钱”外,方言里中表示挣钱义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寻钱、摸钱、近钱、起钱、剩钱等,且每个词语在明清时的白话小说中都有着丰富的用例,但这些方言词条、词义几乎都未被《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权威辞书收录,应当补充。
净 1.要拿瓜,拿一对,到老能活二百岁,要拿瓜,拿一双,你的艮瓜都卖光,卖的光,卖的净,卖的一两也不剩。2.给我一块我走净,叫俺哥,你动动手,给我一块我就走。
例句1中“卖的光,卖的净,卖的一两也不剩”,三个“卖”之后的助词使用有误,“光”、“净”以及“一两也不剩”都是动词“卖”的补语,中间应用助词“得”连接,写作“卖得光、卖得净、卖得一两也不剩”。
“卖得净”指卖光、卖完,“走净”指走得干干净净,两处的“净”都是净尽、无余的意思。佛教文献中常用,南朝齐·萧子良《净住子净行法门·开物归信门》:“六尘爱染,永灭不起,十恶重障,净尽无余,业累既除,表里俱净。”明清白话小说中用例甚多,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如此行之多年,不知收拾净了万万千千的字纸。”此叙王沂公父亲十分爱惜字纸,见到有被遗弃的,都会拾起焚烧,如此多年,收拾完了许多的字纸。现代作品中沿用此义,老舍《四世同堂》第二十七幕:“他又不愿看老人白白的去牺牲——老人的一家子已快死净了!”“死净”就是死完,与“走净”的用法相同。
怪 叫俺哥,你咋回事,你攥着个票子不吭气,这大哥,也怪好,你的钱掉五毛。
“怪”作程度副词用,义为很、非常,南北朝时就有用例,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晋世王彪之,年少未官。尝独坐斋中,前有竹,忽闻有叹声,彪之惕然,怪似其母,因往看之,见母衣服如昔。”“怪似”就是非常相似。清代以后的白话作品中常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宝钗笑道:“罢,罢,怪热的。什么没看过的戏,我就不去了。”此叙凤姐邀宝钗、宝玉、黛玉等人看戏去,宝钗称天气太热,便不去了。又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翠环歪过身子,把脸儿向着老残道:‘铁爷,我看你老的样子,怪慈悲的,怎么就不肯慈悲我们孩子一点吗?’”“慈悲”原为佛教用语,指将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这里泛指慈爱与悲悯。视频中提及的“怪自由”、“怪大”、“怪好看”等词中的“怪”都是程度副词“很”的意思。例句中的“吭气”也是一个方言词,但比较容易理解,意思是说话,开口。
煅 你看老头多不好,唱了两句他就跑,你要跑,我要撵,撵到你家不嫌远,你要跑,我要煅,煅到您家你管饭。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煅”的意思和“跑”相对,和“撵”相近,义为追赶,拦截。“煅”的这种用法未见于各类典籍文献中,据考查,其方言本字应当为“断”。“断”有拦截的意思,唐·房玄龄等《晋书·刘隗传》:“周嵩嫁女,门生断道解庐,斫伤二人,建康左尉赴变,又被斫。”“断道解庐”义为截断道路,拆毁他人的房屋,“斫伤”义为“砍伤”。“断”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还有赶、追赶之义,秧歌剧《惯匪周子山》第二场:“你姐夫,你姐姐,你婆姨叫人家断跑了。”“断跑”即为赶跑。
紧 两块钱,中国出,又不是外国的进宝珠,就算是外国进的宝,要饭的紧要要多少,何必跟俺瞎胡导。
“要饭的紧要要多少”在语境中意思是:我一个乞讨要饭的,你就是任凭我要,我又能要到多少钱呢?“紧”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常用作任凭、听任、纵使之义,《人民日报》2003年8月11日刊载了一篇标题为《这边财政吃紧,那边“白条”紧吃——阳原县公款吃喝令人忧》的文章,“紧吃”就是任意吃、使劲吃,“某某吃紧,某某紧吃”这一句式常用来讽刺官员、政府贪腐现象。其实在古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但不写作“紧”,而是写成“尽”字,读作上声。唐代已有记载和用例,《慧琳音义》卷二十七:“尽,任也,穷也。”唐人白居易《题山石榴花》诗:“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写的是杜鹃花开在檐户之下,随风轻摆,任凭行人观赏。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用例,《西游记》第八十四回:“冲开门进来,唬得那赵寡妇娘女们战战兢兢的关了房门,尽他外边收拾。”此叙贼人冲进客店,赵寡妇母女俩吓得关上了房门躲入里屋,听任贼人在外边折腾。
参考文献:
[1]錢曾怡.山东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1.
[2]董绍克.山东方言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周志锋.明清小说俗字俗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化振红.《欢喜冤家》词语拾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