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以来,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突出问题,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而始于上世纪末的生态批评理论主要通过研究文学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来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呼吁人们保护地球家园。《少年派》与《白鲸》同为海洋传奇小说,但是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派和亚哈船长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命运,前者最终获救,后者葬身大海,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两人的命运有着如此大的反差呢?本文将透过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比较两人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少年派;白鲸;生态意识;人类中心主义
20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物质文明达到空前繁荣,但是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更加突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逐渐形成现代生态学。现代生态学超出了纯粹的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成为一个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而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学和文化研究通过他们独特的参与方式,试图做出的积极贡献,拯救环境危机,生态批评理论应运而生。它的目的是审视文化,进行文化反思、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5]。同时,为了唤起人类被颠覆的生态保护意识,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根源。因此,生态批评被认为是跟随时代的潮流。《少年派》与《白鲸》同为海洋传奇小说,但是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主人公派和亚哈船长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前者最终获救,后者葬身大海,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探索比较两个人物的命运轨迹。
《少年派》是加拿大著名作家扬·马特尔的成名作。它讲述了一个了不起的海上历险故事。船舶失事,一个16岁的印度少年派倒在一个救生艇上,幸存下来。和他一同幸存下来的还有一只土狼、断了一条腿的斑马、雌猩猩和一个孟加拉虎。起初的三天里,土狼先后吃掉了斑马、杀死了猩猩。孟加拉虎杀死了土狼。然后,救生艇上只留下16岁的派和孟加拉虎,印度少年开始独自面对危险的老虎。最终,派非但没有被杀害,反而成功地驯服老虎并且与之建立了令人惊讶的的关系,他们一起在海上漂流了227天,最后获生。
独自面对凶神恶煞的老虎,派经历过恐惧,他曾一度将老虎视为敌人。为了避免老虎的攻击他生活在自制的竹筏上,后来逐渐学会像他父亲一样去控制老虎,但是随着老虎的饥饿感越来越重,派为了防止老虎的威胁,开始学习各种捕鱼技巧,为它增添食物。长久下去孟加拉虎竟然成为了派继续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正如派所说,如果没有孟加拉虎,他就不会活下去,是老虎给了他生的勇气和坚强,他与老虎所代表的自然走向了相互依靠不可分离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派已然将老虎作为自己的责任去用心地承担,而非像他父亲一样蔑视一切动物,将动物作为人类的附属品而已。在人类中心论盛行的今天,派没有屈从,而是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与自然和睦相处,互助互爱。
事实上,动物远非我们想像的无情和残暴,它们只是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栖息地,然而人类为了满足私欲,毫无节制地破坏自然资源和动植物,导致植被破坏、动物濒临灭种,生态严重失衡。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论一度麻痹着人类自己,使他们沉湎在自我称王的快感中。正是人类无休止地侵略使得其他生物只能选择反抗来保护自己,最终造成了人类与动物的敌对。所以孟加拉虎即使在经历了与派同生死的海难后还是选择了毫不留情地离开。为此,派着实伤透了心,但派所不知的正是人类长期的中心地位使得动物再也不敢靠近人类。
《白鲸》出自美国文学巨匠赫尔曼·麦尔维尔之手。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以实玛利的角度讲述了“裴廓德”号船长与船员海上捕杀大白鲸的过程。船长亚哈一心要捕杀咬掉自己一条腿的凶残聪明的白鲸莫比·迪克,为此他几乎航行全世界,经历辗转,终于与白鲸遭遇。经过三天追踪,最后用鱼叉击中白鲸,但船被白鲸撞破,亚哈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落入海中。全部船员遇难,只有水手以实玛利一人得救。亚哈船长及船上的大部分船员都是一些对海洋生物极端蔑视的人,他们肆意地毫无怜悯地屠杀海洋动物。在他们心中人类是高高在上的,人类如果被其他生物伤害将是莫大的耻辱,所以不能容忍自己曾经的“失败”,无论如何也要杀死白鲸。亚哈率领船员出海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捕鲸,更重要的是将白鲸杀死来证明人类高于其他生物。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在他们追杀鲸鱼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狂风怒号,惊涛骇浪,这无不预示着他们的灭亡。将人类利益奉为最高利益,藐视一切,这样的心态才是他们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白鲸是自然的一部分,杀死白鲸就是人类在毁灭自己,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而生存。自古以来,正是大自然使得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因此,面对大自然人类应常怀一颗感恩和敬畏之心,去善待它、敬仰它。但以亚哈为代表的人类非但没有一颗感恩与敬畏之心,反而以征服自然为荣。即使剩下最后一点力气,亚哈仍然不忘报复白鲸,用微薄的力气将标枪投向白鲸,结果反被小船上的绳索勒死。人类的狂妄自大与愚昧无知最终断送了自己。
派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因而获救;亚哈不懂得敬畏自然,奉行人类中心主义,故而走向灭亡。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前者充满爱意,获得拯救,后者满怀仇视,自取毁灭。派和亚哈截然不同的命运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今天我们对自然的所作所为。面对日益凸显的生态危机,人类究竟该如何拯救自己,走出困境,是继续无休止地破坏自然还是停步反思自己的行为,亚哈俨然给出了我们答案。我们明白造成亚哈自身悲剧的不是白鲸而是他自己的私欲。同样,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不是大自然的恶意惩罚,而是我们人类自己亲手酿下的苦果,我们太多地沉醉于人类至高无上的美誉,忽略了自然才是万物之本。人类要想拯救自己,首先必须敬畏自然。人只有尊重自然,怀有感恩之心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睦相处,才能谋求自身永久的和平。
参考文献
[1]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W·H默迪.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哲学译丛,1999,(2).
[4]扬·马特尔.少年派[M].哈弗大学出版社,2001.
[5]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J].外国文学研究,2003.
关键词:少年派;白鲸;生态意识;人类中心主义
20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物质文明达到空前繁荣,但是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更加突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逐渐形成现代生态学。现代生态学超出了纯粹的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成为一个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而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学和文化研究通过他们独特的参与方式,试图做出的积极贡献,拯救环境危机,生态批评理论应运而生。它的目的是审视文化,进行文化反思、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5]。同时,为了唤起人类被颠覆的生态保护意识,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根源。因此,生态批评被认为是跟随时代的潮流。《少年派》与《白鲸》同为海洋传奇小说,但是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主人公派和亚哈船长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前者最终获救,后者葬身大海,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探索比较两个人物的命运轨迹。
《少年派》是加拿大著名作家扬·马特尔的成名作。它讲述了一个了不起的海上历险故事。船舶失事,一个16岁的印度少年派倒在一个救生艇上,幸存下来。和他一同幸存下来的还有一只土狼、断了一条腿的斑马、雌猩猩和一个孟加拉虎。起初的三天里,土狼先后吃掉了斑马、杀死了猩猩。孟加拉虎杀死了土狼。然后,救生艇上只留下16岁的派和孟加拉虎,印度少年开始独自面对危险的老虎。最终,派非但没有被杀害,反而成功地驯服老虎并且与之建立了令人惊讶的的关系,他们一起在海上漂流了227天,最后获生。
独自面对凶神恶煞的老虎,派经历过恐惧,他曾一度将老虎视为敌人。为了避免老虎的攻击他生活在自制的竹筏上,后来逐渐学会像他父亲一样去控制老虎,但是随着老虎的饥饿感越来越重,派为了防止老虎的威胁,开始学习各种捕鱼技巧,为它增添食物。长久下去孟加拉虎竟然成为了派继续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正如派所说,如果没有孟加拉虎,他就不会活下去,是老虎给了他生的勇气和坚强,他与老虎所代表的自然走向了相互依靠不可分离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派已然将老虎作为自己的责任去用心地承担,而非像他父亲一样蔑视一切动物,将动物作为人类的附属品而已。在人类中心论盛行的今天,派没有屈从,而是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与自然和睦相处,互助互爱。
事实上,动物远非我们想像的无情和残暴,它们只是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栖息地,然而人类为了满足私欲,毫无节制地破坏自然资源和动植物,导致植被破坏、动物濒临灭种,生态严重失衡。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论一度麻痹着人类自己,使他们沉湎在自我称王的快感中。正是人类无休止地侵略使得其他生物只能选择反抗来保护自己,最终造成了人类与动物的敌对。所以孟加拉虎即使在经历了与派同生死的海难后还是选择了毫不留情地离开。为此,派着实伤透了心,但派所不知的正是人类长期的中心地位使得动物再也不敢靠近人类。
《白鲸》出自美国文学巨匠赫尔曼·麦尔维尔之手。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以实玛利的角度讲述了“裴廓德”号船长与船员海上捕杀大白鲸的过程。船长亚哈一心要捕杀咬掉自己一条腿的凶残聪明的白鲸莫比·迪克,为此他几乎航行全世界,经历辗转,终于与白鲸遭遇。经过三天追踪,最后用鱼叉击中白鲸,但船被白鲸撞破,亚哈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落入海中。全部船员遇难,只有水手以实玛利一人得救。亚哈船长及船上的大部分船员都是一些对海洋生物极端蔑视的人,他们肆意地毫无怜悯地屠杀海洋动物。在他们心中人类是高高在上的,人类如果被其他生物伤害将是莫大的耻辱,所以不能容忍自己曾经的“失败”,无论如何也要杀死白鲸。亚哈率领船员出海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捕鲸,更重要的是将白鲸杀死来证明人类高于其他生物。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在他们追杀鲸鱼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狂风怒号,惊涛骇浪,这无不预示着他们的灭亡。将人类利益奉为最高利益,藐视一切,这样的心态才是他们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白鲸是自然的一部分,杀死白鲸就是人类在毁灭自己,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而生存。自古以来,正是大自然使得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因此,面对大自然人类应常怀一颗感恩和敬畏之心,去善待它、敬仰它。但以亚哈为代表的人类非但没有一颗感恩与敬畏之心,反而以征服自然为荣。即使剩下最后一点力气,亚哈仍然不忘报复白鲸,用微薄的力气将标枪投向白鲸,结果反被小船上的绳索勒死。人类的狂妄自大与愚昧无知最终断送了自己。
派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因而获救;亚哈不懂得敬畏自然,奉行人类中心主义,故而走向灭亡。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前者充满爱意,获得拯救,后者满怀仇视,自取毁灭。派和亚哈截然不同的命运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今天我们对自然的所作所为。面对日益凸显的生态危机,人类究竟该如何拯救自己,走出困境,是继续无休止地破坏自然还是停步反思自己的行为,亚哈俨然给出了我们答案。我们明白造成亚哈自身悲剧的不是白鲸而是他自己的私欲。同样,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不是大自然的恶意惩罚,而是我们人类自己亲手酿下的苦果,我们太多地沉醉于人类至高无上的美誉,忽略了自然才是万物之本。人类要想拯救自己,首先必须敬畏自然。人只有尊重自然,怀有感恩之心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睦相处,才能谋求自身永久的和平。
参考文献
[1]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W·H默迪.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哲学译丛,1999,(2).
[4]扬·马特尔.少年派[M].哈弗大学出版社,2001.
[5]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J].外国文学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