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课堂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0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四,我们很荣幸来到中国电影博物馆,在这里上了《辉煌的电影艺术》一课。在这节课上我们既学到了很多知识,又觉得非常生动有趣。在第一展厅我们了解到有关电影诞生的很多知识,知道了德国的马莱、美国的爱迪生、法国的卢米埃尔等都为电影的诞生做出了贡献,还了解到电影是光与影的艺术,知道了电影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我们参观了中国不同时期电影的介绍展览和栩栩如生的电影人物蜡像,通过这些电影和电影人物,对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传统电影特技馆和数字特技馆,在那里我不仅了解到一些电影的特技是怎么拍摄的,解开了心中的谜团,还通过体验项目,如空中魔毯、恐龙追车、奔驰的列车等,过了一把当演员拍电影的瘾。
  “同学们想体验一下吗?”老师的话刚出口,我们便争先恐后地抢着举手,最后老师依次满足了大家的愿望。通过实际体验,我发现当一个好演员、拍一部好电影还真不容易,首先角色之间要配合好,其次表情还要真实。这两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的挺困难。在体验过程中,有些同学为了一个角色发生争执,好不容易确定下来了,在表演过程中却不是忍不住哈哈大笑就是表情僵硬,一眼就看出来是假的。
  通过在电影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我还发现电影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例如,人们根据近大远小的道理,在摄像机的近处放一些模型,就能和远处的真实景物组合在一起,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听讲解员介绍,最近热播的电影《阿凡达》中3米多高的纳威人的效果就是利用近大远小道理拍摄的。
  通过一天的学习,我不但对电影的拍摄制作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还激起了长大后想当一名电影人的愿望,我希望自己也拍摄一部像《阿凡达》那样让世人瞩目的电影作品。■
  □栏目编辑 王雪莉 江 泓
其他文献
陈友仁(尤金·陈)曾享有“革命外交家”的美誉,人们对他的关注也大都始于他所主持的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铁腕”外交。而有关他在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举动,却很少为人所知。巴黎和会前,他因揭露日本的亡我野心,被捕入狱;巴黎和会上,他作为中国南方政府代表的顾问,起草了中国代表团递交和会的备忘录;巴黎和会后,他为了敦促美国抑制日本,给美国上议院发了一份长电,受到美国媒体的高度评价。这一切,不仅是陈友仁为维护
对于社会科学家来说,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是大机遇:有更多机会获得人口、金融、医疗等领域内的大型数据集,对社会生活进行更详细的调查研究.然而,对于隐私保护论者来说,这样的前
教学策略(teaching / instructional strategy)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行为。传统意义上的英语学科教学策略一般是指课堂教学策略。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策略指导下,学生学习、运用英语仅限于在课堂上,离开课堂就远离了英语学习,就远离了教师的指导、帮助、监控和管理,效率低下也就在所难免了。那么,怎样才能为学生建立起一个无时无处不接触英语、
“重视整体和谐下的不稳定因素”,关系到30年来改革的成败,也是衡量政府执政理念的重要标准.据笔者上半年随同北京市政协调查研究表明,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是实现首都社会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两周年,也是中国的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为了避免灾难重演,我们应该对灾难的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附图是根据世界灾难数据库(EM-DAT The Internati
1953年,我任共青团甘肃省团省委副书记,团中央候补委员;1963年,我任团省委书记,共青团九大上,我当选为团中央常委。这前后两次任职时间加在一起不过四年,中间因工作调动隔了
女儿自从上学以后,每个休息日都要到各种学习班学习,孩子年龄小,我和她爸爸就要有一个人全天跟在她身边,单周是我,双周是她爸爸。可是这学期不同了,学校开展大课堂实践活动,我们全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个星期五的晚上,女儿说品德与社会课老师给每个同学一个任务——请家长带着孩子上农业博物馆收集资料。农业博物馆?不就在我家附近吗?那是我小时候经常去的地方,不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展览,就是去买特产
“意象造型”是画家通过自己的主观思维方式来叙述画面的行为,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可以说意象造型的观念是水彩画多元发展的脊髓,不仅仅传承了千年来的绘画基因,而且对水彩
拙作《我所了解的〈大公报〉》一文,在2002年第4期《百年潮》杂志和2002年第5、6、7期《传媒》杂志(连载)刊出后,陆续接到京、津、穗和香港的许多朋友的电话和书信,均肯定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大公报》的过去和“文革”期间北京《大公报》停刊的始末。但与此同时,也有同志提出北京《大公报》停刊后曾改名为《前进报》的情节。他们说,文中虽然提到北京《大公报》于“1966年9月被迫改名为《前进报》”,但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