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新旧两版,都有一个非常好的立意,就是当“金钱”在人们意识中不断膨胀的今天,“亲情”究竟还占有多大的比重?尤其是眼下,正是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的年代,在新的道德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如何调整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并摆正各自的位置?这是整个社会都在关心的问题。
1996年,带着浓郁海派味道的《儿女情长》播出后,先是在上海,继而在全国一度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形容是万人空巷并不过分。一段看似平淡、琐碎、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立意在家人亲情上的故事牵动了太多观众的心。该剧曾在全国33个省市播出,其中在上海电视台播出时收视率高达46%以上。也许正是那样的成绩,促使了14年后《儿女情更长》的创作拍摄。当年的 “童氏三姐妹”奚美娟、吴冕、张芝华,以及王诗槐、朱亚英、余娅等原剧组的主要演员们也齐齐归队,讲述的是童父童母去世十二年后,童家故事的继续。再次演绎了这段“风雨再大,家不能散”的朴实故事,温暖深情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血浓于水”的含义。观全剧,延续了朴实的表达风格,重点体现了童家后代的每个人身上简单平凡又蕴涵深刻生活哲理的故事。《儿女情更长》里主人公在十五载后继续着自己的柴米油盐。再看荧屏中的他们,已经是被岁月雕刻的脸,倒让人有几分怀旧了。
立意质朴
无论新旧两版,都有一个非常好的立意,就是当“金钱”在人们意识中不断膨胀的今天,“亲情”究竟还占有多大的比重?尤其是眼下,正是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的年代,在新的道德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如何调整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并摆正各自的位置?这是整个社会都在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是绝对回避不了的,《儿女情长》的现实意义也就在于此。这部戏反映了平民百姓生活、强调传统美德及家庭伦理的真善美,自然就契合了人们的实际心态。
再续家常事
该剧镜头始终对准了平民百姓。演的全是平民百姓摸得着、看得见的日常生活。生活当中的家长里短和人情世故是观众带着自己的思考谈论最多的话题。他们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且对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做出爱憎分明的评判,与其说他们是在看戏,不如说他们在参与。当年作为子女的童家子女,在《儿女情更长》中都成长为父母。而且子女也到了谈婚论嫁。就会涉及婚姻观,虽然吵闹无数,但奚美娟说,她更多的是看到年轻人积极向上的朝气。
就像主创们说的,15年前的中国家庭里,每个人忙着挣钱,为了物质奔波。而15年后,当生活开始变好,大家也开始探讨现实的问题。有物质了,但能不能替代精神呢?第二部剧里主要讨论的问题主要围绕着孝心还要不要,家能不能散,如今儿女的问题和15年前的不一样了,他们处在一个更开放的世界,所以让父母更加头疼。
三位主心骨
转眼童父童母去世多年,在母亲的忌日,大姐童建菊通知全家人去墓园悼念,因为全家人已有多年没有凑在一起了,她想以此来维系兄妹之间逐渐疏远的亲情,可扫墓那天只有退役的大哥建国来了,其他人都借故未到。失望的大姐向父母表示,明年一定把童家人都带来。建菊没想到两个妹妹随后赶到了。三姐妹站在父母墓前百感交集。童家六位子女家家都有一本烦心账,奚美娟饰演的大姐童建菊谨记父母重托,繁忙的工作之余,仍不忘为各家的大事小情劳神奔走维系着这个大家庭。她在剧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时代变了,家不能散”,打动过许多观众。张芝华饰演的童建华一心想给自己招个金龟婿,为女儿的感情问题成了暴躁妈妈。张芝华说自己拍摄中每天梗着脖子吵架已经是家常便饭。吴冕在剧中饰演的童建兰,在家里学历最高,自尊心强,外冷内热,自己是心理医生,却与女儿雨欣缺乏沟通,关系格外紧张。在和女儿成长的矛盾冲突当中童建兰也在反思,最终在妥协之余,选择了作为父母也参与到女儿的梦想中去,一起欢笑,一起流泪。可以说,以三位母亲的角色为作品主要切入点,成为整部剧的节奏把握者。
朱铁:不做“小生”
电视指南:你是否看过老版的《儿女情长》?有什么样的感受?
朱铁:15年前的老版《儿女情长》播出正好是我刚刚考上中戏读大二,学校条件有限,看过,但是不全,也没有太深印象。
电视指南:你拿到剧本和演完这个剧,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体会?
朱铁:看完剧本当时就是觉得童沙波很孝顺,很有爱心,也有点小小的自私,婚姻不太顺利,但是随着角色的深入,演完之后,在心里的童沙波也越来越清晰,觉得其实人真的很辛苦,作为一个儿子、父亲、男人,确实不容易,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也就多了些无奈。
电视指南:在你看来,童沙波这个人物对感情的态度,尤其是和单身妈妈的感情是否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朱铁:对单身妈妈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能理解童沙波这个人物的想法,其实最主要的是真心实意地爱着对方,并且,爱屋及乌,如果只爱大人,对单亲的孩子却挑三拣四,并不是真的爱,爱应该是全面包容,全面接受,全心付出。
电视指南:在剧中童沙波是个“完美老公”,你个人觉得这样的男人是否比较累?
朱铁:可能都觉得童沙波比较完美,其实这样确实比较累,因为想让自己身边的人都满意,都过得好,这是不可能的,可越是这样,越在心里给自己加了很多负担。
电视指南:与奚美娟老师演一对母子,她又是老版《儿女情长》中的演员之一,拍摄中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情景吗?
朱铁:奚美娟老师作为老演员,比较认真的,第一次我们见面,在没有任何人催促的情况下,就开始互相畅谈人物和各自对对方的期待,我觉得特别开心,很少遇到这样的工作方式,良好的开始让我们彼此有了很好的沟通,也让我们在以后的合作期间有了很好的默契。
电视指南:对于童沙波和田中千绘饰演的谭芳芳之间的感情,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你有什么想法?
朱铁:家人不理解剧中和单亲妈妈的感情,我觉得我能接受,因为剧中我就是单亲家庭长大的,所以,特别理解家人为什么反对,但是也坚信我可以成功,因为童沙波也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却有着良好的品质和性格。
电视指南:据说演这个角色你比较累心,你是否需要带着个人的生活感悟在剧中?
朱铁:拍摄期间比较累心,是工作方面,因为戏量太大太分散,所以没有可休息的时间,基本上在上海桑拿天的三个月都是天天早出晚归。所以很辛苦。
电视指南:你希望观众看完这个剧,接受到怎样的一种正面的生活态度和信息?
朱铁: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够对家人多点理解,多些时间来陪着他们,多爱护他们,因为他们是真心对你好的人,在你最最难过的时候,也只有家人会站在你的后面。
电视指南:你给人的感觉是“小生”的类型,有想过以后在戏路上改变吗?
朱铁:我个人觉得还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小生”形象,我更想让自己粗犷一些,更糙一点,呵呵。希望可以接演一些激发男人豪情壮志的男人戏。
1996年,带着浓郁海派味道的《儿女情长》播出后,先是在上海,继而在全国一度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形容是万人空巷并不过分。一段看似平淡、琐碎、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立意在家人亲情上的故事牵动了太多观众的心。该剧曾在全国33个省市播出,其中在上海电视台播出时收视率高达46%以上。也许正是那样的成绩,促使了14年后《儿女情更长》的创作拍摄。当年的 “童氏三姐妹”奚美娟、吴冕、张芝华,以及王诗槐、朱亚英、余娅等原剧组的主要演员们也齐齐归队,讲述的是童父童母去世十二年后,童家故事的继续。再次演绎了这段“风雨再大,家不能散”的朴实故事,温暖深情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血浓于水”的含义。观全剧,延续了朴实的表达风格,重点体现了童家后代的每个人身上简单平凡又蕴涵深刻生活哲理的故事。《儿女情更长》里主人公在十五载后继续着自己的柴米油盐。再看荧屏中的他们,已经是被岁月雕刻的脸,倒让人有几分怀旧了。
立意质朴
无论新旧两版,都有一个非常好的立意,就是当“金钱”在人们意识中不断膨胀的今天,“亲情”究竟还占有多大的比重?尤其是眼下,正是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的年代,在新的道德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如何调整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并摆正各自的位置?这是整个社会都在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是绝对回避不了的,《儿女情长》的现实意义也就在于此。这部戏反映了平民百姓生活、强调传统美德及家庭伦理的真善美,自然就契合了人们的实际心态。
再续家常事
该剧镜头始终对准了平民百姓。演的全是平民百姓摸得着、看得见的日常生活。生活当中的家长里短和人情世故是观众带着自己的思考谈论最多的话题。他们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且对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做出爱憎分明的评判,与其说他们是在看戏,不如说他们在参与。当年作为子女的童家子女,在《儿女情更长》中都成长为父母。而且子女也到了谈婚论嫁。就会涉及婚姻观,虽然吵闹无数,但奚美娟说,她更多的是看到年轻人积极向上的朝气。
就像主创们说的,15年前的中国家庭里,每个人忙着挣钱,为了物质奔波。而15年后,当生活开始变好,大家也开始探讨现实的问题。有物质了,但能不能替代精神呢?第二部剧里主要讨论的问题主要围绕着孝心还要不要,家能不能散,如今儿女的问题和15年前的不一样了,他们处在一个更开放的世界,所以让父母更加头疼。
三位主心骨
转眼童父童母去世多年,在母亲的忌日,大姐童建菊通知全家人去墓园悼念,因为全家人已有多年没有凑在一起了,她想以此来维系兄妹之间逐渐疏远的亲情,可扫墓那天只有退役的大哥建国来了,其他人都借故未到。失望的大姐向父母表示,明年一定把童家人都带来。建菊没想到两个妹妹随后赶到了。三姐妹站在父母墓前百感交集。童家六位子女家家都有一本烦心账,奚美娟饰演的大姐童建菊谨记父母重托,繁忙的工作之余,仍不忘为各家的大事小情劳神奔走维系着这个大家庭。她在剧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时代变了,家不能散”,打动过许多观众。张芝华饰演的童建华一心想给自己招个金龟婿,为女儿的感情问题成了暴躁妈妈。张芝华说自己拍摄中每天梗着脖子吵架已经是家常便饭。吴冕在剧中饰演的童建兰,在家里学历最高,自尊心强,外冷内热,自己是心理医生,却与女儿雨欣缺乏沟通,关系格外紧张。在和女儿成长的矛盾冲突当中童建兰也在反思,最终在妥协之余,选择了作为父母也参与到女儿的梦想中去,一起欢笑,一起流泪。可以说,以三位母亲的角色为作品主要切入点,成为整部剧的节奏把握者。
朱铁:不做“小生”
电视指南:你是否看过老版的《儿女情长》?有什么样的感受?
朱铁:15年前的老版《儿女情长》播出正好是我刚刚考上中戏读大二,学校条件有限,看过,但是不全,也没有太深印象。
电视指南:你拿到剧本和演完这个剧,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体会?
朱铁:看完剧本当时就是觉得童沙波很孝顺,很有爱心,也有点小小的自私,婚姻不太顺利,但是随着角色的深入,演完之后,在心里的童沙波也越来越清晰,觉得其实人真的很辛苦,作为一个儿子、父亲、男人,确实不容易,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也就多了些无奈。
电视指南:在你看来,童沙波这个人物对感情的态度,尤其是和单身妈妈的感情是否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朱铁:对单身妈妈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能理解童沙波这个人物的想法,其实最主要的是真心实意地爱着对方,并且,爱屋及乌,如果只爱大人,对单亲的孩子却挑三拣四,并不是真的爱,爱应该是全面包容,全面接受,全心付出。
电视指南:在剧中童沙波是个“完美老公”,你个人觉得这样的男人是否比较累?
朱铁:可能都觉得童沙波比较完美,其实这样确实比较累,因为想让自己身边的人都满意,都过得好,这是不可能的,可越是这样,越在心里给自己加了很多负担。
电视指南:与奚美娟老师演一对母子,她又是老版《儿女情长》中的演员之一,拍摄中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情景吗?
朱铁:奚美娟老师作为老演员,比较认真的,第一次我们见面,在没有任何人催促的情况下,就开始互相畅谈人物和各自对对方的期待,我觉得特别开心,很少遇到这样的工作方式,良好的开始让我们彼此有了很好的沟通,也让我们在以后的合作期间有了很好的默契。
电视指南:对于童沙波和田中千绘饰演的谭芳芳之间的感情,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你有什么想法?
朱铁:家人不理解剧中和单亲妈妈的感情,我觉得我能接受,因为剧中我就是单亲家庭长大的,所以,特别理解家人为什么反对,但是也坚信我可以成功,因为童沙波也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却有着良好的品质和性格。
电视指南:据说演这个角色你比较累心,你是否需要带着个人的生活感悟在剧中?
朱铁:拍摄期间比较累心,是工作方面,因为戏量太大太分散,所以没有可休息的时间,基本上在上海桑拿天的三个月都是天天早出晚归。所以很辛苦。
电视指南:你希望观众看完这个剧,接受到怎样的一种正面的生活态度和信息?
朱铁: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够对家人多点理解,多些时间来陪着他们,多爱护他们,因为他们是真心对你好的人,在你最最难过的时候,也只有家人会站在你的后面。
电视指南:你给人的感觉是“小生”的类型,有想过以后在戏路上改变吗?
朱铁:我个人觉得还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小生”形象,我更想让自己粗犷一些,更糙一点,呵呵。希望可以接演一些激发男人豪情壮志的男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