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如何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从三个方面简论如下:
1 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反思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纵览中国古代、近代教育史,科举制度、八股文不知扭曲了多少知识分子的灵魂,埋没了多少知识分子的才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代知识分子迂腐呆板的群体形象,鲁迅的《孔乙己》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旧式教育痛心疾首的呐喊,清代龚自珍发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历史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教育思想,落后的教育模式制约着人才的培养。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化、产业化、信息化程度的空前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的趋势。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教育走向哪里?邓小平同志适时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战略思想。为适应这一思想,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真正解放,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矗。
2 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第一位的。
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排斥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飞跃。这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只能在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任何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素质的提高,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共性和个性的客观规律。因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个人才华禀赋得到充分发挥。
素质教育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表现出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长善救失”,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放大限度的发展。
3 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方式
3.1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勇于突破“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模式,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课题,以启发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主攻方向,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变,即变只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变教师主宰课堂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变只重知识传授为同时重视学习过程;变一讲到底为讲练结合,突出知识要点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学生在良性学习环境中能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
3.2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估模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环境。通过时“应试教育”的透析,我们看到脱离实际的、片面的教育评价,误导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的是畸形人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很不适应的。为此,有必要在学校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整体式教育质量评估模式,在评估内容上力求全面、合理,在评估形式上力求量化、科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发展学生个性中,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对于学生,应热情鼓励他们成名成家,进行理想教育,及时发现、评价、培植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表现的突出才干,积极试行积分式、等级式、综述式的多级评估方式,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适时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特长,尤其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让每颗星星都发光,让每片花瓣都散发芳香。总之,通过革新教育评价制度,使学生从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下解脱出来,为发展学生个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创学校全面育人有特色、学生全面发展有特长的生动局面。
3.3拓宽素质教育途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一是切实加强音、体、美和劳技课教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阵地。当前我们应当努力扭转音、体、美和劳技教育的薄弱局面,做到教材、课时、师资、设备、考核五个保证。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一节课外活动,并将列入课表,形成制度,广泛开展小科技活动以及体育、手工劳动、书法美术、剪纸雕刻、故事会、诗歌会、文学创作等活动。三是创办一特色教育学校,充分发挥其先导示范作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 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反思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纵览中国古代、近代教育史,科举制度、八股文不知扭曲了多少知识分子的灵魂,埋没了多少知识分子的才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代知识分子迂腐呆板的群体形象,鲁迅的《孔乙己》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旧式教育痛心疾首的呐喊,清代龚自珍发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历史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教育思想,落后的教育模式制约着人才的培养。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化、产业化、信息化程度的空前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的趋势。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教育走向哪里?邓小平同志适时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战略思想。为适应这一思想,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真正解放,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矗。
2 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第一位的。
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排斥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飞跃。这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只能在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任何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素质的提高,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共性和个性的客观规律。因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个人才华禀赋得到充分发挥。
素质教育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表现出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长善救失”,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放大限度的发展。
3 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方式
3.1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勇于突破“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模式,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课题,以启发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主攻方向,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变,即变只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变教师主宰课堂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变只重知识传授为同时重视学习过程;变一讲到底为讲练结合,突出知识要点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学生在良性学习环境中能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
3.2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估模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环境。通过时“应试教育”的透析,我们看到脱离实际的、片面的教育评价,误导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的是畸形人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很不适应的。为此,有必要在学校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整体式教育质量评估模式,在评估内容上力求全面、合理,在评估形式上力求量化、科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发展学生个性中,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对于学生,应热情鼓励他们成名成家,进行理想教育,及时发现、评价、培植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表现的突出才干,积极试行积分式、等级式、综述式的多级评估方式,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适时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特长,尤其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让每颗星星都发光,让每片花瓣都散发芳香。总之,通过革新教育评价制度,使学生从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下解脱出来,为发展学生个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创学校全面育人有特色、学生全面发展有特长的生动局面。
3.3拓宽素质教育途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一是切实加强音、体、美和劳技课教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阵地。当前我们应当努力扭转音、体、美和劳技教育的薄弱局面,做到教材、课时、师资、设备、考核五个保证。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一节课外活动,并将列入课表,形成制度,广泛开展小科技活动以及体育、手工劳动、书法美术、剪纸雕刻、故事会、诗歌会、文学创作等活动。三是创办一特色教育学校,充分发挥其先导示范作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