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乌鸦并非一般黑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aizj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遥远的西北有一片荒凉的沙漠,叫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中有一条孤独的公路贯穿南北,公路的周边随处可以看到一些可爱的精灵——白尾地鸦。它告诉人们一个真理,随着认识的深入,原有的谚语有时是不准确的,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白尾地鸦的出现,让流传千年的谚语无地自容。其实这也不能怪我们的祖先们不谨慎,因为这种乌鸦比较稀少,人们很少见到。
  中国特有的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是中国特有的鸟,国外称之为新疆地鸦,当地人称为沙鹊,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更恰当的名称应该是“塔里木地鸦”或“塔里木漠鸦”,原因是其分布区仅仅局限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1876~1877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河至罗布泊考察时,曾经采集到白尾地鸦标本,并命名为“塔里木松鸦”。
  白尾地鸦是典型的沙漠鸟类,由于长期在沙漠环境中生存,白尾地鸦的身上打上了沙漠的烙印。白尾地鸦的体羽呈沙褐色,十分接近环境的颜色;嘴峰较长,并稍向下弯曲,具有挖掘和埋食的功能;鼻孔被稠密的羽毛覆盖,极其适应生活在荒漠干旱的环境;翅短而圆,很少长距离飞行;跗蹠长而强健,善于在沙漠中奔跑。当地维吾尔族人称白尾地鸦为“克里尧丐”,指的是这种鸟有“大步流星,奔跑如飞”的特征。
  
  白尾地鸦在茫茫沙漠中吃什么?无数人对此充满了好奇。研究表明,白尾地鸦的食物包括金龟子、漠王甲、象甲、伪步行虫、金针虫等,繁殖季节以鞘翅目的昆虫为主。这些昆虫大多数在地表活动,统称“甲壳虫”。其他时间白尾地鸦也吃蝗虫、蜥蜴、植物果实、种子、苇叶、双翅目幼虫以及其他昆虫的幼虫等,对白尾地鸦胃检发现,其胃中有马粪、玉米及甲虫,因此,白尾地鸦属于杂食性鸟类。
  此外,沙漠公路的临时停车场(垃圾站),或者是人类新建的临时定居点(如牧业村、养路段、石油基地、物探队、公路驿站)附近,也是白尾地鸦经常觅食的地方。中国科学院的徐峰博士对白尾地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公路附近白尾地鸦的数量比远离公路的多。为何如此?
  这是因为,沙漠对于鸟类而言,寻找食物和避护所是非常困难的。而道路的边缘尤其是防护林中可以为白尾地鸦提供足够的食物资源和巢区。此外另一些陆生物种,如云雀、地山雀、长嘴百灵等在道路附近的地方,种群丰度也会偏高。
  白尾地鸦的觅食策略
  相对于它们的食物来源,白尾地鸦的觅食策略更是神奇!
  观察发现,白尾地鸦储藏食物的行为与其他鸦类十分接近。研究人员在野外考察中首次记录到白尾地鸦的储食行为,当把囊(新疆的一种特色食物)的碎片丢弃在路边时,机警的白尾地鸦很快发现并开始搬运食物,它们似乎不急于填饱肚子,而是先运输和埋藏,在最短的时间里清理完现场,不给其他动物或风沙留下太多的机会。
  那么,在狂风肆虐又变幻莫测的茫茫沙海中,白尾地鸦是如何找到储藏的食物的?根据实验,鸟类不可能像兽类通过嗅觉去找回食物,更不会像食肉类动物以撒尿来标记埋藏地。那么唯一的方式就是视觉定位,而在沙漠中这种定位是否管用?
  在流动的沙丘中,随机搜索无疑是大海捞针!目前,关于鸟类储藏食物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在中国国内几乎没有人从事这项研究,有许多问题仍是未解之谜。此外,在沙漠中,白尾地鸦如何寻找水源维持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作为体形较小的鸟类,白尾地鸦如何抵抗风沙的袭击?鸟类大多喜欢潮湿阴凉的环境,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地面温度平均为70℃,白尾地鸦为何能够抗高温?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濒临灭绝
  白尾地鸦分布区仅局限于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种鸟至今依然是鲜为人知的一个物种。分布区的局限性和恶劣的环境条件制约了白尾地鸦的种群数量,这也是其被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关注的主要原因。
  白尾地鸦面临的威胁来自许多方面,比如人口增加所带来的环境变化、石油开采、猎杀和天敌等。虽然在白尾地鸦分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人烟稀少,人为环境破坏相对较小,但50年来周边地区的开发活动日益增多,对沙漠植被、河流、湖泊、地下水位、气候等都有深刻的影响。
  受传统中医的影响和迷信野生动物的特殊滋补作用,人们经常四处寻找“秘方”,以求强身健体,据说白尾地鸦就是被选择的目标之一。特别是白尾地鸦生活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其骨肉、血液、脑子被认为有滋补特效,几乎可以包治百病。民间甚至还有更为迷信的说法。
  根据鸦类具有挖掘和埋藏食物的天性,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白尾地鸦具有发掘珠宝的能力。造成这种误会的原因是,白尾地鸦喜欢在沙漠古城附近活动,是唯一能引起沙漠行者注意的生灵,成为“盗墓贼”的“指示鸟”。
  实际上,这并不奇怪。历史上的古城多位于古河道的尾闾,如今依然有着比较丰富的地下水和植被,自然会成为白尾地鸦经常出没的栖息地。可是人们追逐白尾地鸦的过程中会直接伤害它们或者间接干扰它们的生活和繁殖。
  此外,石油开发造成的污染、公路上的汽车尾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会对白尾地鸦造成伤害。白尾地鸦目前的数量已不足7000只,被列为“世界濒危鸟类”和“全球狭布鸟种”,也被收入《亚洲鸟类红皮书》之中。遗憾的是,至今白尾地鸦在中国仍未被纳入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
  【责任编辑】张田勘
其他文献
在莫斯科河对面看克里姆林宫外景  在俄语中,“克里姆林”是内城、堡垒、要塞的意思,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宫殿,是一组由钟楼、金顶的教堂、古老的楼阁和宫殿等建筑共同组成的宏伟建筑群。  它的逐步形成与俄罗斯的历史密不可分。早期,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俄罗斯人会在城市的周围修建高大的城墙和塔楼。之后在城墙以外又逐步形成商业区,为了保护商业区又在外层修建了新的城墙。慢慢地,人们就把被城墙环绕起来的城市中心称为“克
清晨时分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厚厚的大气层,静悄悄地照射在大学生小野的脸庞时,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时,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按照千百万年来形成的程序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当跨越了1.5亿千米的光子透过薄薄的眼皮被小野的视网膜捕捉到之后,视网膜将新的一天到来的消息通过神经细胞“一传十,十传百”传递到大脑的每一个部分:大脑中的松果体收到了信息,默默地减少了褪黑素的分泌,这是能使我们在夜间安眠的主要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15.7%。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影响人类骨质疏松发生的新基因——ATP6V1H。这种基因在小鼠体内缺乏时,会引起骨量流失。通过对1600多中国人群全基因组相关数据分析证明,ATP6V1H基因与人的骨骼密度减少有一定关联,表明这种基因参与了骨质疏松的发生。未来这种基因将很有可能成为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靶点。
日本树莺以叫声婉转动听著称,但科学家发现,那些约80年前被带到夏威夷的日本树莺的后代,其叫声与日本土生土长的同类相比不再动听了:鸣叫声低且短,音程变化也很贫乏,非常单调。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缺乏竞争所致。日本本土的树莺会根据季节迁移,初春时节会在繁殖地争抢地盘,雄鸟的鸣叫方法越复杂,在与其他雄鸟竞争和吸引雌鸟时就越有利。而夏威夷的日本树莺全年都在同一个地点生活,竞争也不激烈,所以鸣叫变得简单了。仅仅8
沙基涌盈盈一水,分隔两个世界:六二三路高桥飞架,车流滚滚;沙面岛优雅沉静,古树森森。岛上遍布优秀的欧陆近现代建筑,很少见到饭店、商店的招牌,没有现代的喧嚣打扰19世纪的静谧。偶尔可见新人拍婚纱照,老人拄杖散步,花园深处传来练琴者的管弦声。  有人说,不来沙面,等于没来过广州。这个南临珠江、位于白鹅潭北岸边的椭圆形小岛,不过区区0.3平方千米大小,却有着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被认为是旧中国半封
雅典以西170千米处有个令人驻足流连、难以忘怀的山间名胜,这就是德尔斐。此地位于海拔五六百米的山麓,上有草木葱茏的山崖,下临幽深青翠的峡谷,遥望碧水蓝天的海洋,著名的阿波罗神庙就建在此处。  供奉阿波罗的圣地  德尔斐很早就是拜神的圣地,最初奉祀大地女神盖亚。相传太阳神阿波罗出生后不久便来到德尔斐,杀死守卫此地的巨蟒皮同,夺得这块圣地,建立了著名的神庙,之后在它的周围逐渐形成了建筑群。  为什么供
中国探测器要去火星了  从今年开始,我国将每年的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的序幕。46年后,中国又将目光瞄准了火星,“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任务已获准立项,首个火星探测器预计2020年发射飞往火星。探测器将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也就是说,将在一次任务中实现环绕、着陆、巡视。这样的任务在轨道设计上更具
诺贝尔奖的颁奖地斯德哥尔摩市政厅  爱因斯坦在1910年因相对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提名,11年后才凭借光电效应获奖  获得51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的法国数学物理学家彭加勒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美国生物学家埃弗里  挪威气象学家威廉·皮叶克尼斯的肖像出现在该国飞机的机翼上  今年初,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报告称,2015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不久前,科学家又表示2016年将会是历史上最
如果进化使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动物的进化也会使它们更加聪明吗?人是由动物变的,动物为什么不能进化成像人一样聪明?是什么阻止了动物的进化?科学家发现,动物虽然可以通过增大脑容量变得更聪明,但有可能付出繁殖能力削弱的代价。在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正是这种“成本”限制了动物大脑容量的增长。  动物为何能与人“斗智”?  科学研究发现,动物的智商是很高的,为了繁衍与生存,它们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我们感觉到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那里稀薄的空气会给一些外来者带来不适,但当地的藏族人却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繁衍生息,中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藏族人适应高原极端低氧环境的秘密——HMOX2基因。研究人员对来自青藏高原不同地理群体的藏族个体的HMOX2基因序列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个功能性的突变,功能突变位点与藏族高原适应能力的指标之一——血红蛋白浓度显著相关。该功能突变在藏族人群的频率显著高于平原汉族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