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的意象群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271724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群组法在诗歌中运用得较为普遍,最典型的例子数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组成了一个意象群。这种多个意象运用在一起的手法,就是意象群组法。
  其实,很多散文大家也借鉴了诗歌中的意象群组法。汪曾祺先生在《胡同文化》一文中运用了该种手法。原文如下: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汪老运用“房屋”“地基柱”“拴马桩”“上马石”“井眼”“石头棋盘”等意象写出了北京胡同衰败、没落的特点。
  苗莉《梅为谁开放》(2005年《散文选刊》第12期)中有这样一段话:矮矮的土墙破旧的栅栏门怕是连个鸡狗都挡不住,悬在门前的布帘是个什么颜色,早难以分辨。房顶上的杂草一丛丛一簇簇在寒风中摇曳。惟一的一扇窗,是那种旧式的木格窗,糊上去的纸已破旧不堪,风会趁机无遮挡钻进屋子。“土墙”“栅栏门”“布帘”“杂草”“窗”等意象向我们描述了一幅荒凉的宅院景象。
  我们只有常用一双鉴赏诗歌的眼睛去欣赏散文,才能更深刻彻底地理解散文的内涵,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只有诗歌有意象之说,而散文却没有。拙作认为散文中意象群组法运用得较为普遍,值得大家关注。
  单位:湖北江陵县江陵一中
其他文献
Q 涛涛妈妈问:要回老家过年了,孩子高兴坏了。我儿子一到新地方就会很兴奋。不到困得不行是不睡觉的。没办法,祖辈宠孩子,孩子吃喝玩乐无节制,过于劳累导致免疫力下降,加上春节家里人口密度大,很容易感冒发烧,每年春节都要到医院看一次病。请问该怎样预防?  A 由于气候的原因及走亲访友增加传播途径,春节是宝宝疾病的高发期,父母首先要注意预防:(1)衣着要舒适,厚薄得当,进出室内外时要及时增减衣物。(2)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