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身价”与“身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tob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身价”和“身家”在古代文献中分工明确,没有出现“误用”现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者在某些义项上的分界越来越模糊,甚至出现“身价”代替“身家”的现象。基于此,本文根据“身价”与“身家”在词典中的释义推测出二者开始被“误用”的时间大概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并对二者“误用”的原因做出了解释。最后,本文指出,有时候看似误用,实则不然,用“身价”代替“身家”是有一定理据可言的,是语言在交际中规范的结果。
  关键词:身价 身家 误用 语义空间 语言规范
  一、“身价”的身家度量
  汉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于2015年12月28日公布了该年度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其中之一便是在名人报道中混淆使用的词:身价/身家。现将原文转引如下:
  名人财富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比如2015年“双十一”过后,许多媒体争相帮马云计算财富,报道中常用“身价”一词来表示他的家产增额,有人说增加了十几亿,有人说增加了二十几亿。这种表述无疑混淆了“身价”和“身家”两个不同的词语。“身价”旧时指卖身钱,现在多用来表示知名人士的出场费、劳务费、转会费等,显然都与马云沾不上边。计算马云的家产应用“身家”一词。“身家”本指自身与家庭,可引申指家庭资产。
  为了更好地说明“身价”与“身家”的区别,先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中这两个词的释义:
  【身家】①本人和家庭:~性命。 ②旧时指家庭出身:~清白。③指家产:~过亿。(1236页)
  【身价】①人身买卖的价格。②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或价值:~百倍|这位球员转会的~看涨◇这幅画~不断攀升。(1236页)
  无疑,根据词典释义,用“身价”来表示“家庭资产”确实是不恰当的。可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词确实是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在百度信息里,像上述这样用“身价”表示“家庭资产”的例句比比皆是,大多还都是新闻标题,如:《老干妈陶华碧发家史身价36亿为何拒绝上市?》《潘慰:卖面卖到60亿身价》《农民变亿万身价的卖菜智慧》《唐骏:身价10亿不买房的“经济学”》……
  为了使结果更具可信度,笔者对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简称BCC)中报刊资料及关于“身价/身家”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普通大众甚至是一些语言学专业的硕博士普遍在到底用“身价”还是“身家”来表示“家庭资产”的问题上举棋不定,其中有不少人最终选择了前者。这可由BCC中的语料得到证实:在被考察的3128条报刊资料中,表示“家庭资产”时,用“身价”代替“身家”的有127例。现引例如下(以下各例均来自BCC语料库):
  (1)而彩票却打破了这一定式,它可能使你一夜暴富,拥有百万身价。
  (2)化工业巨子王永庆身价19亿美元,是台湾第二富人。
  (3)比尔·盖茨虽然个人财富比2001年缩水157亿美元,但依然以430亿美元的身价名列榜首。
  (4)在台湾地区的亿万富豪中,今年多出一个新面孔,那就是最近股票上市的广达电脑董事长林百里,身价为12亿美元,排名272。
  根据词典释义,表示“家庭资产”应用“身家”一词,可在上述四例中却都使用了“身价”来代替。看到这里,令人生疑:在表示家庭资产时,用“身价”来代替“身家”是真的误用,还是有理可循?如果有理可据,那么这个“理”又是什么?
  二、“身价”向“身家”进发
  通过对国学宝典数据库中有限的明清通俗小说的考察发现,在明清时期,“身价”和“身家”之间的界限还是相当分明的,二者各有其适用的对象和范围,并没有出现“身价”代替“身家”的现象。“身价”在这时多指“人身买卖的价格”,通俗地说,就是指一个人的卖身钱,因此“身价”常常和妓女、仆人、丫鬟等一些身份卑微、家庭贫困的人连用。而“身家”多指“本人和家庭”及“家庭出身”,也有表示“家产”的,但是不如前两个义项常用。在表示“家庭资产”时,绝不会用“身价”代替“身家”。现引例如下(以下各例均来自国学宝典数据库):
  (5)跪阶的女子,尔就是荣兰么?可记得尔是几岁上来跟随小姐的?身价银多少?
  (6)只是丈夫昨晚回来,说是无计奈何,将奴家典与他人,典得十五贯身价在此,说过今日便要奴家到他家去。
  (7)瑞虹举目看那人面貌魁梧,服饰齐整,见众人称他老爹,料必是个有身家的,哭拜在地。
  (8)因跟他们打伙同行,家中可免骚扰,回家时还有银米分派,因此习成风气,有许多身家殷实的农民,也成群结队地出去逃荒。
  (9)两人商议说:“东京搜括已空,城外人民逃尽。略有身家的,俱投入土贼结寨,俱从着河北、太行山的大寇王善,不下一百余万,又不能征服他。”
  例(5)、例(6)中的“身价”是指卖身钱,而例(7)~(9)中的“身家”是指家产,二者界限分明,并没有出现“身价”代替“身家”的现象。因此,笔者推测,用“身价”代替“身家”应该于明清之后出现,最有可能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对“代替出现于何时”的解释,与“代替是如何产生的”有关。
  代替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逐渐繁荣,整个社会现实及观念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最终导致“身价”的义项在这一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可以指人身买卖的价格,更多的则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或价值,“身价”发展出两个义项。通过仔细分析发现,词典中“身价”义项②的词条解释和其释例并不对等,其中“身价百倍”既可以指“社会地位”高,又可以指“价值”百倍,是一个存在歧义的释例。因此,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把“身价”的义项②重新拆解并进一步细分,得到新的释义为:
  【身价】①人身买卖的价格。
  ②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很高
  ③指价值:~百倍◇这位球员转会的~看涨◇这幅画~不断攀升。   【身家】①本人和家庭:~性命。
  ②旧时指家庭出身:~清白。
  ③指家产:~过亿。(1236页)
  通过对“身价”和“身家”义项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容易发生混淆的一般是“身价”和“身家”的第三个义项,也就是“价值”和“家产”。在其他几个义项上二者之间的界限还是相当分明的,如指“卖身钱”或“社会地位”时只能用“身价”,而指“本人和家庭”或“家庭出身”时只能用“身家”。无疑,在指“家产”时用“身家”是理所当然的,那么用“身价”来表示家产是不是绝对不可以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在指家产时,用“身价”也行。这与整个社会的认知观念有关。在现代社会,当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时,常常会把他的家庭资产考虑在内,将无形的身价维系在有形的物质财富上,而且有时候一个人的价值就大体等同于他的家产,因此我们认为“价值”是包括“家产”在内的,在这个认知基础上,用“身价”来表示“家产”是完全可以的。也就是说,在表“家产”这个义项上,“身价”是“身家”的上位范畴。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认知观念的改变是“身价”能够代替“身家”的根本性原因。
  其次,在表“家产”时,“身价”对“身家”的代替与“身价”中“价”的认知凸显有关。一般看到“身价”中“价”这一字样时,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就是“价值或价格”,而价值或价格一般用数字来衡量,与数字和金钱挂钩。这与我们衡量一个人的家庭资产时,一般也喜欢用量化而直观的数字来表示相呼应。因此在表示某人拥有多少家庭资产时,直观的“身价”一词有其先天的优势,所以可以认为“身价”中“价”的认知凸显为“身价”能够代替“身家”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另外,句法分布及语音上的相似性也为“身价”代替“身家”提供了助力,如“身价”和“身家”都适用于以下句法环境:(拥)有多少~、有点~、~+数字、数字+~、以多少~、表明~。
  总之,我们认为在表“家产”时,既可以用“身家”,又可以用“身价”,将来“身价”表“家产”的使用频率有可能远远超过“身家”。
  三、“身价”和“身家”的地盘分合
  如上所述,既然在表“家产”时,可以用“身价”来代替“身家”,那么“身家”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当然有。毕竟“身家”表示“本人和家庭”或“家庭出身”时,是不能被“身价”所取代的。“身价”和“身家”仍有各自适用的语义空间,只不过在某一义项上存在交叠的现象,也即指“家产”时二者才可以替换使用。需要明确的是,“身价”的义项③“价值”不仅包括家产,同时也包括人/物商品化后的价值,比如商品的价格、明星的出场费等,因此,“价值”是对一个人包括家产在内的整体的估价。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身价”和“身家”各自适用的语义空间,只有在表“家产”时二者才可以换用。这为文章开头所引《咬文嚼字》中应该用“身家”还是“身价”表示马云家产给出了答案:其实用“身价”也并没有错,而且将来还可能有越用越频繁的趋势,“身价”发展出“家产”这一义项也并不是毫无可能。这就启示我们:有时候看似误用,实则不然。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频繁发生的现象背后,找出深层次的语言学动因。语言需要在交际中规范,仅仅以词典或者个人的观念为依据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施春宏.语言在交际中规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施春宏.语言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及策略[J].汉语学报,2009,(2).
  [3]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语文建设,1995,(9).
  (赵芸芸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100083)
其他文献
介绍了防火墙在企业网络信息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描述了防火墙的原理及分类,分析了企业构建防火墙时解决方案的选择与设置,并且以LINUX屏蔽子网防火墙为例,说明了防火墙的主要
针对应用较为广泛的串联二极管式电流型逆变电路变频调速存在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短路换相式电流型逆变电路.对该短路换相式电流型逆变电路的换相过程分析表明,该电路系统
摘 要:“语言学概论”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适当渗透丰富化和趣味性的语言资料,对于学习该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母语语言生活或了解的其他语言现象,能够使学生有效地调动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问题探究式 语言资料 丰富化 趣味性  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语言学概论”在其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
退耦因子(Ω)是表征作物与周围大气水汽交换的重要指标.研究了引入Ω评价冬小麦与大气系统潜热通量的耦合度.一般在早晨和接近傍晚时作物与大气之间有较好的耦合度,主要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