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农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农民知识化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关键。文章从阻碍我国农民知识程度提高的因素入手,探索推动农民知识化进程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农民知识化;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28-2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追求,而农民的知识化则是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特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主体的国家来说,农民的知识化更是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关系着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 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现状
我国农民在旧社会里普遍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文化水平十分低下,乡村成为愚昧和落后充斥的地方。建国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的文化教育工作,农村儿童的入学率、成人的脱盲率都有较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教育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农村基础教育方面,到1996年,我国农村已有高中2934所,学生118.4万人,初中44098所,学生2818.9万人,小学53.5万所,学生9486.9万人。在农村成人教育方面,到1996年已有农民高校4所,农民中专学校519所,农民技术培训学校43万所,农民中学3733所,农民小学161593所。农村教育状况的改善为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总的还很低下。
2 阻碍我国农民知识程度提高的因素
2.1 农村教育“三不”现象严重
一是农村教育经费不足。从教育投资上看,国家每年几百亿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用在城市,而广大农村则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教育。1985年起国家财政还取消了对农村每个中学生31.5元、小学生22.5元的教育拨款,改由农民在集体提留中提取,农村学校往往只能依靠农民出钱集资建设和改造,资金的匮乏使农村教育无论在师资上还是在基础设施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二是教育结构不合理。农村的办学结构与城市的办学结构雷同,都是以追求升学率为主。由于农村办学资金少、教师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大部分农村学生升学不成,又没能学到实用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三是教育质量不高。由于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农村的教学质量想提高就成为一种必然。
2.2 不少农民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我国目前农业劳动的科技化程度还不高,对知识水平的要求没有其他产业严格,加上许多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故此农村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普遍不高,很多人认为农村人书读多了没什么用处。很多农村中小学在校生严重流失,而女生的辍学率更高。这可以说是影响农民知识化、阻碍农村现代化的一个相当突出的社会问题。
2.3 农村教育设施落后
我国绝大部分农村教育设施落后,很多地方没有书店,没有图书室,难以满足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即使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农村的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并未随经济发展而发展,有时反而有所衰减。
2.4 农村人才大量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纷纷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流动和转移。而首先流动和转移的主要是那些年轻、有文化或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这使得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农业技术改进青黄不接、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而那些来自农村的大中专学生,在毕业后一般也很少回农村,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待遇很低也纷纷寻求别的出路,这就使得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严重缺乏带动者,缺乏精英和骨干,从而导致了农民知识化进程的缓慢无力。
3 发展农村教育、推动农民知识化进程
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严重偏低,这种“低知识型”的劳动者显然无法担负起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任。要使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得以顺利实现,必须大力提高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准,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新型农民。
第一,各级领导必须从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邓小平指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各级领导者只有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发展教育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把发展教育真正置于重要的地位,我国农村教育事业才会有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更是要牢固树立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意识,高度地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积极拓宽农村教育经费的来源,努力建构比较稳定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使农村教育经费随当地经济的发展逐年增长,以此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同时还应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彻底改变农村中存在的忽视子女教育投资的观念,只有这样,才会逐步改变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
第二,要积极改革农村教育模式,努力建立和完善三教结合的农村教育体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的办学模式与城市办学模式基本雷同,都是单纯的应试教育。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农村绝大部分学生既升不了学,又学不到实用的农业耕种技术和经营方法,这就严重地脱离了农村的实际,造成了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效益的低下。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自80年代以来在农村实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的同时,还在《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法令文件中对农村教育改革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作出了具体规划和部署。在今天农村教育工作中,必须深刻把握中央关于农村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继续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抓好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完善农村三教结合的教育体系。首先,农村的中小学必须抓好素质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增加农业和其他实用技术的教育内容。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以此为农村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此外,农村成人教育则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组织好农民学习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只有真正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搞好三教结合,才能迅速地提高农村全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第三,要特别重视广大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普遍落后,很多地方办学条件恶劣,不少适龄儿童无法入学,在校生纷纷辍学流失,成为新的文盲和半文盲,这就严重地制约着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随着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很有必要大幅度增加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以此逐步改变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大力提高这些地方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中西部农村的发展步伐。
第四,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支撑我国农村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现在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历不合格、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振兴农村教育,必须重视农村教师的培养,努力建设合格稳定敬业的农村教师队伍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同时,对于那些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教师,更要在政治上和物质上给以鼓励并切实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安心于农村教育工作,继续为农村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吴秋颖,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改革开放史;金春福,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图书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关键词:农民知识化;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28-2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追求,而农民的知识化则是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特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主体的国家来说,农民的知识化更是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关系着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 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现状
我国农民在旧社会里普遍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文化水平十分低下,乡村成为愚昧和落后充斥的地方。建国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的文化教育工作,农村儿童的入学率、成人的脱盲率都有较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教育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农村基础教育方面,到1996年,我国农村已有高中2934所,学生118.4万人,初中44098所,学生2818.9万人,小学53.5万所,学生9486.9万人。在农村成人教育方面,到1996年已有农民高校4所,农民中专学校519所,农民技术培训学校43万所,农民中学3733所,农民小学161593所。农村教育状况的改善为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总的还很低下。
2 阻碍我国农民知识程度提高的因素
2.1 农村教育“三不”现象严重
一是农村教育经费不足。从教育投资上看,国家每年几百亿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用在城市,而广大农村则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教育。1985年起国家财政还取消了对农村每个中学生31.5元、小学生22.5元的教育拨款,改由农民在集体提留中提取,农村学校往往只能依靠农民出钱集资建设和改造,资金的匮乏使农村教育无论在师资上还是在基础设施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二是教育结构不合理。农村的办学结构与城市的办学结构雷同,都是以追求升学率为主。由于农村办学资金少、教师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大部分农村学生升学不成,又没能学到实用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三是教育质量不高。由于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农村的教学质量想提高就成为一种必然。
2.2 不少农民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我国目前农业劳动的科技化程度还不高,对知识水平的要求没有其他产业严格,加上许多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故此农村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普遍不高,很多人认为农村人书读多了没什么用处。很多农村中小学在校生严重流失,而女生的辍学率更高。这可以说是影响农民知识化、阻碍农村现代化的一个相当突出的社会问题。
2.3 农村教育设施落后
我国绝大部分农村教育设施落后,很多地方没有书店,没有图书室,难以满足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即使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农村的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并未随经济发展而发展,有时反而有所衰减。
2.4 农村人才大量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纷纷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流动和转移。而首先流动和转移的主要是那些年轻、有文化或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这使得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农业技术改进青黄不接、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而那些来自农村的大中专学生,在毕业后一般也很少回农村,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待遇很低也纷纷寻求别的出路,这就使得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严重缺乏带动者,缺乏精英和骨干,从而导致了农民知识化进程的缓慢无力。
3 发展农村教育、推动农民知识化进程
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严重偏低,这种“低知识型”的劳动者显然无法担负起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任。要使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得以顺利实现,必须大力提高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准,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新型农民。
第一,各级领导必须从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邓小平指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各级领导者只有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发展教育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把发展教育真正置于重要的地位,我国农村教育事业才会有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更是要牢固树立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意识,高度地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积极拓宽农村教育经费的来源,努力建构比较稳定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使农村教育经费随当地经济的发展逐年增长,以此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同时还应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彻底改变农村中存在的忽视子女教育投资的观念,只有这样,才会逐步改变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
第二,要积极改革农村教育模式,努力建立和完善三教结合的农村教育体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的办学模式与城市办学模式基本雷同,都是单纯的应试教育。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农村绝大部分学生既升不了学,又学不到实用的农业耕种技术和经营方法,这就严重地脱离了农村的实际,造成了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效益的低下。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自80年代以来在农村实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的同时,还在《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法令文件中对农村教育改革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作出了具体规划和部署。在今天农村教育工作中,必须深刻把握中央关于农村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继续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抓好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完善农村三教结合的教育体系。首先,农村的中小学必须抓好素质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增加农业和其他实用技术的教育内容。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以此为农村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此外,农村成人教育则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组织好农民学习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只有真正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搞好三教结合,才能迅速地提高农村全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第三,要特别重视广大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普遍落后,很多地方办学条件恶劣,不少适龄儿童无法入学,在校生纷纷辍学流失,成为新的文盲和半文盲,这就严重地制约着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随着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很有必要大幅度增加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以此逐步改变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大力提高这些地方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中西部农村的发展步伐。
第四,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支撑我国农村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现在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历不合格、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振兴农村教育,必须重视农村教师的培养,努力建设合格稳定敬业的农村教师队伍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同时,对于那些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教师,更要在政治上和物质上给以鼓励并切实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安心于农村教育工作,继续为农村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吴秋颖,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改革开放史;金春福,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图书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