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一种。教学艺术就是受制于教师个性风格,具有美学价值和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艺术的个人才华的体现。课堂教学艺术实质上是教师本人的教学技巧与他或她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倾向相结合的产物。教学艺术依教学性质,可分为课堂教学艺术和非课堂教学艺术。这里我们只讲课堂教学艺术。
一、课堂导入艺术
凡是优质的课堂教学都具有非常考究的开端设计和独特性,课堂教学一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这堂课的核心话题。
例如:我在进行一年级拼音教学时,有这么一节课,一上课,我说:“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爱听故事吗?”一年级小学生一听要给讲故事,都来精神了,互相你看我,我看你,齐声说:“爱听!”私下里还偷偷地笑呢!我接着说:“好!我看谁坐得好听得认真,老师一会儿还奖励他红花呢!”我看小同学一个个坐得笔直,就开始讲《j q x和小ü交朋友》的故事。当我讲到小ü和j交朋友时,就学习j这个声母,并与ü练习拼读。待学生掌握后又继续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起来。就这样边讲故事边学习,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尾时我问:j q x为什么和小ü交朋友,而不和大u交朋友呢?至此又对小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学生对j q x和ü相拼去掉两点记忆非常深刻。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
此外,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问题导入,审题导入,妙语导入,练习导入等等,但不论哪一种导入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以尽快进入主题。
二、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发情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它是一切教学智慧与机智的艺术结晶。
课堂上的偶发情况是相当复杂的,教师不可能都预料到或防止它的发生。在偶发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它,以从容的态度面对它,并灵活机智地处理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甚至获得比原来预期还要好的效果,这是一种高智慧的艺术。
例如:在学习生字“休”时,让学生给“休”字作解释并组词,可以查字典。我原以为学生一定会按照字典上的现成答案回答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生:“休”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人字旁,右边是“木”,合起来是休。一休的“休”。
师:“休”字是什么意思?
生:“一休”是人名,无需解释,(学生的回答非老师所预期的)。
师想了想,立即找到了归入主题的办法,“一休”虽是人名,但“休”是有意思的,… 大家都看过《聪明的一休》吗?
生:(齐)看过!
师:《聪明的一休》每一集后都有这样一个画面,小一休躺在地上,一只手撑着脑袋,他的师兄在远处喊他:“一休、一休!”一休怎么回答的,谁还记得?
生:(异口同声,气氛热烈)“休息休息。休息一会儿”。
师:那么“休”是什么意思?
生:“休息”的休,歇一歇的意思。
这里教师对出了轨回答,不是简单地加以否定,而是去发现其中可以达到主题目标的因素,加以利用,机智引导,唤起学生的记忆,激起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解答了教师的问题。
三、课堂形象艺术 课堂形象艺术指巧妙地利用具有直观可感性的事物、|图形、模型、模式等来描绘抽象知识的原型或者模样的课堂艺术操作。 课堂教学形象艺术主要有手势、体势形象、口语形象、板书形象、挂图形象、模型教具对象等。此外,还有手势形象、板书形象等。例如:识字课上,“闯”字形体难记,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扇门,一匹小马“闯”进门去,学生们看了很感兴趣,“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这就是板书形象所起的作用。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四、课堂情绪艺术 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考虑如何找准情感激发点,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波澜迭起,富有活力。
1、設疑引趣“疑”是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教学时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便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例如:《狱中联欢》一文,可设计这样的问题(1)课题中的“狱”和“联欢”各是什么意思?(2)在狱中失去自由的人们,为什么还能联欢呢?(3)他们是怎样联欢的?这些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读起来积极主动。
2、以画救趣根据学生好动,喜欢画画的特点。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画画,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夕照》时,我另辟蹊径,利用“读文、想象、作画、评画、悟文”这一途径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用手中的彩笔将自己体会到的美丽的夕照画下来。在学生作画之前,我先引导学生根据时间的推移变化,梳理出课文重点介绍的几幅画面之后,学生神情振奋,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后来的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情感激发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问、好胜的特点,找准情感激发点,立足思维展开点,强化心灵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把学生认知,意志,情感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导入艺术
凡是优质的课堂教学都具有非常考究的开端设计和独特性,课堂教学一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这堂课的核心话题。
例如:我在进行一年级拼音教学时,有这么一节课,一上课,我说:“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爱听故事吗?”一年级小学生一听要给讲故事,都来精神了,互相你看我,我看你,齐声说:“爱听!”私下里还偷偷地笑呢!我接着说:“好!我看谁坐得好听得认真,老师一会儿还奖励他红花呢!”我看小同学一个个坐得笔直,就开始讲《j q x和小ü交朋友》的故事。当我讲到小ü和j交朋友时,就学习j这个声母,并与ü练习拼读。待学生掌握后又继续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起来。就这样边讲故事边学习,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尾时我问:j q x为什么和小ü交朋友,而不和大u交朋友呢?至此又对小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学生对j q x和ü相拼去掉两点记忆非常深刻。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
此外,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问题导入,审题导入,妙语导入,练习导入等等,但不论哪一种导入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以尽快进入主题。
二、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发情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它是一切教学智慧与机智的艺术结晶。
课堂上的偶发情况是相当复杂的,教师不可能都预料到或防止它的发生。在偶发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它,以从容的态度面对它,并灵活机智地处理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甚至获得比原来预期还要好的效果,这是一种高智慧的艺术。
例如:在学习生字“休”时,让学生给“休”字作解释并组词,可以查字典。我原以为学生一定会按照字典上的现成答案回答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生:“休”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人字旁,右边是“木”,合起来是休。一休的“休”。
师:“休”字是什么意思?
生:“一休”是人名,无需解释,(学生的回答非老师所预期的)。
师想了想,立即找到了归入主题的办法,“一休”虽是人名,但“休”是有意思的,… 大家都看过《聪明的一休》吗?
生:(齐)看过!
师:《聪明的一休》每一集后都有这样一个画面,小一休躺在地上,一只手撑着脑袋,他的师兄在远处喊他:“一休、一休!”一休怎么回答的,谁还记得?
生:(异口同声,气氛热烈)“休息休息。休息一会儿”。
师:那么“休”是什么意思?
生:“休息”的休,歇一歇的意思。
这里教师对出了轨回答,不是简单地加以否定,而是去发现其中可以达到主题目标的因素,加以利用,机智引导,唤起学生的记忆,激起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解答了教师的问题。
三、课堂形象艺术 课堂形象艺术指巧妙地利用具有直观可感性的事物、|图形、模型、模式等来描绘抽象知识的原型或者模样的课堂艺术操作。 课堂教学形象艺术主要有手势、体势形象、口语形象、板书形象、挂图形象、模型教具对象等。此外,还有手势形象、板书形象等。例如:识字课上,“闯”字形体难记,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扇门,一匹小马“闯”进门去,学生们看了很感兴趣,“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这就是板书形象所起的作用。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四、课堂情绪艺术 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考虑如何找准情感激发点,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波澜迭起,富有活力。
1、設疑引趣“疑”是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教学时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便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例如:《狱中联欢》一文,可设计这样的问题(1)课题中的“狱”和“联欢”各是什么意思?(2)在狱中失去自由的人们,为什么还能联欢呢?(3)他们是怎样联欢的?这些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读起来积极主动。
2、以画救趣根据学生好动,喜欢画画的特点。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画画,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夕照》时,我另辟蹊径,利用“读文、想象、作画、评画、悟文”这一途径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用手中的彩笔将自己体会到的美丽的夕照画下来。在学生作画之前,我先引导学生根据时间的推移变化,梳理出课文重点介绍的几幅画面之后,学生神情振奋,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后来的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情感激发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问、好胜的特点,找准情感激发点,立足思维展开点,强化心灵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把学生认知,意志,情感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