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交通线网规划是大城市客运交通规划的主要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分析大城市公共交通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的发展战略思想: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其它公交方式为辅助的多层次公共交通客运体系。对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三个部分:中运量轨道交通,接运公交,常规公交的线网规划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大城市公交线网规划研究
1绪论
1.1 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必要性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繁荣、衰缓到现在难以维持的过程。在这五十多年中,我国大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空前繁荣,居民出行成倍增长,然而,公共交通却发展缓慢,公交方式出行时间明显增加。,
迄今为止,国内外许多交通研究机构都对公交线网规划提出了一些理论和模型,开发了各具特色的软件,有美国的TRANPLAN 、OTPS、加拿大的EMME/2等,瑞典、以色列、英国和阿根廷等国家也先后结合本国的交通特点,提出了一系列与正则模型相应的理论和软件。国内近十几年的工作也已向这个领域的纵深发展。
1.2 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特殊性
1.2.1 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特点
大城市的性质、结构形态与中小城市有差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口多,面积大;
2、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频繁;
3、城市功能区域划分明显;
4、有明显的CBD;
5、人均交通设施水平往往较低;
6、有明显的交通走廊;
因此,在大城市,居民、流动人口等的活动有可能集中在某个特定区域、某个特定时段内,公交设施难以承担交通需求。对应于此,大城市的公共交通也表现出其特殊性:
1、高峰时段公交车辆十分拥挤,满载率一般高于80%,有的高达120%;平峰时段流动人口出行、弹性出行增加,公共交通负担仍然很重;
2、公交出行半径增加,相当部分的出行难以直达,公交换乘成为关键问题;
3、某些区域出行过分集中,常规公交难以胜任;
4、常规公交缺乏交通政策、交通规划的保护,缺乏资金投入,车辆老化严重,运行极其缓慢,准点率难以保证;
5、大城市近中期内公共交通突出的矛盾是:公交客运能力的供应与乘客出行需求的矛盾,高峰时段,供应远低于需求;从长远看,矛盾将转化为客运量供求矛盾以及服务质量较低与人们多层次需求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后者更为突出,公交方式迫切需要革新。
1.2.2 主要公共交通方式的特性
国内外研究和使用都较为成熟的公共交通方式主要有三种:
1、常规公交
2、地铁 (Subway)
3、轻轨 (Light Rail)
1.2.3 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基本原则
由前文的分析,再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认为中运量轨道交通[] 在我国大城市客运中将会有较大市场。在这个基础上,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主要基本原则如下:
1、在社会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建设轨道交通,使之成为公共客运的骨架,并逐步成网;
2、充分重视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规划,扩大轨道交通方式的吸引范围;
3、常规公交仍将是大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的主体,应着重解决其与轨道交通线网以及接运公交线路的关系;
4、换乘问题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应设大型客运换乘枢纽,从换乘枢纽入手,进行常规公交线网规划。
总之,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原则,既要具备一般城市的共性,又要具备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大城市的城市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的特殊性。
1.2.4 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一般过程
本论文采用的对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一般过程如图1.l。从图中可见,这里的公共交通线网规划方法得到的并不是“最优”线网,而是一种有一定理论根据,在实践上方便可行的满意线网。
2.1 影响客运交通OD分布量预测的主要因素
公共交通和其它客运方式的OD分布量预测是城市客运交通预测的重要部分,也是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基础。
1、城市土地利用
2、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3、城市家庭特征的变化
4、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5、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6、城市大型人流集散点的分布和建设
城市客流预测一定要把握城市大系统中引起客流变化的主要相关因素。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人口特征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众对城市客运交通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市府当局对发展城市客运交通的政策等,预测城市未来客运交通的发展趋势,提出城市合理的客运交通结构,尤其是大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的客流依据。
2.2 客运分布OD量预测
客流预测主要由城市居民出行预测、城市流动人口出行预测、城市对外客运预测三部分组成。在通常的交通预测四阶段法中,公交OD分布量主要就是在以上城市客运交通预测的三个部分完成并获得客运OD分布量后,通过交通方式划分而得到的,其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
2.2.1 交通小区划分
以城市用地为特征的交通小区划分:这是研究城市客运交通的基本单元, 交通小区的划分,要考虑和现有行政界限相结合;考虑自然河流山脉的分割及铁路等屏障;考虑用地特征和人口规模,一般同一用地类型的土地应尽量划分成一个或若干个交通小区,人口规模不致于相差太大,一般为2~4万人口一个交通小区。
2.2.2 交通调查 这里交通调查主要是指居民出行调查、公交专项调查、流动人口的出行调查、港站对外客流调查等,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和工作岗位的分布;居民每日出行空间时间分布状况;公交车利用状况,公交线路,站点客流分布特征等。流量预测时可充分应用交通调查所得的参数,建立起各类预测模型。
2.2.3 道路网络及交叉口节点编码
在充分研究现状网络基础上,再结合规划网络,以便更好的远近期相结合,对城市交叉路口节点进行编码。鉴于计算机容量、速度的限制,城市交叉路口一般应在4000个以下,以便于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2.2.4 交通生成预测
交通生成预测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生成率法、类别生成率法、回归分析法等。
另外,还可以用类别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进行交通生成预测。
2.2.5 交通分布预测
交通分布预测有许多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其中最常见的是重力模型法。
重力模型法的基本假定是:交通区i到交通区j的交通分布量与交通区i的交通生成量,交通区j的交通吸引量成正比,与交通区i和j之间的交通阻抗参数,如两区重心间的交通距离、时间或费用等成反比。
2.2.6 公共交通方式OD分布量
在我国大城市中,各交通方式的交通阻抗函数是预测的关键。一般来说,客运交通方式主要由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四个部分组成。所谓“满意度”,即出行者对某种交通方式的满意程度,是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果,是一个无量纲参数。人们对交通工具的要求主要有两个:
①私有化;
②机动化。
私有小汽车恰能很好地满足这两个要求。因而我们可将私有小汽车这种交通方式的“满意度”定为1,其它交通方式“满意度”则是该交通方式与私有小汽车方式比较的结果。“满意度”是一种综合指标,它主要由出行费用(花费)、出行速度、出行舒适度、受交通管制的程度以及满足交通工具私有欲望的程度这五个重要因素决定的。
参考文献:
[1]王炜、徐吉谦.城市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49-73.
[2]陆化普.解析城市交通[M],北京:水力电力出版社,2001,88-94.
[3]蔡君时.城市轨道交通[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25.
[4]徐吉谦.交通工程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23-143.
[5]陆化普.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水力电力出版社,2001,50-115.
[6]王炜.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00-122.
关键词:大城市公交线网规划研究
1绪论
1.1 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必要性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繁荣、衰缓到现在难以维持的过程。在这五十多年中,我国大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空前繁荣,居民出行成倍增长,然而,公共交通却发展缓慢,公交方式出行时间明显增加。,
迄今为止,国内外许多交通研究机构都对公交线网规划提出了一些理论和模型,开发了各具特色的软件,有美国的TRANPLAN 、OTPS、加拿大的EMME/2等,瑞典、以色列、英国和阿根廷等国家也先后结合本国的交通特点,提出了一系列与正则模型相应的理论和软件。国内近十几年的工作也已向这个领域的纵深发展。
1.2 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特殊性
1.2.1 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特点
大城市的性质、结构形态与中小城市有差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口多,面积大;
2、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频繁;
3、城市功能区域划分明显;
4、有明显的CBD;
5、人均交通设施水平往往较低;
6、有明显的交通走廊;
因此,在大城市,居民、流动人口等的活动有可能集中在某个特定区域、某个特定时段内,公交设施难以承担交通需求。对应于此,大城市的公共交通也表现出其特殊性:
1、高峰时段公交车辆十分拥挤,满载率一般高于80%,有的高达120%;平峰时段流动人口出行、弹性出行增加,公共交通负担仍然很重;
2、公交出行半径增加,相当部分的出行难以直达,公交换乘成为关键问题;
3、某些区域出行过分集中,常规公交难以胜任;
4、常规公交缺乏交通政策、交通规划的保护,缺乏资金投入,车辆老化严重,运行极其缓慢,准点率难以保证;
5、大城市近中期内公共交通突出的矛盾是:公交客运能力的供应与乘客出行需求的矛盾,高峰时段,供应远低于需求;从长远看,矛盾将转化为客运量供求矛盾以及服务质量较低与人们多层次需求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后者更为突出,公交方式迫切需要革新。
1.2.2 主要公共交通方式的特性
国内外研究和使用都较为成熟的公共交通方式主要有三种:
1、常规公交
2、地铁 (Subway)
3、轻轨 (Light Rail)
1.2.3 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基本原则
由前文的分析,再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认为中运量轨道交通[] 在我国大城市客运中将会有较大市场。在这个基础上,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主要基本原则如下:
1、在社会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建设轨道交通,使之成为公共客运的骨架,并逐步成网;
2、充分重视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规划,扩大轨道交通方式的吸引范围;
3、常规公交仍将是大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的主体,应着重解决其与轨道交通线网以及接运公交线路的关系;
4、换乘问题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应设大型客运换乘枢纽,从换乘枢纽入手,进行常规公交线网规划。
总之,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原则,既要具备一般城市的共性,又要具备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大城市的城市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的特殊性。
1.2.4 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一般过程
本论文采用的对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一般过程如图1.l。从图中可见,这里的公共交通线网规划方法得到的并不是“最优”线网,而是一种有一定理论根据,在实践上方便可行的满意线网。
2.1 影响客运交通OD分布量预测的主要因素
公共交通和其它客运方式的OD分布量预测是城市客运交通预测的重要部分,也是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基础。
1、城市土地利用
2、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3、城市家庭特征的变化
4、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5、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6、城市大型人流集散点的分布和建设
城市客流预测一定要把握城市大系统中引起客流变化的主要相关因素。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人口特征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众对城市客运交通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市府当局对发展城市客运交通的政策等,预测城市未来客运交通的发展趋势,提出城市合理的客运交通结构,尤其是大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的客流依据。
2.2 客运分布OD量预测
客流预测主要由城市居民出行预测、城市流动人口出行预测、城市对外客运预测三部分组成。在通常的交通预测四阶段法中,公交OD分布量主要就是在以上城市客运交通预测的三个部分完成并获得客运OD分布量后,通过交通方式划分而得到的,其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
2.2.1 交通小区划分
以城市用地为特征的交通小区划分:这是研究城市客运交通的基本单元, 交通小区的划分,要考虑和现有行政界限相结合;考虑自然河流山脉的分割及铁路等屏障;考虑用地特征和人口规模,一般同一用地类型的土地应尽量划分成一个或若干个交通小区,人口规模不致于相差太大,一般为2~4万人口一个交通小区。
2.2.2 交通调查 这里交通调查主要是指居民出行调查、公交专项调查、流动人口的出行调查、港站对外客流调查等,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和工作岗位的分布;居民每日出行空间时间分布状况;公交车利用状况,公交线路,站点客流分布特征等。流量预测时可充分应用交通调查所得的参数,建立起各类预测模型。
2.2.3 道路网络及交叉口节点编码
在充分研究现状网络基础上,再结合规划网络,以便更好的远近期相结合,对城市交叉路口节点进行编码。鉴于计算机容量、速度的限制,城市交叉路口一般应在4000个以下,以便于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2.2.4 交通生成预测
交通生成预测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生成率法、类别生成率法、回归分析法等。
另外,还可以用类别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进行交通生成预测。
2.2.5 交通分布预测
交通分布预测有许多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其中最常见的是重力模型法。
重力模型法的基本假定是:交通区i到交通区j的交通分布量与交通区i的交通生成量,交通区j的交通吸引量成正比,与交通区i和j之间的交通阻抗参数,如两区重心间的交通距离、时间或费用等成反比。
2.2.6 公共交通方式OD分布量
在我国大城市中,各交通方式的交通阻抗函数是预测的关键。一般来说,客运交通方式主要由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四个部分组成。所谓“满意度”,即出行者对某种交通方式的满意程度,是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果,是一个无量纲参数。人们对交通工具的要求主要有两个:
①私有化;
②机动化。
私有小汽车恰能很好地满足这两个要求。因而我们可将私有小汽车这种交通方式的“满意度”定为1,其它交通方式“满意度”则是该交通方式与私有小汽车方式比较的结果。“满意度”是一种综合指标,它主要由出行费用(花费)、出行速度、出行舒适度、受交通管制的程度以及满足交通工具私有欲望的程度这五个重要因素决定的。
参考文献:
[1]王炜、徐吉谦.城市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49-73.
[2]陆化普.解析城市交通[M],北京:水力电力出版社,2001,88-94.
[3]蔡君时.城市轨道交通[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25.
[4]徐吉谦.交通工程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23-143.
[5]陆化普.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水力电力出版社,2001,50-115.
[6]王炜.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