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22日至3月14日,新学期一开始,繁峙县就组织初三年级教师和相关学科教研人员共70余人参加课标培训活动。这次活动既是繁峙县“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的一次培训活动,也是新学期的首场培训活动。这样的培训,早已成为繁峙县实施课改六年来的常规工作。
改革带来教育生机
六年前,繁峙县的教育在质量下滑中走向低谷,学生流失严重,许多家长宁愿承受着高昂的择校费,也要将孩子送到外地去读书,尤其是教师子弟也纷纷外出读书。质量下滑、学生流失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许多教师职业荣誉感和从教热情变得淡薄,有的甚至失去了对教育工作的信心。
改革势在必行!
2011年秋季开学,繁峙县委通过公开推荐,任命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张占羽担任教育局局长。面对繁峙县的教育现状,繁峙教育该怎么搞、如何走、又如何让老百姓满意?
面对省内外许多学校轰轰烈烈的课改热潮,通过分析繁峙教育的整体现状,结合繁峙县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张占羽多方考察,和局领导班子群策群力,慎重分析得出:繁峙县只有抓住课改这个牛鼻子,才会有出路,才会有希望。在全县教育系统通过征文的形式进行课改大讨论之后,教育局果断做出决策,明确提出“抓课改、促教学、提质量”的工作思路。将彩璟小学、砂河二中和砂河中学作为课改实验校,通过以点带面、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步骤,大力实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用课改思想办活教育
要办活繁峙教育,必须先把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唤醒,把繁峙教育唤醒。为此,从2012年开始,繁峙县教育局先后提出了“课改氛围、课改精神、课改领头人”的“课改三要素”和“思想教育、奖励激励、人文关怀、制度约束”的“课改四措施”,倡导“被需求、被重视、被尊重、被爱戴”的职业情感观,号召全县教师“愉快地工作、出色地发展、体面地生活”,让“享受教育”融入教师心田,成为课改的动力和源泉。
用“课改三要素”取代传统“三苦精神”。领导辛苦、教师吃苦、学生刻苦的“三苦精神”,是一种在时间上硬耗、在知识上硬灌的简单而保守的教学管理方法,这种管理让教师疲于应付、精神倦怠,让“学困生”越来越多。“课改三要素”则是要营造课改氛围,让校长和教师动起来、忙起来、活起来,改变沉闷的教育;培养树立课改领头人,让有思想有活力有能力的老师冒出来,工作有活力,发展有动力,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弘扬课改精神,宣传典型事例,讓课改凝心聚力,形成精神合力,感动学生,影响教师,带动教育的发展。
用“课改四措施”丰富教育管理内涵。“思想教育、奖励激励、人文关怀、制度约束”打破了单一的“分数奖励、出勤惩罚”的旧有管理模式,体现出尊重个性、尊重人才的人性化管理新举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距离拉进了,思想沟通了,行为目标一致了。
县教育局大力组织“走出去、请进来”活动。聘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刘坚院长等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10多人次来繁峙讲学;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和各种学术交流讲座80余场次;组织校长、教师、教研人员外出学习2000余人次。每次外出学习后,县教育局总是趁热打铁,及时组织座谈会,让外出学习教师谈感想、谈体会、谈思路、谈做法,在强化课改理念的同时,把先进的经验内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课改让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
彩璟小学是繁峙县首批推进课改的农村薄弱学校,学校地处县城边沿地带,学生来源主要是移民和外来农村租住户。2011年春季学期末时,学校有15个教学班,在校生850名,在全县七所700人以上规模小学学业测评中,综合排名第七。2016年新学年开始,全校有3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比原先多了一倍,在全县七所700人以上规模学校学业测评中,综合排名第二,成为全县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从一个薄弱学校成为全县的一面旗帜,正是得益于课改。六年来,在郎正伟校长的引领下,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使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学区范围内学生纷纷返校就读。
通过六年的课改推进,繁峙县探索和实践出了“3+N”县域课改整体推进办法,“3”既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课改工作整体推进,也指全力打造彩璟小学、砂河二中、砂河中学三个学段的三所重点示范学校。“N”指根据学校办学情况确立N所县级课改实验校,课改实验校逐年增加。六年来,全县课堂教学改革从薄弱学校起步,先后确定了五批县级课改实验校,如今县级课改实验学校已达到26所。探索研究出“20字教学新模式”,即“整体设计———问题开启———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梳理延伸”的教学新模式,用以指导全县课改工作。总结出“四轮驱动”深化课改的工作策略,四轮驱动,即学习小组建设,导学案编写应用,学生课堂展示规范,教师课堂讲解、点拨、追问。这是对教学新模式各环节、各步骤的细化,也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助推器。
实施课改六年来,繁峙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生态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校园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善,过去的脏乱差被干净、漂亮、整洁所取代。校园文化各具特色,走廊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各类艺术活动让校园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教师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更加注重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更加遵循人的成长和教育规律。课改唤醒了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合作意识、问题意识、质疑意识增强,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学生由“被学习”“被成长”,变成了活力四射的“学习者”和“成长者”。课改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发展能力,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向建设晋北教育强县挺进
2016年9月22日,繁峙县“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内容是:通过三年(2016———2019年)行动计划,借助山西省教科院平台,促进繁峙县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实现全县教育事业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稳步推进“打造繁峙教育品牌,建设晋北教育强县”的宏伟目标。
通过深化课改、细化课改,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课改杠杆,让教学质量发生质变,跨上一个新台阶;通过县内、校内的碰撞、交流、评比,推进课改的内化、深化、细化。让课改真正地落到教师、课堂、学生的心间,让课改之花再次“绽放”———这是他们的目标,也是他们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作者单位:繁峙县教研室)
改革带来教育生机
六年前,繁峙县的教育在质量下滑中走向低谷,学生流失严重,许多家长宁愿承受着高昂的择校费,也要将孩子送到外地去读书,尤其是教师子弟也纷纷外出读书。质量下滑、学生流失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许多教师职业荣誉感和从教热情变得淡薄,有的甚至失去了对教育工作的信心。
改革势在必行!
2011年秋季开学,繁峙县委通过公开推荐,任命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张占羽担任教育局局长。面对繁峙县的教育现状,繁峙教育该怎么搞、如何走、又如何让老百姓满意?
面对省内外许多学校轰轰烈烈的课改热潮,通过分析繁峙教育的整体现状,结合繁峙县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张占羽多方考察,和局领导班子群策群力,慎重分析得出:繁峙县只有抓住课改这个牛鼻子,才会有出路,才会有希望。在全县教育系统通过征文的形式进行课改大讨论之后,教育局果断做出决策,明确提出“抓课改、促教学、提质量”的工作思路。将彩璟小学、砂河二中和砂河中学作为课改实验校,通过以点带面、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步骤,大力实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用课改思想办活教育
要办活繁峙教育,必须先把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唤醒,把繁峙教育唤醒。为此,从2012年开始,繁峙县教育局先后提出了“课改氛围、课改精神、课改领头人”的“课改三要素”和“思想教育、奖励激励、人文关怀、制度约束”的“课改四措施”,倡导“被需求、被重视、被尊重、被爱戴”的职业情感观,号召全县教师“愉快地工作、出色地发展、体面地生活”,让“享受教育”融入教师心田,成为课改的动力和源泉。
用“课改三要素”取代传统“三苦精神”。领导辛苦、教师吃苦、学生刻苦的“三苦精神”,是一种在时间上硬耗、在知识上硬灌的简单而保守的教学管理方法,这种管理让教师疲于应付、精神倦怠,让“学困生”越来越多。“课改三要素”则是要营造课改氛围,让校长和教师动起来、忙起来、活起来,改变沉闷的教育;培养树立课改领头人,让有思想有活力有能力的老师冒出来,工作有活力,发展有动力,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弘扬课改精神,宣传典型事例,讓课改凝心聚力,形成精神合力,感动学生,影响教师,带动教育的发展。
用“课改四措施”丰富教育管理内涵。“思想教育、奖励激励、人文关怀、制度约束”打破了单一的“分数奖励、出勤惩罚”的旧有管理模式,体现出尊重个性、尊重人才的人性化管理新举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距离拉进了,思想沟通了,行为目标一致了。
县教育局大力组织“走出去、请进来”活动。聘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刘坚院长等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10多人次来繁峙讲学;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和各种学术交流讲座80余场次;组织校长、教师、教研人员外出学习2000余人次。每次外出学习后,县教育局总是趁热打铁,及时组织座谈会,让外出学习教师谈感想、谈体会、谈思路、谈做法,在强化课改理念的同时,把先进的经验内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课改让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
彩璟小学是繁峙县首批推进课改的农村薄弱学校,学校地处县城边沿地带,学生来源主要是移民和外来农村租住户。2011年春季学期末时,学校有15个教学班,在校生850名,在全县七所700人以上规模小学学业测评中,综合排名第七。2016年新学年开始,全校有3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比原先多了一倍,在全县七所700人以上规模学校学业测评中,综合排名第二,成为全县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从一个薄弱学校成为全县的一面旗帜,正是得益于课改。六年来,在郎正伟校长的引领下,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使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学区范围内学生纷纷返校就读。
通过六年的课改推进,繁峙县探索和实践出了“3+N”县域课改整体推进办法,“3”既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课改工作整体推进,也指全力打造彩璟小学、砂河二中、砂河中学三个学段的三所重点示范学校。“N”指根据学校办学情况确立N所县级课改实验校,课改实验校逐年增加。六年来,全县课堂教学改革从薄弱学校起步,先后确定了五批县级课改实验校,如今县级课改实验学校已达到26所。探索研究出“20字教学新模式”,即“整体设计———问题开启———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梳理延伸”的教学新模式,用以指导全县课改工作。总结出“四轮驱动”深化课改的工作策略,四轮驱动,即学习小组建设,导学案编写应用,学生课堂展示规范,教师课堂讲解、点拨、追问。这是对教学新模式各环节、各步骤的细化,也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助推器。
实施课改六年来,繁峙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生态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校园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善,过去的脏乱差被干净、漂亮、整洁所取代。校园文化各具特色,走廊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各类艺术活动让校园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教师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更加注重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更加遵循人的成长和教育规律。课改唤醒了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合作意识、问题意识、质疑意识增强,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学生由“被学习”“被成长”,变成了活力四射的“学习者”和“成长者”。课改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发展能力,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向建设晋北教育强县挺进
2016年9月22日,繁峙县“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内容是:通过三年(2016———2019年)行动计划,借助山西省教科院平台,促进繁峙县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实现全县教育事业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稳步推进“打造繁峙教育品牌,建设晋北教育强县”的宏伟目标。
通过深化课改、细化课改,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课改杠杆,让教学质量发生质变,跨上一个新台阶;通过县内、校内的碰撞、交流、评比,推进课改的内化、深化、细化。让课改真正地落到教师、课堂、学生的心间,让课改之花再次“绽放”———这是他们的目标,也是他们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作者单位:繁峙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