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及其他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bei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华师大”为例,对目前高校缩略语存在的指代不唯一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应从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两个方面来加以规范,并认为只要能准确无误地表达信息,就可以考虑其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华师大 缩略语 理性原则 习性原则
  
  网上关于“华师大”的争论,引起了我们对汉语词语规范的几点思考。我们用常用的几种搜索工具搜索“华师大”,结果如下:百度:1610000次、谷歌:297000次、搜狗:9106441次、爱问:30320次,可见“华师大”的说法是很普遍的。
  语言的发展具有理性和习性两个方面,理性要求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注意符合规范,而习性则往往是对规范的一种超越;理性能使语言形式保持稳定,而习性则能促进语言形式的变化和发展,两者不可偏废。从语言规范化理论的角度来评价语言的变化时,就有了两个原则标准,这就是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
  “华师大”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加以分析。
  所谓理性原则,是指对那些既合乎现有规范,又有利于语言发展的新生语言形式的推广原则。由于这种语言形式是合乎语言发展规律的,所以要加以推广。理性原则是从逻辑事理的角度,以理性分析的方式,对某种语言现象做出是否合乎规范的判断的一种原则。但这种原则,常常会受到分析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对相同的语言现象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
  按照理性原则来分析,“华师大”之类的词语应该是有问题的,这个缩略语(简称)可以代表多个事物,不能够一一对应,也不符合缩略语既要简洁又要准确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对“师大”产生疑问,“师大”就是“师范大学”。到底是“华……”还是“……华”一般也不会出现问题,因为汉语缩略语的一般方法是取词语的前一个字或最重要的字,而且“华”(huá)从语音上讲是开口呼,响亮、清晰,更能受到人们的喜爱。问题是到底是“华”什么,是“华东”“华中”“华南”,还是“华北”“华西”?
  网上的争论也正是由这个问题引起的。上海、武汉、广州三地的人们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应该是指自己的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现在又有了“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原四川师范学院2003年4月改名),问题更为复杂了。网上有帖子又提到“唐山师范学院应改名为华北师范大学”,还谈到了理由:“唐山地处华北大地,经济发达,但教育不行,特别是没有名牌大学,这是不行的。现在国内有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唯独没有华北师范大学,而唐山师范学院近年发展很快,依托唐山的经济,联合唐山学院、煤医,成立华北师范大学,提高唐山的高等教育。”可见大家都对“华师大”这个名称感兴趣。
  其实这不是个例,很多大学的简称都存在指代不唯一的情况。仅就“师大”而言,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如:
  (1)“河师大”(河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2)“山师大”(山东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3)“西师大”(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还是西华师范大学?)
  (4)“湖师大”(指湖南师范大学,位于湖北黄石的湖北师范学院可能也正想着让自己变成“湖师大”——湖北师范大学)
  (5)“江师大”(指江西师范大学,有不少人在强烈建议曾名为江苏师专的徐州师范大学改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6)“广师大”(广西师范大学,不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会不会简称“广师大”,因为同城的“广州师范学院”还没有变成“广州师范大学”,否则会有同城简称用法之争,也同时因为广东的其他城市中的大学还没有叫“广东师范大学”的)
  所谓习性原则,是指对那些虽不合乎现有规范,但已经习非成是的新生语言形式的认可原则。这种语言形式虽不合理,但已约定俗成,所以也应予认可;习性原则是一种尊重语言事实和语言习惯的原则。实际上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原则。这种原则能够较好地反映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即多数人语言运用的习惯和事实。王力说:“语法里只有习惯,没有天经地义。”“在语法上无所谓‘理’,只有‘事实’。”(《汉语语法纲要》导言)吕叔湘说:“通不通是个约定俗成的问题,多数人都这样说,就算是通。”(《语文杂记·‘恢复疲劳’及其他》)
  按照习性原则来分析,“华师大”的说法是有其合理性的。
  首先,比全称省略三个字,比“华(东/西/南/北/中)师大”省略一个字,符合人们求简的普遍心理,使得人们在交流的时候可以用更少的语音表达更多的意思。这符合简洁性的一般要求。
  其次,“华师大”有存在现实意义。这种说法,人们用得较为普遍,说明它有存在价值,有使用的现实必要性。也就是说,这种说法大家已经习惯了,尽管可能不符合理性原则。因此,即使不规范、不合事理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已约定俗成了,所以也就合乎规范了。
  再次,“华师大”的说法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只是这种合理性是有一定的地点、时间、场合的限制的。如,在上海说“华师大”,一般都可以理解为“华东师大”,不会理解为其他的“华师大”。表述者在表述时也往往要考虑到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有产生歧义的可能,自然会用更为准确的“华东师大”,甚至会用“华东师范大学”的全称。同样,在湖北(不仅仅是在武汉)、在广东(也不仅仅是在广州)人们在理解这种简称时也会首先想到空间距离最近、自己最了解的那个“华师大”,而不会是别的。也就是说,人们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尤其是在特定地点说“华师大”的时候,说者(信息传递者)和听者(信息接收者)都会有意无意地加上“我们这里的”或者“这个”在“华师大”这一缩略语之前,以使信息更为全面有效。
  可是,在网上搜索“华师大”时,有不少新闻网站也用“华师大”,仔细地从新闻中去找,才能知道是在上海还是武汉还是在广州。有些新闻甚至让人分辨不出到底是“华东师大”还是“华中师大”或是“华南师大”。细究其原因,是网站直接引用地方报纸网站的结果。这种使让人产生歧义的现象应该避免,在引用时用四字的简称或加上注解为好。
  所以,按照理性原则不可用、不合语法规范的一些说法,按照习性原则是可以用的,只是使用时有特定的地点和场合等条件的限制。只要能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消息,就可以使用。我们不能用理性原则来要求人们不去使用(也无法落实这种要求);也不能滥用习性原则,不分时间地点场合使用可能会产生歧义的缩略语。如在全国师范大学会议上,如果大家说的都是“华师大”“河师大”“山师大”“西师大”“湖师大”“江师大”“广师大”,不是让人不知所云吗?
  对待语言现象要有一种宽容、积极的态度。宽容,不要对新的语言现象一棒打死,如果是合理的、人民群众欢迎的,自有其生存的空间、存在的理由,禁止是没有用的;如果是没有生命力的,不用去禁止,它自然会在该灭亡的时候消失。我们应该积极去发现、研究最终明晰其中的规律。
  (王都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05级教育硕士、河南省洛阳第四十三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根据三维语法理论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V1多少,(就)V2多少……”句式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在句法层面上,“多少”在该格式中可以做定语和宾语,并且前后两个“多少”有同指和不同指两种情况。在语义层面上,分析了进入该格式的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语义性质以及动词的配价问题等。最后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一价动词和三价动词也能进入该格式的原因,并且提出“多少”的表达功能也有两种:任指和虚指
期刊
摘要:“换位”是语流音变的表现之一,本文在分析众多“换位”例子的基础上,提出“换位”具有四个特征,即一维性、以本音作为参照系、双向性、发生在一个音节内片或两个相邻的音节之间;最后文章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对张树铮举的例子进行解释。  关键词:换位张树铮 词汇扩散理论 波浪理论     张树铮先生在《多音节词的语音换位一例》(《中国语文》1991)认为他们在调查山东方言的时候,发现了两个换位的例子[1]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韩日留学生书面作文中“了”的使用偏误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了他们的习得规律,以期对当前的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韩日 “了” 习得 偏误    一、研究背景    (一)“了”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有人认为根据教材中语法注释给学生讲解这个语法,告诉学生“了”的语法意义、否定疑问形式、动词带宾语的一些限制条件,提醒不能用“了”的情况,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事实上,
期刊
摘要:本文讨论了元语用意识面向社会生活实践的应用价值,尝试性地提供了一个时政文本分析。  关键词:元语用意识 文本分析    一、元语用意识用于文本分析的可能性    元语用意识,也就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选择行为的自返意识,必然体现在对语言不同程度的操纵、包装上。当交流双方背景一致,操纵、包装的影响则非常有限。可是当语言使用者是不同权力或意识形态的代表时,这种元语用层面上的操纵和包装就会先于语言表达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汉语“上\下”和英语“up\down”两组方位作空间隐喻研究,在时间、数量、程度、状态、地位和范围六个概念域内,解读汉英双语在认知模式上的共性。  关键词:空间隐喻 上\下 共性 对比研究    一、综述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隐喻不仅被看作语言现象,而且也被认为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形式。Lakoff指出,隐喻的本质是以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社会经验为物质基础,把一个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计量统计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从数量、等级分布、形义区别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大纲》中的同素异序词。揭示了汉日同素异序词形式意义对应关系的复杂性,并指出了对日汉语教学应该以此为基础,根据日本学习者的特点,对这类词进行有效地教学。  关键词:汉日 同素异序词 对比分析    一、引言    由于地缘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汉日两种语言都使用汉字。根据芝田稔(1991)、李泉(1991)、曲维(1
期刊
摘要:S+V+ O直+O间是湖南湘语比较普遍的一种句式,具有极强的制约性和句式义。进入该结构的动词有条件限制的,以“给予”义动词为常见。来源上,可能是古语的遗留和语用的结果。  关键词:S+V+ O直+O间 “给予”义 语用经济    双及物结构是一种普遍性的语法结构,即由双及物(三价)动词构成的、在主语以外带一个客体和与事的结构。张伯江(1999)提出把双及物的句式义定义为“施事者有意的把受事转
期刊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修辞学的当代复兴,从大的思想背景来看,与人们对语言、知识以及二者关系的重新思考分不开。从小的修辞学背景来看,是与当代修辞现象的特殊性分不开的。本文以2007年6月7日《南方周末》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整期32版中涉及的修辞现象,从修辞数量之多、比喻格的偏离与创新,其民族性与特殊的时代性等方面评析了当代修辞现象的积极性,最后指出了存在的消极现象。  关键词:修辞现象 《南方周末
期刊
摘要:现代汉语教学与传统观念遭遇网络语言的冲击,我们是该保持现代汉语的“纯洁性”呢,还是让网络语言的青春血液沸腾?本文引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观点,肯定网络语言是现代文明的结晶,认为现代汉语教学不应该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由于网络语言客观上的不足,应该对其持宽容态度,并善加引导。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 网络语言 拿来主义    引言  在语言学家眼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哲学家眼里,
期刊
摘 要:汉语中的AABB重叠式的研究,一直备受学者的关注。本文就可以重叠成AABB式的、有原形的双音节AB式形容词的性质进行归纳概括。  关键词:AABB重叠式 AB式形容词 性质    一、引言    目前,关于汉语中的形容词仍普遍认为有两种:性质形容词(如大、白、老)和状态形容词(如珍贵等)①。AB式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有三种:AABB式、ABAB式和A里AB式,是汉语有限的几种形式变化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