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儿童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求助者是某中学初三女生,小雨,十五岁。她在一次考试中因身体不适成绩不理想,情绪低落,不愿与父母沟通,与父母一起来寻求帮助。根据求助者的实际情况,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根据小雨的具体情况,分别应用认知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其不合理信念和错误认知,使小雨克服了成绩不理想引起的的情绪低落。经过数次咨询,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已消失,能够正常生活与学习,效率提高很大,并重新回到原来的行列中。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成绩不理想;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73-01
  1 一般资料
  小雨,女孩,现年十五岁,汉族,某中学初三学生,身体状况良好,体态适中。家族无精神病史。由母亲带领前来咨询。
  小雨从小是个听话的孩子。父、母亲都是博士毕业,在某高校担任讲师,在学习上对小雨要求特别严格、期望极高。小雨聪明伶俐,成绩一直十分优秀,考试成绩每次都是前三名,老师和同学也十分喜欢她。前段时间因为得了肺炎住院请假一周,出院后正好赶上市里组织的学科竞赛,由于身体还未恢复,生病未顾上复习,加上心情紧张,结果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以前各科都能拿到奖状,这次一张也没得到。看着平时成绩不如她的同桌还拿到奖状,小雨的心里倍受打击。这次前所未有的失利让小雨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回家也不和父母沟通。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2 主诉
  女孩主诉: 我在班上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各科都能拿到奖状,这次考得这么差,不敢面对父母、老师和同学。
  3 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女孩比较文静,老低着头不太爱说话,但能正常交流,情绪低落。
  母亲反映:孩子平时比较听话,成绩一直优秀,每天回家后也和父母讲述学校的事情,这次考试失利后不再和父母沟通,明显感到情绪低落。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
  4 评估与诊断
  4.1 对求助者的评估
  生理:身体状况良好
  心理:情绪低落。
  社会:主要是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是高校教师,对其要求严格,十分注意成绩情况。
  4.2 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
  4.2.1 求助者无家族精神病史,情绪低落知识针对此次考试失利。
  4.2.2 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条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求助者属于正常心理范畴,可以排除精神病。
  4.2.3 根据心理问题的持续时间、问题内容、泛化程度及自身是否能够克服或改善,鉴别诊断严重心理问题和一般心理问题。
  求助者心理问题是由于此次考试失利引起的,持续时间短,仅十天左右,虽引起求助者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但只是因为成绩不好害怕面对父母,情绪反应内容没有泛化,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4.2.4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5 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下: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小雨的情绪低落。应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其完美主义的不合理信念;应用认知疗法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树立学习信心。
  最终目标长期目标:完善小雨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6 咨询方案的制定
  通过与求助者协商,决定采用认知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
  6.1 方法与原理
  首先分析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其外在表现为情绪低落,内在却是由于追求完美、渴望达到父母的要求,但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内心形成矛盾冲突。其次让她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和信念,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因此对她采用认知疗法进行矫正。
  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的创始人用一句名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求助者情绪低落的产生,就是由于她认为一个人学习好就要表现在每次考试都要考好上,一次考不好以后就很难再考好了。因此,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助者减少或消除情绪低落。
  6.2 明确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7 咨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7.1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7.1.1 咨询师与求助者及母亲进行摄入性会谈,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收集、核实相关资料,探寻其心理问题及改变意愿,与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7.1.2 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做出初步诊断。
  7.1.3 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7.1.4 布置家庭作业:父母回家后给孩子讲述自己小时候偶尔一次考试失利,让其了解一次考不好并不代表什么,认知考试的目的与学习目的之间关系。
  7.2 咨询方案实施阶段:第二次咨询
  7.2.1 加深咨询关系
  7.2.2 应用认知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与求助者一起分析产生情绪低落的原因,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及不良情绪。
  7.2.3 布置家庭作业:父母邀请小雨的几个朋友到家里玩,孩子们一起探讨偶尔的成绩不理想并不影响老师和同学对她的看法。
  7.3 结束与巩固阶段:第三次咨询
  7.3.1 巩固咨询效果。
  7.3.2 反馈家庭作业,与求助者讨论并充分肯定。
  7.3.3 提高求助者的自信心与自控力。
  7.3.4 结束咨询。
  8 咨询效果评估
  8.1 求助者自我评估
  自述心情好转,心里的真实想法愿意说给父母听,不再觉得考试成绩决定一切。
  8.2 母亲评估
  母亲觉得孩子情绪低落已消失,比以前开朗、活泼,愿意与父母沟通,学习与生活走向正常化。
  8.3 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咨询效果已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已消失,能够正常生活与学习,效率提高很大,并重新回到原来的行列中。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第二版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操作技能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第二版
  [3]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操作技能二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第二版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不断与世界接轨,英语在进行沟通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在国际上进行的经济与政治上的交流都离不开这门重要的外语。所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一直将英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583-01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15岁,藏族,患者因乏力、午后持续高热、盗汗、气喘咳痰、少量咯血,精神差5天入院。  2 对症处理  高热;物理降温,遵医嘱药物降温,温水擦浴,39摄氏度以上每4小时测体温1次,39摄氏度以下每天测4次;药物降温后半小时测体温。冷水擦浴:可使皮肤迅速降温,但频繁
【摘 要】目的:觀察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3个疗程结束后对比疗效。结果:腹针组总有效率98%,常规针灸组治愈率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针组平均治疗20次,常规针灸组平均治疗24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疗程短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结合真空采血器采血在妇科急腹症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50例患者在静脉留置针末端接一次性采血针再接真空采血器进行采血,采血后利用该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