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性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福斯特在《马克思的生态学》《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等著作中,深刻地揭示了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的必然联系,这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绿色发展秉持马克思主義自然观、注重培养公民的生态道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以及用全球视野来看待生态问题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福斯特;生态思想;绿色发展;启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党中央顺应时代绿色发展潮流、积极应对我国环境危机、契合人民的呼声而提出的重要理念。福斯特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整体基调,论述了资本主义反生态的本性,但是抛开其中的制度属性,福斯特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绿色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发展要秉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对待自然界的看法和态度是我们能否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前提。在古代,人类对自然界总是怀有畏惧之心和崇拜之感,人与自然保持基本的和谐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由于人类急功近利的行为,使生态危机频频出现。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亟需科学理论的指导。福斯特指出,这一理论只能是马克思主义。
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是真正系统的生态世界观.并且认为这种生态观源自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批判和继承,最终完全超越了旧唯物主义。赋予唯物主义辩证和实践的特性,确立了不同于历史上任何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唯物主义自然观。福斯特指出,马克思通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异化的唯物主义分析,构建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总是为人类提供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料。由此,“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生活资料的生产而生产了与自然的历史性联系。”自然界也因此对人类表现出实践的意义。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异化,“这种异化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向异化”。是一种社会的异化:同时这种异化也包括“人类对自身的真实的感性存在的异化:也就是人类同其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种社会异化和自然异化达到顶峰。
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阐释,对我国绿色发展有深刻的启示,我们要正确摆正与大自然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方面,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摒弃违背自然规律毫无节制地攫取自然资源、罔顾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经济建设和城市扩张等急功近利的行为。这种传统的片面发展观已开始显示出种种弊端,“从地球要为人类服务的意义讲,它的破坏程度已使自然的大部分难以为继,并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转变,绝不是对前资本主义那种低生产水平下“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简单重复和回归。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国情下,发展还是第一要务。要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发展要注重培养公民的生态道德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深化,人们开始反思自身与大自然的道德关系,把传统道德延伸到自然界领域,这是人类道德史上的一次飞跃和发展。生态道德教育旨在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是除了科技、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外,缓解和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途径。
福斯特看来,在资本主义“踏轮磨房的生产方式”以及“生物圈文化”的社会形态下.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始终存在着一种“更高的不道德”。资本的扩张逻辑歪曲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充斥在人们的头脑中,“金钱已脱离开所有其他考虑,成为至高无上的客观实在。”而在“生物圈文化”的社会形态下,“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从周边地区掠夺资源,运往全世积累的中心”。对被掠夺国家引发的贫穷和环境破坏问题而置之不顾。“完全彻底的‘支配自然’第一次成为系统的原则”。由此,福斯特提出了以“绿色思维”为本质的生态道德观。主张进行一场“环境革命”,以超越资本主义当前的生物圈文化和它产生的“更高不道德”。
从本质上来看。生态道德的培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但就我国目前的形势来说,我国生态教育起步晚,全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总体水平不高。加强生态道德建设,首先,要注重培育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要使人们明确不仅在人与人之间要讲道德,也应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本着对大自然负责的态度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自觉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道德义务。其次,引导公民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以“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原则,既不抑制消费,也不超前消费: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购买绿色产品,以带动全社会全行业的绿色转型。最后,要坚持代际公平原则。反对不顾长远发展的狭隘式的、掠夺式的道德支配,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不能“追求目前的辉煌,但留给子孙后代及其艰难的困境。”
三、绿色发展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发展是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我国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福斯特在自己的著作中,重点阐述了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把劳动看做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中介”。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自身需要的有用物。经过体内消费又将废弃物排出体外,返还自然界,以此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福斯特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城乡对立,劳动异化,使人们对大自然只索取不归还,而造成物质变换过程中的裂缝,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为了弥补营养循环断裂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后果,福斯特鼓励消费当地生产的食物,并将家庭、餐馆和市场中的清洁食物废料返回农田,这其中包含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想。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马克思、福斯特的论述中汲取有益借鉴。首先,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化肥、农药短时间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使我国农业可持续走向崩溃边缘。我们应积极落实党中央“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其次,鼓励发展循环型工业。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困境,应坚决摒弃“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型工业生产方式,建立“资源——产品——废料——再生资源”的循环型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及因此带来污染问题。最后,促进循环型生活方式的产生。福斯特明确提出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点滴行为都能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虽然这些选择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却能使局面为之改观。”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意识,培养废物利用的习惯,为环保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四、绿色发展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人们可以利用科技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造福人类;也会利用科技征服自然,破坏生态而毁灭人类。人们利用科学技术,不断改变自然界,而被改变了的自然界又反作用于人类,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
福斯特把“资本主义将解决生态危机的希望寄于科技发展”的观点视为天方夜谭。资本主义国家认为技术的魔杖可以提供改善环境又不影响资本主义机器顺利运行的可能性。福斯特引用“杰文斯悖论”进行了反驳,“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煤炭.只能增加而不是减少对这种资源的需求。这是因为效率的改进会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资本积累的痴迷使资本主义永无静止。福斯特认为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单纯地就技术论技术。科技既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也不具备资本主义吹嘘的可以完全化解环境危机的作用。资本主义本身具有反生态的本质,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正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福斯特认为只有进行社会革命和生态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生态危机。
科技对推动生产力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能排斥先进技术的使用,关键是先进技术要被广大劳动人民科学掌握。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利器,而不能让科技成为资本家敛财、破坏生态的工具。“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始终伴随着经济规模的膨胀(和更加集约的工业化过程),所以也始终促使着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反思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技术的不合理使用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同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对于技术的使用,要坚决抵制“把技术看作是资本逐利的工具”行为,在利用科技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也要兼顾生态友好和社会公平。我们应充分利用发达的科技发展可替代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利用科技提高环保监管力度和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使科技成为经济腾飞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的加速器。
五、绿色发展要具备全球视野
“由于人类活动在规模上不断挑战自然,使以往只对局部地区造成环境危机的行为业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使生态危机具有全球性,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为资本的积累创造合适条件,而公开抛出“让他们吃下污染”的言论,并每年都向第三世界运送数高达百万吨的废料。福斯特痛斥了资本主义国家这种生态殖民主义的行径,“这种把经济增长和利润放在首要关注位置的目光短浅的行为,其后果当然是严重的,因为这将使整个世界的生存都成了问题。”生态危机已在全球蔓延,要保持人类文明和地球生命的可持续性,不能仅仅要求放缓这种可怕的趋势,关键需要各国做出努力,扭转生态危机扩大化的局面。
作为地球村中的一员,中国进行的绿色发展不仅要有全国观还要有全球观。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国际会议、规则制定中,应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勇当伸张正义的道义大国,积极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态安全。同时中国要担任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全球生态问题治理,努力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另一方面,中国在享用全球化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对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资源掠夺等生态殖民主义行径保持警惕。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取舍外资企业,坚决维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
六、小结
福斯特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主义逻辑中揭示出资本主义和生态相悖的本质原因,并鲜明地提出“要想遏制世界环境危机日益恶化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仅仅解决生产、销售、技术和增长等基本问题是无法实现的。这类问题提出的愈多,就愈加说明资本主义在生态、经济、政治和道德方面是不可持续的,因而必须取而代之。”福斯特的阐述给我国的发展敲响警钟。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唯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改革不合理的机制体制,补足生态短板,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中国民族的永续发展和延续全人类的辉煌文明。
关键词:福斯特;生态思想;绿色发展;启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党中央顺应时代绿色发展潮流、积极应对我国环境危机、契合人民的呼声而提出的重要理念。福斯特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整体基调,论述了资本主义反生态的本性,但是抛开其中的制度属性,福斯特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绿色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发展要秉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对待自然界的看法和态度是我们能否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前提。在古代,人类对自然界总是怀有畏惧之心和崇拜之感,人与自然保持基本的和谐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由于人类急功近利的行为,使生态危机频频出现。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亟需科学理论的指导。福斯特指出,这一理论只能是马克思主义。
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是真正系统的生态世界观.并且认为这种生态观源自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批判和继承,最终完全超越了旧唯物主义。赋予唯物主义辩证和实践的特性,确立了不同于历史上任何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唯物主义自然观。福斯特指出,马克思通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异化的唯物主义分析,构建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总是为人类提供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料。由此,“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生活资料的生产而生产了与自然的历史性联系。”自然界也因此对人类表现出实践的意义。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异化,“这种异化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向异化”。是一种社会的异化:同时这种异化也包括“人类对自身的真实的感性存在的异化:也就是人类同其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种社会异化和自然异化达到顶峰。
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阐释,对我国绿色发展有深刻的启示,我们要正确摆正与大自然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方面,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摒弃违背自然规律毫无节制地攫取自然资源、罔顾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经济建设和城市扩张等急功近利的行为。这种传统的片面发展观已开始显示出种种弊端,“从地球要为人类服务的意义讲,它的破坏程度已使自然的大部分难以为继,并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转变,绝不是对前资本主义那种低生产水平下“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简单重复和回归。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国情下,发展还是第一要务。要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发展要注重培养公民的生态道德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深化,人们开始反思自身与大自然的道德关系,把传统道德延伸到自然界领域,这是人类道德史上的一次飞跃和发展。生态道德教育旨在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是除了科技、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外,缓解和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途径。
福斯特看来,在资本主义“踏轮磨房的生产方式”以及“生物圈文化”的社会形态下.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始终存在着一种“更高的不道德”。资本的扩张逻辑歪曲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充斥在人们的头脑中,“金钱已脱离开所有其他考虑,成为至高无上的客观实在。”而在“生物圈文化”的社会形态下,“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从周边地区掠夺资源,运往全世积累的中心”。对被掠夺国家引发的贫穷和环境破坏问题而置之不顾。“完全彻底的‘支配自然’第一次成为系统的原则”。由此,福斯特提出了以“绿色思维”为本质的生态道德观。主张进行一场“环境革命”,以超越资本主义当前的生物圈文化和它产生的“更高不道德”。
从本质上来看。生态道德的培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但就我国目前的形势来说,我国生态教育起步晚,全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总体水平不高。加强生态道德建设,首先,要注重培育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要使人们明确不仅在人与人之间要讲道德,也应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本着对大自然负责的态度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自觉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道德义务。其次,引导公民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以“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原则,既不抑制消费,也不超前消费: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购买绿色产品,以带动全社会全行业的绿色转型。最后,要坚持代际公平原则。反对不顾长远发展的狭隘式的、掠夺式的道德支配,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不能“追求目前的辉煌,但留给子孙后代及其艰难的困境。”
三、绿色发展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发展是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我国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福斯特在自己的著作中,重点阐述了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把劳动看做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中介”。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自身需要的有用物。经过体内消费又将废弃物排出体外,返还自然界,以此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福斯特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城乡对立,劳动异化,使人们对大自然只索取不归还,而造成物质变换过程中的裂缝,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为了弥补营养循环断裂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后果,福斯特鼓励消费当地生产的食物,并将家庭、餐馆和市场中的清洁食物废料返回农田,这其中包含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想。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马克思、福斯特的论述中汲取有益借鉴。首先,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化肥、农药短时间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使我国农业可持续走向崩溃边缘。我们应积极落实党中央“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其次,鼓励发展循环型工业。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困境,应坚决摒弃“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型工业生产方式,建立“资源——产品——废料——再生资源”的循环型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及因此带来污染问题。最后,促进循环型生活方式的产生。福斯特明确提出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点滴行为都能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虽然这些选择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却能使局面为之改观。”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意识,培养废物利用的习惯,为环保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四、绿色发展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人们可以利用科技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造福人类;也会利用科技征服自然,破坏生态而毁灭人类。人们利用科学技术,不断改变自然界,而被改变了的自然界又反作用于人类,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
福斯特把“资本主义将解决生态危机的希望寄于科技发展”的观点视为天方夜谭。资本主义国家认为技术的魔杖可以提供改善环境又不影响资本主义机器顺利运行的可能性。福斯特引用“杰文斯悖论”进行了反驳,“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煤炭.只能增加而不是减少对这种资源的需求。这是因为效率的改进会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资本积累的痴迷使资本主义永无静止。福斯特认为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单纯地就技术论技术。科技既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也不具备资本主义吹嘘的可以完全化解环境危机的作用。资本主义本身具有反生态的本质,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正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福斯特认为只有进行社会革命和生态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生态危机。
科技对推动生产力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能排斥先进技术的使用,关键是先进技术要被广大劳动人民科学掌握。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利器,而不能让科技成为资本家敛财、破坏生态的工具。“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始终伴随着经济规模的膨胀(和更加集约的工业化过程),所以也始终促使着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反思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技术的不合理使用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同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对于技术的使用,要坚决抵制“把技术看作是资本逐利的工具”行为,在利用科技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也要兼顾生态友好和社会公平。我们应充分利用发达的科技发展可替代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利用科技提高环保监管力度和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使科技成为经济腾飞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的加速器。
五、绿色发展要具备全球视野
“由于人类活动在规模上不断挑战自然,使以往只对局部地区造成环境危机的行为业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使生态危机具有全球性,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为资本的积累创造合适条件,而公开抛出“让他们吃下污染”的言论,并每年都向第三世界运送数高达百万吨的废料。福斯特痛斥了资本主义国家这种生态殖民主义的行径,“这种把经济增长和利润放在首要关注位置的目光短浅的行为,其后果当然是严重的,因为这将使整个世界的生存都成了问题。”生态危机已在全球蔓延,要保持人类文明和地球生命的可持续性,不能仅仅要求放缓这种可怕的趋势,关键需要各国做出努力,扭转生态危机扩大化的局面。
作为地球村中的一员,中国进行的绿色发展不仅要有全国观还要有全球观。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国际会议、规则制定中,应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勇当伸张正义的道义大国,积极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态安全。同时中国要担任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全球生态问题治理,努力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另一方面,中国在享用全球化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对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资源掠夺等生态殖民主义行径保持警惕。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取舍外资企业,坚决维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
六、小结
福斯特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主义逻辑中揭示出资本主义和生态相悖的本质原因,并鲜明地提出“要想遏制世界环境危机日益恶化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仅仅解决生产、销售、技术和增长等基本问题是无法实现的。这类问题提出的愈多,就愈加说明资本主义在生态、经济、政治和道德方面是不可持续的,因而必须取而代之。”福斯特的阐述给我国的发展敲响警钟。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唯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改革不合理的机制体制,补足生态短板,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中国民族的永续发展和延续全人类的辉煌文明。